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詮釋儒傢傳統,確立瞭對儒傢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嚮;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重心為闡發儒傢傳統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並拓展的論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啓濛反思”、“世界倫理”與”印度啓示“等。其自我期許是為21世紀的儒傢哲學做齣貢獻。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在閱讀一篇嚴肅的學術專著,不如說是在聆聽一場頂級的、高密度的思想講座。作者的語言風格既有文人的典雅沉靜,又不失現代知識分子那種直擊本質的犀利與坦誠。他很少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來故作高深,而是用極為精準和生動的語言,將那些深奧的哲學命題闡釋得清晰透徹。在一些關鍵的論辯處,甚至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洋溢齣的那種澎湃的學術激情,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作者在講颱上揮灑自如、與聽眾進行思想碰撞時的神采飛揚。對於我這種希望在理論上有所突破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積極參與到文化前沿思辨的激勵。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章節結構,我立刻感覺到作者在梳理脈絡上的精妙。它不像一些理論書籍那樣,將復雜的概念堆砌在一起,讓人望而生畏。相反,它似乎是按照一個極其清晰的邏輯導軌,帶著讀者一步步深入到儒學“第三期發展”這個宏大命題的核心。開篇的幾章像是在鋪設地基,將背景和關鍵術語界定得非常紮實,為後續深入的探討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接著,作者巧妙地引入瞭“大陸講學”這個具體的實踐場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討論瞬間變得鮮活和可感。整個行文節奏的把握極為老道,鬆弛有度,張弛有緻。我發現自己很少需要跳迴去重讀某一段來理解上下文,這說明作者在段落間的過渡和論證的銜接上,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仿佛在進行一場精心編排的哲學辯論,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超越時代限製的洞察力。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細細咀嚼某些段落,思考作者對未來趨勢的預判。那種感覺就像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曆的許多關於文化傳承和現代轉型的陣痛,其實在多年前就已經被作者以一種近乎預言的方式精準地描繪瞭齣來。它不是簡單的曆史迴顧,更不是對現狀的抱怨,而是一種帶著深厚學養的對未來的主動建構。特彆是對於“答疑和討論”環節的梳理,更是體現齣作者極強的思辨能力和對不同觀點的包容性。他不僅提齣瞭自己的高屋建瓴的見解,還細緻地剖析瞭那些看似尖銳的質疑,並給齣令人信服的迴應,這種胸襟和氣度,實在令人欽佩。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和設計確實很有格調,那種沉穩的米黃色封皮,配上燙金的字體,一看就知道不是什麼浮躁之作。拿到手裏分量十足,感覺像捧著一塊溫潤的玉石,而不是隨便印印的紙張。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內斂的氣質,沒有花哨的插圖或誇張的標題,完全靠內容的厚度來吸引人。書頁的紙張觸感也很不錯,墨色濃淡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盯著也不會覺得眼睛很纍。裝幀工藝看得齣是下過功夫的,即使是經常翻閱,書脊也不會輕易鬆散,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的學術書籍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整體而言,從物理層麵上講,這本書的製作水平完全達到瞭收藏級的標準,讓人願意把它擺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隨時可以取閱,光是這份儀式感,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坦白說,我原本對“儒學發展前景”這類題材抱持著一絲警惕,總怕內容會落入空泛的口號式贊美或過於保守的復古主義泥潭。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成見。它不是在為過去的神聖化做辯護,而是在認真探討一個活的傳統如何在當代社會找到其閤理的坐標和有效的實踐路徑。作者對現實的關切是如此強烈,他討論的每一個問題,似乎都緊密圍繞著當下社會結構、青年思潮乃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認同等議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既尊重曆史根基,又敢於直麵現代挑戰的中間道路,為思考如何讓古老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保持其生命力和解釋力,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方法論和案例支撐。它讓人重新審視儒傢思想在構建現代精神傢園中的潛力。
評分“和”的字源是音樂,我們現在講和諧,諧就是音樂。中國古代的音樂是有很高成就的,而聽也是很重要的修養造詣。孔子就是一個在音樂上有很高造詣的人,寫齣“三月不知肉味”。這就聯係到儒傢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聽的能力。聽和視有什麼不同? 聽是時間概念,視是空間概念。空間要掌握其整體是很快的,聽不一樣,其睏難度大很多。最好的證據之一就是“聖”,聖人的聖字,古漢語中寫做“聖”,一個耳朵一個口這是耳朵這是口。孔子說“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耳順怎麼講?馮友蘭當時看不懂,他說應該是心順,耳順乾什麼?所以他改瞭一下“六十而順”,這是敗筆到不能想象的地步,怎麼把“六十耳順”變成“六十而順”?“耳”是聽的能力,是慢慢培養齣來的。所謂“六十耳順”,就是到瞭六十歲,就像母親對孩子,不管什麼聲音,都用一種平常心來聽,好壞聽後判斷,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評分肆 麯阜迴顧
評分杜維明,祖籍廣東南海,1940年齣生於昆明。1961年畢業於颱灣東海大學中文係,翌年獲哈佛燕京學社奬學金前往美國深造,1968年獲得哈佛大學曆史與東亞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1967—1971)和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1971—1981);1981年始任哈佛大學中國曆史和哲學教授,2010年榮休後繼續擔任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在哈佛期間曾擔任該校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係係主任。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6—2008年齣任哈佛燕京社社長,2008、2010年分彆當選國際哲學會聯會( FISP)執行委員、國際哲學學院( ⅡP)院士。現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評分還好好好。。。。。。。。。。。。。。
評分漢武帝推行察舉、徵闢,徵闢就是由朝廷或高級官員直接選用名望之士,察舉則是由高級官員推薦,經過考核,任以官職,有方正、孝廉、文學、秀纔等科,其中孝、廉最為重要,以至於察舉統稱為孝廉。總之一句話,做官靠的是名望,既然靠名望,那麼免不瞭就有人作秀。
評分現代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人的解放,個人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大,自主選擇的意願越來越強。然而,現代社會製度正是在尊重自主性原則的幌子下,隱秘而有力地乾預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當代世界的“精英”都是那些商業界、娛樂界和影視界的明星,思想界的精英則被嚴重邊緣化瞭。經濟主義和消費主義通過製度削弱瞭一切真正強調精神超越的宗教和人生哲學,抑製瞭一切真正追求精神超越的生活方式。製度肯定你自主選擇的權利,然後通過媒體每天在你耳邊重復八百遍“我是羊”,直到你某天情不自禁地跟著它“羊羊羊”起來,你的“自主”就實現瞭。這無法不讓任何有良知和洞見的思想者感到擔憂。
評分叢書信息
評分杜維明作品係列 (共7冊), 這套叢書還有 《青年王陽明:行動中的儒傢思想(杜維明作品係列)》,《道•學•政(杜維明作品係列)》,《儒傢思想(杜維明作品係列)》,《仁與修身:儒傢思想論集(杜維明作品係列)》,《中庸(杜維明作品係列)》 等。內容簡介 · · · · · ·
評分自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