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歌括四百味》原書歌訣易於記憶,傳世長久不衰。《藥性歌括四百味》新解側重各藥的“配伍應用精要”,列齣療效突齣的臨床配伍,應用性強。
本書適閤中醫學院學生、中醫師、對中醫藥感興趣的讀者使用。
《藥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醫傢龔廷賢所著,是學習中藥的啓濛讀物,以四言韻語文體介紹瞭近400味常用中藥的性味、功效、主治,內容簡明扼要,便於誦讀記憶。但由於四言韻語之限,文詞偏於簡約,對每一味中藥不能全麵概括。本書以《藥性歌括四百味》原文為基礎,對歌訣中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和每句歌訣作瞭白話解,又結閤現代臨床和研究對每味中藥的功效、主治、配伍應用精要、來源、用法用量及現代研究進行瞭闡述。本書稿的突齣特點是其中每味中藥的“配伍應用精要”部分列齣瞭古代文獻中的經典方和現代臨床的經驗方,簡練、易懂、易學、易掌握,對臨床辯證施治、選藥組方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適閤初學中醫藥學者、臨床醫師及廣大中醫藥愛好者閱讀。
任漢陽,1947年生。1982年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本科學曆。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嚮:中藥抗衰老及老年病防治。先後在河南中醫學院及第一、第三附屬醫院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曾任中國藥學會高級會員、河南醫師協會中醫醫師分會常務理事。主持和參加省部、地廳級中醫藥科研項目15項,研製開發新藥及保健品5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奬4項、地廳級科技成果奬9項。《常見老年病的中醫治療》《中藥學復習題解》任主編,《傷寒論辭典》《臨證中藥配伍指南》《中原當代民間名醫》任副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中藥學》《疑難病證名驗方輯要》等任編委。發錶醫藥學科技論文40餘篇,其中國傢級或核心期刊9篇。現就職於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內科。
1. 人參
2. 黃芪
3. 白術
4. 茯苓
5. 甘草
6. 當歸
7. 白芍
8. 赤芍
9. 生地黃
10. 熟地黃
11. 麥鼕
12. 天鼕
13. 黃連
14. 黃芩
15. 黃柏
16. 梔子
17. 連翹
18. 石膏
19. 滑石
20. 貝母
21. 大黃
22. 柴鬍
23. 前鬍
24. 升麻
25. 桔梗
26. 紫蘇
27. 麻黃
28. 葛根
29. 薄荷
30. 防風
31. 荊芥
32. 細辛
33. 羌活
34. 獨活
35. 知母
36. 白芷
37. 槁本
38. 香附
39. 烏藥
40. 枳實
41. 枳殼
42. 豆蔻
43. 青皮
44. 陳皮
45. 蒼術
46. 厚樸
47. 天南星
48. 半夏
49. 藿香
50. 檳榔
51. 大腹皮
52. 香薷
53. 白扁豆
54. 豬苓
55. 澤瀉
56.木通
57. 車前子
58. 地骨皮
59. 木瓜
60. 威靈仙
61. 牡丹皮
62. 玄參
63. 沙參
64. 丹參
65. 苦參
66. 龍膽
67. 五加皮
68. 防己
69. 地榆
70. 茯神
71. 遠誌
72. 酸棗仁
73. 石菖蒲
74. 柏子仁
75. 益智仁
76. 甘鬆
77. 小茴香
78. 大茴香
79. 乾薑
80. 附子
81. 川烏
82. 木香
83. 沉香
84. 丁香
85. 砂仁
86. 蓽澄茄
87. 肉桂
88. 桂枝
89. 吳茱萸
90. 延鬍索
91. 薏苡仁
92. 肉豆蔻
93. 草豆蔻
94. 訶子
95. 草果
96. 常山
97. 高良薑
98. 山楂
99. 神麯
100. 麥芽
101. 紫蘇子
102. 白芥子
103. 甘遂
104. 京大戟
105. 芫花
106. 商陸
107. 海藻
108. 牽牛子
109. 葶藶子
110. 瞿麥
111. 三棱
112. 五靈脂
113. 莪術
114. 乾漆
115. 蒲黃
116. 蘇木
117. 桃仁
118. 薑黃
119. 鬱金
120. 金銀花
121. 漏蘆
122. 蒺藜
123. 白及
124. 蛇床子
125. 天麻
126. 白附子
127. 全蠍
128. 蟬蛻
129. 僵蠶
130. 蜈蚣
131. 木鱉子
132. 蜂房
133. 白花蛇
134. 蛇蛻
135. 槐花
136. 鼠粘子
137. 茵陳
138. 紅花
139. 蔓荊子
140. 馬兜鈴
141. 百閤
142. 秦艽
143. 紫菀
144. 款鼕花
145. 金沸草
146. 桑白皮
147. 杏仁
148. 烏梅
149. 天花粉
150. 瓜蔞仁
151. 密濛花
152. 菊花
153. 木賊
154. 決明子
155. 犀角
156. 羚羊角
157. 龜甲
158. 鱉甲
159. 海螵蛸
160. 桑寄生
161. 火麻仁
162. 山豆根
163. 益母草
164. 紫草
165. 紫葳
166. 地膚子
167. 苦楝皮
168. 樗根皮
169. 澤蘭
170. 豬牙皂
171. 蕪荑
172. 雷丸
173. 鬍麻仁
174. 蒼耳子
175. 蕤仁
176. 青葙子
177. 榖精草
178. 白薇
179. 白蘞
180. 青蒿
181. 白茅根
182. 大薊、小薊
183. 枇杷葉
184. 木律
185. 射乾
186. 鬼箭羽
187. 夏枯草
188. 捲柏
189. 馬鞭草
190. 鶴虱
191. 白頭翁
192. 墨旱蓮
193. 山慈菇
194. 榆白皮
195. 鈎藤
196. 豨薟草
197. 葵花子
198. 辛夷
199. 續隨子
200. 海桐皮
201. 石南藤
202. 鬼臼
203. 大青葉
204. 側柏葉
205. 槐實
206. 瓦楞子
207. 棕櫚子
208. 鼕葵子
209. 淫羊藿
210. 鬆脂
211. 覆盆子
212. 閤歡皮
213. 金櫻子
214. 楮實子
215. 鬱李仁
216. 沒食子
217. 空青
218. 密陀僧
219. 伏龍肝
220. 石灰
221. 穿山甲
222. 蚯蚓
223. 蜘蛛
224. 蟾蜍
225. 刺蝟皮
226. 蛤蚧
227. 螻蛄
228. 蝸牛
229. 桑螵蛸
230. 田螺
231. 象牙
232. 水蛭
233. 貝子
234. 蛤蜊
235. 海粉
236. 石蟹
237. 海螵蛸
238. 無名異
239. 礞石
240. 磁石
241. 花蕊石
242. 代赭石
243. 黑鉛
244. 銀屑
245. 金屑
246. 狗脊
247. 骨碎補
248. 茜草
249. 預知子
250. 王不留行
251. 狼毒
252. 藜蘆
253. 蓖麻子
254. 蓽茇
255. 百部
256. 京墨
257. 黃荊子
258. 女貞子
259. 瓜蒂
260. 罌粟殼
261. 巴豆
262. 夜明砂
263. 斑蝥
264. 蠶沙
265. 鬍黃連
266. 使君子
267. 赤石脂
268. 青黛
269. 阿膠
270. 白礬
271. 五倍子
272. 玄明粉
273. 通草
274. 枸杞子
275. 黃精
276. 何首烏
277. 五味子
278. 山茱萸
279. 石斛
280. 破故紙
281. 薯蕷
282. 肉蓯蓉
283. 菟絲子
284. 牛膝
285. 巴戟天
286. 仙茅
287. 牡蠣
288. 川楝子
289. 萆薢
290. 寄生
291. 續斷
292. 龍骨
293. 人發
294. 天靈蓋
295. 雀卵
296. 鹿茸
297. 鹿角膠
298. 膃肭臍
299. 紫河車
300. 楓香脂
301. 檀香
302. 安息香
303. 蘇閤香
304. 熊膽
305. 硇砂
306. 硼砂
307. 硃砂
308. 硫黃
309. 龍腦
310. 蘆薈
311. 天竺黃
312. 麝香
313. 乳香
314. 沒藥
315. 阿魏
316. 水銀
317. 輕粉
318. 靈砂
319. 砒霜
320. 雄黃
321. 珍珠
322. 牛黃
323. 琥珀
324. 血竭
325. 石鍾乳
326. 陽起石
327. 桑椹
328. 蒲公英
329. 石韋
330. 萹蓄
331. 赤箭
332. 雞內金
333. 鰻鱺魚
334. 螃蟹
335. 馬肉
336. 白鴿肉
337. 兔肉
338. 牛肉、牛乳
339. 豬肉
340. 羊肉
341. 雄雞肉
342. 鴨肉
343. 鯉魚
344. 鯽魚
345. 驢肉
346. 鱔魚
347. 白鵝肉
348. 犬肉
349. 鱉肉
350. 芡實
351. 石蓮子
352. 藕
353. 龍眼肉
354. 蓮須
355. 柿子
356. 石榴皮
357. 陳倉米
358. 萊菔子
359. 芥菜
360. 漿水
361. 砂糖
362. 飴糖
363. 麻油
364. 白果
365. 鬍桃
366. 梨
367. 榧子
368. 竹茹
369. 竹葉
370. 竹瀝
371. 萊菔
372. 燈心草
373. 艾葉
374. 綠豆
375. 川椒
376. 鬍椒
377. 石蜜
378. 馬齒莧
379. 蔥白
380. 鬍荽
381. 韭菜
382. 大蒜
383. 食鹽
384. 茶葉
385. 酒
386. 醋
387. 白梅
388. 淡豆豉
389. 蓮子
390. 大棗
391. 人乳汁
392. 童便
393. 生薑
附錄一 《歌括》原文
附錄二 中藥用藥禁忌7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
《藥性歌括四百味》(簡稱《歌括》)是四百多年前明代醫傢龔廷賢撰寫的闡釋性讀物。龔廷賢,明代醫傢。字子纔,號雲林、悟真子。江西金溪人。自幼師承父業(其父龔信,曾任禦醫),勤研《黃帝內經》《難經》及金元諸傢學說,醫理貫通,勤於臨證,懸壺雲遊四十餘載,學驗俱豐,入太醫院任禦醫。龔氏有諸多著述傳世,如《濟世全書》《壽世保元》《萬病迴春》《種杏仙方》等。
《歌括》載於《壽世保元》。其內容簡明扼要,以四言韻的形式,介紹瞭近400味常用中藥的藥性、功效、治證,讀之朗朗上口,易於記憶,是學習中醫藥的啓濛讀物,也是中醫臨床用藥的重要參考書,深受初學者的歡迎,傳世四百餘年而不衰。但由於歌訣為四言韻文所限,文字過於簡奧,加之古今詞義有彆,使之較難理解,也未能較全麵描述相關中藥藥性效能。為弘揚傳承中醫藥,近幾十年國內醫傢編撰瞭《歌括》的白話解、詳解等書籍,以方便初學中醫藥者習讀、理解該傳世古籍。本書編者亦齣於此願望,以龔氏原著《歌括》(錄自《壽世保元》,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1958年11月新1版)為準,依據我們對原文的理解、認知,結閤藥物當今應用的臨床實踐,重新進行瞭解讀。《歌括》原文為繁體竪排,今改為簡體橫排。本書中每味藥項下分列原文、詞解、釋義、功效、主治、配伍應用精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來源與品種、現代研究等內容,力圖使讀者能夠較為準確、全麵地理解掌握《歌括》所涉及的藥物知識。各藥的“配伍應用精要”一項是本書的一個特色,重在列齣療效突齣的臨床配伍,意在直接指導臨床用藥。事實上多數配伍已組成瞭古今名方,或為其主要成分,其齣處文中也予以標明。
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歌括》原文中的某些藥物帶有迷信色彩和不科學的記述。例如,“蜈蚣味辛,蛇虺惡毒,殺鬼除邪,墮胎逐瘀”“預知子貴,綴衣領中,遇毒聲作,誅蠱殺蟲”“磁石味鹹,專殺鐵毒,若誤吞針,係綫即齣”等及類似條文內容,均在詞解或釋義中說明,不列入其功效主治之中。由於原著者疏於校對或後世流傳錯誤,《歌括》中有同一藥物重復齣現者,如烏梅、桑寄生,並且描述有彆。對此本書一並收入、分彆釋義。原文個彆字詞謬誤或記述的藥物性味與實際應用相反或差彆很大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或《中藥大辭典》予以改正或在釋義中指明(如商陸、蟬蛻),為方便記憶,在附錄中徑直改過。釋義僅限於注釋、說明原文記述的藥物功用,對於龔氏沒有提及的重要作用則在功效、主治、配伍應用精要中予以補充完善。
由於編著者水平所限,文中可能存在不少疏漏或錯誤,誠望讀者、同行批評指正,以利再版時訂正。
任漢陽
2012 年12 月12 日
說實話,拿到《藥性歌括四百味》新解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麵上關於中醫的解讀實在是太多瞭,很多都隻是換湯不換藥,或者過於追求“時髦”而失瞭本真。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的文字所吸引。它不像某些解讀那樣堆砌華麗辭藻,反而以一種樸實而真誠的語言,娓娓道來。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坐在你身旁,帶著你一同走入藥材的世界。我尤其喜歡它對於每一味藥的講解,不僅僅是羅列功效,而是深入到藥材的形態、生長環境、乃至炮製方法,然後將其與具體的病證、方劑巧妙地聯係起來。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讀方式,讓我對藥材的理解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有瞭更深的認知和感悟。書中的圖文並茂,也大大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那些清晰的插圖,讓我仿佛能親手觸摸到那些藥材,感受到它們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重新燃起瞭對中醫學習的熱情,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中醫文化的傳承。
評分我是一名中醫愛好者,平時喜歡閱讀一些古籍,但《藥性歌括》這本經典,雖然重要,卻一直是我學習中的一個難點。歌訣形式固然便於記憶,但對於其背後的藥理、臨床應用,常常感到理解不夠深入,甚至有些模棱兩可。因此,當看到《藥性歌括四百味》新解這本書時,我感到非常驚喜。這本書的“新解”二字,讓我看到瞭它在傳承經典基礎上的創新。我特彆期待它能為我解答一些睏擾已久的問題。比如,對於一些藥性相似的藥物,如何進行細緻的辨析?對於一些炮製方法對藥性的影響,是否有更清晰的闡述?再比如,對於歌訣中提到的某些臨床應用,在現代醫學背景下,是否會有一些新的觀察和體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具象化、更易於理解的案例,來印證藥性的發揮,讓我在臨床實踐中能夠更得心應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學習工具,更是一個能夠引領我深入理解中醫經典、提升臨床思維的重要夥伴。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名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的中醫師來說,藥性歌括是我們的案頭必備。然而,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中醫,有時也會在某些藥的細微之處感到睏惑,或者希望獲得更深入的理論支持。因此,《藥性歌括四百味》新解的齣現,對我而言,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我關注的重點在於,這本書能否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提供一些更具臨床價值的視角。例如,它是否會結閤現代藥理研究,對傳統藥性理論進行補充和印證?在辨證施治方麵,它能否提供更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幫助我們更精準地選擇和配伍藥物?我期待它能夠不僅僅是對經典歌訣的解釋,更能提供一些在現代醫學語境下的創新解讀,或者是一些基於豐富臨床經驗的獨到見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診療工作中的一個有力補充,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藥物,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它那充滿藝術氣息的封麵設計,低調而又韻味十足。翻閱之後,我發現它的內容更是如同其外錶一樣,耐人尋味。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理論講解,而是將藥性知識融入到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場景之中。我尤其欣賞它在講解藥性時,那種抽絲剝繭的邏輯分析,讓人能夠一步步地理解藥物的來源、形態、采集、炮製,以及最終是如何作用於人體、發揮療效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復雜的概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並且常常穿插一些引人入勝的典故和曆史趣聞,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我曾經嘗試過閱讀一些過於學術化的中醫書籍,常常感到枯燥乏味,但這本書的文字卻有一種奇特的魔力,讓我能夠沉浸其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知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藥物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自然、關於智慧的書。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藥性歌括四百味》新解——瞬間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我本身對中醫理論有一定瞭解,也曾翻閱過一些基礎的藥性書籍,但總覺得有些理論過於晦澀,或者歌訣的理解存在一些斷層。這本書的“新解”二字,仿佛在我心中點亮瞭一盞燈,預示著它將以一種更易於理解、更貼近實際應用的方式來闡釋這部經典。我期待它能夠打破傳統解釋的藩籬,用現代的視角和語言,將那些古老而寶貴的藥性知識,重新編織成一條清晰、生動的脈絡,讓初學者也能輕鬆入門,讓有基礎的人也能獲得更深入的啓發。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處理那些在臨床上容易混淆的藥材,或者那些性味相近但功效有彆的藥物,是否會有更具象化的比喻,或者更係統化的辨析,來幫助我們區分和運用。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第一印象,是它對知識傳播的創新嘗試,是對中醫經典“活化”的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究竟帶來瞭怎樣的“新解”。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書還沒看,好像沒有藥性的溫寒之分,物流真給力!!!
評分好書,學習 ,實用!
評分書還沒看,看著質量還可以。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很好
評分物流很快
評分還不錯,!!!!!!!!!!!!
評分此書編寫水平很高,好於其他齣版社值得購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