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时代限制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细细咀嚼某些段落,思考作者对未来趋势的预判。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许多关于文化传承和现代转型的阵痛,其实在多年前就已经被作者以一种近乎预言的方式精准地描绘了出来。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不是对现状的抱怨,而是一种带着深厚学养的对未来的主动建构。特别是对于“答疑和讨论”环节的梳理,更是体现出作者极强的思辨能力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高屋建瓴的见解,还细致地剖析了那些看似尖锐的质疑,并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这种胸襟和气度,实在令人钦佩。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确实很有格调,那种沉稳的米黄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浮躁之作。拿到手里分量十足,感觉像捧着一块温润的玉石,而不是随便印印的纸张。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的气质,没有花哨的插图或夸张的标题,完全靠内容的厚度来吸引人。书页的纸张触感也很不错,墨色浓淡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即使是经常翻阅,书脊也不会轻易松散,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学术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完全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可以取阅,光是这份仪式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立刻感觉到作者在梳理脉络上的精妙。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将复杂的概念堆砌在一起,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似乎是按照一个极其清晰的逻辑导轨,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到儒学“第三期发展”这个宏大命题的核心。开篇的几章像是在铺设地基,将背景和关键术语界定得非常扎实,为后续深入的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大陆讲学”这个具体的实践场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讨论瞬间变得鲜活和可感。整个行文节奏的把握极为老道,松弛有度,张弛有致。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跳回去重读某一段来理解上下文,这说明作者在段落间的过渡和论证的衔接上,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儒学发展前景”这类题材抱持着一丝警惕,总怕内容会落入空泛的口号式赞美或过于保守的复古主义泥潭。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它不是在为过去的神圣化做辩护,而是在认真探讨一个活的传统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其合理的坐标和有效的实践路径。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是如此强烈,他讨论的每一个问题,似乎都紧密围绕着当下社会结构、青年思潮乃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等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既尊重历史根基,又敢于直面现代挑战的中间道路,为思考如何让古老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保持其生命力和解释力,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方法论和案例支撑。它让人重新审视儒家思想在构建现代精神家园中的潜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严肃的学术专著,不如说是在聆听一场顶级的、高密度的思想讲座。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文人的典雅沉静,又不失现代知识分子那种直击本质的犀利与坦诚。他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用极为精准和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哲学命题阐释得清晰透彻。在一些关键的论辩处,甚至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出的那种澎湃的学术激情,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在讲台上挥洒自如、与听众进行思想碰撞时的神采飞扬。对于我这种希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积极参与到文化前沿思辨的激励。
评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人的解放,个人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自主选择的意愿越来越强。然而,现代社会制度正是在尊重自主性原则的幌子下,隐秘而有力地干预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代世界的“精英”都是那些商业界、娱乐界和影视界的明星,思想界的精英则被严重边缘化了。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通过制度削弱了一切真正强调精神超越的宗教和人生哲学,抑制了一切真正追求精神超越的生活方式。制度肯定你自主选择的权利,然后通过媒体每天在你耳边重复八百遍“我是羊”,直到你某天情不自禁地跟着它“羊羊羊”起来,你的“自主”就实现了。这无法不让任何有良知和洞见的思想者感到担忧。
评分作为现代新儒家新生代的一员,杜维明与其前辈相比不同的第三点就是,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等人是出入于儒学与佛学之间,或援佛入儒,或由佛归儒,他们的哲学中虽然有西方哲学的背景,但更多的是中国哲学与文化;冯友兰是借用新实在论、实用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思想来配合中国传统哲学来进行自己哲学体系的架构;牟宗三的一生正如其自己所言是配合著康德的哲学来进行哲学思考;唐君毅是配合著黑格尔的哲学进行哲学探究。而杜维明在面对世界性的现实经验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冲突中, 则是广泛地吸纳各种现代思想资源和哲学理念来论证自己的命题和观点,通过借鉴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化学、比较宗教学、知识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评分丛书信息
评分勿忘读书。
评分《中华学人丛书·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新墨西哥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先后在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新书有《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三联书店),另《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即将出版。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1967-1971)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197-1981);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2010年荣休后继续担任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在哈佛期间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8.2010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lP)院士。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评分杜维明的书很是不错,推荐推荐!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评分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7个) · · · · · ·
评分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7个) · · · · · ·
评分作者八十年代数次来大陆,与大陆学人就儒学传统、儒家精神、中国文化等议题做过多次深入的研讨和对谈,本书即是这些思想交流和交锋的记录,其中关于儒家的“创造的转化”、“超越而内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及“士的自觉”等的讨论,代表了作者在八十年代的核心思考,和作为第三代新儒家在思想领域的创造性的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