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美学十五讲
:48.00元
作者:朱良志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301105863
字数:450000
页码:3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引言 生命的美学
讲 游鱼之乐
一、通:会通物我
二、大:以物为量
三、全:大制不割
四、乐:忘情融物
五、游:朝阳初启
第二讲 不二法门
一、不二之义
二、去有无——现象本体结构
三、泯能所——主客关系
四、弃判断——关于是、在、比
五、任圆成——水流花开之境
第三讲 逝者如斯
一、创造
二、新变
三、流动
第四讲 骚人遗韵
一、感伤
二、唯美
三、远游
四、物哀
第五讲 气化宇宙
一、气韵
二、吞吐
三、氤氲
四、龙脉
第六讲 落花无言
一、大美不言
二、妙契无言
三、创造无言之美
第七讲 灵的空间
一、疏处走马
二、蹈虚蹑影
三、无色之色
四、疾涩之道
第八讲 四时之外
一、撕开时间之皮
二、刹那永恒
三、静里春秋
四、乱里世界
五、古意盎然
第九讲 以小见大
一、心性的伸展
二、体验的真实
三、月印万川处处皆圆
第十讲 大巧若拙
一、拙的智慧
二、枯槁之美
三、艺之老境
四、天饰原则
第十一讲 华严境界
第十二讲 饮之太和
第十三讲 妙悟玄门
第十四讲 形神之间
第十五讲 颐养情性
后记
作者介绍
朱良志,1955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主要作品:《石涛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等。
文摘
序言
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本关于唐诗意境的精选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题材分类来编排诗歌,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联觉”的方式,比如将所有描写“月下清愁”的诗句汇集一处,紧接着是描绘“边塞苍茫”的篇章。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情感的冲击力。作者在每组诗歌前都有非常精炼的导读,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该主题下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绪,仿佛一瞬间就被拉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文字充满了诗意和灵性,读起来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与那种侧重学术考据的诗歌赏析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为现代人准备的一份心灵慰藉,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共鸣。唯一的遗憾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略显单薄,对于完全没有古文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频繁查阅工具书才能完全领会诗句的妙处。
评分最近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关于日本“物哀”美学的小册子,它篇幅不长,但观点却十分犀利。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简洁,几乎每一个句子都像一个精心打磨的日式短句,没有一句废话,直击主题。它主要通过分析几个关键的日本文学片段和季节更迭的意象,来阐释“物哀”——那种对生命短暂和事物流逝所产生的温柔的悲悯情怀。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类比和象征的手法,使得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用樱花的凋零来类比人生的无常,用苔藓的青绿来体现时间的沉淀。阅读体验犹如一次禅修,让人在安静中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无常之美”。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高度的凝练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更像是一篇精美的论文摘要,对于想要了解“物哀”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和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寻找更厚重的理论著作来作为补充。
评分近期翻阅的还有一本关于民间故事收集整理的文集,这本书收录了来自中国南方某个特定地域的口头传说,记录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田野,与当地的老者反复交流才得以完成。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语言的纯粹和生命力,那些故事里没有经过文人雕琢的痕迹,保留了最原始、最鲜活的民间智慧和对世界朴素的想象。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里面藏着古老的信仰、人情的冷暖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作者在后记中简单提及了收集过程中的艰辛,但更多的是尊重和呈现,没有过多地加入个人解读或价值判断,这使得整本书显得非常真诚和客观。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由于故事的口头传承性质,部分情节的连贯性稍显松散,但瑕不掩 গুণে,这种松散反而增加了其真实性和地域特色。
评分这本《包邮 通识讲座书系 中国美学十五讲 朱良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105863 文学书籍》的评价,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是朱良志先生的作品,北大出版社出品,想必分量不轻。我最近刚读完另一本关于古典园林意境的书,那本书的作者似乎更侧重于描摹具体的山水布局和历史掌故,文字里充满了对古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赞叹,读起来像是在游览一座座精巧的私家园林,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对亭台楼阁的描述细致入微,甚至连砖瓦的颜色、苔藓的生长都写得栩栩如生。不过,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稍显缓慢,有些章节为了追溯某个具体建筑的渊源,会花费大量的笔墨去考证文献,对于初次接触古典园林艺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需要反复回味才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尽管如此,那本书的插图质量非常高,很多手绘图对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整体而言,算是一部扎实且有温度的园林鉴赏入门读物,适合有一定耐心、希望深入了解传统建筑美学的人士。
评分我前阵子还看了一本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译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试图梳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哲学、艺术、文学领域中“碎片化”和“异化”等核心概念是如何相互渗透,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对世界的认知。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毋庸置疑,引用的学者横跨多个学科,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论点的基础之上,层层递进,引人深思。读完之后,我对现代艺术作品中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表达,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框架。然而,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着实不低,很多概念的阐释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背景知识,初读时会感到非常吃力,常常需要边读边做笔记,甚至需要查阅补充阅读材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地图”,而非轻松的读物,需要投入大量的认知资源去啃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