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裏程碑:國傢地理學會125周年紀念特輯

攝影裏程碑:國傢地理學會125周年紀念特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莉雅·賓達威瓦,[美] 羅伯特·索彆謝剋,[美] 卡洛·納加爾 等 著,黃中憲,梁永安 譯
圖書標籤:
  • 國傢地理
  • 攝影
  • 紀實
  • 曆史
  • 周年紀念
  • 圖鑒
  • 自然
  • 人文
  • 旅行
  • 攝影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057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24994
包裝:精裝
開本:24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84
字數:3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個多世紀以來,《國傢地理》的攝影師們一直扮演著探險傢的角色,不僅探索世界的瑰麗多奇,還不斷開創報道攝影的藝術。本書首度闡揚瞭攝影史上的許多重大裏程碑,包括許多艱巨、奇特題材的報道突破,以及彩色與遙控攝影技術上的曆次創新。書中的250幅照片,拍攝地點從珠穆朗瑪峰到太平洋深處,從19世紀的中國到21世紀的美國,《國傢地理》雜誌就以這些精彩作品,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攝影圖片齣版。

內容簡介

  美國《國傢地理》在業界的地位一直值得信任,其圖片也總是體現非凡的力度。在這裏,各種精彩的片段輕而易舉地匯集在一起,嚮我們傾訴文化、民族和名勝古跡的魅力。為瞭更好地讓讀者瞭解這些圖片,《國傢地理》的編輯們想齣一個不錯的方法——嚮我們展示這些精彩照片的拍攝技巧。與常規講述攝影技巧的書不同,《攝影裏程碑:國傢地理學會125周年紀念特輯》更為注重的是一種對照片的欣賞,看攝影師們如何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拍攝齣如此精彩的照片。《攝影裏程碑:國傢地理學會125周年紀念特輯》將帶領讀者一窺用鏡頭捕捉這顆迷人星球的大自然、各種地方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所需要的智慧和探險過程。

作者簡介

羅伯特·索彆謝剋(Rober t A.Sobieszek):曾任紐約州羅切斯特喬治·伊士曼攝影博物館圖片部主任,目前擔任洛杉磯縣立藝術博物館策展人,著作包括《喬治·伊士曼攝影博物館館藏攝影傑作》(Masterpieces of Photography from the George Eastman House Collections)等。

卡洛·納加爾(Carole Naggar):獲奬作傢及詩人,也是一位翻譯兼教師。其文章收錄在《啓示:19 世紀50 年代至今曾撰文論述攝影的女性》(Il luminations:Women Wr iting on Photography from the 1850s to the Present)中,與人閤編《外人眼中的墨西哥,1850—1990》(Mexico Through Foreign Eyes, 1850-1990),並以此書和弗雷德·裏奇(Fred Ritchin)一起拿下“金光奬”(Golden Light Award)“最佳攝影史書籍”奬項。她還曾撰寫喬治·羅傑(George Rodger)的傳記。

安妮·荷伊(Anne H.Hoy):著有《虛構之作:假造、修改、盜用的照片》(Fabr icat ions: St aged, Altered, and Appropr iated Photographs),曾任《藝術報道》(Ar t Bul let in)雜誌主編多年,也曾任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策展人。

菲迪南德· 普羅茲曼(Ferdinand Protzman):曾任《紐約時報》駐德國記者,長期為《藝術消息》(ARTnews)雜誌撰稿,且曾以此獲奬。目前仍在為該雜誌撰文,並為《華盛頓郵報》撰寫藝術和藝術館展覽的專欄。

弗雷德·裏奇(Fred Ritchin):著有《維妙維肖:即將發生的攝影革命》(In Our Own Image: The Coming Revolution in Photography),曾任《紐約時報雜誌》的圖片編輯,現在紐約大學執教。

目錄

序論:奠基(莉雅·賓達威瓦)
1888—1930:創新與可能(羅伯特·A·索彆謝剋)
珍藏作品──金礦中的寶石
1931—1950:大蕭條、戰爭與色彩(卡洛·納加爾)
“自然色”──彩色膠片的突破
1951—1970:陳窠與變革(安妮·荷伊)
深海探秘──海底攝影
1971—1990:寫實主義和個人風格(菲迪南德·普羅茲曼)
具有強烈特質的攝影師──個人觀點
1991—1999:想象力的延續(弗雷德·裏奇)
從海底到高空──新科技
緻謝

前言/序言

  序論
  奠基
  撰文/莉雅·賓達威瓦


  我們生活在《國傢地理》的世界裏,一個美好的、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一個繽紛多彩之地,異域風情的部族和令人稱奇的荒野生命平和、自由地生活在讓人屏息的山水間。這種影像化的世界觀是國傢地理學會通過一個多世紀的努力,以無比的熱情搜羅各式各樣的照片逐漸建立起來的。學會的照片檔案至今仍在不斷擴充,照片數量已超過韆萬張,有刊登過的,也有從未發錶過的。吉爾伯特·霍維·格羅夫納(Gilbert Hovey Grosvenor)是《國傢地理》雜誌的傳奇總編,也是學會多年的靈魂人物,他比同時代的人更早地意識到,震撼性的圖片對社會大眾具有重大教育意義。基於這樣的認知,他從各種渠道不斷為《國傢地理》雜誌搜集照片。他大量刊登這些照片,並且勇於嘗試各種新的印刷技術,甚至會在到世界各地旅遊時親自拍照片。國傢地理學會無與倫比的檔案室裏收藏的照片可謂包羅萬象: 從俄國沙皇時代的古老幻燈片,到20 世紀初羅伯特·皮爾裏(Robert E. Peary)在北極探險時留下的驚心動魄的影像;從19 世紀美國西部的全景照片,到20 世紀20 年代在中國拍攝的珍稀畫麵; 從攝於平流層探險氣球上的鳥瞰圖, 到攝於深海的海底景觀…… 本書中將會介紹許許多多對《國傢地理》雜誌具有“ 裏程碑” 意義的圖片( 其中很多是從未發錶過的)。
  在格羅夫納對照片的熱情熏陶下, 他的兒子梅爾維爾(Melville)也迷上瞭攝影。之後, 梅爾維爾又把這份熱愛傳給瞭自己的兒子吉爾伯特·M·格羅夫納(Gilbert M.Grosvenor)。如此一脈相承, 根深蒂固, 即使在學會經濟最拮據的幾個時期, 或是內外流行思潮改變之際, 也始終不曾動搖。當年輕的格羅夫納決定開始在雜誌中使用照片時, 曾遭到許多學會理事的強烈反對。他的孫子, 也就是前任學會總裁、現任理事會主席吉爾伯特坦言:“20世紀初, 知識分子並不重視攝影。這個議題在理事會上被引爆, 但爭議點其實不隻是攝影。真正的癥結在於要不要把地理知識傳播給非專業的讀者。照片是導火綫,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本雜誌正逐漸轉型為大眾刊物,而非僅限於學術界,而攝影恰恰和這一問題息息相關。”
  不過,學會一旦決定開始采用圖片,就全心投入、義無反顧。《國傢地理》雜誌的編輯對於每次由圖片所帶來的轟動效應深感震驚,因而認為讀者應該也會想知道這些照片是怎麼來的。於是,早期的文章會詳細介紹在極惡之地攝影的各種風險、技術創新背後的匠心獨具,甚至如實記錄某一異國奇聞所帶來的單純喜悅。長長的圖注讓攝影師有充分的空間為自己的作品發聲,這麼做不僅取悅瞭讀者,也滿足瞭讀者的好奇心。例如,足跡遍及全球的《國傢地理》雜誌攝影師W·羅伯特·摩爾(W. Robert Moore)於1937 年在位於奧地利維也納以南的奧斯裏普村(Oslip)拍瞭一張土風舞者的照片(左),其圖注如下:
  ……我在滿是塵土的庭院裏,又是站又是趴地猛拍。他們腳上粗糙的靴子踢起塵土,連衣裙和襯裙窸窣作響;他們隨興起舞,歡快至極,我也深受感染。
  這張照片和《國傢地理》雜誌的許多圖片一樣,有過生命的第二春。它被人從圖片庫裏翻齣來,重新刊登在1963 年10 月號一篇為慶祝學會成立75 周年而製作的名為“《國傢地理》浪漫傳奇”的報道中。這張重生的照片說明瞭科技如何能使一張褪色的圖片恢復原有的色彩。新的圖注頌揚瞭這項成就:“……這張35mm 的幻燈片……自1938 年4 月初刊以來已經嚴重褪色,但這一缺點早已解決。”為照片修正色彩被認為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具有雙重的目標:復製真實,同時將成果誇張地展現齣來。人們認為二者並不衝突。當時的編輯驚詫於科技所能造就的美感和色彩的多種可能性,因此從來不曾將色彩修正視為斧鑿之作或失真的呈現。畢竟在那個時代,追求科技創新本身幾乎就是一個目標。
  但在慶祝75 周年時,《國傢地理》雜誌也正走齣一段持續瞭將近10 年的低迷期。新老交替之際,傳承者在情感和後繼方麵所麵臨的問題更加復雜棘手。《國傢地理》雜誌的資深員工大部分都是在年輕時被學會的使命感和探險活動吸引,從而投入這項事業,並且在此安身立命,長期奉獻,終至定型。
  托馬斯·J·阿伯剋龍比(Thomas J. Abercrombie)是梅爾維爾在20 世紀50 年代中期招募的六位新晉攝影師之一,他算是閱讀《生活》雜誌(Life)長大的。事實上,激勵他和另外幾位新人投入攝影事業的正是《生活》雜誌和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劃時代傑作裏的那些新聞性照片,以及紐約現代美術館的“人類傢族”展覽。
  截至20 世紀50 年代中期,用小型相機拍齣錶情自然的新聞照片已有20 年曆史,但《國傢地理》雜誌使用35mm 的徠卡相機,卻純粹是因為柯達剋羅姆(Kodachrome)膠片。學會癡迷於科技帶來的美感和色彩的無限可能,因此和照相製版廠商閤作,開發最先進的彩色印刷技術。《國傢地理》雜誌的工作人員完全沉迷於彩色,因而忽略瞭35mm 相機攜帶方便的特性—— 可以打破使用大型相機時攝影師與拍攝對象之間的藩籬。阿伯剋龍比剛來時,學會裏那些50 多歲的攝影師也都用35mm相機拍攝彩色照片,但目的隻是為瞭讓編輯在原本都是黑白圖片的報道中增添一些色彩。他們的模式就是讓主角擺好姿勢、控製構圖,雖然有些作品還不錯,但這種手法已經非常老套。
  1957 年,阿伯剋龍比奉新任圖片編輯吉爾伯特·格羅夫納之命,前往黎巴嫩進行他的第一次海外采訪。他和所有《國傢地理》攝影師一樣,帶瞭黑白和彩色膠片以及各種相機和鏡頭。在年輕活力的驅使下,他帶著發自內心的熱情投入這次任務,《國傢地理》雜誌從來不曾在一篇報道中收到這麼多的作品—— 超過150 捲膠片。
  “吉爾伯特·格羅夫納當時很睏擾,還給我發瞭電報,”阿伯剋龍比迴憶道。“光是數量本身就讓他難以招架。他們原本預期會有十幾捲彩色膠片,所以我其實拍16 捲就可以交差瞭,而不是150 捲。”雜誌社的工作係統根本處理不瞭。當時的流程是這樣的:收到膠片後交給衝印室,將黑白和彩色膠片洗成一張張小照片(非印樣),然後送到圖片室,讓工作人員一一貼進相簿。“我迴來看我拍的東西,結果看到一大堆冊子,裏麵貼滿瞭看起來很難看的照片。”阿伯剋龍比如是說。後來總算建立瞭新的係統,是有印樣的。“但老人總覺得那是在浪費膠片,”阿伯剋龍比坦言,“任何攝影師隻要有足夠的膠片,總會拍齣一張好照片── 就像給猴子一颱打字機和無限的時間……”
  阿伯剋龍比在《國傢地理》雜誌效力瞭將近40年,其中大部時間都在為羅伯特·E·吉爾卡(Robert E. Gilka)工作,本書後半部分的大多數照片都齣自吉爾卡聘用的攝影師之手。近40 年前吉爾卡就開始招募攝影新兵,直到1985 年左右一直這樣做。其中有一位名叫安妮·格裏菲斯·貝爾特(Annie Griffiths Belt)的攝影師,她於1978 年加入這個團隊,幾乎算是一個意外。此前一年,貝爾特任職於明尼蘇達州的一傢小報社,無意中接到吉爾卡打來的電話。吉爾卡問她:吉姆·布蘭登伯格(Jim Brandenburg)在嗎?她說不在。吉爾卡接著問:你可以到大約96 韆米外的一個縣去拍一場雹暴嗎?她說可以。結果她拍的照片被采用,她也因此有勇氣將自己的作品集寄過去,為自己在《國傢地理》雜誌覓得一份工作。“這就是吉爾卡的作風,”貝爾特說,“他喜歡尋找默默無聞的候選人,在對方身上看齣某種潛質,然後加以琢磨。他就是這麼打造這支團隊的。”
  吉爾卡麾下的攝影師大部分都經曆過實習階段的磨練。“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從哪裏得到‘實習’這個構想,但我一上任就有瞭這樣的念頭,而且將它變成常態,每年招收3 個夏季實習生,”吉爾卡說。“到現在應該有上百名瞭。埃默裏·剋裏斯托夫(Emory Kristof)是其中一位,威廉·阿爾伯特·阿拉德(William Albert Allard)也是, 還有布魯斯· 戴爾(Bruce Dale)、山姆·艾貝爾(Sam Abell)、吉姆· 舒格爾(Jim Sugar)、德威特·瓊斯(Dewitt Jones)—— 就是一大群我基於某種原因而相信的人吧。”
  不過,當《國傢地理》雜誌在1957 年初次邀請吉爾卡到華盛頓特區的學會總部擔任圖片編輯時,他並沒有立刻接受,而放棄他在《密爾沃基月刊》(MilwaukeeJournal)的圖片編輯工作。他拒絕瞭這份邀請,因為他覺得學會的攝影事務牽涉到太多人,有太多的層級橫亙其間,不符閤他的個性。當時雜誌社有8 位圖片編輯,分成兩組,一組負責處理黑白照片,另一組負責彩色照片,兩組各有一位主管,這兩位主管上麵又有一位圖片主編任總管。雜誌文章經常同時運用黑白和彩色照片,這意味著一群理念不閤、作風互異的編輯必須一起工作。有時會有人鬧到連續好幾天互不講話。
  1958 年,梅爾維爾終於說服吉爾卡到華盛頓擔任黑白照片的圖片編輯。當時梅爾維爾仍和往常一樣,安分地輔佐事業心旺盛的父親,等待自己獨擔重任的一天。1957年格羅夫納終於退齣舞颱,繼任的梅爾維爾立即大展身手,實現自己多年的夢想:一本全彩雜誌—— 每期144 頁,每頁彩色編印。20 世紀60 年代初期,大部分員工都認為這是荒謬且不可行的妄想,但梅爾維爾心意已決。他親自推動一項結構性的大變革,改變瞭圖片編輯的作業方式、膠片的衝印流程,以及圖片編輯與外派攝影師之間的關係。梅爾維爾設立瞭一個新的部門,負責審查不斷增加的歸檔膠片,讓攝影師不必浪費寶貴的實地工作時間,圖片編輯也不必浪費創意的編輯時間來進行技術審查工作。不用說,梅爾維爾的彩色構想如願以償。這是技術上的一大裏程碑,但他還希望《國傢地理》雜誌的攝影美學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並且讓更多攝影師加入彩色攝影的行列。


攝影的史詩,視覺的探險:那些定格曆史的瞬間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攝影如同一麵鏡子,映照著我們所處的時代,記錄著世界的變遷,也捕捉著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與故事。而在這個領域,有一個名字,它早已超越瞭地理的界限,成為全球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視覺百科——國傢地理學會。恰逢其125周年之際,一本凝聚瞭無數攝影師心血與智慧的特輯,將帶領我們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覺盛宴,重新審視攝影藝術如何與科學探索、人文關懷、以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緊密相連。 這並非一本簡單的圖片集,而是一部關於“看見”的宏大敘事。它所呈現的,是125年來,國傢地理學會如何憑藉其獨特的視角和卓越的攝影師團隊,為世界打開瞭一扇扇通往未知角落的窗戶。從非洲大草原上雄獅的凝視,到喜馬拉雅山脈頂峰的壯麗風光;從深邃海底的奇異生物,到遙遠星係的神秘光芒;從古老文明的遺跡,到現代都市的脈搏,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次發現,一種震撼。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展示瞭那些令人驚嘆的畫麵,更深入地剖析瞭每一幅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技術挑戰,以及它所引發的社會意義。讀者將跟隨攝影師們的腳步,一同經曆艱辛的跋涉,剋服惡劣的環境,有時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隻為捕捉那一刹那的真實與永恒。你將瞭解到,一張傑齣的自然攝影作品,背後可能隱藏著攝影師對生態保護的深切憂慮;一張生動的肖像照,可能傳遞著對某個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一張展現災難現場的照片,則可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同情與責任。 翻開本書,你會發現,攝影早已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科學研究的有力工具。例如,早期對野生動物的拍攝,不僅記錄瞭它們的形態,更幫助科學傢們瞭解它們的習性、分布和生存狀況,為物種保護奠定瞭基礎。那些精密的顯微攝影,讓我們得以窺見生命的微觀世界,揭示疾病的奧秘。而天文學攝影,更是將宇宙的浩瀚與美麗展現在我們麵前,激發著人類對未知宇宙的無限遐想。 同時,本書也是一部關於人文關懷的史詩。國傢地理學會的攝影師們,總是以一種充滿敬意和同情的心,去記錄生活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他們捕捉孩童純真的笑容,記錄老年人飽經風霜的麵容,展現不同文化習俗下的生活百態。這些畫麵,跨越瞭語言和文化的隔閡,直接觸動人心,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共同的情感與尊嚴。你將看到,攝影師如何通過鏡頭,為那些被忽視的群體發聲,為邊緣化的文化提供展示的平颱,從而促進不同社群之間的理解與包容。 在技術層麵,本書也將展示攝影技術在125年間的飛躍式發展,以及它如何反哺藝術創作。從黑白膠片到全彩數碼,從笨重的器材到輕巧的無人機,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為攝影師提供瞭更多錶達的可能性。書中可能會穿插一些攝影師關於器材選擇、光綫運用、構圖技巧的分享,甚至是對後期處理的看法,這些都將為攝影愛好者和專業人士提供寶貴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緻敬,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保持對世界的敏銳觀察力?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攝影的本質又將如何演變?國傢地理學會125年積纍的經驗和精神,將為我們提供深刻的啓示。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攝影,不僅僅在於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更在於攝影師背後所付齣的努力、所擁有的知識、以及所懷抱的使命感。 閱讀這本特輯,你會驚嘆於地球的多樣性,你會感動於人類的堅韌,你會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它是一次視覺的探險,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世界最真誠的凝視。那些定格在紙上的瞬間,不僅僅是影像,更是曆史的見證,是知識的載體,是情感的共鳴。它將激發你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讓你更深刻地理解“看見”的力量,以及攝影作為一種語言,能夠傳遞的無限可能性。 這本特輯,將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成為攝影史上的又一個裏程碑,它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的攝影師,繼續用他們的鏡頭,去探索、去記錄、去講述那些屬於人類和地球的,最動人的故事。它是一部獻給那些熱愛探索、渴望看見、並相信影像力量的人們的珍貴禮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畫冊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翻開它,厚實的銅版紙觸感溫潤,色彩的還原度高得驚人,仿佛每一張照片都帶著原始膠片的氣息撲麵而來。從那些泛黃的早期探險記錄,到色彩斑斕的現代太空影像,那種跨越時代的視覺衝擊力,讓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尤其是對那些經典畫麵的細節處理,無論是非洲大草原上獅子的眼神,還是極地冰川的肌理,都展現齣極緻的專業水準。我特彆欣賞他們對於排版的考量,大量的留白處理,讓每一張照片都有瞭足夠的呼吸空間,不至於讓畫麵之間互相搶奪注意力。這不僅僅是一本影集,更像是一部凝固瞭時光的視覺史詩,讓人在欣賞之餘,也能感受到印刷工藝本身所蘊含的匠心獨到。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握在手中,就仿佛握住瞭攝影史的一個縮影。

評分

就作為工具書的價值而言,這本書簡直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對於任何一個想提升自己攝影眼界和技術的人來說,這本畫冊裏的每一頁都可以拆解齣來,進行深入的學習和剖析。我尤其關注那些黑白照片,它們證明瞭光影和構圖的永恒力量,遠超色彩的喧囂。可以研究他們是如何利用對比度來強調主體,如何平衡畫麵中的負空間。同時,對於光綫的處理,無論是清晨的柔光還是正午的硬光,書中都有教科書級彆的範例。這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理解攝影語言的語法,學習如何用視覺敘事來有效地傳達信息和情感,其教育價值無可估量。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最初的想象。它不僅僅羅列瞭那些耳熟能詳的“爆款”照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觀察視角變遷的絕佳窗口。那些早期作品中蘊含的,那種帶著原始探索精神的勇氣和對未知世界的敬畏,是現代攝影中難以復製的情感。隨著時間推移,技術進步帶來的衝擊清晰可見,但更引人深思的是,拍攝者的關注點是如何從純粹的記錄轉嚮更復雜的社會敘事和人文關懷的。它像是一部無聲的紀錄片,記錄著人類文明在地球上的足跡和思考的演進過程。每一次翻閱,都會帶來新的感悟,關於光影的魔力,關於如何用鏡頭捕捉“決定性瞬間”背後的更宏大的意義。

評分

從收藏的角度來看,這本紀念特輯的意義非凡。它不僅僅記錄瞭一個媒體機構的成就,更像是一部凝結瞭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對世界最好奇心和最勇敢探索精神的物證。紙張的質感、油墨的厚度、裝幀的嚴謹,都透露齣一種“不朽”的企圖心。它承載著一種曆史重量感,讓你意識到,你手中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某種文化遺産的實體化展示。這種紀念特輯往往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版本獨特性,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本身的價值也會隨之沉澱,成為書架上一個值得反復把玩和珍視的物件,代錶著一個黃金時代的影像記憶。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處理得極其成熟老練,完全沒有一般紀念冊那種堆砌內容的浮躁感。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環球旅行,導覽詞(如果有的話,在這裏理解為照片間的內在邏輯)非常流暢自然。你不會覺得突兀地從一個大洲跳到另一個大洲,而是能清晰地感受到某種主題或情緒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和時間背景下被反復詠嘆的。特彆是那些關於自然生態的篇幅,那種震撼力不是屏幕上能輕易傳達的。你必須在實體書上感受那種大尺幅帶來的壓迫感和細節的豐富性,纔能真正理解攝影師是如何在極端的環境下,捕捉到稍縱即逝的自然秩序。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對“慢閱讀”的緻敬。

評分

,

評分

之前這本書剛齣來的時候被驚為天人,

評分

「啊啊,那是因為我多吃瞭一個彆人送的MisterDonut(注:MisterDonut是日本一傢很有名的主營甜甜圈的點心連鎖店,這裏指的就是MisterDonut的甜甜圈),結果小忍就開始鬧彆扭瞭。從昨天開始就一直是那個樣子瞭哦」

評分

清晰,精美,開闊眼界,好,方便攜帶

評分

很多老照片很有曆史滄桑感啊

評分

~~~

評分

我翻閱過郭敬民的長篇小說《夢裏花落知多少》看完這本傷感愛情青春小說

評分

它可能會站在更高

評分

1999 年,國傢地理學會邀請瞭六位攝影領域的作者—— 有備受尊敬的藝術專傢、獲奬作傢、傑齣的大學教授—— 來探討他們眼中《國傢地理》雜誌的不凡成就,並在攝影史的大背景下探討這些成就的曆史意義。這些專傢依照時代順序,逐一分析評論《國傢地理》雜誌在這種獨特攝影報道的發展曆史上,扮演瞭何種關鍵性的角色。為瞭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從國傢地理學會的圖片庫裏搜集瞭各種各樣堪稱經典的照片,其中有許多以前從未刊登過。他們還根據《國傢地理》雜誌在各個時期創下的裏程碑,挑選具有代錶性的照片闢齣專章,來闡明攝影史上的重大進展:從1910 年《國傢地理》雜誌首度刊齣的彩色照片,到1927 年首度刊齣的水下彩色照片,乃至今日最先進的攝影技術及其所引發的議題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