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文集: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抄》为作者治甲骨文的学术成果,考订商朝世系,以文字为阶梯明史实。《耐林庼甲文说》亦为作者对甲骨文的考订释疑之作。《卜辞琐记》和《卜辞求义》为作者运用训诂之学来研究甲骨文之作。
翻开《积微居诗文抄》,我被一种超然的诗意所打动。这并非现代意义上追求华丽辞藻、炫技式的诗歌,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抒发,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哲思。杨树达先生的诗,仿佛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有时候,他笔下的景物描绘,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意境悠远的画面;有时候,他对情感的表达,含蓄而深沉,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尤其喜欢他诗中透露出的那份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文化根脉的深深眷恋。读他的诗,能感受到一种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精神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他的诗歌无疑是一股清流,能让人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滋养。每一次重读,都能在字句之间发现新的感悟,仿佛与作者在精神上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对话。
评分《积微居诗文抄》的诗句,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我纷乱的心绪。杨树达先生的诗,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新意”,却在平淡之中透露出不凡的意境。他笔下的山川草木,仿佛有了生命,在纸页间跃动;他对于人事的感慨,则显得那样真诚而通透。我尤其欣赏他诗中那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以及在诗句中巧妙融入的典故与情怀。读他的诗,不仅仅是在欣赏文字,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积淀。在当下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充满古韵和深意的诗作,实属不易。它们能让我们暂时放下眼前的浮躁,回归内心的宁静,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积微翁回忆录》带给我的,是一种温润而持久的力量。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一眼就能看完,留下浅薄的印象。这本书更像是陈年的佳酿,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味出其醇厚与回甘。杨树达先生的叙述,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人生轨迹,是时代的印记,更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读着他笔下对往事的追忆,我仿佛也跟随他一同穿越回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年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脉搏。他对于学问的执着,对于人生的思考,都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往往蕴藏在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
评分初读《积微翁回忆录》,便被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所包裹。这并非是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却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点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民国时期的文人雅士,在时代的洪流中,以一种淡泊而又坚韧的态度,记录着自己的成长、求索与感悟。他对于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对于人情世故的体察,都显得那样生动而真实。读来,不禁让人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也曾忽略了身边的美好,是否也曾匆忙赶路而忘记了停下来品味。书中对家国情怀的淡淡流露,对师友的深情回忆,更让这份回忆录增添了几分厚重感。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作品,而是沉静内敛,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方能领略其中深邃的意境。杨树达先生的笔触,如同温润的玉石,经过岁月的打磨,愈发显露出其内在的光泽。
评分《积微翁回忆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与一位长者对坐,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娓娓道来的真挚。杨树达先生以一种平实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年少时的求学,到中年时的任教,再到晚年的回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泊而又坚韧的人生态度。他对过往的追忆,没有太多抱怨,更多的是一种对岁月的感恩和对人生的反思。我从中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也看到了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感悟。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蕴含的那种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追求阅读的快感,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评分肇英:职业作者、历史研究者,历史研究范围包括中唐至北宋元丰改制前职官制度、欧洲历史沿革,日本政治制度史、国际共运史等。
评分书很不错,值得购入一读。
评分文集之一种,不容错过,推荐
评分喜欢的书。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英] 莎士比亚)。“一本新书象一艘船, 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 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 凯勒)。“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不读书的人就不是一个完人。”([俄] 赫尔岑)。
评分中华书局可以的,精装本也太贵了吧,平装真是质量差
评分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此版比八十年代版在内容上有所增补,并改正了原版中的许多错误。堪称较完备的版本。
评分《杨树达文集: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抄》特别好。
评分不错的米,还送到了楼下,真是好米,好快递,好评,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