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要了解一个国家,最直接的办法是追溯它立国之初的格局。这一点似乎尤其适用于美国,原因之一是作为其立国之本的联邦宪法,自颁布之后的两百多年里,除了十多条修正案之外,没有任何变动,至今指导和规范着美国社会的一切方面。与这种稳定性适成对比的是,这部宪法在其最初制定的时候,对其中的每一个条文,制宪者之间却爆发过极其激烈的争执,其中麦迪逊、汉密尔顿等为联邦制进行的辩护最终结集为这一本《联邦论》,至今仍被公认为是对美国联邦宪法的最好解释。 当时的美国百废待兴——甚至还没有一个“美国”存在,因为从英国获得独立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事实上是十三个小国家,各自都有自己的宪法、民选政府、民兵武装和法律文字体系,它们之间可能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反对英国统治。不仅如此,它们面积和人口差别悬殊,历史渊源、社会结构和人口组成都各不相同,彼此也互不隶属。因此,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独立之后该怎么办?大体上,制宪会议就是关于“美国向何处去”的争论。当时主张中央集权的国民政府论者不多,但却有一股强大的思潮坚持保留各邦独立主权的邦权论,而汉密尔顿等主张的联邦论则是这两者的妥协。 虽然美国历史的总体趋势是联邦权力的不断扩张,但对州权的强调却从未衰歇。时至今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各州法院的审判均表示尊重,并不以“纠正”其判决为己任;而1963年亚拉巴马州长以捍卫州权为由,阻止联邦政府让黑人进入大学的举止,更为世人所周知。美国人对“大政府”可能对地方自治权力所造成的侵犯极为警惕,而其理论的源头仍是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时期所奠定的。两百年后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种强调独立自主、“各自好好过”的呼声有多么强烈——那时的美国,实际上是十三个小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与其说它像今天的美国,不如说它更像今天的欧盟。 汉密尔顿等人已意识到这种联盟体制巨大和根本的缺陷,那就是:“为联邦立法,要取得各邦的集体同意,不能立法管理生活在各邦的公民个人。”因此联邦决议虽然理论上对各邦宪法有约束力,实际上却常被置之不理,最多是礼貌地予以尊重。鉴于各邦情况迥异,如果要全体通过,那么“真正运作起来,会使行政陷入尴尬,摧毁政府活力”,很可能因为某个顽固的少数卡在那儿,使得明明最佳的办事模式无法获得通过。——正如现在的欧洲,取代欧盟宪法的《里斯本条约》光是为取得27个成员国的同意就花费了8年时间进行谈判和批准。如果要强行通过,或纠正某个违法的邦,那就只能用武力裁决,而到了这一步,就是全民的悲剧了。 此外,还有一些现实的考虑:当时初生的美国仅有300万人,还太弱小,十三个邦如果各自为政,无论有意无意,很容易让仍然敌视它们的英国找到开战理由,并各个击破。而一个全国联邦政府不仅减少了这种授人以柄的可能性,在管理财政和军队上也能减少各邦负担。联邦也为一定程度的有力决策提供了保障,而松散的联盟议会因为内部歧异太大,常常存在不稳定——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约翰•亚当斯是当时联盟议会派驻英国大使,在伦敦备受冷落,英国人不愿意与他谈通商条约,原因就是认为美国无力兑现诺言。 正因为美国制宪会议时的历史背景是联邦权力和邦权论的妥协,因此我们在美国的政治体制设计中处处可以看到分权、制衡原则的贯彻。汉密尔顿强调要让行政官和法官保持独立性,就必须首先让他们的薪水独立于立法部门议会。他意识到司法在三个部门中最弱,因为它永远不可能主动侵入其他两个部门,因此必须要加强司法部门的自我捍卫能力。事实上,他认为当时邦权过分高涨,以至于需要用联邦权力来加以约束和制衡。
评分从体格看少年大概只有十岁左右,他的脸上烂开一个洞,伤口周围看上去不像人的肌肤,像把大象的皮贴在脸上一般。灯光从正面照上去,红黑色的伤口冒出脓液,如同煮沸的炖肉锅里融化的肉片,另一个伤口中露出了骨头,这是由氯毒素引起的痤疮。
评分从体格看少年大概只有十岁左右,他的脸上烂开一个洞,伤口周围看上去不像人的肌肤,像把大象的皮贴在脸上一般。灯光从正面照上去,红黑色的伤口冒出脓液,如同煮沸的炖肉锅里融化的肉片,另一个伤口中露出了骨头,这是由氯毒素引起的痤疮。
评分;帝国的溃败;葛传椝向学习英语者讲话;李一氓回忆录;民主的历史;燕园史话;狄更斯讲英国史;得书记;失书记;批评官员的尺度;这就是台湾;正义的可能;通向常识的道路;访美记;鱼羊野史2;晓松奇谈(未出);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东鸣西应记;雨滴在
评分从历史根源剖析台湾男性较软弱的原因
评分很好,速度极快,研究台湾家族史必备
评分作者這一代的台灣「男孩」,在光復後西化的現代教育下成長,卻直到大權在握還不只活在壓抑的父親的陰影下,也繼續活在嬌寵的母親與姊妹的懷抱裡。這一段漫長的自我認識之路,讓人重新「看見」台灣男人的自我理解,以及種種看似可笑可議的政治與社會。
评分後來鄭鴻生告訴我,他高三那一年,「青春之歌」當中提到的那個大家都不喜歡的校長終於離開了,新來的校長叫做李昇(李安導演的尊翁),大家對他印象都不錯;十多年之後,我高三,白髮蒼蒼的李昇校長榮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