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森林文化叢書·林業諺語淺釋:一份值得傳承的森林文化遺産

福建森林文化叢書·林業諺語淺釋:一份值得傳承的森林文化遺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建誠,蘇祖榮 編
圖書標籤:
  • 福建林業
  • 森林文化
  • 林業諺語
  • 民俗文化
  • 傳統文化
  • 文化遺産
  • 福建文化
  • 生態文明
  • 鄉土知識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70040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822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福建森林文化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1
字數:3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福建森林文化叢書·林業諺語淺釋:一份值得傳承的森林文化遺産》是在福建省林業廳辦公室1964年10月編印的《福建林業諺語》和建陽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編印的《林業歌諺集》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充實和提高,並適當增加浙江、江蘇、安徽、江西、上海、山東、山西、湖南、湖北、四川、北京、河北、河南、黑龍江、雲南、廣東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些林業諺語。林諺數量由原有的100多條增加到1441條。按照林業生産程序,分門彆類,盡可能提高到科學理論上對林諺加以通俗淺顯的解讀,普及林業科普知識,使之更好地服務福建海峽西岸現代林業建設。

內頁插圖

目錄

走進森林文化的綠色殿堂
森林文化:現代林業的新視域
綜述:林業諺語的基本內容與生態學思想初探
(一)林業諺語的兩重屬性
(二)林業諺語的基本內容
(三)林業諺語與蘊含的生態學思想
一、森林效益
1.綜閤效益
2.蓄水保土
3.淨化空氣
4.防風固沙
5.保護堤岸
6.降低噪聲
7.殺菌滅病
8.美化環境
9.獲得木材
10.增加收入
11.造福子孫
二、林木種苗

精彩書摘

  十、花卉
  花中四大傢:水仙菖蒲菊蘭花
  菖蒲,亦稱白菖蒲、藏菖蒲。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初夏開花,花黃色或紫紅色。民間在端午節常將菖蒲與艾結紮成束,掛於門上,或燒其花序,以熏蚊蟲。
  菊,通稱菊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産我國,久經栽培,品種很多,為著名觀賞植物。菊花顔色和形狀因品種而異,隻因它在鞦季開花,古人以五色配五行,鞦令在金,故以黃色為正,稱為黃花。“明日黃花”語齣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要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這裏的“明日”指重陽節後,古人照例在重陽節觀賞菊花,重陽節後菊花逐漸萎謝,所以“明日黃花”用來比喻已經過時的事物。菊花因在農曆九月開放,故又彆稱“九華”。
  水仙、菖蒲、菊、蘭花這四種花卉在我國分布廣泛,種植曆史久遠,生長環境及養護栽培各具特色,水仙鼕季室內水培法栽培,菖蒲池塘養護,菊花、蘭花均可盆栽,適閤庭園栽培,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特彆是菊花,與梅、蘭、竹並列,為“四君子”之一。因為它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後,它的清秀神韻,淩零開放,一身傲骨,自古以來深受百姓的喜愛。曆代許多文人墨客在重陽佳節飲酒賞菊,吟詩作賦,成為一種習俗。如契丹第八帝,即遼道宗耶律弘基,作有一首《題李儼<黃菊賦>》詩:“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作者用菊花的芬芳來藉喻這篇《黃菊賦》蘊涵的“變節不傷、九鞦愈馥”的菊花品格。開章以“碎剪金英”贊譽《黃菊賦》文句的華美,又用“袖有餘香”來藉喻文章的誌趣。南朝.梁·王筠《摘園菊贈謝僕射舉詩》也稱道“菊花偏可喜,碧葉媚金英。”東晉詩人陶淵明,他愛菊成癖,號稱“菊友”,給後人留下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的不朽詩句。唐朝詩人杜甫有“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仙”、唐朝同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元稹《菊花》詩日:“鞦叢(指菊花)繞捨似陶傢(指陶淵明),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北宋文學傢歐陽修有“霜林落後山爭齣.野菊開時酒正濃”、南宋詩人陸遊有“菊花如端人,獨立淩冰霜”等詠菊佳句。
  在詩歌史上,詠菊華章疊齣:有的歌唱菊花堅貞高潔的風華;有的贊揚它的笑傲西風、孤標拔俗;有的欣賞它的鞦容淡泊,瀟灑齣塵;有的贊美它隱逸清廉的品性,從此,菊花就成為那些高人隱士的專利品。而隻有唐朝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的《菊花》詩,突破瞭慣性思維的藩籬,讓菊花告彆那些文人雅士,披盔帶甲殺人滾滾紅塵,嶄露齣敢於扭轉乾坤的英雄姿態,在我國古代詠菊詩苑中綻放齣威逼群芳的凜然風采:“待到鞦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清小說傢曹雪芹對曆代詠菊詩作瞭概括性的總結,他說:“一從陶令評章後,韆古高風說到今。”三國魏鍾會《菊花賦》說菊花有“五美”:“黃華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染,後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
……

前言/序言


《福建森林文化叢書·林業諺語淺釋》—— 穿越時空的智慧,生生不息的傳承 在福建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森林不僅是綠色的屏障,更是承載著無數故事與智慧的寶庫。它們靜默地矗立,見證瞭歲月的流轉,也孕育瞭世代相傳的生動實踐。而在這片廣袤的綠色畫布上,林業諺語如同散落的珍珠,閃爍著先民們對自然的深刻理解與和諧共處之道。它們是樸素的語言,卻蘊含著精妙的哲理;它們是零碎的記憶,卻勾勒齣完整的生態圖景。《福建森林文化叢書·林業諺語淺釋》,正是這樣一本緻力於挖掘、梳理、闡釋這些珍貴文化遺産的著作。它並非簡單的諺語匯編,而是試圖將這些蘊含在民間智慧中的林業知識,以現代人的視角進行深入解讀,讓這份古老的傳承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它對“森林文化”這一概念的獨特視角。在許多人眼中,森林或許隻是木材的來源,或是旅遊觀光的景點。然而,本書將視角拔高,將森林視為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更是一個孕育人類文明、影響生活方式的文化載體。福建,作為我國重要的林業省份,擁有悠久的林業發展曆史和豐富的森林資源。在這片土地上,人們與森林的互動關係,早已滲透到生産、生活、信仰等方方麵麵。而林業諺語,正是這種互動關係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它們記錄瞭先民們在漫長歲月中,通過觀察、實踐、總結,所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林業管理和利用的經驗。這些經驗,既有對樹木生長規律的精準把握,也有對病蟲害防治的巧妙應對,更有對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深刻思考。 本書的另一個核心亮點,在於其對“林業諺語”的“淺釋”。“淺釋”二字,點明瞭本書的宗旨——並非高深的學術論文,而是力求通俗易懂,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其中蘊含的智慧。那些曾經隻在農人、林農口耳相傳的諺語,經過作者的精心梳理和深入淺齣的解讀,變得清晰而富有啓發性。每一條諺語,都被置於其産生的曆史背景、地域環境和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作者不僅解釋瞭諺語的字麵意思,更挖掘瞭其背後的科學道理和實踐意義。例如,一些關於播種、育苗的諺語,可能蘊含著對土壤特性、氣候變化的精細觀測;一些關於林木采伐、更新的諺語,則體現瞭對森林生態平衡的敬畏與追求。通過這樣的“淺釋”,讀者能夠瞭解到,這些看似簡單的民間俗語,實際上凝聚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生態智慧。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諺語,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整體,構建起一個立體的福建森林文化圖景。它不僅僅關注林木本身,更關注人與森林的關係,人如何在森林中生存、發展,又如何反哺森林。因此,書中可能涵蓋瞭林業諺語在多個層麵的體現。 從生産實踐層麵,本書會深入探討林業諺語在實際林業生産中的應用。比如,關於造林季節的選擇,諺語中可能有著“春播鞦收”的說法,這背後隱藏著對不同樹種在不同季節生長需求的科學認知。又如,關於病蟲害防治,可能存在“見蟲殺蟲,見病治病”的樸素原則,又或是“以蟲製蟲”、“以菌剋蟲”的生態防治理念的萌芽。這些諺語,是福建林農在世代與森林打交道的過程中,摸索齣的經驗總結,它們簡單明瞭,卻往往直指問題的核心,具有極高的實踐指導價值。本書的解讀,將幫助讀者理解這些諺語背後的科學原理,從而認識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之光。 從生態保護層麵,林業諺語中也蘊含著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對生態平衡的追求。許多諺語警示人們不要過度砍伐,要“留有餘地,以待來年”,這體現瞭對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樸素認識。又比如,一些關於水源保護、水土保持的諺語,也間接反映瞭人們對森林生態功能重要性的理解。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這些諺語並非僅僅是生産技巧,更是古代人民樸素的生態倫理觀的體現,它們教會人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在獲取資源的同時,守護好寶貴的森林傢園。 從社會文化層麵,林業諺語還摺射齣福建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在一些偏遠山區,森林甚至與當地居民的信仰、節日、生活習俗緊密相連。許多關於山林祭祀、林神崇拜的諺語,反映瞭人們對森林的敬畏和感激之情。此外,林業諺語也可能滲透在當地的民間故事、歌謠、戲麯中,成為福建豐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的解讀,將有助於讀者理解林業諺語如何與福建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融為一體,構建起獨特的森林文化景觀。 從傳承與發展層麵,本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對過去的梳理,更在於對未來的啓示。在全球生態環境日益嚴峻的今天,反思和藉鑒古人的生態智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林業諺語中所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對我們當前的林業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藉鑒價值。作者在書中,可能還會探討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閤,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發掘和運用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使其繼續為福建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本書的行文風格,力求做到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作者在引用諺語時,可能會盡量還原其原始的地域特色和語言韻味,同時又通過深入淺齣的文字,讓讀者理解其深層含義。這種“疏而不離,淺而不失其本”的解讀方式,使得本書既適閤林業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考,也適閤對中國傳統文化、生態智慧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閱讀。 總而言之,《福建森林文化叢書·林業諺語淺釋》是一部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探索之作。它以福建的林業諺語為切入點,深入挖掘瞭這片土地上源遠流長的森林文化。它不僅為我們展現瞭一幅生動的林業生産畫捲,更揭示瞭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以及他們對生態保護的樸素認識。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福建人民與森林共生共榮的悠久曆史,也為我們在當下探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供瞭寶貴的精神滋養。它提醒我們,那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智慧,往往是曆經歲月淘洗、凝聚生活經驗的瑰寶,值得我們去傾聽、去理解、去傳承。這份珍貴的森林文化遺産,正等待著被重新發現,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繼續在綠色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闡釋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考古學傢”般的嚴謹態度。每當提及一句諺語,作者似乎總能將其放置於最恰當的曆史與地理坐標係中進行定位和分析,絕非簡單的字麵意思解釋。他/她似乎跑遍瞭那些山旮旯裏的村莊,與那些健談的老人們促膝長談,記錄下每一個不一樣的版本,甚至追溯到該諺語可能齣現的具體農林操作場景。這種紮根於田野的求真精神,賦予瞭全書堅實的底氣。它不是在“重述”文化,而是在“復活”文化。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接受瞭一次關於福建山地生態係統的非正式速成教育,對當地的植被、氣候規律、乃至幾百年前的林業生産方式,都有瞭清晰而生動的認知。這超越瞭一般的文化普及讀物,更像是一份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田野報告。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我們常常談論“可持續發展”,但很多時候,這個詞匯顯得空泛而抽象。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嚮這些流傳下來的林業諺語,那些關於何時播種、如何護林、怎樣閤理采伐的古老告誡時,我們看到的卻是幾代人血淚凝成的、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成功的考驗後留下的生存法則。它們是活的生態智慧,是關於“適度”與“敬畏”的樸素宣言。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不應該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將祖輩的經驗視為落後的遺跡。相反,從中汲取教訓,反思我們當前某些盲目、短視的行為,是極其必要的。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那些被忽視的“舊智慧”,重新錘煉成瞭麵嚮未來的“新啓示錄”,其價值不言而喻,值得每一個關心生態與文化的人細細品讀。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地方性”的作品嚮來持保留態度,總擔心它們會陷入自我欣賞的窠臼,視野受限,難以引起廣泛共鳴。但此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偏見。它像一把精巧的鑰匙,不僅為我們打開瞭福建森林文化的特定空間,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其中蘊含的普遍性規律——關於人與自然如何共存、如何審時度勢、如何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求得生存的哲學。那些看似樸素的“土話”,實則蘊含著精妙的生態學洞察力,其精準程度,有時甚至超越瞭現代科學的某些初步論斷。閱讀過程中,我不禁常常停下來,沉思這些古老的經驗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被反復驗證、最終凝練成朗朗上口的箴言。這與其說是對“諺語”的解讀,不如說是一次對“傳統智慧如何有效應對現實挑戰”的深刻反思,其厚度遠超預估,令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輕易忽略的“民間聲音”。

評分

裝幀設計上,這本書的處理也頗具匠心,透露齣一種剋製而高級的美感。不同於市麵上許多追求華麗辭藻或花哨排版的讀物,它選擇瞭那種質樸、耐看的風格,紙張的觸感溫潤,字體的排布疏朗有緻,使得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這種對細節的尊重,恰恰呼應瞭書中對“傳承”二字的珍視——真正的價值,往往不需要喧賓奪主的外錶來烘托。在閱讀的間隙,偶爾瞥見扉頁或章節間的插圖或留白,都恰到好處地起到瞭調劑作用,使得整體節奏張弛有度。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本身就像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承載著一種對“慢”的推崇。它鼓勵讀者放慢腳步,去品味文字背後的深意,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這種沉靜的閱讀體驗,在信息爆炸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和治愈。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捲,即便隻是摩挲著它的封麵,也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曆史氣息與土地的芬芳。我原以為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畢竟“文化遺産”幾個字擺在那裏,總讓人聯想到枯燥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置身於福建那片廣袤的青山綠水之間。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教條,更像是鄰傢那位飽經風霜的老林場工人,坐在搖椅上,緩緩道齣那些代代相傳的生存智慧。書中的文字,沒有過多的雕琢,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將那些散落在民間、被時間衝刷得幾乎要湮滅的口頭傳統,小心翼翼地重新拾起,拂去塵埃,展現齣它們原有的光芒。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所付齣的那種細緻入微的考據工作,讓每一個看似簡單的諺語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時代的縮影和一代人的經驗總結。這種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讓閱讀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