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大沉默的工人群体,底层信息的社会调查——新工人群体虽然平时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中国式网络社会这部大机器里“无声转动的小小的连接齿轮”。他们被忽视得太久。现在终于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发展历程了,终于可以好好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好好讨论一下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动态,好好思考一下他们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和全球南方的重大影响了。
★ 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工厂;我们,是中国式网络社会大机器里的小小齿轮——研究中国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必须了解网吧、短信、小灵通、山寨机等中低端信息传播工具,必须走进城中村、厂矿宿舍、工殇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事件——因为那里的流动打工者,那里的老与少,正在构建方兴未艾的新工人阶级,他们的网络社会才是“世界工厂”的支柱和“信息时代”的基础。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工厂”。但你是否想过,“信息时代”与“世界工厂”之间有何联系?本书认为,回答此问题必须了解网吧、短信、小灵通、山寨机等中低端信息传播工具,必须走进城中村、厂矿宿舍、工殇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事件——因为那里的流动打工者,那里的老与少,正在构建方兴未艾的新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网络社会才是“世界工厂”的支柱和“信息时代”的基础。
关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本书经十年积累,内容分三部分。上编“网络之普及”讨论网吧与手机的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制度问题与社会影响。中编“信息中下阶层”梳理流动人口、劳工、青少年及老年人如何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利用网络科技,应对生存议题,进行草根创新。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考察新工人阶级形成的特点,包括网络条件下的控制与颠覆、文化表达及重大社会事件。
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英文版以来,本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获“简?雅各布斯城市传播图书奖”提名。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主任比尔?达顿教授如此评价:“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社会作用?迄今为止,此书的探讨有洞见,且以实证为根基。”
邱林川(Jack Linchuan Qiu),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信息传播技术、阶级、全球化及社会变迁。著作包括《新媒体事件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Working-Class Network Society(专著,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合著,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其中部分已被译成德、法、西、葡、韩等国语言。
在我们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应当如何看待和探索工人阶级形成的特殊路径?在我看来,《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就是面向新时代的一个新尝试——它是我所看到的,把互联网这种现代信息技术,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形成联系起来考察的第一部中文著作。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超过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通过生动描写和细腻分析展现中国城市社会的复杂现实情形。全书治学严谨,同时充满激情地呼唤一个公正而平等的信息社会,是近年难得的一本佳作。
——赵月枝(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西蒙菲沙大学教授)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以创造性的理论语言及扎实的田野考察,展现了中国新工人阶级形成的雏型;其学术活力与人文关怀,是近年渐趋专业化的社科论文所鲜见的。
——马杰伟(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比尔·达顿(牛津大学教授、互联网研究所主任)——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社会作用?迄今为止,《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的探讨有洞见,且以实证为根基。
这些分析依据第一手的田野调查、系统的档案和统计分析,以及对于全球技术变迁方面研究文献的深入了解。《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开启了一条新的研究取径,必将引导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和学生投身其中。
——曼威·卡斯特(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通信技术与社会讲座教授)
【序一】这个残酷的、充满剥削与排斥的信息时代(曼威·卡斯特)
【序二】直面新时代的工人阶级(沈原)
【序三】网络社会与信息科技不是“平”的(马杰伟)
【绪论】中国式网络社会大机器里的小小齿轮
中国与世界—网络媒体与中国社会—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与网络劳工—本书结构
【上编】网络之普及
【第一章】网吧
叛逆的攀升—“升级换代”—小结:中下阶层的网络公共空间
【第二章】手机
从“大哥大”到“手机”—手机中国造—“山寨”时代—小灵通—短信—预付卡—寻呼机—小结:手机与草根社会网络的形成
【中编】信息中下阶层
【第三章】流动者
全球化时代里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技术扩散与传播赋权—内部差异—跨域社会网络—小结:新世纪的流动增效器
【第四章】老与少
老人、孩子与网络—“小皇帝”与中下阶层青少年—教育改革的后果—医疗体制改革—老年人与网络新媒体—小结:作为福利的信息传播技术?
【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
【第五章】生存之地
超越户口与单位—工业区—城中村—小结:地方的回归与超越
【第六章】生死之时
新媒体与阶级形成—蓝极速:被遗弃者的愤怒—孙志刚:冰冷的收容—马加爵:另一个罗宾汉?—新事件、老问题—小结:新媒体事件的力量
【第七章】总结与反思
【附录】研究方法
青年打工者调查组—基层社区的社会空间制图—多媒体行动研究
【跋语】决定未来中国国家-社会关系走向(卡罗琳·卡地亚)
【鸣谢】最属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文化
绪论《中国式网络社会大机器里的小小齿轮》——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分为三大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一部分:“网络之普及”。它们分别讨论网吧和手机如何在信息中下阶层中迅速扩散,而又在扩散过程中发生变异。第二章将讨论网吧如何从当年现代文化启蒙的象征沦为反复受到严厉打击的对象。即便如此,它仍然成为网民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第三章主要讨论手机的发展及其相关的中低端无线通讯服务,如短信、小灵通、预付卡,还有不应被遗忘的寻呼机。与前一章一样,第三章也涉及基本政策环境和劳工状况,虽然主要着眼点还是技术普及的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信息中下阶层”,重点讨论流动人口(第四章)、青少年与老人(第五章)与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必须放到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宏观语境中才能看出端倪。第四章强调的宏观语境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再探讨流动人口内部的分层情况,以及相关的性别、民族、地域身份等的区分。这一章还会讨论网络劳工、程控劳工的基本形态和中国式信息主义的相关问题,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工人阶级网络文化代表。第五章则讨论中下阶层的青少年和老年人所面临的生存议题,其背景一是传统单位体制式微,二是涉及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城市改革。
第三部分是“新工人阶级之雏形”。其中第六章集中梳理新阶级形成过程在空间层面的表现,如城中村、工厂厂房和宿舍区等。这里涉及传统工业时代的异化问题,也涵盖网络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的控制与颠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工人阶级的社会创新就在这样的空间里逐渐成长。第七章观察时间维度上的阶级形成,具体对三次新媒体事件进行分析,包括2002年蓝极速大火、2003年孙志刚案和2004年的马加爵案,再对2001—2010年间涉及信息中下阶层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比较和分类,如杨佳案、开胸验肺案、富士康N连跳案、南海本田罢工案、宜黄事件等。这一章强调指出,在新阶级形成过程中,死亡并不简单等于绝望,它同样可能是影响国家行为、推动形成社会变迁的关键契机。
最后一章是“结论与反思”。本书还附有“研究方法附录”,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内容,也有在本书调研过程中自创出来的方法,如调查组、社会空间制图、多媒体行动研究。附录收入关于这些方法的介绍,供同行参考指正。
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的社会实践特别复杂,其理论意义又特别重大。本书只是一个阶段性整理。但我希望它足以说明,新工人群体虽然平时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中国式网络社会这部大机器里“无声转动的小小的连接齿轮”。他们被忽视得太久。现在终于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发展历程了,终于可以好好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好好讨论一下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动态,好好思考一下他们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和全球南方的重大影响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期盼,开始本书的旅程。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宏大的社会实验现场,作者用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精神,捕捉到了那些在高速发展表象下被掩盖的个体挣扎与集体命运的交织。它远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对“人”的关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批判力量,它不诉诸煽情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微观案例的层层剥茧,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宏观图景。那些关于新一代工作者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如何构建身份认同的故事,让我对我们身边那些忙碌的、被手机屏幕定义了工作时间的群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这本书迫使我们重新定义“工作”的含义,并严肃对待这种定义变化对社会公平和个人尊严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提供的工具箱,是理解我们当下处境不可或缺的理论利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成熟,它在保持学术精准度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术语的滥用,使得复杂的社会经济概念能够被广泛的受众所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保持的平衡感,即承认新技术带来的某些效率提升,但更侧重于揭示其带来的结构性风险,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和阶层固化方面的潜在威胁。书中对于“连接性”的双刃剑效应的阐述,尤为精辟:连接性既是新工作的入口,也是被持续监控和评估的陷阱。这种对矛盾性的深刻把握,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它更像是一部冷静的诊断书,而非激昂的檄文,推荐给所有对我们身处的时代感到一丝不安,并渴望理解其深层驱动力的人。
评分这部关于当代社会变迁的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证,为我们理解信息时代的经济结构重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技术进步的泛泛赞美或忧虑,而是聚焦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断裂如何催生出新的社会阶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平台经济”下工作形态的细致剖析,它揭示了传统雇佣关系瓦解后,个体如何在算法的逻辑下被重新组织和定价。那种介于自由职业与完全依附之间的模糊地带,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正在习惯的这种“灵活”工作的代价。书中关于数据所有权和劳动剩余价值的新分配模式的探讨,更是直击要害,触及了资本主义逻辑在数字领域的新变体,对于那些试图在快速变化的经济洪流中把握自身定位的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促使我们跳出旧有的框架去审视新出现的权力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逻辑展开极具张力,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每一步论证都建立在前一个观察之上,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一个令人不安却又无可辩驳的结论。它成功地将原本分散的社会现象——比如零工经济的兴起、地理空间上的功能分区,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再配置——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在数字劳动分配上的差异时,展现了极高的敏感度,避免了将单一地域的经验普遍化。这种跨国视野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经济的互联性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那种被引导着去发现隐藏在日常互动背后的系统性压力的体验,是极其震撼的,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关于“效率”和“进步”的朴素认知。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那便是“重构感”。它不仅仅是描述现状,更像是提供了一张关于未来可能性的蓝图——尽管那蓝图带着明显的警示意味。作者对于信息技术如何内化为组织纪律和控制手段的分析,精彩绝伦。它揭示了物理层面的工厂正被数字层的“节点”所取代,而新工人阶级必须学会在这种无形的、不断流动的边界中生存。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技术视为一种中介,而非终极原因,将焦点重新拉回到社会关系和权力博弈上来。对于那些在科技行业工作、却对自身行业伦理感到困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是极其宝贵的,它提供了批判性的距离感,让人能够跳出来审视自己所处的生态位。
评分送货很快,但是有一点不太方便,没有购书明细,只有发票,去财物报账很不方便。
评分送货很快,但是有一点不太方便,没有购书明细,只有发票,去财物报账很不方便。
评分活动超给力,不错,孩子喜欢看。
评分不错~~~~~~~~~~~~~~~~~~~~~~~~~~~~~~~~~~~~~
评分东西不错,东西不错,东西不错
评分没看到是从江苏发货到北京的,用了三天到货,速度也还好。
评分嗯,以为是一个讲行情的书,结果是讲社会的书
评分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发书速度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