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07:医源经旨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07:医源经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余世用 著,焦振廉,张琳叶,胡玲 等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医话
  • 医论
  • 古医籍
  • 传统医学
  • 医源经旨
  • 医学史
  • 养生
  • 中医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23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10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8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源经旨》,八卷,明代余世用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卷一为总论,凡67篇。卷二至卷八为各论,卷二列中风等8门,卷三列痰饮等14门,卷四列积聚等10门,卷五列脚气等13门,卷六列痔漏等16门,卷七列厉风等21门,卷八列幼科门总论等29门,凡111门。本次整理以上海图书馆所藏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一孤本一为底本。
  《医源经旨》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全书总论67篇,各论111门,内容以编述为主,学术渊源大致属丹溪一派注重临床实用,理法相系,方药简明,是一部较好的综合性医书。
  此次整理以上海图书馆所藏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为底本
  1.底本中繁体字改为规范简化字,加次现代标点
  2.底本中一般笔画之误,如“己”“已”不分等,予以径改,不出校
  3.底本中异体字、俗写字,以规范简化字律齐,不出注
  4.底本中通假字、古体字,保留原字,于首见处出注说明
  5.底本药名作非错误性异文者,保留原字,出注说明
  6.底本中重文符改为原字
  7.底本中明引前代文献,简注说明。其中引用与原文无差者,用“语出”;引用与原文有出入者,用“语本”。凡称引自某书而某书不见反见于他书者,用“语见
  8.底本无总目,有卷目,今删去卷目,据卷目编制总目置于正文前,与各卷篇题对勘并保持一致

作者简介

  余世用,字化民,生卒年不可考,豫章(今江西,亦指南昌)人,幼时习儒,后得其父传授,从医,曾在四川行医。曾获罪被絷燕都,在狱中著《医源经旨》。

目录

卷之一
五运六气总论
运气司天解
天和解
五运六气主客图
六气间气解
六气内淫在泉解
六气淫胜司天解
运气南北政脉解
六气为病
五运五星五音太过不及之图
五运太过解
五运不及解
五运主病
六淫解
经络血气精神解
侧身图
正人脏图
伏人脏图
肺经图论
大肠经图论
胃经图论
脾经图论
心经图论
小肠经图论
膀胱经图论
肾经图论
心包络经图论
三焦经图
胆经图论
肝经图论
任脉图论
督脉图论
冲脉论
带脉论
阳跷脉论
阴跷脉论
阳维脉论
阴维脉论
奇经八脉总论
《脉诀》辨妄
《内经》气口诊候
《内经》三部九候脉法
经脉总论
诊候有三
脉状奇偶
诸脉主病歌
持脉总论
脉分三部五脏
脉有七诊九候
察脉六至
脉明表里虚实
神门命门人迎辨
四时脉候
二十六脉主病
七情脉一
娠妊脉
人脉不应
真脏止脉
无脉候
六绝脉
七死脉
久病死期脉
虚数死期脉
脉证相反
药性气味体用论
药性赋
病机赋

卷之二
中风门一

脉法
方法
丹溪活套加减法
相类中风症
伤寒门二

脉法
方法
类伤寒诸症辨一
暑门三一
论一
脉法
活套
湿门四

脉法
方法
活套
燥门五

脉法
方法
火门六

脉法
方法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07:医源经旨》:
  阴维脉论
  阴维者,维于阴,为诸阴之会,与阳维皆络于身。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经起于足少阳之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脾之腹哀、大横,与太阴、厥阴会于脾之府舍,肝之期门,与任脉会于任之天突、廉泉,其为病也,苦心痛。
  奇经八脉总论
  经云脉有奇常者何?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常脉之中,若常脉满溢,则流入奇经。其八脉者,任脉任于前,督脉督于后,带脉束于中,冲脉为诸脉之海,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阳跷本诸太阳之别,阴跷本诸少阴之别。譬诸圣人设沟渠以备水道,而无滥溢之患,故总八脉为一篇,以备参考云。
  《脉诀》辨妄
  脉自《内经》已下,历周秦汉,鲜有得其旨绪者。至晋王叔和氏,以脉鸣时,撰有《脉经》,可谓详切。惜其谬以大小肠候之两寸,致有后人乘讹集为《脉诀》,遂致《脉经》几隐晦也。至宋庞安常氏,得经意而有人迎、气口之辨。嗣后论脉,未能或之先也。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脉岂可以弗辨乎哉?夫脉之部候尺寸,必本乎《内经》。《内经》为轩岐坟典之书,贯彻天人,该博义理,不可以毫发差也。夫何六朝高阳生窃叔和之名,撰为《脉诀》,以左心小肠、右肺大肠同部位,致使后学乐从,讹承惑固,罔知觉察。西山、戴同父氏力为之辨,而辨之未尽辨也。右尺命门三焦,并无经藏可候之理,由辨而知其非者,仅千百之一二。大小肠候之两寸,就以王氏《脉经》,诚为妄谬,又况《脉诀》之妄以诬人乎?分以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夫何为哉?以表言之,则实脉非表也,以里言之,则迟脉非里也,而道更不知为何道也,此其所以为妄者一也。又以脉状图之以示人,而弦脉固可图也,而数脉、迟脉、促脉、结脉皆以至数为状,而可以图之乎?此其为妄者二也。夫以言而传之者,亦下学之事耳。上达者以神领,以心悟,而后得其妙焉。彼以左寸心与小肠同候,不知其祖述何圣,抑不知其祖述何经。既不祖述,必据以理之可推,义之可通,而固可宗也。以理言之,则大小肠皆居下部之地,今乃越中部候之寸上,谓理之可推抑义之可通乎?又谓左寸浮以候小肠之脉,设只单浮,则心脉无矣。经日心脉绝,死不治,心脉可以一日无乎?予逆推其小肠配于左寸之误也。彼盖因夫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为表里,误移于寸口合而诊。其大肠配于右寸之误也,因夫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为表里,误移于寸口合而候之;殊不知经络相为表里,诊候自有异同,《内经》以心配膻中,肺配胸中,以肝配膈,以脾配胃,两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大肠、小肠、膀胱三腑尽属腹中下部之位,故三部寸关尺之配诊,则各因其脏腑之位焉,何常泥于经络而候之也?况且命门并无经脏,三焦亦非一腑,而何可以候之右尺耶?原夫大小肠居小腹之下部,今而逆候寸口之上部,恶乎宜乎?经络表里,部位诊候,各有所属,岂容强合以乱经位?此其妄者三也。吾之浮以候表,主于外,心部之表候者,目眦汗腠之所属也,沉以候里,主于内,心部之里候者,精神气血之所属也。又谓女人与男子脉相反悖,致后人有左尺候心,右尺候肺者,殊不知男女之异者,不过气血之少异,尺寸之强弱耳,六腑定位亦可以异乎?此其为妄者四也。予其容以弗辨乎哉?今述《内经》脉候,统属诊法,质疑刊误,以正其非,君子观之,当有觉矣。
  《内经》气口诊候
  《经脉别论篇》日:食人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此气口通谓两手而言之,非独指一右手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

前言/序言


《医源经旨》作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中的第七部,是一部承载着古老智慧与精湛医术的珍贵文献。本书并非简单的医学知识汇编,而是深入探究医学思想源流、阐释经典医理精髓的力作,尤其侧重于医案、医话、医论等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文本。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医学源头的追溯。在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医源经旨》选取了那些最能体现医学发展脉络、最能阐明基本病理生理观念的经典篇章。它并非罗列古籍的目录,而是通过对特定古医籍的精细梳理与解读,揭示医学思想的萌芽、发展与演变过程。这为我们理解中医“道”的哲学根基,认识其与宇宙观、人生观的深刻联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医源经旨》对“医案”的编纂与分析展现了高度的学术严谨性。本书精选了历代名医的典型医案,这些医案不仅是疾病诊疗过程的记录,更是医者临证辨识、思维过程、治法运用、经验体会的高度浓缩。本书对这些医案的解读,不仅仅是复述病情与疗效,更着重于剖析医者遣方用药的深层逻辑,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辨证论治思想、治病求本的原则,以及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程所采取的个体化治疗策略。通过这些鲜活的病例,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学习如何将抽象的医理转化为具体的医疗行为。 再者,本书在“医话”部分的阐释,更具学术深度与启发性。《医话》作为中医文献中一种独特的体裁,往往是医家对医学理论、临床实践、养生保健等方面的随笔、心得、辩论或讨论。它不像经论那样系统宏大,却常常蕴含着真知灼见,是观察医家思想的窗口。《医源经旨》所收录的医话,精挑细选,内容丰富,涉及对脏腑生理病理的独特见解、对辨证方法的精辟论述、对药物性能的深刻认识,乃至对医德修养的感悟。这些医话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的医学思维方式,更能启发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对医学问题的新认识。 而“医论”部分的收录,则进一步提升了本书的理论高度。《医论》通常是医家就某一医学理论、学术观点、临床问题发表的系统性、论辩性文章,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到的学术见解。《医源经旨》中的医论,涵盖了对温病学说的探讨、对内伤杂病的辨析、对妇科儿科的论述,以及对养生防病的见解等多个方面。本书通过对这些医论的整理与解读,呈现了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学术争鸣与思想革新,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医学主张,从而构建更为完整和立体的中医理论体系。 《医源经旨》在整理过程中,注重原文的准确性与可读性。它在提供原始文献的同时,也辅以必要的注释、疏证和导读,使得后学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古文,把握原文的精髓。这种严谨的整理方式,不仅是对先贤智慧的尊重,更是为现代医学研究者、临床医生以及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学习平台。 总而言之,《医源经旨》并非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引导读者深入医学殿堂的引路人。它通过对医案、医话、医论的精心梳理与深刻解读,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临床实践。本书能够帮助读者: 溯源明理: 了解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理解其哲学基础与文化内涵。 学案悟道: 通过经典医案学习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和临证辩识的能力。 旁征博引: 从医话中汲取智慧,拓展对医学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辨析精微: 在医论中洞悉学术争鸣,掌握中医核心理论的精髓。 古鉴今用: 借鉴古人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提升临床疗效。 本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精髓、掌握实用临床技能、体悟中医人文精神的读者而言,都将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对生命、健康的不懈探索与智慧结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理解一门学问,不能只看理论,更要看实践。《医源经旨》作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一员,让我看到了它在连接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潜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医案,让我们看到古代医家是如何将复杂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诊疗的,他们的诊断思路是什么,用药的配伍有哪些讲究,治疗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以及如何解决的。医话和医论部分,则可能揭示了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思考过程和心得体会。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学习。我期待着从中汲取经验,学习如何从细微处洞察病情,如何灵活运用古人的智慧去应对现代医学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提升自己对中医临床的认知和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有初步了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化理解的入门书籍。《医源经旨》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空白。我了解到,医案、医话、医论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具体的治疗案例,更蕴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刻的理论思考。这本书的第七卷,以“医源经旨”为题,似乎更侧重于探讨医学的本源和精要,这正是我想深入探究的。我尤其关注其中可能涉及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不同学派之间关于疾病本质和治疗原则的辩论。古代医家的智慧,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心品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聆听那些在杏林中沉思的大师们的声音,去领略他们精妙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评分

终于收到这本《医源经旨》了,心情真是激动!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古代医学的精髓充满了好奇,但那些古籍往往晦涩难懂,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次能有这样一个整理丛书,而且是第七卷,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书海中找到了指路的明灯。书的装帧很雅致,看得出来出版社是花了不少心思的。翻开目录,看到里面列出的那些章节标题,比如“论脉法之精微”、“辨证论治的古今探源”之类的,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问诊、触诊等方式来判断病情的,以及他们当时对于疾病的认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而且,这次的整理,据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校勘和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真正地帮助我们这些爱好者,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泛泛而谈。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能够触及事物最本质的部分。《医源经旨》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深邃、宏大之感,仿佛在探寻医学的“源头活水”和“核心要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医案或理论,而是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医学的根本问题: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是如何影响健康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古代医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比如他们是如何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的,他们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可能是一扇窗户,让我们窥见古代医者们对待生命、对待疾病的那种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启发,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最近在关注医学史的发展,尤其对中国古代医学的演变过程很感兴趣。《医源经旨》这本书,单从名字来看,就充满了探究医学起源和根本旨趣的意味。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医家们是如何看待疾病的发生的,他们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自洽的医学体系的?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早期医学文献的解读,比如对《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深入剖析,或者对后世重要医学著作的源流考证?作为一本整理丛书中的一卷,我猜想它会从多个角度,如历史、哲学、伦理等方面,来审视和解读中国古代医学的根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医学思想史的线索,了解古代医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出如此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医学的本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未来的医学,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