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肿瘤理论与临床实践

中西医肿瘤理论与临床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玲,王菊勇,孙建立 编
图书标签:
  • 肿瘤学
  • 中医学
  • 西医学
  • 肿瘤理论
  • 临床实践
  • 中西医结合
  • 癌症
  • 医学教育
  • 肿瘤治疗
  • 医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194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53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医肿瘤国家重点团队上海龙华医院肿瘤科主创作品《中西医肿瘤理论与临床实践》,跳出低级重复,着重学术原创。

内容简介

  《中西医肿瘤理论与临床实践》是根据近年来国内外中西医两方面肿瘤诊断、治疗,以及理论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团队自身在这一方面的探索,经搜集整理,系统分析,综合归纳而成的一部理论与临床实践兼具的肿瘤学实用性图书。全书分理论阐述(主要包括肿瘤诊断方法、分型)、治疗技术与方法、常见肿瘤诊疗规范(如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等)以及临床与实验研究四大部分内容,治疗技术及方法和常见肿瘤临床规范为本书之重点内容。

《中西医肿瘤理论与临床实践》内容科学,论述精当,有理有法,利于临床,可供从事肿瘤临床或科研工作者,或医学院校实习医生使用。

作者简介

许玲,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为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师从著名中医肿瘤学专家刘嘉湘,从事肺癌、胃癌、大肠癌等恶性肿瘤临床和科研工作近20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基础
第一节 肿瘤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肿瘤学孕育阶段
二、中医肿瘤学发展阶段
三、中医肿瘤学科形成和提高阶段
第二节 肿瘤发病及其病因病机
一、病因学
二、中西医结合肿瘤病机
三、肿瘤发病
第三节 肿瘤病理及生物学特性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二、肿疽的组织形态
三、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四、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五、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
六、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七、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与扩散
第四节 肿瘤诊断
一、肿瘤相关实验室检查
二、肿瘤病理学诊断
三、内镜诊断
四、影像学诊断
五、核医学诊断
六、中医诊断和辨证
第五节 肿瘤临床分期
一、TNM分期的原则
二、其他分期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临床与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展望
第二节 肿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肿瘤动物模型
二、肿瘤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第三节 肿瘤发生机制研究
一、癌基因
二、抑癌基因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研究
一、免疫调节
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三、抗突变作用
四、直接的细胞毒作用
五、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
六、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机制
七、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八、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治疗
第一节 外科治疗
一、肿瘤外科的历史回顾
二、肿瘤外科的手术前准备及评估
三、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
四、肿瘤外科的治疗方法
五、肿瘤外科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放射治疗
一、放射治疗的概述
二、放射源
三、放射治疗种类
四、放疗作用
五、放射杀伤癌细胞的机制
六、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七、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八、放射反应护理
九、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十、技术新进展
第三节 化学治疗
一、定义
二、化疗发展史
三、肿瘤细胞动力学与化疗
四、肿瘤化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五、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六、化学治疗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生物学及靶向治疗
一、肿瘤生物治疗与靶向治疗的概念及分类
二、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种类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三、分子靶向治疗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第五节 介入及微创治疗
一、恶性肿瘤介入治疗
二、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
三、肝癌、肝硬化并发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
四、肝脏穿刺活检术
五、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
六、介入方法的评价
第六节 内分泌治疗
一、概述
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原则
三、内分泌治疗方法
四、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
第七节 免疫治疗
一、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应用原则
二、肿瘤的免疫逃逸
三、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
四、肿瘤的被动免疫治疗
五、免疫基因治疗
第八节 中医药治疗
一、中医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
二、肿瘤常见证型和辨治
三、肿瘤中医治则研究
四、放、化疗毒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

第四章 常见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常规
第一节 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一、前言
二、诊断
三、治疗
四、随访
第二节 胃癌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一、前言
二、诊断
三、治疗
四、随访
第三节 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一、前言
二、诊断
三、治疗
四、随访
第四节 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一、前言
二、诊断
三、治疗
四、随访
第五节 乳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一、前言
二、诊断
三、治疗
四、随访

附录
附录一 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V3O)中文版
附录二 Kamofsky(卡氏,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附录三 RECIST标准摘要
附录四 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分级

精彩书摘

  1.肿瘤的形状 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乳头状、息肉状、绒毛状、结节状、分叶状、囊状、菜花状、蕈状、溃疡状、浸润包块状和弥漫肥厚状。呈现菜花状、火山口溃疡状及浸润包块状等肿瘤形状时,应疑为恶性肿瘤。
  2.肿瘤的数目和大小 肿瘤常为单发,有时为多发。常见的多发性肿瘤有家族性大肠腺瘤、神经纤维瘤、子宫平滑肌瘤、骨软骨瘤和骨髓瘤等。肿瘤大小不一,大者直径可达数十厘米;小者如甲状腺微癌,甚至肉眼无法发现的肿瘤。
  3.肿瘤的颜色 肿瘤可因其含血量的多少,有无变性、坏死、出血以及是否含有色素等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多数肿瘤的颜色呈白色或灰白色,如纤维肉瘤、乳腺癌等。少数肿瘤呈现其他颜色,如脂肪瘤呈黄色,血管瘤呈红色或褐色,恶性黑色素瘤呈灰黑色或黑色等。
  4.肿瘤的质地 肿瘤的质地与肿瘤的实质及间质的比例、肿瘤的种类以及有无变性坏死等有关。如实质细胞较多的乳腺髓样癌较软,纤维瘤及平滑肌瘤则较坚硬。钙化上皮瘤、骨瘤和软骨瘤质地坚硬,高度恶性的肉瘤则软而嫩。
  5.肿瘤的边界 发生在器官或组织内的大多数良性肿瘤常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大多数恶性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凡有包膜的肿瘤,如果肿瘤侵犯并穿透包膜,往往意味着是恶性肿瘤。如甲状腺滤泡状肿瘤包膜完整时为滤泡状腺瘤,癌细胞穿破时则为滤泡状癌。恶性肿瘤也可能出现假包膜,即大体上看似有包膜,但镜下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膜已有瘤细胞浸润。
  6.肿瘤的蒂 发生于真皮、皮下、黏膜下或浆膜下等部位的肿瘤有时有细长或粗短的蒂。如软纤维瘤、乳头瘤、胃肠道息肉状腺瘤等。带蒂的肿瘤大多为良性。
  ……

前言/序言


浅析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疾病诊疗中的融合路径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医学体系,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探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以及它们在面对复杂疾病时,如何寻求共通之处,实现互鉴互补,最终服务于患者的临床实践。 第一部分: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石与临床范式 现代医学,以其严谨的科学方法为根基,建立了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为核心的理论框架。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些学科是如何揭示人体结构与功能,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我们将探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前沿技术如何引领我们进入疾病的微观世界,识别致病基因、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在临床实践层面,现代医学强调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理念,即基于现有最佳研究证据,结合临床经验和患者个体情况,做出诊疗决策。我们将审视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等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读和应用临床试验结果。同时,也会讨论现代医学在疾病分类、诊断技术(如影像学、病理学检查)、治疗手段(如手术、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方面形成的标准化流程和指南,以及这些标准化流程如何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性。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现代医学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策略,以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传统医学的智慧传承与实践智慧 传统医学,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哲学观,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宝库。本部分将聚焦于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医学体系,探讨其核心理论。例如,我们可能会考察一种体系中关于“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的认识,以及“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如何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重点将放在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辨识“证型”,而非仅仅关注局部的病灶。 在治疗层面,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我们将深入探讨针灸、推拿、中药方剂等传统疗法的原理和应用。例如,分析针灸是如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目的的;解析中药方剂是如何根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发挥协同增效、减毒扶正的作用,以期达到整体调理、扶正祛邪的疗效。我们还将关注传统医学在养生保健、食疗、情志调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以促进身心健康。 第三部分:跨越边界的对话: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融合探索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旨在探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对话与融合。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审视这种融合的可能性与挑战。 首先,在理论层面,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去解读和验证传统医学的理论。例如,通过现代生物学和药理学研究,解析中药成分的化学结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理解其“君臣佐使”的配伍为何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研究针灸的电生理学机制,解释其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这种研究有助于弥合两种医学体系在认识论上的差异,为跨学科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诊断层面,我们将讨论如何将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技术与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例如,在现代医学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医学的辨证方法,为患者制定更个体化、更全面的治疗方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不同体系的优势互补,实现对疾病的更深入理解和更精准干预。 第三,在治疗层面,我们将重点关注两种医学体系的联合应用。这可能包括: 辅助治疗: 探讨传统医学疗法(如针灸、中药)如何作为现代医学治疗(如放化疗)的辅助手段,以减轻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增强治疗效果。我们将审视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指南,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疾病康复: 探讨传统医学在疾病康复期如何发挥作用,例如通过调理身体、促进恢复,帮助患者重返健康生活。 慢性病管理: 探讨两种医学体系在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如何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方面形成互补。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在药物研发方面,传统医学的宝贵经验如何为新药发现提供线索,以及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将其转化为可用于临床的现代药物。 第四部分:挑战与展望:面向未来的整合医学 在探讨融合的同时,我们也将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 科学证据的严谨性: 传统医学研究的科学证据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建立更规范、更严谨的研究方法是关键。 标准化与个体化: 如何在借鉴现代医学标准化流程的同时,保留传统医学高度个体化的优势。 跨学科沟通与合作: 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医学背景的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伦理与法规: 在融合过程中,如何处理相关的伦理问题和法规监管。 最后,本书将展望整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的未来发展。我们将描绘一个更加包容、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现代医学的精准与高效,与传统医学的整体与智慧能够有机结合,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最全面的医疗服务。这不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挑战,更是对人类健康认知和医疗实践的深刻革新。本书希望通过深入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思考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如何协同发展的视角,从而为未来的医疗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风暴。我一直以为,中西医在肿瘤治疗上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各自为政,难以交汇。然而,《中西医肿瘤理论与临床实践》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将肿瘤的复杂性置于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下,并巧妙地融入了中西医的智慧。书中对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解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视角,而是融合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免疫学等西医前沿理论,同时又深刻挖掘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精髓。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扶正培本”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论述所打动。它指出,在西医的精准打击之下,如何通过中医的整体调理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治疗。书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中医方剂和治疗手段,并详细阐述了其在不同证型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这些都让我看到了理论落地的可能性。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又不乏临床医生的实践经验,文字间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患者的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关于生命、健康和医学的深刻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部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中医和西医都颇有兴趣,但又觉得它们在肿瘤治疗上似乎总是平行线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提供全新视角和实用方法的书籍。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中西医肿瘤理论与临床实践》,希望能从中找到我一直以来寻找的答案。一开始,我被书中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所吸引,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疗法,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肿瘤在中西医理论体系下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两者在认识上的异同。西医的部分,它以现代科学的视角,清晰地阐述了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突变、免疫逃逸等关键概念,让我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中医部分,它则从“正气”、“邪气”、“脏腑”、“经络”等传统理论出发,生动地解释了身体为何会“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以及如何通过调理身体的整体功能来对抗疾病。这种对比和融合,让我不再将中医和西医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看到了它们之间潜在的互补性和协同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理论时,不仅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还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来辅助说明,使得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吸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肿瘤治疗的可能性,并期待着在临床实践中看到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我一直认为,医学的进步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但《中西医肿瘤理论与临床实践》却让我看到了“古老智慧”的生命力。书中对肿瘤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上,而是深入到“气血阴阳”的层面,去探究疾病的根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整体观”的论述。它认为,肿瘤的发生并非孤立的个体事件,而是身体整体失衡的表现。因此,治疗也需要从调整身体的整体功能入手,而非仅仅针对肿瘤本身。书中举例说明,一位长期情绪抑郁的患者,其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可能就会影响到脾胃功能,进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最终为肿瘤的发生埋下隐患。而通过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的中药调理,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情绪问题,更能从根本上改善其身体状况,从而为肿瘤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从“人”出发,而非从“病”出发的治疗理念,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书中关于“治未病”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强调通过日常的养生保健,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或者在疾病早期及时干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本书,让我对肿瘤治疗的理解,从单一的“对抗”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平衡”与“和谐”的 holistic approach,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认知升级。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一汪清泉,滋润了我对肿瘤治疗的迷茫和困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对“肿瘤”这个词总是充满了恐惧和无力感。然而,《中西医肿瘤理论与临床实践》这本书,却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为我描绘了另一番景象。它并没有回避肿瘤的凶险,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姿态,去探讨如何与疾病共存,如何提升身体的抵抗力,以及如何让生命焕发新的光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志调养”和“饮食起居”的部分。它深刻地阐释了中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指导,例如如何通过冥想、太极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增强体质。这些内容,似乎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格格不入,但细细品味,却又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全人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不谋而合。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身体内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作者的叙述方式,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医者身边,耐心聆听着关于生命奥秘的讲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让我看到了肿瘤治疗中更多温暖和希望的可能性。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巧妙地将我们熟悉的西医肿瘤治疗理论,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与治疗理念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肿瘤病理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在阐述西医的分子靶向、免疫疗法等最新进展时,条理清晰,数据翔实,让我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但让我真正感到惊喜的是,书中随后引入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将复杂的肿瘤患者的身体状况,归纳为不同的证型,并针对这些证型提出了相应的个体化中医药治疗方案。例如,书中对于“气滞血瘀”证型的描述,与西医认为的肿瘤转移与微循环障碍的理论不谋而合,而提出的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组合,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书中对“脾胃虚弱”和“肝郁化火”等证型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改善患者全身状况、提升免疫力方面的独特优势。作者在理论论述的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详细描述了患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这些鲜活的例子,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让我更加期待看到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在实际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