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路走來一路讀》是林達新的一本關於美國、歐洲的風土人情、曆史、文明和社會的書。
作者延續一貫的創作風格,對美國及歐洲幾十個知名的城市與鄉村、人物與事件作瞭貫穿曆史的透視,以輕鬆的閱讀來深刻理解歐美的曆史和社會。
林達的寫作本身就是一個風光無限的旅程——知識與思考、智慧與大度造就瞭善於觀察和閱讀的眼睛。通過作者犀利的目光和委婉的筆觸,一個個發生在異國的故事透射齣瞭曆史文化、戰亂風雲、文明發展和社會演變的信息。
內容簡介
行駛在路上,輪流開車。不開車時,就翻看書,也不時抬起頭,望著迎麵而來、又消失在身後的村莊和小鎮。晚上,找個便宜的鄉村旅館住下,入睡之前。也看一段隨手抓到的書。看到好玩的,就聊聊天。有時,也自然就會生齣一些感想來。
美國是一個曆史很短的國傢,少有東方和歐洲的巍峨古跡。可是,逛得多瞭,覺得也有它特彆的韻味。它的開拓者中有一批來自歐洲的思想者。他們從歐洲傳承的思想,到瞭北美的荒原上,褪盡精美修飾,卻有瞭實實在在的精神。我們隨著他們留下的足跡,在樸素的土地上行走,閱讀他們留下的紙頁發黃的字跡,也把看來讀來的一些體會,試著與大傢分享。
就這樣,邊走邊讀,閱讀是一大樂事,旅程也還在繼續之中。
《一路走來一路讀》是林達新的一本關於美國、歐洲的風土人情、曆史、文明和社會的書。隨著《一路走來一路讀》的引領,“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新境界徐徐展開。
作者簡介
林達,一對旅美夫婦的筆名。他們都於1952年齣生在上海,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這對夫婦用曆史的厚重感,以一個經曆過“文化大革命”洗禮的普通中國人的視角、勤奮、用功,收集和研究瞭大量以美國為代錶的西方國傢在民主發展過程中的事例,用生動的語言、可信的細節、嚴謹的治學和研究態度,為我們另外一些普通中國人打開瞭一扇瞭解西方民主發展曆史的窗口。作品有“近距離看美國”係列:《曆史深處的憂慮》、《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以及《帶一本書去巴黎》等。譯著有《漢娜的手提箱》、《剋拉拉的戰爭》、《蓋比櫥櫃的秘密》等。
目錄
走路
上帝安排的通信
國傢重新聯閤之地
將軍歸葬之地
最後一次內閣會議的缺席者
戰爭不知道浪漫
南北戰爭的最後一個受難者
一個醫生的故事
眼淚之路的起點
“石頭城”的故事
洗不掉的血跡
美國的搖籃
尋訪高迪
斯密森的神秘禮物
當沃爾瑪來到小鎮
費鎮的重生
老傢的歌
栗子樹的故事
居所
重新審視猴子審判案
弗利梅森:自由的石匠
讀書
走嚮世界的起點
翻譯傢的故事
瞬間華彩
國王,請恪守你的諾言
讀三十年前《新聞周刊》的封麵文章
一個國王的命運和理想
國王和共産黨
一個首相的故事
麵對曆史的難題
西班牙怎樣處理兩個區域自治問題
英國下議院議會廳隨想
美國的鎮國之柱:聯邦最高法院
司法要有一種獨立人格
勞動節春鞦
一百年前的一天
會少規矩多
對罪惡的集體記憶力
麵對生命和信仰的兩難處境
美國政府與大衛教派的較量
為敵人爭取應有的權利
大法官的思路
“豬肉桶”的來龍去脈
讀一本禁書
真理和事實
曆史無禁區
特蕾莎修女的信仰危機
基督徒讀《古蘭經》
“在上帝之下”還是“與上帝無關”
續《“在上帝之下”還是“與上帝無關”》
關起門來,民主就死瞭
極右派:民主體製下必要的邪惡
坦白從寬也要言而有信
佐治亞州的希望工程
後記
精彩書摘
上帝安排的通信
昆西,是一個聽著耳熟的詞。它是一個地名,新英格蘭地區有一個昆西海灣;它也是一個小鎮的名字,小鎮在昆西海灣的南岸,因海灣而得名,距離波士頓隻有七英裏;它還是一個人名,這個人因誕生在昆西小鎮,就由同樣誕生在這裏的父親,給他取瞭這個名字。他們父子又使得小鎮名揚美國,聲名甚至超齣瞭美國。在一個民主選舉製的國傢,他們是美國曆史上很少齣現的父子總統——美國第二屆總統約翰·亞當斯和第六屆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
昆西是一個美麗的小鎮。對於外來的旅行者,它幾乎是在竭力滿足所有的期待:豐富的曆史人文資源,寜靜的住宅街區和浪花拍打著海岸的風景。除瞭亞當斯父子外,因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任大陸會議主席,而被一些曆史學傢稱為美國“真正的第一總統”的約翰·漢考剋也誕生在這裏。所以,昆西也被人們稱作“總統城”。在他們生活的時代,昆西是一個儉樸的小鎮。亞當斯父子不僅誕生在這裏,短短四年的總統任期一過,他們又迴歸平民,仍長久地生活在昆西的老屋,重拾鄉土鄉隋。
今天,約翰·亞當斯的座椅還保存在老屋裏。翻過這把椅子,可以看到一張已經發黃的紙條,這是他去世那天,他的兒子昆西·亞當斯寫的,他鄭重記下“父親於1826年7月4日坐在這把椅子上去世”,然後簽上自己的名字親手貼瞭上去。這個細節,讓今天的我們看到瞭當年的亞當斯父子情深,也看到瞭昆西·亞當斯幾乎成為本能的曆史感。他記錄瞭這個曆史細節,而這個細節,是美國曆史上一個最讓人驚異的傳奇。
戰友
美國革命發起於北方的馬薩諸塞州,亞當斯是革命初期最主要的領導人。當時在北美,不同的殖民地就像不同的國傢一樣,彼此在心理上有很大阻隔。亞當斯看到,沒有南方的弗吉尼亞州的全力參與,美國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1775年6月第二屆大陸會議期間,正是在約翰·亞當斯的提議和促成下,來自弗吉尼亞的喬治·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隊總司令。一年以後,又是約翰·亞當斯的極力舉薦,來自弗吉尼亞的安靜寡言的托馬斯·傑弗遜得以參加以亞當斯為首的五人起草小組,並且執筆起草瞭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最重要的文獻——《獨立宣言》。這一文一武兩個弗吉尼亞人後來的聲譽,都遠遠超過瞭亞當斯本人。
托馬斯·傑弗遜,是這群建國者中的年輕人。在年齡上,他比亞當斯他們小瞭十來歲,在政治參與上晚瞭二十來年,也就是比約翰·亞當斯晚瞭幾乎整整一代,當時的地位自然也就低得多。傑弗遜善於思考和歸納,寫作錶達能力很強。他在美國《獨立宣言》的起首所寫下的“人生而平等”,“人人擁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如此簡潔、清晰和強烈,堪稱盡善盡美。然而,以後的人們幾乎都淡忘瞭,假若不是約翰·亞當斯的竭力舉薦,由於當時他年輕資曆淺,或許根本就沒有機會擔此重任。
獨立戰爭期間,亞當斯和傑弗遜曾經同時齣使歐洲,他們倆不僅有革命事業中結下的友誼,兩個傢庭在歐洲也有許多私人交往,擁有傢庭間的友情。
獨立戰爭勝利後的1789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是他的副總統。在隻有四個人組成的內閣裏,托馬斯·傑弗遜被任命為國務卿。他們創立瞭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聯邦製的共和體製大國,這幾個人也是創建這一豐功偉績的患難戰友。
分裂
建國以後,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弗遜在治國理念和方略上的分歧開始浮齣水麵。
來自北方的亞當斯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秉持當時占主導的聯邦主義觀點,認為新生共和國的生存必須靠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這個政府必須有足夠的權力來管理國傢、保衛國傢。為此,這種權力必須穩定地掌握在一小群人手裏。他對“法國大革命”取懷疑和譴責的態度,對政治上的平民傾嚮保持懷疑和警惕。他主張的是精英治國。
而來自南方的傑弗遜,雖一輩子沒有在平民中生活過,卻是一個主張平民權利的理想主義者。他認為,聯邦政府的權力都是各州齣讓給中央的,最重要的權力應該是在州政府手裏、在民眾手裏。他贊美“法國大革命”,贊美普通農民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他性格熱情、浪漫,他主張當時還處於萌芽狀態的平民政治。
1796年,喬治·華盛頓發錶《告彆演說》,堅辭連任總統,迴歸故裏。糟糕的是,按照當時的選舉規則,正副總統是由總統候選人中得票最多的兩個人分彆擔任。1796年大選,亞當斯當選為總統,而和他政見不閤的傑弗遜成瞭他的副總統。治國理念的不同,引齣方略的背離,尤其是政治活動中的個人作為,更損害瞭他們之間長久的私人友誼。這一對總統和副總統,在內政、外交的幾乎所有重大事務上都針鋒相對。
1798年,為瞭強化政府地位,總統亞當斯利用聯邦主義者在國會占多數的有利條件,通過瞭《外國人和反顛覆法》。
……
前言/序言
後記
感恩節和聖誕節是美國人的兩大節日,那是祖孫幾代闔傢共歡的日子,就像是中國的農曆新年。我們的親人大多在中國,因此常常趁這個時候開車齣門,在美國本土旅行。走在清冷的路上,駛過一個個暖暖的窗口,也駛過一片片鼕日的風景。現在迴想旅途,臉上還有冰刺刺的感覺,心裏卻覺得平和、安穩。
行駛在路上,輪流開車。不開車時,就翻看書,也不時抬起頭,望著迎麵而來、又消失在身後的村莊和小鎮。晚上,找個便宜的鄉村旅館住下,入睡之前,也看一段隨手抓到的書。看到好玩的,就聊聊天兒。有時,也自然就會生齣一些感想來。
美國是一個曆史很短的國傢,開拓初期的日子裏,又唯求能夠速速安頓,因而村鎮都因陋就簡,也就始終少有東方和歐洲的巍峨古跡。可是,逛得多瞭,覺得美國也有它特彆的韻味。它的開拓者中有一批來自歐洲的思想者。他們從歐洲傳承的思想,到瞭北美的荒原上,褪盡精美修飾,卻有瞭實實在在的精神。我們隨著他們留下的足跡,在樸素的土地上行走,閱讀他們留下的紙頁發黃的字跡,也把看來讀來的一些體會,試著與大傢分享。
美國也是一個普通的地方,並不生來就是今天的模樣。從曆史中一步步走來,它也是險象環生。在立國之前的北美英國殖民地時期,這塊土地就滋生瞭奴隸製的惡疾。很多年裏,它還一直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傢,是一個大鄉村。後來,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腳步,美國突然迅速地改換瞭自己的麵貌。在此期間,麵對曆史的遺留問題,也麵對猛烈變革而發生的新問題,他們也曾一樣缺乏經驗,一樣應對維艱。迴望它的來路,常常會想,這些先行變革的國傢,也一樣是在暗中摸索著嚮前走的,非常可能在磕磕碰碰中,因邁不過眾多溝坎中的某一個,在那裏翻瞭車。今天的變革者們,雖有諸多屬於自己的特殊問題,但是畢竟也有一些教訓可以藉鑒。也許就因此可以少走一些彎路。所以,看到、讀到這樣的故事,也就隨手記錄下來瞭。當然,隨手記下的還有一些感想。
就這樣,邊走邊讀,閱讀是一大樂事,旅程也還在繼續之中。
《曆史的側影:在變遷中觀察中國》 本書以獨特的曆史視角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深入剖析瞭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關鍵轉摺點與日常生活的側麵。作者聚焦於那些宏大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個體命運、社會心態的變遷以及文化景觀的重塑,力圖還原一個有血有肉、充滿復雜性的曆史現場。 全書結構精巧,大緻可分為三個部分:“風雨交加的年代”、“市井煙火間的流變”和“思想的邊界與張力”。 第一部分:風雨交加的年代——製度與精神的裂變 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從晚清到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社會在製度和思想層麵所經曆的劇烈震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復述重大曆史事件,而是著重於考察這些事件如何滲透到知識分子的日常思考和普通民眾的生活選擇中。 一、 晚清的“救亡”敘事與知識群體的焦慮: 探討瞭在西方衝擊下,中國精英階層內部關於“變”與“不變”的無休止爭論。重點分析瞭戊戌變法前後的知識分子群體心智的成熟與幻滅過程,特彆是關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思想框架的形成及其內在的邏輯矛盾,如何影響瞭後續的政治實踐。例如,書中細緻描摹瞭早期留學生歸國後,在傳統士大夫與新興官僚體係之間的尷尬地位,以及他們試圖用西方理念改造中國社會的初期嘗試所遭遇的文化阻力。 二、 民國初年的“聲音”與“沉默”: 這一章側重於民國初期,軍閥混戰背景下,城市生活的復雜麵貌。作者關注的不是政治高層的角力,而是城市文化圈的勃興與壓抑。詳細考察瞭早期報刊雜誌的興衰史,分析瞭白話文運動的實際傳播效果——它在精英層麵普及瞭新思想,但同時也在更廣大的鄉村地區遭遇瞭巨大的語言障礙。書中特彆分析瞭在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巧妙地運用“沉默”、“隱喻”或“風俗研究”等方式,來錶達對現實的批判,形成一種特殊的“地下文化”。 三、 革命時代的“再齣發”與集體記憶的重塑: 這一部分審視瞭新政權建立前後,社會動員的機製和集體認同的構建過程。書中通過對早期宣傳品、民眾教育材料的細緻梳理,揭示瞭國傢意識形態是如何係統性地介入到傢庭倫理、勞動觀念和時間觀念的改造之中。重點探討瞭“新”與“舊”的二元對立如何在基層被具體化,比如對舊式傢庭結構、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的清理過程,以及這種清理對個體身份認同帶來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市井煙火間的流變——被遺忘的日常與生活細節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宏觀的製度變遷,那麼第二部分則將目光拉迴到中國社會的肌理之中,關注那些構成曆史底色的平凡生活。 一、 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敘事: 本部分選取瞭幾個特定曆史時期的城市片段進行“微觀掃描”。例如,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或天津的裏弄生活、棚戶區樣貌的描繪,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記錄,更是社會階層固化與流動性的直觀體現。書中細緻入微地描述瞭不同居住空間內的生活儀式——從采買、烹飪到鄰裏間的互動,這些細節共同構成瞭特定時代特有的“生活質感”。 二、 飲食、服飾與身份的悄然變遷: 探討瞭在物資相對匱乏或政治運動頻繁的時期,人們如何通過微妙的衣著選擇、食物的獲取與分享來錶達自我,或規避風險。例如,分析瞭特定時期對“樸素”的推崇如何演變為一種強製性的審美標準,以及在物資配給製度下,對“稀缺”食物的集體記憶如何塑造瞭一代人的味覺圖譜和情感聯結。 三、 鄉土社會的緩慢退場與文化斷裂: 關注瞭在工業化和集體化浪潮的衝擊下,傳統鄉村社會結構及其賴以存在的儀式文化(如婚喪嫁娶、節慶活動)所經曆的衝擊與變形。作者力圖捕捉在“現代化”的巨大慣性下,鄉村中殘留的民間信仰、地方性知識是如何掙紮求存,以及這種文化斷裂對後世情感傳承帶來的影響。 第三部分:思想的邊界與張力——文化載體中的對話與反思 本部分探討瞭特定曆史語境下,文化産品的生産、流通與接受過程,揭示瞭思想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內尋求錶達的自由。 一、 翻譯文學與思想的“藉道”: 詳盡分析瞭特定曆史時期,翻譯作品(特彆是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在中國知識界的影響路徑。作者指齣,許多激進思想並非以其原始麵貌被接受,而是經過瞭層層“翻譯”和“闡釋”,被“本土化”以適應當時的政治氣候。書中辨析瞭不同譯者在翻譯策略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間接影響瞭中國思想界的走嚮。 二、 電影與“群眾教育”的藝術: 考察瞭早期有聲電影、紀錄片在推廣新觀念中的作用。這不僅僅是藝術史的考察,更是權力如何利用新興媒介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社會學研究。書中分析瞭早期電影中對英雄形象的塑造、對反麵人物的臉譜化處理,以及這些敘事模式如何被社會群體內化,成為他們觀察世界的固定視角。 三、 對曆史經驗的持續反思: 結尾部分,作者迴歸到對曆史學傢自身處境的反思。探討瞭“史筆”的重量與悖論——如何在尊重史料真實性的同時,應對時代強加的解釋框架。通過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重讀”,作者試圖喚起讀者對“常識性曆史”的警惕,鼓勵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富同理心的曆史觀照方式,認識到曆史不僅是已被確定的事實,更是不斷被解讀和修正的動態過程。 本書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石,輔以文學性的敘事筆法,旨在呈現一個多維度、非單一化的中國近現代圖景。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一同進入曆史的迷宮,體驗那些復雜而真實的生命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