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森林文化丛书·林业谚语浅释:一份值得传承的森林文化遗产

福建森林文化丛书·林业谚语浅释:一份值得传承的森林文化遗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建诚,苏祖荣 编
图书标签:
  • 福建林业
  • 森林文化
  • 林业谚语
  • 民俗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遗产
  • 福建文化
  • 生态文明
  • 乡土知识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00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82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福建森林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字数:3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福建森林文化丛书·林业谚语浅释:一份值得传承的森林文化遗产》是在福建省林业厅办公室1964年10月编印的《福建林业谚语》和建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印的《林业歌谚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充实和提高,并适当增加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上海、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四川、北京、河北、河南、黑龙江、云南、广东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些林业谚语。林谚数量由原有的100多条增加到1441条。按照林业生产程序,分门别类,尽可能提高到科学理论上对林谚加以通俗浅显的解读,普及林业科普知识,使之更好地服务福建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建设。

内页插图

目录

走进森林文化的绿色殿堂
森林文化:现代林业的新视域
综述:林业谚语的基本内容与生态学思想初探
(一)林业谚语的两重属性
(二)林业谚语的基本内容
(三)林业谚语与蕴含的生态学思想
一、森林效益
1.综合效益
2.蓄水保土
3.净化空气
4.防风固沙
5.保护堤岸
6.降低噪声
7.杀菌灭病
8.美化环境
9.获得木材
10.增加收入
11.造福子孙
二、林木种苗

精彩书摘

  十、花卉
  花中四大家:水仙菖蒲菊兰花
  菖蒲,亦称白菖蒲、藏菖蒲。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初夏开花,花黄色或紫红色。民间在端午节常将菖蒲与艾结扎成束,挂于门上,或烧其花序,以熏蚊虫。
  菊,通称菊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久经栽培,品种很多,为著名观赏植物。菊花颜色和形状因品种而异,只因它在秋季开花,古人以五色配五行,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称为黄花。“明日黄花”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要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里的“明日”指重阳节后,古人照例在重阳节观赏菊花,重阳节后菊花逐渐萎谢,所以“明日黄花”用来比喻已经过时的事物。菊花因在农历九月开放,故又别称“九华”。
  水仙、菖蒲、菊、兰花这四种花卉在我国分布广泛,种植历史久远,生长环境及养护栽培各具特色,水仙冬季室内水培法栽培,菖蒲池塘养护,菊花、兰花均可盆栽,适合庭园栽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特别是菊花,与梅、兰、竹并列,为“四君子”之一。因为它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它的清秀神韵,凌零开放,一身傲骨,自古以来深受百姓的喜爱。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重阳佳节饮酒赏菊,吟诗作赋,成为一种习俗。如契丹第八帝,即辽道宗耶律弘基,作有一首《题李俨<黄菊赋>》诗:“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作者用菊花的芬芳来借喻这篇《黄菊赋》蕴涵的“变节不伤、九秋愈馥”的菊花品格。开章以“碎剪金英”赞誉《黄菊赋》文句的华美,又用“袖有余香”来借喻文章的志趣。南朝.梁·王筠《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也称道“菊花偏可喜,碧叶媚金英。”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爱菊成癖,号称“菊友”,给后人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不朽诗句。唐朝诗人杜甫有“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仙”、唐朝同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元稹《菊花》诗日:“秋丛(指菊花)绕舍似陶家(指陶渊明),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南宋诗人陆游有“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等咏菊佳句。
  在诗歌史上,咏菊华章叠出:有的歌唱菊花坚贞高洁的风华;有的赞扬它的笑傲西风、孤标拔俗;有的欣赏它的秋容淡泊,潇洒出尘;有的赞美它隐逸清廉的品性,从此,菊花就成为那些高人隐士的专利品。而只有唐朝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菊花》诗,突破了惯性思维的藩篱,让菊花告别那些文人雅士,披盔带甲杀人滚滚红尘,崭露出敢于扭转乾坤的英雄姿态,在我国古代咏菊诗苑中绽放出威逼群芳的凛然风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清小说家曹雪芹对历代咏菊诗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三国魏钟会《菊花赋》说菊花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染,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

前言/序言


《福建森林文化丛书·林业谚语浅释》—— 穿越时空的智慧,生生不息的传承 在福建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森林不仅是绿色的屏障,更是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智慧的宝库。它们静默地矗立,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也孕育了世代相传的生动实践。而在这片广袤的绿色画布上,林业谚语如同散落的珍珠,闪烁着先民们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和谐共处之道。它们是朴素的语言,却蕴含着精妙的哲理;它们是零碎的记忆,却勾勒出完整的生态图景。《福建森林文化丛书·林业谚语浅释》,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挖掘、梳理、阐释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著作。它并非简单的谚语汇编,而是试图将这些蕴含在民间智慧中的林业知识,以现代人的视角进行深入解读,让这份古老的传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对“森林文化”这一概念的独特视角。在许多人眼中,森林或许只是木材的来源,或是旅游观光的景点。然而,本书将视角拔高,将森林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孕育人类文明、影响生活方式的文化载体。福建,作为我国重要的林业省份,拥有悠久的林业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与森林的互动关系,早已渗透到生产、生活、信仰等方方面面。而林业谚语,正是这种互动关系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它们记录了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通过观察、实践、总结,所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林业管理和利用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有对树木生长规律的精准把握,也有对病虫害防治的巧妙应对,更有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深刻思考。 本书的另一个核心亮点,在于其对“林业谚语”的“浅释”。“浅释”二字,点明了本书的宗旨——并非高深的学术论文,而是力求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那些曾经只在农人、林农口耳相传的谚语,经过作者的精心梳理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变得清晰而富有启发性。每一条谚语,都被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作者不仅解释了谚语的字面意思,更挖掘了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和实践意义。例如,一些关于播种、育苗的谚语,可能蕴含着对土壤特性、气候变化的精细观测;一些关于林木采伐、更新的谚语,则体现了对森林生态平衡的敬畏与追求。通过这样的“浅释”,读者能够了解到,这些看似简单的民间俗语,实际上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态智慧。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谚语,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福建森林文化图景。它不仅仅关注林木本身,更关注人与森林的关系,人如何在森林中生存、发展,又如何反哺森林。因此,书中可能涵盖了林业谚语在多个层面的体现。 从生产实践层面,本书会深入探讨林业谚语在实际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比如,关于造林季节的选择,谚语中可能有着“春播秋收”的说法,这背后隐藏着对不同树种在不同季节生长需求的科学认知。又如,关于病虫害防治,可能存在“见虫杀虫,见病治病”的朴素原则,又或是“以虫制虫”、“以菌克虫”的生态防治理念的萌芽。这些谚语,是福建林农在世代与森林打交道的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总结,它们简单明了,却往往直指问题的核心,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价值。本书的解读,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谚语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 从生态保护层面,林业谚语中也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许多谚语警示人们不要过度砍伐,要“留有余地,以待来年”,这体现了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朴素认识。又比如,一些关于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的谚语,也间接反映了人们对森林生态功能重要性的理解。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这些谚语并非仅仅是生产技巧,更是古代人民朴素的生态伦理观的体现,它们教会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守护好宝贵的森林家园。 从社会文化层面,林业谚语还折射出福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在一些偏远山区,森林甚至与当地居民的信仰、节日、生活习俗紧密相连。许多关于山林祭祀、林神崇拜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森林的敬畏和感激之情。此外,林业谚语也可能渗透在当地的民间故事、歌谣、戏曲中,成为福建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解读,将有助于读者理解林业谚语如何与福建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融为一体,构建起独特的森林文化景观。 从传承与发展层面,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梳理,更在于对未来的启示。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反思和借鉴古人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林业谚语中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我们当前的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作者在书中,可能还会探讨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发掘和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继续为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的行文风格,力求做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作者在引用谚语时,可能会尽量还原其原始的地域特色和语言韵味,同时又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让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这种“疏而不离,浅而不失其本”的解读方式,使得本书既适合林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参考,也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总而言之,《福建森林文化丛书·林业谚语浅释》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探索之作。它以福建的林业谚语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了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森林文化。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林业生产画卷,更揭示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以及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朴素认识。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福建人民与森林共生共荣的悠久历史,也为我们在当下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它提醒我们,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智慧,往往是历经岁月淘洗、凝聚生活经验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倾听、去理解、去传承。这份珍贵的森林文化遗产,正等待着被重新发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继续在绿色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卷,即便只是摩挲着它的封面,也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气息与土地的芬芳。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毕竟“文化遗产”几个字摆在那里,总让人联想到枯燥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福建那片广袤的青山绿水之间。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教条,更像是邻家那位饱经风霜的老林场工人,坐在摇椅上,缓缓道出那些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书中的文字,没有过多的雕琢,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将那些散落在民间、被时间冲刷得几乎要湮灭的口头传统,小心翼翼地重新拾起,拂去尘埃,展现出它们原有的光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所付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让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谚语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代人的经验总结。这种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装帧设计上,这本书的处理也颇具匠心,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感。不同于市面上许多追求华丽辞藻或花哨排版的读物,它选择了那种质朴、耐看的风格,纸张的触感温润,字体的排布疏朗有致,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恰恰呼应了书中对“传承”二字的珍视——真正的价值,往往不需要喧宾夺主的外表来烘托。在阅读的间隙,偶尔瞥见扉页或章节间的插图或留白,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调剂作用,使得整体节奏张弛有度。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像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承载着一种对“慢”的推崇。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去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种沉静的阅读体验,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治愈。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地方性”的作品向来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它们会陷入自我欣赏的窠臼,视野受限,难以引起广泛共鸣。但此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偏见。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不仅为我们打开了福建森林文化的特定空间,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普遍性规律——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共存、如何审时度势、如何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求得生存的哲学。那些看似朴素的“土话”,实则蕴含着精妙的生态学洞察力,其精准程度,有时甚至超越了现代科学的某些初步论断。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常常停下来,沉思这些古老的经验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反复验证、最终凝练成朗朗上口的箴言。这与其说是对“谚语”的解读,不如说是一次对“传统智慧如何有效应对现实挑战”的深刻反思,其厚度远超预估,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轻易忽略的“民间声音”。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释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态度。每当提及一句谚语,作者似乎总能将其放置于最恰当的历史与地理坐标系中进行定位和分析,绝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解释。他/她似乎跑遍了那些山旮旯里的村庄,与那些健谈的老人们促膝长谈,记录下每一个不一样的版本,甚至追溯到该谚语可能出现的具体农林操作场景。这种扎根于田野的求真精神,赋予了全书坚实的底气。它不是在“重述”文化,而是在“复活”文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关于福建山地生态系统的非正式速成教育,对当地的植被、气候规律、乃至几百年前的林业生产方式,都有了清晰而生动的认知。这超越了一般的文化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田野报告。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们常常谈论“可持续发展”,但很多时候,这个词汇显得空泛而抽象。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流传下来的林业谚语,那些关于何时播种、如何护林、怎样合理采伐的古老告诫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几代人血泪凝成的、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考验后留下的生存法则。它们是活的生态智慧,是关于“适度”与“敬畏”的朴素宣言。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不应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将祖辈的经验视为落后的遗迹。相反,从中汲取教训,反思我们当前某些盲目、短视的行为,是极其必要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被忽视的“旧智慧”,重新锤炼成了面向未来的“新启示录”,其价值不言而喻,值得每一个关心生态与文化的人细细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