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心理谘詢師係列·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2013白金版)》以Lowenfeld的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理論為基礎,結閤其他發展學理論,從藝術治療的觀點來闡釋各階段兒童繪畫的一般圖像錶徵、生理特質、可能的行為動機及心理意義,以作為判斷當事人是否適齡/不適齡、健康/不健康的參考。一般成人的繪畫錶現,除非受過特殊的美術訓練,否則大都停留在12歲左右的兒童或青少年階段(Lowen:feld&Brittain;,1987)。成人的藝術創作、精神病患者之繪畫,甚至藝術傢的視覺錶現形式均有其脈絡可尋。心理創傷嚴重的個體心智或呈現退化現象,其繪畫發展亦然。基於要瞭解特殊兒童及成人的繪畫錶現,必得先掌握一般正常兒童繪畫錶現的原則,本書可謂一能從美術進入孩子或當事人心靈世界的參考書籍,適閤所有關心兒童/個體心智成長的傢長、老師及心理衛生工作者閱讀,亦是學習藝術治療的基礎工具書。
《心理谘詢師係列·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2013白金版)》的第三版除將部分的舊資料更新以外,為配閤“早期療育”的醫療及教育思潮,在第二及第三章中對7歲以刊乙童的繪畫現象及適齡的藝術活動尤其有詳盡的說明,以作為診斷的輔助及介入的標準。此外,本版增錄一篇原發錶於相關研討會的論文——“藝術教育治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應用”(第八章),探討將藝術治療理念實際應用於現今學校教育的可行性。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從藝術治療的觀點淺談兒童畫的詮釋
一、藝術治療的理論背景
二、從藝術治療的觀點來看兒童的繪畫錶現
第二章 自我錶現的開始──塗鴉期(2~4歲)
一、塗鴉的意義
二、塗鴉的分類
三、塗鴉遊戲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
四、塗鴉期幼兒美術的指導 五、給傢長和指導者的建議
第三章 錶象的開端──前樣式化期(4~7歲)
一、前樣式化期的重要性
二、前樣式化期的繪畫錶現特徵
三、前樣式化期的繪畫反映4~7歲幼兒的一般性發展
四、前樣式化期幼兒美術的指導
五.給傢長和指導者的建議
第四章 形體概念的形成──樣式化期(7~9歲)
一、樣式化期的重要性
二、樣式化期的繪畫錶現特色
三、樣式變化的意義
四、樣式化期的繪畫反映7~9歲兒童的一般性發展
五、樣式化期兒童美術之指導
六、給傢長和指導者的建議
第五章 理智之萌芽──黨群期(9~12歲) 一、黨群期的重要性
二、黨群期的繪畫錶現特色
三、黨群期的繪畫反映9~12歲兒童的一般性發展
四、黨群期兒童美術的指導
五、總結
第六章 推理階段──擬似寫實期(12~14歲)
一、擬似寫實期的重要性
二、兩種創造類型的發展──視覺型與觸覺型
三、創造錶現與大腦功能的分化
四、擬似寫實期之繪畫錶現特徵
五、擬似寫實期的繪畫反映12~14歲青少年的成長
六、國中階段的美術指導
七、總結
第七章 學齡兒童之學校藝術教育治療
一、意義與目的
二、課程目標與教學特質
三、現階段颱灣藝術教育治療化的調適
四、總結
第八章 藝術教育治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應用
一、前言
二、藝術教育治療之重要性
三、藝術教育治療之哲學理念
四、課程實施目標與教學要點
五、課程設計重點與簡例
六、結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五、給傢長和指導者的建議
塗鴉期的幼兒繪畫活動是一種遊戲,也是一種創作活動,其身心整閤的意義(感覺統閤和人格培育)的確大於其美術意義。我們不奢望每位幼兒將來都能成為畫傢,但我們希望每位幼兒都能夠因接受適當的繪畫指導而身心健康,使未來的生活更豐富、成長更順利。
在身心整閤的大前提下,給幼兒的視覺刺激,事實上應從嬰兒階段開的學習。
為嬰兒在其所處環境裏,製造一些有利於觀察的視覺焦點以便於嬰兒的視覺運動。幼兒房內的陳設以塊麵、粉色係單純的背景為主,而飾以圖案清晰、色彩鮮明的圖片;娃娃車或房間內頂上掛風鈴等吊飾。用色彩鮮明之物與幼兒玩視覺追蹤的遊戲,讓幼兒觀看圖畫,和他進行看圖說話等活動,均是在幼兒未進入塗鴉期以前便可從事的活動。幼兒主要看護人及幼兒自身的衣著也是重要的“看闆”,若上頭有令幼兒熟悉的事物(如玩偶等),能給予幼兒親切溫馨的感覺。
心理學傢均一緻地認為孩子5歲以前的生活是奠定未來人格取嚮的關鍵期,而幼兒與父母的互動經驗也會影響未來其人際關係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傢長是塗鴉期幼兒從事一切創作活動最理想的老師,不得已而將此年齡的幼兒交給保姆或托兒所的傢長,便失去自己誘導孩子、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丁\繪畫活動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幼兒的體能活動、遊戲、吃飯、唱遊般,無須特彆孤立於其生活經驗之外。以下是給傢長和指導者的一些建議: 、
(一)尊重幼兒
此階段為幼兒發展其“安全感”和“信任關係”的重要時期。成人之言教不如身教,應強調言行一緻,讓幼兒能有明確的法則可循,也避免成人彼此間因育兒理念、態度分歧而讓幼兒無所適從,進而學會察言觀色,鑽“法則”之漏洞,養成日後缺乏安全感和投機取巧的心態。對幼兒的哄騙、戲弄,如利用美食引誘孩子,卻韆方百計地不讓他得手,也可能影響孩子對人的“信任”。對成人而言,或許隻是在“欣賞”孩子見糖眼開、為糖而衛糖等種種“可愛”和“可憐”的錶情和動作,並無“惡意”,殊不知此等舉動可能會影響其自尊心,及其未來對自我的概念。
……
探索兒童心靈的畫捲:當藝術的色彩點亮成長的軌跡 在浩瀚的兒童心靈世界裏,隱藏著無數未曾言說的故事,那些細微的情緒波動、純真的喜悅、偶爾的睏惑,如同待解的謎語,等待著被溫柔地解讀。當傳統的溝通方式顯得笨拙,當語言無法完全承載內心深處的感受,藝術,便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一座通往孩子內心深處的橋梁。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繪畫教程,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心理學理論堆砌,而是試圖通過藝術的語言,深入孩子的心靈,理解他們成長的軌跡,幫助他們疏導情緒,重塑自信,並在色彩與綫條的世界裏,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與力量。 本書以“心理谘詢師係列”為總綱,聚焦於“藝術治療”這一領域,特彆是“繪畫詮釋”在兒童心理谘詢中的應用。2013年的白金版,凝聚瞭多年來藝術治療在實踐中的精髓與升華,旨在為傢長、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兒童成長的人們,提供一套係統而實用的方法論,引導我們如何“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一、 藝術的魔力:為何是繪畫? 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我們深知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認知發展、情緒錶達和溝通方式都存在顯著差異。學齡前兒童,語言錶達能力尚不完善,他們更多地通過肢體動作、錶情以及塗鴉來錶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語言能力有所提升,但很多孩子,尤其是那些在成長中經曆過創傷、壓力或親子關係睏擾的孩子,仍然難以用言語清晰地錶達內心的痛苦、恐懼或焦慮。 繪畫,恰恰提供瞭一個天然的、非語言的錶達載體。它允許孩子在安全、自由的環境中,將內心的意象、情感和想法具象化。一張紙,一支畫筆,顔料的色彩,都成為瞭孩子心靈的畫闆。他們可以通過綫條的粗細、色彩的明暗、圖形的形狀,來訴說那些難以啓齒的故事。 釋放與宣泄: 繪畫提供瞭一個安全的齣口,讓孩子能夠將壓抑的情緒,如憤怒、恐懼、悲傷,通過畫麵得以釋放。例如,一個孩子可能在畫麵中描繪一個巨大的、帶有尖牙的怪物,這或許是他內心恐懼的投射;而另一些孩子則可能用鮮艷、奔放的色彩來錶達他們的快樂與活力。 自我探索與認知: 在創作過程中,孩子無意識地會將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對世界的認知融入其中。通過觀察孩子繪畫的內容、風格、以及他們對作品的解讀,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對自我、傢庭、學校以及社會關係的理解。例如,孩子筆下傢庭成員的相對位置、大小,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都可能反映齣他在傢庭中的感受和地位。 溝通與連接: 繪畫作品是孩子心靈的“書信”,它提供瞭一個與成人溝通的獨特窗口。當孩子展示他們的畫作,並願意分享其中的故事時,成人便有機會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建立起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連接。這種非評判性的傾聽與迴應,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療愈力量。 問題解決與能力提升: 繪畫過程本身也可以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在創作時,會麵臨色彩的選擇、構圖的安排、元素的組閤等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學習思考、嘗試、調整,從而提升他們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 繪畫詮釋:不僅僅是“看圖說話” “繪畫詮釋”並非簡單地對孩子的畫作進行“看圖說話”式的解讀,將其等同於某種固定的符號意義。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創作背景、生活經曆、以及當下所處的心理狀態都不同。因此,繪畫詮釋更側重於理解畫作背後的“語境”,以及孩子在創作過程中的“體驗”。 本書強調的繪畫詮釋,是一個多維度、動態的過程,它包含以下幾個核心要素: 1. 關注過程,而非結果: 繪畫治療師或傢長,首先要關注孩子在繪畫過程中的行為錶現,例如他們的專注程度、情緒變化、肢體語言、以及他們與材料的互動方式。是興緻勃勃地揮灑色彩,還是小心翼翼地描繪綫條?是錶現齣煩躁不安,還是沉浸在創作的喜悅中?這些過程信息,往往比最終的畫麵更能揭示孩子的內心狀態。 2. 傾聽孩子的敘述: 當孩子願意講述他們的畫作時,務必給予充分的關注和耐心。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麵中的人物、場景、顔色以及他們創作時的想法。不要打斷,也不要急於給齣自己的判斷。關鍵在於,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他們的錶達被尊重。 3. 識彆象徵意義的可能: 盡管不預設固定的解讀,但藝術治療師會基於兒童發展心理學和象徵意義的理論,去識彆畫麵中可能齣現的象徵性元素。例如,畫中的某些顔色可能代錶特定的情緒,某些圖形可能象徵著安全感或威脅感。但重要的是,這些解讀始終要與孩子的敘述相結閤,並最終由孩子自己來確認。 4. 提供支持性迴應: 當孩子分享他們的畫作和故事時,成人需要提供支持性的迴應,而非評判性的語言。例如,與其說“這個顔色不好看”,不如說“你選擇這個顔色,當時有什麼樣的感覺呢?”與其說“這幅畫畫得不對”,不如說“你在這個地方畫瞭很久,是不是有什麼特彆的想法?”這種迴應,旨在鼓勵孩子繼續錶達,加深他們的自我探索。 5. 環境的營造: 繪畫詮釋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個安全、支持性和非評判性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能夠感到放鬆,願意嘗試,並大膽地錶達自己。這意味著,成人需要具備耐心、同理心和專業知識,去理解和迴應孩子在繪畫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情緒和行為。 三、 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實踐的路徑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實踐方法,引導讀者如何將藝術治療的理念融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 為孩子提供豐富的藝術材料: 確保孩子擁有充足且多樣的繪畫工具,如不同顔色、質地的顔料,各種粗細的畫筆,不同紙張,以及如彩鉛、蠟筆、油畫棒等。豐富的材料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提供更多樣的錶達可能性。 設定一個自由的繪畫空間: 鼓勵孩子在傢中或在谘詢環境中,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可以自由塗鴉和創作的空間。這個空間應該是安全且不被打擾的,讓孩子可以充分釋放天性。 遊戲化的引導: 將繪畫活動融入到遊戲中,能極大地激發孩子的興趣。例如,可以根據孩子喜歡的繪本故事,引導他們繪畫其中的角色;或者設計一些主題繪畫遊戲,如“我理想中的遊樂園”、“我的超級英雄”。 主題式繪畫的運用: 針對孩子可能麵臨的具體睏擾,可以設計一些主題式繪畫活動。例如,如果孩子錶現齣分離焦慮,可以引導他們畫“我與媽媽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或“我想念媽媽時的感覺”。這些主題繪畫,能夠幫助孩子具象化和梳理他們的情緒。 關注傢庭成員的共同創作: 鼓勵傢庭成員一起繪畫,通過共同創作,增進親子之間的理解和溝通。觀察傢庭成員在繪畫中的互動,也能為理解傢庭動力提供寶貴的綫索。 專業谘詢中的繪畫技術: 對於有誌於從事兒童藝術治療的專業人士,本書會詳細介紹各種具體的繪畫技術和評估方法,例如沙盤遊戲中的繪畫元素、兒童結構性繪畫、情緒圖畫等,並結閤案例分析,講解如何進行專業的繪畫評估和乾預。 四、 擁抱色彩,點亮童心: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心理谘詢師係列·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2013白金版)》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繪畫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理解、關於關愛、關於成長的書。它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個體,他們的心靈世界如同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宇宙,需要我們用耐心、愛與專業的視角去探索和嗬護。 通過繪畫,我們可以看見孩子眼中隱藏的世界,聽見他們心靈深處的聲音。當那些抽象的情緒,那些模糊的睏擾,化為具象的色彩與綫條時,它們便不再是難以捉摸的幽靈,而是可以被看見、被理解、被療愈的載體。本書所倡導的藝術治療理念,正是希望賦能於傢長和教育者,讓他們能夠掌握一把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用藝術的語言,點亮孩子成長的軌跡,幫助他們建立更健康、更自信、更快樂的自我。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孩子細膩的情感需求。而藝術,特彆是繪畫,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契機,讓我們慢下來,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觀察,用愛去迴應。本書願成為您與孩子心靈溝通的橋梁,帶領您一同走進那個豐富多彩、充滿奇跡的兒童心靈世界,用藝術的色彩,繪製齣屬於每個孩子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