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斯探长是继福尔摩斯之后,最成功的英国侦探形象
钻石匕首奖得主,两获金匕首奖及银匕首奖
英国古典推理三大巨匠之一 当世“谋杀之王”
莫尔斯探长——英国最后一位绅士侦探
牛津人引以为荣的只有两样:古老的大学和莫尔斯探长
星期四下午,《牛津邮报》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妙龄女子西尔维娅被杀的消息,星期五早晨的全国性报纸也把这条新闻放在了显要位置。
星期五晚上,莫尔斯探长告诉全国民众,警方正在搜捕一个非常危险的人。此人被控的罪名不仅包括故意杀人,还包括性侵,而且他随时都可能再次作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之前明确的线索渐渐蒙上了一团迷雾,莫尔斯越来越觉得这一切都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支配着……
柯林·德克斯特(Colin Dexter ,1930— ),德克斯特生于林肯郡的斯坦福德,就读于斯坦福德中学。完成了皇室通信兵团的服役期之后,他到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攻读古典学,并于一九五八年获得荣誉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东米德兰兹郡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一九六六年,他开始受到耳聋的困扰,不得不离开了教师岗位,接受了牛津大学地方考试院高级助理秘书官的职务——他后来一直担任这项职务,直到一九八八年退休。
他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写推理小说,《开往伍德斯托克的末班车》于一九七五年出版,把莫尔斯探长这一角色介绍给了世人,这位暴躁易怒的侦探醉心于填字游戏、英国文学、桶装鲜啤酒和瓦格纳的音乐,而这些其实就是德克斯特自己的嗜好。主人公莫尔斯探长是英国泰晤士河谷警察局的高级警官,工作地点位于牛津,年龄约五十多岁,单身。从社会政治角度看,莫尔斯探长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世纪后半叶英国上层白人男性的形象。他智力超群,目光敏锐,自信满满,诙谐幽默,而与权力机关和上级的关系又若即若离,被视为最后一位“绅士侦探”。该系列描写的侦探故事主要在牛津发生,涉及到大量牛津大学师生和牛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牛津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也渗透其中。小说描述的侦探故事对于了解上世纪下半叶英国中小城市的主要社会矛盾以及人民生活状况也有着重要价值。
三十三集电视连续剧《莫尔斯探长》从一九八七年上映至二〇〇一年,其成功也为德克斯特赢得了更多赞誉。牛津市与牛津大学一直把莫尔斯探长系列当作重要的旅游卖点。在牛津有专门以莫尔斯探长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在欧美各国旅游者中很受欢迎。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一样,德克斯特在绝大多数剧集里都友情客串过。最近,独立电视台的二十集新连续剧《刘易斯》描写的就是他在莫尔斯探长系列里创造的身强体健的刘易斯警探(现在已经是探长)这一角色。同《莫尔斯探长》里一样,德克斯特在其中客串过一个把紫罗兰花递给探长的人。
德克斯特多次受到英国推理作家协会嘉奖:一九七九年的《众灵之祷》和一九八一年的《耶利哥的亡灵》为他赢得了两项银匕首奖;一九八九年的《妇人之死》和一九九二年的《林间路》为他赢得了两项金匕首奖;一九九七年,他荣获钻石匕首终身成就奖。一九九六年,德克斯特的短篇小说《伊文思参加普通证书考试》为他赢得了麦卡维提奖。一九八〇年,他当选为仅限邀请侦探协会的成员。
二〇〇〇年,德克斯特凭借在文学领域的贡献荣获大英帝国勋章。
二〇〇一年九月,林肯大学授予德克斯特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这项高等学位通常授予那些学术成就突出或者拥有其他功绩的人。
在侦探小说史上,柯林·德克斯特与雷吉纳德·希尔和彼得·拉弗希齐名,被誉为“英国古典推理三大巨匠”。“莫尔斯探长”系列是继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之后最成功的一套英国侦探小说,同时在美国也享有盛名。一九九〇年,英国侦探小说家协会(CWA)的会员对福尔摩斯之外的所有英国侦探进行投票,莫尔斯探长当选为“最受喜爱的侦探”。
那些为英国侦探小说哀叹的人应该读一读柯林·德克斯特的作品。
——《卫报》
序幕
第一部 寻人:一个姑娘
第二部 寻人:一个男人
第三部 寻人:一个杀手
尾声
序幕
“我们再等一小会儿吧,拜托了。”穿着浅色夏季外套和深蓝色裤子的姑娘说道,“我肯定汽车马上就会来的。”
然而,她也不是很确定。说完她又转过身去,仔细查看五号站台长方形画框里的汽车时刻表。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她外出的时候总会被这些数列弄得晕头转向。她把一根手指放在画框左边,尝试着向右平移,再把另一根手指放在画框上边,沿着一条大致垂直的线向下移动,但是两根手指总也碰不到正确的坐标。站在旁边的姑娘显得很不耐烦,她把身体的重心换到另一只脚上,嘟嘟囔囔地说道:“我和你又不熟。”
“就一分钟。就一分钟。”姑娘再次盯着那些数列:4路、4A路(十八点之后停运)、4E路、4X路(星期六运营)。今天是星期三。这就是说??如果下午两点等于十四点,那就是说??
“听着,宝贝儿,你自己看着办,我得搭车了。”西尔维娅说话的时候总是吞音,这种懒散的口吻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西尔维娅嘴里的“它”几乎就是最含糊的元音,发音的时候连一点辅音结尾的痕迹也听不出来。要是她们什么时候能够成为更好的朋友,那么肯定是件新闻。
现在是几点?下午六点四十五分。就是十八点四十五分。没错。她终于弄明白了。
“来吧。我们马上就能搭到车,你看着。这些开车的家伙起码有一半都是想能有段艳遇的。”
没错,似乎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西尔维娅的乐观情绪。只要有一位殷勤的司机出现,他就会注意到她的超短裙,还有裙子下面的长腿散发出的动人诱惑。
两个姑娘又站了一小会儿,都不说话,站台上出现了恼人的僵局。
一个中年妇女慢慢走向她们,不时驻足,回头顺着逐渐模糊的街道向牛津市中心的方向望去。她在离两个姑娘几码远的地方停了下来,把手里的购物袋放在地上。
“请问。”第一个姑娘问道,“您知道下一班车什么时候到吗?”
“几分钟之后就会来一辆,亲爱的。”说完之后,中年妇女又朝灰蒙蒙的远方望去。
“这班车去伍德斯托克吗?”
“我觉得应该不去,这班车只到亚恩顿。到了村子之后,车就会掉头开回来。”
“哦。”她大步走到马路中央,伸长脖子,看见路上开来几辆轿车,就退了回来。夜色逐渐降临,一些司机已经开启了汽车侧灯。可是公共汽车仍然没有来,她感到十分焦急。
“我们肯定没问题的。”西尔维娅说道,声音还是那样不耐烦,“明天早上我们就会把这件事当笑话讲的。”
一辆轿车开过,跟着又是一辆。车声远去,留下的是暖秋傍晚的寂静。
“好吧,你要愿意的话就待在这儿吧——我可得走了。”在同伴的注视下,西尔维娅走向两百多码开外的伍德斯托克环岛。这里很容易搭到车,因为汽车都会在这里减速,然后驶过拥挤的环线交叉路口。
就在这时,她打定了主意。“西尔维娅,等一下!”她用戴着手套的手抓住自己薄型夏季外套的领口,迈着笨拙而难看的步伐追了上去。
中年妇女仍旧盯着五号站台,思索着现在已经有多少事物和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一样了。
……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失落”主题的深度挖掘。这种失落感并非单一的情感,而是多层次的叠加:有对逝去青春的缅怀,有与重要他人的永久别离,更有对“本该成为的自己”的那种错位感。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巧的象征符号,如反复出现的物件、特定的天气现象,来强化这种挥之不去的失落情绪。我特别注意到,故事中常常在最美好的瞬间戛然而止,留下的空白不是为了让读者填补,而是让那种“美好已逝”的痛苦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这需要极高的情感驾驭能力,既要让人感同身受,又不能陷入过度煽情的泥潭。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理清自己内心被勾起的那些陈年旧事,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笔力,能以如此含蓄的方式,撬动读者最深层的情感记忆。与其说是在读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情绪的净化仪式,那些曾经以为已经愈合的伤口,又被轻轻地触碰,但这种疼痛却是健康的、必要的释放。
评分这本作品在叙事视角上的实验性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在不同的章节间不断地切换着观察者的位置,有时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将所有角色的命运尽收眼底;有时又骤然拉近,变成某个特定人物的内心独白,视角狭窄到只剩下眼前的困境。这种视角的跳跃和融合,创造出一种奇特的“多维真实感”,让读者无法轻易站队或简单地评判任何一个角色。因为我们既看到了他们的外在行为,也窥见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甚至连动机本身都被置于更宏大的背景下去审视。这种不断变化的观察点,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解读空间,迫使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去辨别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它挑战了我们习惯于单一叙述者带来的安全感,代之以一种更加接近真实生活经验的、碎片化、多角度并存的认知模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维的体操训练,对如何“看待”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传统的线性叙事,反而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碎片化的记忆、闪回和当下场景交织而成的挂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策略,初读时或许会让人稍微有些迷失方向,但一旦适应了作者构建的逻辑迷宫,那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似乎刻意打乱了时间轴,却又精准地在每一个看似随机的跳跃中埋下了伏笔或线索,使得整体的拼图完成后,显现出一种宏大而又精密的宿命感。书中对于空间场景的描绘,也极具象征意义,每一个地理位置的选择都仿佛是角色内心状态的外化,它们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无形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个特定场景时所采用的感官调动,那种气味、声音、触觉的交织,使得画面感极其强烈,仿佛真真切切地站在那里,感受着空气中的尘埃和湿气。这种复杂的叙事技巧,无疑是对传统小说范式的挑战,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绝对是值得读者为之驻足、反复推敲的艺术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哲学意味远超一般的小说,它不是在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在探讨一系列尖锐的、关乎存在本质的问题。作者似乎对存在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解,笔下的人物无不在与自身的虚无感搏斗,他们试图在日常的琐碎中寻找意义,却又不断被现实的荒谬所击碎。这种对“意义的追寻”的主题的探讨,贯穿始终,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沉重的命题抛给了读者,让我们在跟随角色经历痛苦和顿悟的过程中,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书中那些关于选择的段落,尤其发人深省,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都被赋予了沉甸甸的后果,这迫使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不禁反思自己过往的那些岔路口。文字风格上,作者展现出一种克制而又富有力量的笔触,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精准地击中要害,营造出一种冷静的悲剧氛围,引人深思,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捕捉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挣扎、渴望和最终的妥协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境,那些细腻的场景转换,仿佛能将读者一同拉入那个特定的时空氛围中去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并非那种高潮迭起的刺激,而是一种缓慢渗透、层层剥茧的张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其中,直到最后一页合上,那种回味无穷的怅然若失感才涌上心头。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许多情节中的困境和选择,都在不经意间映射出我们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影子。那些关于时间流逝、关于未竟之事的喟叹,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读起来既有文学的韵味,又不失对人性本真的深刻洞察。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对白的处理极为精妙,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在看似平淡的对话中暗藏玄机,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暗流,全靠读者细心捕捉,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开往伍德斯托克的末班车开往伍德斯托克的末班车开往伍德斯托克的末班车
评分还没看,应该是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在侦探小说史上,柯林•德克斯特与雷吉纳德•希尔和彼得•拉弗希齐名,被誉为“英国古典推理三大巨匠”。“莫尔斯探长”系列是继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之后最成功的一套英国侦探小说,同时在美国也享有盛名。一九九〇年,英国侦探小说家协会(CWA)的会员对福尔摩斯之外的所有英国侦探进行投票,莫尔斯探长当选为“最受喜爱的侦探”。
评分买给D的,正版好书。好评!
评分午夜文库系列。星期四下午,《牛津邮报》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妙龄女子西尔维娅被杀的消息,星期五早晨的全国性报纸也把这条新闻放在了显要位置。
评分星期五晚上,莫尔斯探长告诉全国民众,警方正在搜捕一个非常危险的人。此人被控的罪名不仅包括故意杀人,还包括性侵,而且他随时都可能再次作案。
评分牛津人引以为荣的只有两样:古老的大学和莫尔斯探长
评分看完打卡。Morse小说系列的第一本,探长一如既往的杯具感情生活看到最后觉得挺心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