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中药学图表解(第2版)》在保持《中药学图表解》(第1版)框架结构不变的基础上,以现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为蓝本,根据中药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有关章节及其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象、直观的图表进行解析。《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中药学图表解(第2版)》不仅是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学习参考书,也是教师从事中药学理论教学的教学参考书,还是应试生参加中医、中药专业本科生毕业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考试、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全国中医专业留学生毕业联合考试的中药学考试科目的辅导书。同时,对于从事中医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中药学图表解(第2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系主任、临床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精品课程本科教育中药学课程负责人和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络教育中药学课程负责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本理论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钟赣生教授主编。
《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中药学图表解(第2版)》包括总论和各论,共28章。内容以现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为蓝本,根据中药学教学大纲要求,对有关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形象直观的图表进行解析。总论1~7章,分别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药禁忌,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各论8~28章,以图表形式介绍了各类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章末则为各类中药功用归纳小结。
《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中药学图表解(第2版)》主要供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教师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
绪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第二节 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毒性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各论
第八章 解表药
第九章 清热药
第十章 泻下药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第十二章 化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五章 理气药
第十六章 消食药
第十七章 驱虫药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录 药名拼音索引
精彩书摘
(二)宋代本草代表作
书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公元1082年。
载药数目1558种(1500余种),较前增加476种。
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撰成。
各药之后附列大量方剂(附方3000余首)以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方例是药物功能的直接例证,每味药物附有图谱。这种方药兼收、图文并重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又有所进步。
保存了民间用药的丰富经验。.
每药还附以制法,为后世提供了药物炮炙资料。
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保存了《开宝本草》、《日华子本草》、《嘉祐本草》等佚书内容。本书不仅切合实际,而且在集前人著作大成方面作了极大贡献,为后世
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方药的宝贵文献,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臻于完备,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沿用五百多年,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以及《绍兴本草》,直到金元时期(公元1302年)出版的《经史证类大全本草》等,都是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基础上,稍加修订补充而成的官修本草著作。这些著作,历代不断地复刻重刊,直到明代《本草纲目〉〉问世后,才逐渐地代替了它。作为本草学范本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不仅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使命,并为《本草纲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直到现代,它仍然是我们研究中药必备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三)宋代国家药局的设立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076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其后又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名为“医药和剂局”)及出卖药所(后改名为“惠民局”)。药局的出现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中药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
此外,“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苏沈良方》。《宝庆本草折衷》则有“猪胆合为牛黄”的记载。而宋代用升华法制取龙脑、樟脑,蒸馏法制酒等,皆反映出这一时期中药制剂所取得的成就。
……
前言/序言
《中药学图表解(第2版)》是一部系统性、实用性兼具的学术著作,旨在深入浅出地阐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易于理解的学习平台。本书以图表为主要载体,辅以精炼的文字说明,将复杂的中药知识化繁为简,直观呈现,尤其适合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师、中药研究人员以及对中药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核心内容与特色: 本书的编写秉承“以图为引,以表为纲,文字精炼,融会贯通”的宗旨,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展现中药学的精髓。其核心内容涵盖了中药学的各个重要方面,包括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的炮制与储存、中药的功效与应用,以及各种中药的详细讲解等。 1. 中药学理论体系的梳理与可视化: 中药学概述: 本书从宏观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中药学的起源、历史演变、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精美的示意图,直观展示中药学在中华医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中药的四气五味: 这是中药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本书将每味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以醒目的图表形式进行归纳和展示。例如,对于某一味药物,会用彩色图块直观标示其寒热属性和酸甜苦辣咸的味道,并辅以简短的文字说明其味性对应的生理效应。读者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药物的图表,快速掌握其性味特征,从而初步了解其功效。 中药的归经: 药物归经是指导用药的重要依据。本书对常用中药的归经进行详细梳理,并采用直观的图形化方式表现。例如,对于某味药物,会列出其所入的经络,并可能用不同颜色或线条在人体经络示意图上标示出来,使其易于理解药物作用的脏腑和部位。 中药的功效分类: 中药的功效繁多,分类清晰至关重要。本书将中药按照其主要的功效进行系统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补益药、安神药、开窍药、收涩药、涌吐药、驱虫药、消导药、止血药、调经药、安胎药、解毒药、滴鼻药、涌泉药、止痒药、退黄药、明目药、利窍药、补肺药、补心药、补肝药、补脾药、补肾药、温里药、祛湿药、祛痰药、熄风药、平肝药、通经活络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开窍药、泻水逐饮药、攻下药、消食药、敛疮药、拔毒药、生肌药、止血药、止带药、外用药等。每类功效的药物,都会配以简洁的图表,概括其主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向。 2. 重点中药的精细化讲解: 本书对大量常用中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图表化解析。每一味重点中药的讲解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并通过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药材图谱: 提供清晰、逼真的药材正品图片,帮助读者准确识别。对于一些易混淆的药材,还会附上其混淆品的图片,并指出辨别要点。 性味与归经图解: 再次以可视化方式呈现该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强化读者记忆。 功效与主治图示: 将该药的主要功效(如解表、清热、止血等)及其对应的临床主治病症,用简洁的图示或流程图的形式呈现。例如,某种止血药,可能会用一个“血”字加上一个“停止”的标志,来形象地表示其止血功效,并列出其适用的出血病症。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图表: 提供该药的常用用法、一般剂量范围,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是否反、是否畏、是否配伍禁忌等)。这些信息会以表格或简图的形式清晰列出。 炮制工艺图解: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炮制的药物,本书会以简化的流程图形式展示其炮制过程,例如,“炒”、“炙”、“蒸”、“煮”等,并说明炮制后药物功效的变化。 配伍应用图示: 选取该药常用的经典配伍方剂,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其配伍的道理和加减变化,让读者理解药物之间的协同、拮抗关系。 3. 中药学重要概念的深入剖析: 除了对具体中药的讲解,本书还对中药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图表化解读: 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中药应用的关键环节,本书用系列图表展示了常见的炮制方法,如炒、炙、煅、蒸、煮、炮、制、发酵等,并解释了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功效的影响。例如,通过对比生姜和姜炭的图表,直观展现其功效的差异。 中药的配伍: 药物的合理配伍是发挥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关键。本书将配伍的基本原则,如“十八反”、“十九畏”等,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通过直观的图表进行展示,帮助读者理解配伍的逻辑。 中药的鉴别: 针对常见的药材混淆品,本书提供详细的图文对比,突出形态、气味、断面等方面的差异,并辅以表格总结,帮助读者提高鉴别能力。 中药的配伍禁忌: 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是临床用药的生命线。本书将各种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等,以图表形式列出,并辅以简要解释,使读者一目了然。 4. 学习与实践的桥梁: 《中药学图表解(第2版)》不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本实用的学习工具。 清晰的结构与逻辑: 全书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章节、每个主题都围绕图表展开,逻辑清晰,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 直观的学习体验: 大量的图表设计,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视觉信息,极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快速的知识检索: 读者可以通过目录或索引,快速找到所需的中药信息或理论概念,提高了查阅效率。 辅助临床决策: 本书所提供的图文并茂的药物信息,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更准确、更快速地掌握药物特性,优化用药方案。 助力学术研究: 对于中药学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的系统性图表资料,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启发研究思路。 总而言之,《中药学图表解(第2版)》以其独具匠心的图表化呈现方式,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窠臼,将博大精深的中药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它不仅是中药学初学者的理想入门读物,也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必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