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用為通選課教材
多所高校選作“新生必讀 ”
《新周刊》評為“我們時代的33本青年書目”之一
“一個大學教師針對學生的種種睏惑作齣瞭解答,這樣的老師,在今天很稀有瞭。”
《十九劄: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是北京大學教授硃青生解答自己的學生提齣的關於學習疑問的記錄,一共19封。針對的問題集中於如何遵從科學的規範和辦法,完成大學作為理性保證的目標,建構並鞏固自己的理性,同時認識並剋服科學的局限,成為一個趨嚮完善的個人。信的寫作曆時4年,收信或質疑的學生也不固定,數年之間,或已遠赴海外求學,或已進入社會工作,大多則至今仍在學校念書。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時剛入大學,如今已成為終身願以學術為業的人。
硃青生,1957年生於鎮江,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後獲得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碩士、海德堡大學美術史研究所博士。1985年—1987年任教於中央美院,1987年任教於北京大學至今。
老硃在《十九劄》裏,一本正經地談方法、談理性,我卻讀齣瞭他冷靜背後的一腔真情。他是懷著對學術的愛,對學生的愛,帶著他那點書呆子氣,用他全部的治學經驗和生命體驗,來寫這十九封長信的。
——孔慶東
硃青生把他的“科學、理性”的大學理想細化為點滴的規矩、日常的範例,然後口傳心授,把心得告訴來聽課的、來電話、來傢裏作客的學生;具體問題具體迴答,把它們寫成信寄給苦惱的提問者;再然後,這信這實用親切的文字開始在學生間流傳;最終,四年後,它們被有心人搜集整理齣來,麵嚮瞭更多的“在追求科學、理性的大學路上摸索的人”。
——《南風窗》
1.大學的意義和性質
人性 自我發展 理性 大學 科學 方法
2.關於科學閱讀
目標 規範 基本信息
3.關於思考閱讀
科學意義 思想 讀中思 讀後思 不讀思
4.關於外語
英語 外來語 母語
5.關於資料卡片I【引得卡片】
引得 主導方法 分類 原則 分項說明
6.關於資料卡片II【研究卡片】
形式 元素化
7.關於古文獻全文數據庫
國學 齊全 機械校對法 檢索軟件
8.關於提問
問題 提問
9.關於科學語言
科學論文 學期報告 科學語言
10.關於學士論文規範和碩士要求
學士論文 碩士
11.關於學術翻譯
組閤翻譯 譯場 規範
12.關於注釋
注釋六法 科學注釋 哲學解釋 通俗注釋
13.關於術語
術語 詞典學 構成
14.關於索引
可重復性 理解 全文索引 索隱
15.關於考試
考試四法
16.關於教師
職能 等級 知行閤一
17.關於專傢和學者
專傢 學者 知識分子 判斷
18.關於科學的局限
藝術 科學 理性 局限 追問 無有的存在
19.自我檢討 匱乏 悵憾 先天不足 前程有限
收信人跋語
1.大學的意義和方法
科學憑藉什麼不受個人或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而起保證作用?或者它以什麼保證它自己?隻有一點,就是根植於人的理性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在於人們是否應該對它選擇、取捨或沿革。方法就是科學的顯現,方法就是理性的展示,人彆無選擇。在大學的結構中每個參與者都是“無我”的腦力勞動者。韆鞦萬代,遵從方法,個體的思維和科學的運作共同營造著人類的理性。理性和科學是自古以來,特彆是自有大學以來人類共同收獲的,或者說是逐步發現並按其閤理的性質構造的,所以,它是人性的顯現,任何個人和任何環境不能改變人性,至多隻會影響其展現的幅度和美麗的程度。
人性並不都是理性,理性之外亦有需要傳授者。人們針對信仰的追求,建立瞭佛、神學院;人們針對感性的培養,建立瞭藝術院校;人們為瞭政權的保證,建立瞭黨團院校;人們為瞭社會的發展,建立瞭職業技術院校。從培養讀算能力的小學基礎教育到中等專業技術的培訓,到高等技術的研習,到高級管理領袖的培訓,再到國傢工程技術院院士的設立,事關國計民生,各個國傢和集團競相投入。因為學業關係到個人的今後的財産和社會地位,所以學生把學業的重點投放其上,並根據自我的條件和社會需要,在傢長的協助下計算齣最佳的路徑。這是自然之勢,無可非議。大學也闢齣巨大的精力去配閤其勢,益發喧囂。
你們選擇瞭廣告學作為大學的學習專業,北京大學藝術學係以廣告學專業作為本科的第一專業,都是因勢而生的結果。但是,當你們進入大學之後,纔開始發現大學的意義並不是單純的職業訓練,甚至許多課程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沒有什麼關係。大學要求它的學生——理性與科學係統的新的參與者做許多“無用”的學習。這時,對你們的心智開始瞭人生的第一次測試。你是一個勞心者——自覺的知識分子/學者,還是一個勞力者——權力和金錢的執著占有人,或者是第三種,占有權力和金錢的自覺的學者。答案錶麵很簡單,但事實上迴答和實行一個答案都是對心智的長期磨難。我希望你們成為一個完整的成功者。作為一個大學的教師,我提請你們注意,即使今後你們不會在大學中專門為瞭促進和維護人類的理性的發展而工作,甚至即使你們今後因為職業和事業的必要而做齣阻礙或者損害理性的事情(比如從事政治活動和商戰),也並不意味著你們在大學期間就可以輕視科學基本方法的訓練,就可以忽視相關人類本性的研究而非關具體的技術操作的課程,因為,人性要求自我發展。
……最後,你們會認為我本人不是一個人生的榜樣,作為一個教師沒有身體力行,以實現個人在社會上現實的價值,而是非常明顯地對權力和金錢遲鈍,並有有意迴避之嫌。我想嚮你們說明,這正是我現有的職務決定的。在大學裏執教,就是科學運行的操作者,和同行及學生一起,從專業的角度,遵循科學的方法,為人類理性的保證——大學活動而勞動。社會地位的高低同我的思想程度的高低毫無關係,收入的多寡同我學術工作價值的多寡毫無關係。今天,我踞此教席,我的職守與一個社會上完整的成功者的標準也沒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一天我會離席而去,正是因為我還在這個席位之上,由於大學作為科學的保證的性質,所以你們纔收到這樣一封信。這封信不是齣自於我一時之意見,而是齣自大學中的一個職守的理性的要求。
……
這本書的名稱,讓我一開始就充滿瞭好奇。“十九劄”,這個說法本身就帶有一種儀式感和珍藏的意味,仿佛是經過反復提煉、寄寓瞭深厚情感的字句。而“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更是將這種期待引嚮瞭一個具體而充滿智慧的領域。我很難不被這樣一本書所吸引,因為它似乎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得以窺探那些在象牙塔中深耕多年的智者,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育人,又是如何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學術智慧,以一種溫和而有力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的。我非常想知道,在這些信件中,是否會涉及對當下教育模式的思考,對青年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挑戰的探討,以及對未來社會發展方嚮的洞見。我期待的,是一種超越課本的智慧,一種能夠點亮人生道路的啓示。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堅定的信念。這不僅僅是一本紙質的書籍,更像是一份來自知識前沿的珍貴禮物,一份能夠陪伴我成長,引導我前行的精神力量,一次與北大教授們進行心靈對話的絕佳機會。
評分“十九劄: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僅僅是書名,就足以在我心裏激起層層漣漪。這名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既有古典的書捲氣,又帶著現代的直接。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位位滿腹經綸的學者,在百忙之中,提筆為自己的學生寫下那些承載著期望、智慧和人生經驗的文字。我無比好奇,這些“信”裏究竟會藏著怎樣的乾坤?教授們會分享他們是如何在學術的殿堂裏探索真理的嗎?他們又會如何去引導學生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期待的,不隻是那些枯燥的理論知識,更是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成長的真切感悟。或許,裏麵會有關於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深刻論述,關於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實用建議,又或者,是關於如何在浮躁的世界裏保持內心的寜靜和堅守。我設想,閱讀這些信件,就像是在與一位值得信賴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從中汲取力量,獲得啓發,甚至找到解決當下睏惑的鑰匙。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智慧的約會,一場跨越代溝的精神傳承,一次對心靈的深度滋養。
評分我一直覺得,能夠與長輩、與經驗豐富的前輩進行一場坦誠的交流,是人生中非常寶貴的財富。尤其當這個長輩是一位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大學教授時,這種期待就更加強烈瞭。書名中的“十九劄”,聽起來像是某種精心準備的書劄,字字珠璣,句句箴言。而“給學生的信”這個定位,又立刻拉近瞭距離,讓我感覺自己也像是那個被關注、被引導的學生之一。我非常好奇,在這些信件中,教授們會如何去剖析那些睏擾年輕人的普遍性問題?他們會分享怎樣的治學之道,來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更重要的是,他們會不會觸及到更深層的人生哲學,去探討生命的意義,責任的所在,以及如何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傢國情懷的人?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在寒窗苦讀之餘,收到這樣一封封充滿智慧和溫度的信件,如同在迷霧中點亮一盞燈,照亮前行的方嚮。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情感的共鳴,是精神的滋養。我希望能從這些信中,看到教授們對人生挑戰的深刻洞察,對社會變遷的敏銳觀察,以及對青年學子成長的殷切期盼。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場與智慧的邂逅,一次精神的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其實有點兒摸不著頭腦。“十九劄”這個詞,帶著一股古樸的文人氣,又似乎藏著某種私密的意味。“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則瞬間將這本書拉迴瞭現代,也勾勒齣瞭一個大概的語境——知識的傳遞,情感的交流,以及或許還有對當下教育和人生的一些思考。我一直以來都對這種形式的書籍抱有好奇,畢竟,透過一個權威而有溫度的視角去審視人生百態,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想象一下,在某個靜謐的午後,捧著這本書,如同與一位智者對坐,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關於成長、關於求知、關於何以為人的道理,在字裏行間緩緩流淌。我期待的,是那種不落俗套的智慧,一種能夠穿透迷茫,點亮前路的啓示。這種啓示,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宏大敘事,或許隻是某個細微的洞見,某個溫暖的鼓勵,卻能在我人生的某個時刻,恰好觸動我最深處的共鳴。這本書,就像一個等待被開啓的寶箱,裏麵盛裝著的,或許是北大教授們多年積纍的人生經驗和治學心得,也或許是他們對年輕一代最殷切的期盼。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信”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力量,能夠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世界,並在未來的道路上,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精彩。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光是聽著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感,卻又帶著一絲不容忽視的親切。“十九劄”,這幾個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仿佛是經過精心提煉、反復斟酌後寫下的篇章。而“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這個副標題,則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獨特性和價值所在。對於很多渴望在人生道路上獲得指引的年輕人來說,北大教授的視角無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教授們在寫這些信的時候,會以怎樣的口吻,去錶達他們對學生們的關懷和期望?是循循善誘,還是直抒胸臆?是在學術層麵分享他們的研究心得,還是在生活層麵給予更具普遍意義的忠告?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涵蓋從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到人生選擇的審慎考量;從獨立思考的培養,到社會責任的擔當;從理想的追求,到現實的磨礪。每一封信,都可能是一次智慧的傳遞,一次情感的交流,一次精神的升華。我期待的是,這些信件能夠帶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的認知,拓展我的視野,甚至影響我的人生軌跡。這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饋贈,一份來自知識殿堂的溫暖寄語。
評分絕對的誠懇,作者文筆樸實無華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讀幾遍的書
評分——孔慶東
評分東西是正品,質量也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書很不錯,物流配送也快!本次購物好評!
評分十九劄: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
評分在聽講座時,聽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提到這本書,說是在首都高校學生圈中很流行。孤兒買來學習。
評分估計這種意象和例子再舉下去也還有很多,關於性和死亡關聯的標記一次次齣現在我們的視野裏,電影裏,小說中,總是會齣現這樣的場景,性欲滿足的巔峰就是自殺,閹割和流血的那一刻。性本來和新生,生命聯係在一起,但是如今在我們的時代卻齣現這樣悖謬的倒掉。這是在令人難以置信。
評分好…………………………………
評分偶爾會有一兩個錯彆字,但是不影響閱讀,很不錯的一本書。很適閤大一新生看硃先生的這本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