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儿科病名方》以病证名为纲,以方剂为目,择取了历代中医典籍和近现代名医经用有效的儿科名方,并详细介绍每首方剂的名称、来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方从法出,法从证出,方证相应,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儿科病名方》适合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及儿科病患者家属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肺系病证名方
第一节 小儿感冒
桂枝汤(《伤寒论》)
麻黄汤(《伤寒论》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银翘散(《温病条辨》)
新加正气汤(王传吉方)
第二节 乳蛾
牛蒡甘桔汤(《外科正宗》)
银翘马勃散(《温病条辨》)
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小儿清喉片(刘韵远方)
第三节 小儿咳嗽
金沸草散(《博济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清金化痰汤(《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
桑菊饮(《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清肺化痰汤(郭中元方)
第四节 小儿肺炎喘嗽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华盖散(《博济方》)
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苦降辛开汤(刘弼臣方)
第五节 哮喘
小青龙汤(《伤寒论》)
大青龙汤(《伤寒论》)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麦味地黄丸(《医部全录》引《体人汇编》)
截喘汤(姜春华方)
寒喘方、热喘方(刘韵远方)
第六节 鼻衄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清胃散(《脾胃论》)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荆牡藕节汤(徐小圃方)
第七节 鼻渊
苍耳子散(《济生方》)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辛夷鼻渊散(章湘侯方)
第二章 脾胃系病证名方
第一节 小儿鹅口疮
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
清解养阴汤(王静安方)
……
第三章 心系病证名方
第四章 肝系病证名方
第五章 肾系病证名方
第六章 寄生虫病名方
第七章 皮肤病证名方
第八章 小儿时行疫病名方
精彩书摘
第五节 哮喘
小儿哮喘是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小儿常见的肺系慢性疾病。中医学认为哮喘的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伏,此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气候骤变,寒温失调,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过食生冷成酸,活动过度,情绪激动等。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即诱因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哮喘的发生都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正虚痰伏,邪阻肺络是其主要病机。其发作期的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内因不除,外因屡犯,所谓风有动静、痰有鼓息,导致哮喘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但亦有发作期、缓解期不明,发作迁延,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西医学认为大多数哮喘儿童属于过敏体质,本身可能伴有过敏性鼻炎和(或)特应性皮炎,或者对常见的经空气传播的变应原(螨虫、花粉、宠物、霉菌等)、某些食物(坚果、牛奶、花生、海鲜类等)、药物过敏等。小儿哮喘的先兆症状常有鼻痒、打喷嚏、鼻塞、流涕、眼痒、咽痒、胸闷、干咳等。小儿哮喘易在夜间发作。有的仅有咳嗽,有的典型发作。其原因与吸人过敏源或气温降低等有关。夜间迷走神经兴奋也有一定关系。小儿哮喘的典型发作常有咳嗽、气喘、喘鸣、胸前紧缩感、呼吸困难、呼气延长、端坐呼吸、发绀、大汗、发热等,有的可以咳嗽为唯一症状。严重者可有头痛、头昏、焦虑、神志模糊、两便失禁、嗜睡、昏迷、呼吸衰竭等。如有明显胸痛,要考虑胸痛一侧气胸的可能。哮喘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心病、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
小青龙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6克)干姜三两(6克)甘草炙,三两(6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五味子半升(6克)半夏洗,半升(9克)(儿童用量酌减)
【功效】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用法】上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小儿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指纹淡红。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宜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于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小儿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舌苔白滑,脉浮为本方用方要点。
2.随症加减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芩以利水消肿。
……
前言/序言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儿科病名方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儿科病名方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