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增订本)》是一本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临床实用价值的中医学术著作。撰写人彭坚是湖南著名的医史文化学者、中医临床名家。作者出生于名中医世家,当过中医学徒,具有研究生学历,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学术研究30余年,将其大半生心血熔铸一炉,撰成《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增订本)》。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学术篇,主要从东西方文化、哲学、历史、科学史、医学史的角度,对中医的科学道理、中医的优势所在、学好中医的诀窍、中医问题的症结、中医改革的方向、中西医结合的前景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探讨。下卷为临床篇,对中医具有治疗优势的各种慢性疼痛、慢性炎症、病毒性疾病、增生性疾病、恶性肿瘤、妇科内分泌失调与功能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七大类30多种病症,系统介绍了自己的诊疗经验和用方心得、治疗心得、用药心得。病案真实,体会独特,有画龙点睛之妙。本书用第一人称写成,以作者的心路历程和读书临床所获为主要线索展开。视野广阔,学识丰富,文笔优美,细节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不仅为希望全面了解中医的众多读者铺设了一条入门之径,而且为广大中医院校的师生、中西医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厚重详实、见解独到、回味无穷的临床读物。
《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增订本)》出版六年多以来,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此次的增订本,在原书的基础上,更新和增加了论文10余篇,共计14篇,增加医案50余则、书评3篇、方剂索引1卷,篇幅由原来的60万字扩充到80余万字,极大地丰富了原书学术篇和临床篇的内容。
作者简介
彭坚,1948年8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祖籍湖南岳阳县。出生于中医世家,1971~1976年跟随伯父彭崇让先生(1902~1978,原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教授,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导师)学徒,1979年考取湖南中医学院医学史硕士研究生,师从周贻谋教授。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委员,政协湖南省第九届常委。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卷 学术篇
导论
第一篇 一个铁杆中医的心路历程
一、我的学徒生涯
1.家学渊源
2.入门之阶
3.最后一课
二、史峰回眸
1.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2.中西医学的分道扬镳
三、中医的科学方法
1.叩问中医
2.方法之谜
3.《伤寒论》与信息方法
4.辨证论治的本质
5.复杂科学
6.《黄帝内经》与模型方法
四、中医的优势领域
1.治疗方法的优势
2.文献资源的优势
3.医学模式的优势
4.养生保健的优势
5.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五、学好中医的几点诀窍
1.成才的诀窍
2.读书的诀窍
3.临证的诀窍
六、东西方文化冲撞激荡下的中医
1.百年风云
2.症结何在
3.凤凰涅槃
第二篇 与英国中医师学会主席马伯英教授的对话
一、欧洲中医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英国限制使用的中医中药
三、关于中医本质问题的探讨
第三篇 从中医临床角度解读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产生
二、阴阳学说的运用
三、五行学说的产生
四、五行学说的临床运用
五、简短的结语
第四篇 中医属于世界文化遗产——驳《告别中医中药》
一、不对等的比较和有意欺瞒
二、中西医学发展的历史真相
三、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中医优势
四、中医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第五篇 关于中医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
二、开设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课
三、调整和重组西医学课程
四、加强对中药的感性认识
五、利用视频跟随名医见习
六、调动校外资源带教学生
七、鼓励中青年教师上临床
第六篇 当代中医的反思
一、命运与症结
二、中医科研的反思
三、中医教育的反思
四、中医临床的反思
第七篇 中医抗击流感的思维模式和防治方法
一、接种疫苗预防流感的困惑
二、张仲景是抗击流感第一人
三、伤寒病即流感的几点证明
四、中医防治流感的科学方法
第八篇 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一条捷径
一、从读《伤寒》入手,走进中医之门
二、学会识证用方,即可临床看病
三、回归六经辨证,掌握三分思维
四、强调方证对应,经方时方并举
第九篇 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
一、头痛
二、咽喉疼痛
三、肩颈手臂疼痛
四、胸痹心痛
五、胸胁疼痛
六、心下痛
七、腹痛
八、腰腿疼痛
九、周身疼痛
第十篇 经方组合临床运用举隅
一、经方合经方
二、经方合时方
三、经方配时方
四、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十一篇 巴马采访六题——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纪录片《中医》采访题目
一、生平印象最深的几个病例
二、方法论是中医最大的优势
三、革命性转折点不属于中医
四、中医的发展方式是滚雪球
五、人体解剖被中医学所扬弃
六、从文化史的角度解读医字
第十二篇 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活化石——2009年6月,上海《名家课堂》讲座稿
一、引言
1.中医的唯一性
2.中医的异端性
3.中医的生命力
二、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1.基本理论不同:静态研究—活体考察
2.诊断方法不同:仪器—四诊
3.治疗观念不同:对抗补充—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4.药物来源不同:化学合成药—天然药物
5.文化背景不同:西方近代征服文化—中国古代和谐文化
6.科学方法不同:还原论—信息方法
7.哲学基础不同:原子论—元气论、阴阳五行
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1.西医的优势
2.西医的不足
3.中医的优势
4.中医的不足
四、中西医结合的未来方向
1.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2.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3.从科学史的角度看
4.道路曲折的原因
第十三篇 我是铁杆中医:兼谈中医养生心得——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讲演
一、中医治病的科学道理
1.望闻问切:收集疾病信息的主要手段
2.阴阳五行:认识生命规律的哲学思维
3.六经辨证:对付复杂疾病的重要方法
4.扶正祛邪与调节平衡:治病的总原则
5.治未病:传统文化中的预防医学思想
二、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
1.进入慢病时代的21世纪
2.《黄帝内经》的养生学思想
3.古今可益寿延年的方药举隅
第十四篇 中医看过来:小儿感冒发烧咳嗽——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健康之路》
下卷 临床篇
第一类 慢性疼痛
一、头痛
二、颈肩疼痛
三、肩臂手指疼痛
四、心胸疼痛
五、胸胁疼痛
六、腹痛
七、腰腿疼痛
八、肢体疼痛
九、痛经
第二类 慢性炎症
一、慢性鼻炎
二、慢性咽喉炎
三、慢性扁桃体炎
四、慢性支气管炎
五、慢性口腔炎
六、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
七、慢性胃炎
八、慢性结肠炎
九、慢性妇科炎症
第三类 病毒性疾病
一、感冒与流感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第四类 增生性疾病
一、子宫肌瘤与卵巢囊肿
二、乳腺增生
三、前列腺增生
第五类 恶性肿瘤
一、克服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二、升高血象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三、缩小肿块与防止癌症复发扩散
四、减轻癌性疼痛
五、癌症患者的食物禁忌
第六类 妇科内分泌失调及功能性疾病
一、不规则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排卵期出血
二、月经周期紊乱
三、闭经
四、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五、围绝经期综合征
六、不孕症
第七类 老年性疾病
一、古代延年益寿之法
二、冠心病
三、中风
四、中老年糖尿病
五、老年脑病
六、其他老年性疾病
皮肤瘙痒
手足麻木
腿脚无力
夜尿频数
大便秘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三则
一、大道不孤,德必有邻
二、时代呼唤铁杆中医
三、才怀隋和,德润苍生
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几十年来,我虽然没有学过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却毫不畏怯地上临床,看门诊,疗效颇佳,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医疗失误,关键就在于掌握了中医这套“识证”、“用方”的本领。想来这其实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古代中国哪有西医?不是仍然要治病吗?中医除了有数千年经验积累之外,在于有自己一套独到的、区别于西医的方法论。凭什么说:只有使用“还原论”的方法论,建立在解剖基础之上的西医是“科学”?而通过“信息”交流的方法,动态地认识人体和治疗疾病,就是“伪科学”?中医的方法论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超前的,接近21世纪“后现代”的科学方法。何况,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类社会变化再大,古今疾病谱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换句话说,现代人有的疾病,例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流感等,古代都有,古代医家已经掌握了其中一部分规律,积累和总结了不少有效的经验。他们在几千年历史中所创造的成就,并不亚于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近现代西医。例如:张仲景不仅堪称全世界“抗击流感第一人”,他所运用的经方,今天仍然有效,而且,我认为:这种思维模式很值得向全世界推广,替代目前西医运用的这一套非常被动的免疫措施。如果能够这样做,必将对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我已经撰文论述了这一点。
中医两千多年来所创造的独到的、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当今中医后继者最宝贵的财富,为什么中医院校在培养中医人才时,不把这些视为重点中的重点,反而舍此他求,要系统学习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内容呢?说到底,是因为受到近代科学的影响,从骨子里不相信中医能看病,怕出医疗事故。按照这样的教育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笃定培养出来的中医接班人不可能成为“铁杆中医”,不可能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
中医看病主要靠方剂,方剂是中医的核心。我在央视10台“健康之路”讲解《千古名方》时,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中医看病,不光是靠药,更重要的是靠药组成的方,这是中医与西医的又一个重要区别。就像打仗,士兵多,作战勇敢,固然重要,但要赢得一场战争,打人海战术,没有用,要靠将军把士兵组织成一支精锐的队伍,其中,有进攻,有防守,有策应,有迂回,有配合,才能够克敌制胜,发挥整体效益。中医组合的这支队伍,就是方剂。所以古代医家有“用药如用兵论”。既要懂得每味药的药性和治疗作用,又要善于将各种药物调配成能够发挥整体效益的方。中医师在看病时,如果不察病机,不懂组方的原则,试图选取几味有效的药物拼凑成方,不会有卓越的疗效;同样,在进行中医科研时,如果不去研究方剂,把着重点放在单味药物的研究上,试图找到某种对疾病有效的成分,这仍然是西医的“线性思维”,还原论的方法,即使取得成果,也只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远远没有达到中医“道”的高度。
……
前言/序言
《我思故我在:哲学智慧的探索与人生意义的追寻》 引言 在浩瀚的思想海洋中,哲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类探索自身、认识世界、追寻意义的漫漫长路。它不仅仅是书斋里的玄思,更是融入生活、指导行动、塑造精神的强大力量。《我思故我在:哲学智慧的探索与人生意义的追寻》是一本旨在引领读者走进哲学殿堂,领略其魅力,并将其智慧应用于个人成长与人生实践的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个哲学流派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艰涩理论的枯燥解读,而是以一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维度,触摸人类思想史上最璀璨的星辰,理解哲学如何帮助我们厘清困惑,确立价值,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 第一部分:哲学之启蒙——认识我们自己与这个世界 本部分是本书的基石,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对哲学的初步认知,理解其研究对象、方法与价值。我们将从哲学的起源讲起,追溯古希腊的理性觉醒,探究“何为哲学”这一根本问题。 第一章:哲学之母——从惊异到追问 我们将探讨哲学是如何从人类对自然界和宇宙的惊异与困惑中诞生的。从早期朴素的自然哲学,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再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我们将勾勒出西方哲学早期发展的脉络。这部分将着重阐释哲学并非玄之又玄的学问,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最根本的求知欲和对事物本质的好奇心。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哲学家的思想片段,让读者感受到哲学研究的源动力。 第二章:思维的利器——逻辑与理性 清晰的思维是哲学探索的基础。本章将深入浅出地介绍逻辑学和理性思维的基本原则。我们将解释什么是论证,如何识别谬误,以及理性在认识事物真相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会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出发,逐步介绍现代逻辑的发展,并结合一些日常生活的案例,让读者体会到逻辑思维在判断是非、分析问题中的实际运用。理解了逻辑,就掌握了在信息爆炸时代辨别真伪、做出明智决策的有力武器。 第三章:存在的奥秘——形而上学初探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它追问“存在”本身。本章将温和地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真实?”“我们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宇宙是如何开始和结束的?”等深刻问题。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形而上学观点,如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实体的概念,以及时间与空间的本质。这不是为了让读者掌握一套形而上学的体系,而是为了激发读者对自身存在和世界本质的独立思考,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现实并非仅仅是表象。 第四章:认识的边界——知识论的智慧 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识的可靠性有多少?知识论将带领我们审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将探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峙,怀疑论的挑战,以及感官、理性、直觉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了解知识的边界,我们可以更审慎地对待信息,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从而避免盲目自信和固步自封。 第二部分:人生之导航——哲学智慧在现实中的应用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为读者打下哲学的基础,那么第二部分则将哲学智慧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生活,应对挑战,塑造品格,实现自我。 第五章:伦理的罗盘——道德的抉择与价值的建立 道德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伦理学则是研究道德的哲学分支。本章将介绍功利主义、道义论、美德伦理学等主要的伦理学派,并探讨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出符合道德的抉择。我们将分析一些典型的伦理困境,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如何在个人利益、社会责任和普世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清晰的价值体系,是做出人生关键选择的指南针。 第六章:自由的囚笼与翅膀——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辩证 “我是否真的自由?”这是哲学史上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章将深入探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矛盾,以及它对我们理解行为、责任和命运的影响。我们将审视各种支持或反对自由意志的观点,并尝试在看似对立的两者之间找到理解的可能性。认识到自由的边界和可能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七章:存在的焦虑与超越——从萨特到生命意义的追寻 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个体存在、自由、责任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深刻影响了现代人。本章将聚焦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如“存在先于本质”、“荒谬感”、“自由的重负”,并探讨在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感时,我们如何通过行动和选择来赋予生命以意义。我们将讨论如何克服存在的焦虑,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以及如何积极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第八章:政治的理想与现实——社会契约与公平正义 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则需要政治制度来维系。本章将探讨关于政治哲学的经典理论,如洛克、卢梭、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将分析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以及如何理解和追求公平正义。在这个部分,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政治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并培养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第九章:美学的陶冶——艺术、情感与精神的丰盈 哲学不仅关乎理性,也关乎感性。本章将探索美学的基本概念,如美是什么?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以及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我们将从古希腊的美学理念,到康德的审美判断,再到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带领读者感受哲学在理解艺术和培养审美能力上的独特贡献。一个有品味的人生,必然是一个精神丰盈的人生。 第三部分:哲思的实践——走向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与人生境界 哲学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实践。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汇聚前两部分的思想精华,引导读者将哲学智慧内化为个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超越。 第十章: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独立思考的力量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系统地阐述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包括识别偏见、评估证据、区分事实与观点、以及构建自己的论证。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的练习和思考框架,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运用批判性思维,不被表象所迷惑,不随波逐流,形成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 第十一章:智慧的人生——从哲学家的经验中学习 回顾人类思想史,无数哲学家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本章将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智慧,例如斯多葛学派关于平静内心的训练,伊壁鸠鲁关于快乐的理解,以及老子的“道法自然”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光芒,并鼓励读者从中汲取养分,应用于自身的生命实践。 第十二章:对话与融合——跨越文化与时代的哲学交流 哲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章将打破东西方哲学的壁垒,尝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仁”等概念,并尝试将其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和对话。通过这种跨文化交流,读者将能更广阔地认识哲学,并理解哲学思想的普适性与多样性。 第十三章:从“我思”到“我行”——将哲学融入生活的行动指南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本章将提供一套行动指南,鼓励读者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冥想、反思、阅读、写作以及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来深化哲学思考,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应对生活挑战,最终实现个人成长和人生意义的追寻。 结语 《我思故我在:哲学智慧的探索与人生意义的追寻》是一次对人类理性与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思想的旅程,去发现那些超越物质、关乎灵魂的永恒主题。愿本书能成为您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帮助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寻清晰的方向,活出深刻的生命。因为,思考,正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