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唐诗三百首

中信国学大典:唐诗三百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饶宗颐 编,康震,陈珀如 注
图书标签:
  • 唐诗
  • 三百首
  • 国学
  • 经典
  • 诗歌
  • 文化
  • 中信出版社
  • 古代文学
  • 中华文化
  • 唐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14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503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信国学大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国学泰斗饶宗颐主编。饶宗颐先生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史贯通中国文化的一代宗师。他垂暮之年领衔香港、台湾、大陆、海外7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编写、导读、注释,倾力打造“中信国学大典”这套值得信赖的经典国学读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绝唱”。

2、丛书编写阵容强大。除饶宗颐主编,还包括陈万雄、陈耀南、陈鼓应、单周尧、李焯芬、郑培凯等组成强大的学术主创团队,以及香港、台湾、大陆、海外70余位专家学者。编写队伍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具国际视野及现代眼光,保证了整套书的编写质量,深化和提升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学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3、完整性强。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55种,分50册出版,是一套囊括国学完整主题的国学读本,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4、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有影响、具代表性、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精选较有阅读价值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读者可以买得起、读得起。

5、注重导读功能。每一部经典都有一篇总体导读,同时还有对所选分篇(节)的导读。除了介绍相关作品、内容等基本情况,注重将中国经典放置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和思想的普世价值,以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人的距离。

6、通俗易懂。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帮助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思想,并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生活启示。

7、帮助青少年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语文改革。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课标,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并加强中华传统教育;古诗文背诵篇目数量增加,“课内外读物建议” 古典文化经典著作阅读要求增加,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中信国学大典”这套书所选书目包含“读物建议”涉及的所有内容,且编写质量高、导读注释知识含量大、通俗易懂,适合青少年阅读使用。

8、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具收藏价值。是一套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也可传世收藏的国学典藏;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中国家庭,都需要有这样的一套藏书。


内容简介

  《中信国学大典》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篇幅适中,所收作者兼顾众家,同时涵盖各种不同的诗歌题材,脍炙人口之作略无遗漏,历经二百余年,尚能光景常新,继续发挥中国古代诗歌启蒙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中信国学大典”之《唐诗三百首》,学者康震、陈珀如在译注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化的解读,令古老的经典有了现代化的韵味,别有新意。

作者简介

  康震,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李白研究会、苏轼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词散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隋唐五代散文史》、《康震品李白》、《康震评说苏东坡》等学术著作、教材多部。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等多项奖励。二〇〇五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CCTV)十频道《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系列”等专题讲座,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陈珀如,台湾台北人,一九八七年毕业于台北工专(今台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北京 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语言中心与新加坡新跃大学古代文学课程教师。出版图书有《唐诗专题研究》、《中学作文新起点》,发表论文有《王维表体文浅论》、《瑟瑟罗裙琥珀酒——论西域名物与唐诗色彩词》等。

目录

《唐诗三百首》导读
五言古诗 三十首
感遇 二首 张九龄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月下独酌 李白
望岳 杜甫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佳人 杜甫
梦李白 二首 杜甫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青溪 王维
渭川田家 王维
西施咏 王维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贼退示官事 并序 元结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东郊 韦应物
送杨氏女 韦应物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乐府 七首
塞上曲 王昌龄
塞下曲 王昌龄
关山月 李白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干行 李白
列女操 孟郊
游子吟 孟郊
七言古诗 二十一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古意 李颀
送陈章甫 李颀
琴歌 李颀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古柏行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并序
杜甫
石鱼湖上醉歌 并序 元结
山石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渔翁 柳宗元
长恨歌 白居易
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
韩碑 李商隐
乐府 十二首
燕歌行 并序 高适
古从军行 李颀
洛阳女儿行 王维
老将行 王维
蜀道难 李白
长相思 二首 李白6
行路难 李白
将进酒 李白
兵车行 杜甫
丽人行 杜甫
哀王孙 杜甫
五言律诗 七十七首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玄宗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在狱咏蝉 骆宾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杂诗 沈佺期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赠孟浩然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送友人 李白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春望 杜甫
月夜 杜甫
春宿左省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别房太尉墓 杜甫
旅夜书怀 杜甫
登岳阳楼 杜甫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山居秋暝 王维
归嵩山作 王维
终南山 王维
酬张少府 王维
过香积寺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汉江临眺 王维
终南别业 王维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过故人庄 孟浩然
秦中寄远上人 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留别王维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送僧归日本 钱起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阙题 刘眘虚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送李端 卢纶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蜀先主庙 刘禹锡
没蕃故人 张籍
草 白居易
旅宿 杜牧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早秋 许浑
蝉 李商隐
风雨 李商隐
落花 李商隐
凉思 李商隐
北青萝 李商隐
送人东游 温庭筠
灞上秋居 马戴
楚江怀古 马戴
书边事 张乔
除夜有怀 崔涂
孤雁 崔涂
春宫怨 杜荀鹤
章台夜思 韦庄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七言律诗 五十一首
黄鹤楼 崔颢
行经华阴 崔颢
望蓟门 祖咏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送魏万之京 李颀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附录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贾至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酬郭给事 王维
蜀相 杜甫
客至 杜甫
野望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登高 杜甫
登楼 杜甫
宿府 杜甫
阁夜 杜甫
咏怀古迹 五首 杜甫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同题仙游观 韩翃
春思 皇甫冉
晚次鄂州 卢纶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遣悲怀 三首 元稹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
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
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锦瑟 李商隐
无题 李商隐
隋宫 李商隐
无题 二首 李商隐
筹笔驿 李商隐
无题 李商隐
春雨 李商隐
无题 二首 李商隐
利州南渡 温庭筠
苏武庙 温庭筠
宫词 薛逢
贫女 秦韬玉
乐府 一首
独不见 沈佺期
五言绝句 二十九首
鹿柴 王维
竹里馆 王维
送别 王维
相思 王维
杂诗 王维
送崔九 裴迪
终南望余雪 祖咏
宿建德江 孟浩然
春晓 孟浩然
静夜思 李白
怨情 李白
八阵图 杜甫
登鹳雀楼 王之涣
送灵澈 刘长卿
听弹琴 刘长卿
送上人 刘长卿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听筝 李端
新嫁娘词 王建
玉台体 权德舆
江雪 柳宗元
行宫 元稹
问刘十九 白居易
何满子 张祜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渡汉江 宋之问
春怨 金昌绪
哥舒歌 西鄙人
乐府 八首
长干行 二首 崔颢
玉阶怨 李白
塞下曲 四首 卢纶
江南曲 李益
七言绝句 五十一首
回乡偶书 贺知章
桃花溪 张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闺怨 王昌龄
春宫曲 王昌龄
凉州曲 王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早发白帝城 李白
逢入京使 岑参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滁州西涧 韦应物
枫桥夜泊 张继
寒食 韩翃
月夜 刘方平
春怨 刘方平
征人怨 柳中庸
宫词 顾况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乌衣巷 刘禹锡
春词 刘禹锡
宫词 白居易
赠内人 张祜
集灵台 二首 张祜
题金陵渡 张祜
宫中词 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赤壁 杜牧
泊秦淮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遣怀 杜牧
秋夕 杜牧
赠别 二首 杜牧
金谷园 杜牧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为有 李商隐
隋宫 李商隐
瑶池 李商隐
嫦娥 李商隐
贾生 李商隐
瑶瑟怨 温庭筠
马嵬坡 郑畋
已凉 韩偓
金陵图 韦庄
陇西行 陈陶
寄人 张泌
杂诗 无名氏
乐府 九首
渭城曲 王维
秋夜曲 王维
长信怨 王昌龄
出塞 王昌龄
清平调词 三首 李白
出塞 王之涣
金缕衣 杜秋娘
名句索引

精彩书摘

  《唐诗三百首》导读
  康 震
  唐诗,是唐代文学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它诸体完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成就斐然。唐诗流传至今的有五万多首,可考诗人有两千八百余人。
  唐诗在历代的诸多选本
  在普及和流播过程中,唐诗选本难以胜数。仅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便有多种,其中多为断代选集,如芮挺章的《国秀集》选录天宝三载前初、盛唐的诗作,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专录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诗作,高仲武则仿殷书体例选肃宗、代宗二朝诗作,编成《中兴间气集》。这些选集的编选各有所重,如殷璠取诗论兴象重风骨而无取权势,元结的《箧中集》则多录复古之诗人作品,姚合的《极玄集》则以王维一派诗风为重,后蜀韦的《才调集》却偏重晚唐作品,以丽宏敞为宗。
  “唐人选唐诗”选集,为唐诗发展与唐代诗人生平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到了宋代,开始出现唐代诗歌总集。宋人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唐人绝句逾万首,赵孟奎的《分门纂类唐歌诗》收诗达四万余首。
  宋元时期的唐诗选本不多,较重要者有宋代王安石之《唐百家诗选》,但此选集无明确选编标准。宋绶所编的《岁时杂咏》专取唐人岁时节日诗歌。周弼专录唐人七绝、七律、五律三体诗,编成《唐三体诗》,并详细分格,讲说做法。金朝元好问的《唐诗鼓吹》风格宗流丽晓畅,取诗偏于中、晚唐。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则以始音、正声、嗣响分选唐诗,有较大影响。
  及至明清,唐诗选本甚众,其中影响最大的明代选本是高的《唐诗品汇》与李攀龙的《唐诗选》。前者选诗与析论皆具识见,论诗崇尚盛唐,并区分流变,将唐诗确分为初、盛、中、晚唐四期,为学习唐诗者指出明确途径,影响甚为深远;后者则以初、盛唐为重,以精美流丽、声响洪亮为宗,其选本颇为世人所重,但入清后渐遭冷落。
  另有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分成十签,分门别类地汇辑唐代诗歌。其他有影响的明代选本尚有唐汝询的《唐诗解》、陆时雍的《唐诗镜》等。
  清初季振宜则以钱谦益的《唐诗纪事》为据,编成《唐诗》七百一十七卷。康熙年间官修之《全唐诗》,便是以季书为本、胡书为补编纂完成的。《全唐诗》不作选择地网罗唐人诗歌,成书匆促,重出误收、短漏讹误之处甚多,颇受后人诟病,但其总汇唐代诗歌,使唐诗爱好者和研究者大获沾益,并对唐诗的流传有较大贡献。清代选本中,具影响力者有王夫之的《唐诗评选》、王士祯的《唐贤三昧集》和《唐人万首绝句选》。
  此外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选诗推崇温柔敦厚,录诗一千九百余首,分体编排,流行一时,影响极大。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则选取脍炙人口、通俗晓畅之作,适应童蒙课读之需要,流布广泛,家弦户诵,成为唐诗选集的经典。
  蘅塘退士与《唐诗三百首》的编选
  《唐诗三百首》编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原仅署名“蘅塘退士”,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学者考证,才确知作者为孙洙。孙洙(一七一一至一七七八),字临西,或作苓西,别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进士,历官直隶大城、卢龙、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任山东乡试同考官,后改江宁府儒学教授。晚年归里,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与善书工诗的继室徐兰英切磋商讨,编成这部唐诗选作为家塾课本。
  从清代顾光旭编《梁溪诗钞》卷四十二、窦镇《名儒言行录》卷下之相关资料可知,孙洙少时家贫却苦读不辍,曾先后多次担任学官之职。孙洙历任学官,深明诗教以教化为上,其书中自序言此选集以“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祈能达到“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的目的,体现出其纯学方正之意旨。
  《唐诗三百首》的特点
  《唐诗三百首》篇幅适中,所收作者兼顾众家,既收到“一脔全鼎”之效,亦可达到普及之目的。据学者统计分析,其所选篇目中有二百七十首见于王士祯的《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有二百三十九首见诸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其余则见于高的《唐诗品汇》、唐汝询的《唐诗解》等著名唐诗选本中。细析篇目,所取者皆为平大敦厚或怨而不怒之作,力尊丰神情韵之唐调为正宗。
  其所收作者共七十七位,其中杜甫入选作品最多,其次为王维、李白、李商隐、孟浩然、韦应物,此六位诗人的作品总数便已达百首,成为选集突出的重点。其余作家上至皇帝、宰执,下到僧人、歌女,兼收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的诗人作品。同时涵盖各种不同的诗歌题材,举凡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登山临水、赠别怀远、边塞出征、思妇宫怨等等,兼而有之,脍炙人口之作略无遗漏。如王之涣存诗只有六首,便选进两首;金昌绪仅存一首,亦选入。《唐诗三百首》选诗还兼重实用,那些奉和应制、劝慰落第罢官之作也都在集中,以合科举取士之用。
  编者在择选具有代表性诗人作品的同时,不仅选取他们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使全书作品成为最优之选,还择取多种诗歌体裁,以表现其不同风貌。如杜甫选诗中,他最擅长的律诗有二十多首,同时也选有古体诗与绝句。李白的选诗中,最能表现其个性和风格的古体诗、乐府诗合计十几首,但绝句与律诗亦不曾或缺。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初旨乃欲取代“工拙莫变”的千家诗,成为童蒙读本,并期待读者能贯彻终身,直至“白首亦莫能废”。因此编者承旧创新地确立了自己的编排体例,以避免进入《千家诗》只选五七律绝、轻情志逐声对的歧途。
  全书涵括唐代诗歌的全部体裁,并按诗体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大类,同时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这种先古体后律体、绝句的诗体安排,除呈现出唐诗发展历程之外,亦秉承自唐以来学诗从古体着手,先培植底气,以情志为本,再入律体调声逐对技巧的学诗传统,以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境界。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一方面便于吟诵、利于学习诗歌,同时也表现唐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以及律诗由乐府发展而来的演进轨迹。
  《唐诗三百首》满足了童蒙诗集方正、易诵、易读、易解的需要,并顾及诗歌体裁、题材的完备,其思想内容涉及丰富的时代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虽在选目上仍有畸重畸轻、顾此失彼的缺点,许多知名作者的代表诗作未被收录,也缺乏反映社会矛盾、民生疾苦的诗作,但在历代的唐诗选集中,仍不失为一部最具影响力、生命力,雅俗共赏的选本,编定之初便已“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见光绪十一年仲夏月中浣四藤吟社主人《唐诗三百首序》),迄今历经二百余年,尚能光景常新,继续发挥中国古代诗歌启蒙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本书的主要贡献
  《唐诗三百首》自编成以来,其批评注释本极多,屡刻每有增补,有三百一十三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二十一首等不同版本,其中,以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为最早,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于作家小传和名物典故均有诠解,影响最大。此次整理评注是以“中华经典藏书”(其底本为陈婉俊补注本的光绪间日本四藤吟社刊本)为底本,参以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以及诸家别集。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整理文本,校正部分误字。对于诗人的小传,力求简明、全面地介绍其生平、诗作风格和作品结集情况。
  二、重新注释,力求简明浅显,不作过多的征引、考证,同时校改底本某些注错之处,补充一些必要的注释。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根据考证,张丞相应指“张说”而非“张九龄”;韦庄《章台夜思》中章台之地点,为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陕西长安为非。
  三、对作品作赏析与点评,着力在历代蜂起的大批注本之外,找出贴近时代的新意,这是一个较为新颖的尝试。在短小的篇幅中,希望能以简洁、优美的文字,引领读者与我们一起进入诗歌的氛围,深入理解诗意,一同欣赏和借鉴唐诗的艺术技巧,并发现唐代诗歌的当代意义。
  这是一件嘉惠学林、泽被大众的好事,值得我们努力。蒙出版方的热情邀约与帮助,我们不揣浅陋,大胆地进行了整理与评注的工作。囿于学识不足与时间所限,必然还存在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读者赐教。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 心经 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诗歌的千年回响: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河中,诗歌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自古以来,诗歌便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思想、历史与审美,穿越时空,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话。而谈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唐诗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唐朝那个辉煌时代的精神缩影,更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无法逾越的丰碑。 在众多唐诗的集结与传承中,一部集大成之作,以其权威性、全面性与普及性,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它便是广为人知的《唐诗三百首》。然而,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并非仅仅是对一部经典选集的介绍,而是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那跨越千年的文化意蕴,以及它何以成为一部能够穿越时空的文学瑰宝。 一、 盛世的回声:唐诗的时代精神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无数人神往的时代。这是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时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诗如同一面明镜,真实地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唐诗的题材之广,内容之丰富,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描绘山河壮丽、抒发壮志豪情的边塞诗;有描绘宫廷生活、反映政治风波的宫怨诗;有抒发离愁别绪、表达思念故乡的送别诗、思乡诗;有歌咏爱情、描绘民俗风情的写景诗、咏物诗。可以说,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都能在唐诗中找到与自己心声共鸣的篇章。 更重要的是,唐诗中所蕴含的精神,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那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广阔胸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这些精神,不仅是唐朝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能激励着我们。 二、 群星璀璨:唐诗的艺术成就 唐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离不开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从格律的严谨到意境的深远,从语言的精炼到情感的真挚,唐诗的每一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1. 格律的创新与成熟: 唐诗在诗歌格律上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与创新。绝句和律诗的出现,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规整、和谐。四言、五言、七言等句式,以及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赋予了诗歌音乐般的美感和严谨的结构。例如,律诗讲究对仗工整,上下联的词性、结构、意义相对,使得诗句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映衬,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表现力。而绝句则以其短小精悍、意蕴无穷的特点,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2. 语言的精炼与生动: 唐诗的语言,以其精炼、准确、生动而著称。诗人往往用最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他们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平凡的事物形象化。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将瀑布的壮丽描绘得淋漓尽致。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巧妙地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 意境的营造与升华: 唐诗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营造的深远意境。诗人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更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往往是含蓄的、朦胧的,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例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营造了一种宁静、空灵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感受。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是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4. 情感的真挚与深刻: 唐诗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情感的真挚与深刻。无论是壮志未酬的悲愤,还是离别相思的惆怅,亦或是对故乡亲人的眷恋,诗人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倾注于诗句之中。这种发自肺腑的情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能够轻易地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 传承的维度:诗歌的生命力 《唐诗三百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特殊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它汇集了唐诗的精华,更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的力量。 1. 启蒙的经典: 对于许多中国孩子来说,《唐诗三百首》是他们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读物。通过朗朗上口的诗句,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优美的语言,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学习古人的情感与智慧。 2. 情感的寄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唐诗依然是许多人情感的寄托。当我们感到孤独时,可以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寻得慰藉;当我们思念故乡时,可以从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找到共鸣;当我们为理想奋斗时,可以从高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中汲取力量。唐诗中的情感,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鲜活地跳动着,与我们的心灵对话。 3. 智慧的宝库: 唐诗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旷达,再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唐诗中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世界、认识人生的不同视角。 4. 文化的名片: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无数外国友人通过唐诗,走近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唐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结语 《唐诗三百首》所代表的唐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不断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光芒。 品读唐诗,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感受着盛世的风采,聆听着古人的心声。每一首诗,都像一颗闪耀的星辰,点亮我们心中的情感,启迪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继续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唐诗的千年回响,在我们的时代,在新时代的语境中,继续奏响更加嘹亮的乐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页设计,体现了一种低调的奢华感,非常符合我个人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审美偏好。我注意到,书中的字体设计也经过了精心的考量,似乎是借鉴了某种魏碑或唐楷的风格,笔画的起承转合都带着一种古朴的书卷气,即便是现代印刷技术,也完美地还原了那种手工刻版的韵味。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对传统美学的潜移默化的熏陶。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叙事性作品,原本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但得益于这种优美的字体和恰到好处的行距,阅读体验反而变得非常流畅和愉悦。它没有使用那种亮眼的彩色插图,而是以素雅的墨色和留白来构建意境,这种克制的美学处理,反而更能凸显文本本身的艺术力量。这本书摆在那里,就像一件沉默的、充满智慧的装饰品,每一次不经意的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宁静。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时其实是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的,毕竟名字听起来过于宏大,总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但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它在“实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我并非专业研究人员,主要目的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因此,那些过于枯燥的考据文字对我来说反而是负担。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在提供足够深度的同时,极好地控制了学术的密度。例如,对于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篇章,书中提供的“图注”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生硬的地图标注,而是结合了古代绘画的意境,让我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诗人所见之景。我甚至把它带去郊外旅行时作为随身参考,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实地感受古人的心境,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让你觉得,古典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精装书的质感实在太棒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细腻的封面触感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堪称一绝,米白色的纸张既保护了眼睛,又完美衬托了典雅的古籍排版。装帧设计上,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之处下了大功夫,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我特意翻阅了其中关于宋词精选的部分——那些婉约与豪放交织的篇章,在这样的载体中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尤其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印刷的字体清晰、大小适中,让人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同饮那杯中之酒。虽然我更偏爱婉约派的词风,但书中对豪放派作品的收录和排版也处理得极为得当,对比阅读之下,更能体会到词坛百家的风采。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房还是客厅,都能瞬间提升整体的书卷气。对于真心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并且注重阅读体验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选。

评分

我是一个极度注重书籍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读者。市面上关于古代文学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不成体系,要么只侧重于某个朝代,要么就是选篇过于随意,缺乏必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而我手中这本《国学大典》系列中的这一册,在选篇的广度和深度上,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它并非仅仅收录了那些流传最广的“必背篇目”,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些兼具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佳作,并且按照一定的逻辑脉络进行了编排,方便读者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阅读。例如,书中将描写“送别”主题的篇章进行了集中梳理,从初唐的意境,到盛唐的开阔,再到晚唐的凄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词汇集一堂,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对比美感。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也让我得以更全面地掌握不同时代文人表达共同主题时的细微差异。对于希望系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精髓的爱好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注释和赏析部分,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文青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怀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很多典故和用词常常一知半解,读起来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然而,在这本厚厚的典籍中,每一个重要的篇目后面,都有详尽的背景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解析。比如,书中对一些描绘边塞风光的作品进行解读时,不仅解释了诗人所处的地理环境,还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让我清晰地理解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背后所蕴含的壮阔与苍凉。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并没有一味地堆砌生僻的学术名词,而是采用了非常贴近现代读者的语言去阐释古人的情怀,使得那些深奥的文学技巧变得触手可及。我最近正在研究李清照的作品,书中对她后期词作中流露出的那种国破家亡的悲恸,分析得极为到位,甚至连词牌名本身的音韵特点也一并考量进去了,让人读后豁然开朗,对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分

好书值得学习学习学习

评分

一直选择在京东购买图书,希望京东以后坚持每本书都用薄膜包裹,我挺你!有空慢慢欣赏!

评分

很快,图书质量挺好

评分

买来送人的,朋友很喜欢,推荐购买!

评分

书也不错,速度真心快,开始说是调货,结果第三天就到了

评分

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文化基因,人格基础。好东西。

评分

慢慢看吧,也就一次性的货。

评分

京东自营物流快质量有保证赞一个

评分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