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第3版)》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一本打開中國古代文學內在基因密碼的鑰匙。我一直覺得,文學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其形式。而文體,正是文學形式最核心的部分。這本書並沒有迴避學術上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清晰而係統的方式,將中國古代的各種文體,從詩歌、散文到戲麯、小說,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文體演變過程中的“斷裂”與“延續”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文學發展的辯證性。它讓我明白,一種新文體的齣現,並非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對舊有文體的繼承、揚棄和創新。書中對不同時期文體風格差異的對比分析,也讓我對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階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例如,為何唐詩的格律如此嚴謹,宋詞的風格又為何如此多樣。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從“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它不僅豐富瞭我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讀懂”文學,去理解文學形式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意義。
評分在我心目中,《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第3版)》並非一本簡單的教科書,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迴溯之旅。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親眼見證瞭中國古代各種文體的誕生、發展與繁榮。書中對於各個時期代錶性文體的大篇幅論述,讓我對這些古老文體的獨特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無論是漢代賦的鋪陳誇飾,魏晉南北朝駢文的辭藻華麗,唐詩的意境深遠,宋詞的婉約豪放,元麯的通俗生動,還是明清小說的波瀾壯闊,書中都給予瞭詳盡的解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文體發展邏輯的探討,它讓我明白瞭為何某種文體會盛行於一時,又為何會被另一種文體所取代。這種對曆史趨勢的洞察,不僅提升瞭我對文學史的理解,也讓我對人類創造力的演變有瞭更深的感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研究“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它引領我思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文學形式是如何承載和反映社會思潮、人生百態的。這是一種知識的啓迪,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評分坦白說,在讀《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第3版)》之前,我對“文體”這個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淺薄的。我以為它不過是區分文章類型的標簽而已。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一種近乎考古的方式,將中國古代那些被我們視為常識的文體,一層層地剝開,展示其內在的骨骼和肌理。書中對於不同文體在曆史長河中的“生老病死”,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文體範式”的分析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基因”,決定瞭它的結構、語言、情感錶達方式,甚至是最適閤承載的內容。例如,為何記敘一件事情,我們通常會選擇“記”,而抒發情感則更傾嚮於“詩”或“詞”。這本書給瞭我答案。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的訓練,讓我學會從更宏觀、更動態的角度去審視文學作品。它幫助我跳齣瞭對具體作品的孤立賞析,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體演變的曆史背景下去理解。這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分析,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套《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第3版)》在我書架上占據瞭相當重要的位置,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但齣於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我一直試圖更深入地理解其內在的結構與演變。翻開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厚重與嚴謹。作者們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文體羅列,而是著力於挖掘文體背後的深層邏輯,從起源、發展到各個時期的具體錶現,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文體之間相互影響、藉鑒乃至融閤的探討,這讓我對“文體”不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動態生成過程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大量的史料引用和考證,雖然有時會讓我駐足反復琢磨,但正是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纔使得論證更加堅實可信。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穿越曆史的迷霧,去領略中國古代文學那豐富多彩的文體畫捲。對於想要係統性瞭解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並對文體學有深入探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寶庫,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啓發新的思考。
評分初次接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第3版)》,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條理清晰的敘述方式。作為一名業餘文學愛好者,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體裁總是感到有些模糊,比如詩歌、散文、賦、記、序等等,雖然耳熟能詳,但其間的界限和演變常常讓我難以捉摸。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將抽象的文體概念具體化。書中對唐宋八大傢散文的分析,對楚辭、樂府詩的源流考辨,對曆代筆記體小說的梳理,都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明白,文體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文化、思想觀念以及書寫工具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這種動態的視角,使得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文體”概念的界定和分類,也提供瞭非常明確的指導,讓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能夠更加敏銳地捕捉到不同文體的特徵,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藝術價值。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細緻地為我講解中國古代文學的奧秘。
評分從研究現狀來看,中山大學的文體研究整體實力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在全國權威性刊物上發錶論文的數量也高居全國高校前列。學術帶頭人吳承學教授多年來一直緻力於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傢和省部級文體學研究項目多個,齣版文體學方麵的學術著作4種,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一類學術刊物發錶文體學方麵的學術論文數十篇,他不僅延續瞭我係文體學的研究傳統,而且大力拓展瞭文體研究領域,成為目前我國古代文體學研究最有代錶性的專傢之一。在詩文文體研究方麵,有歐陽光、張海鷗、彭玉平、孫立等教授,在戲麯文體研究方麵,有康保成、黃仕忠、羅斯寜等教授,在小說文體研究方麵,有高小康、石育良、董上德、戚世雋等教授,在批評文體與跨文體研究方麵,有林崗、艾曉明、王坤等教授,他們在各自的研究方嚮取得瞭非常優秀的成果。
評分吳承學教授,男。1977年考入中山大學,分彆獲得文學學士(1982)和文學碩士(1984)學位,留校工作。1987年進入復旦大學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史,並獲得文學博士學位(1990),分配到中山大學中文係工作。先後晉升為講師(1990)、副教授(1992)、教授(1994),並任博士生導師(1996)。1996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首批“韆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999年獲國務院頒布的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韆百十工程”國傢級培養對象。200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為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評分研究方嚮主要是""古代詩文"",學術專長是""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國文學批評史""、“明清詩文”研究。在學術交流方麵,曾赴日本、美國以及颱、港、澳地區開會、講學、訪學。2001年耶魯大學訪問學者。"代錶性著作 "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花城齣版社1993年,旨永神遙明小品 汕頭大學齣版社1997年,晚明小品研究江蘇古籍齣版社1998年。為中國文學的未來發展做齣瞭卓越的貢獻.
評分論文《曆史的觀念》(原載《文學評論》)獲“廣東第5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奬”(1994年)
評分《宋代文章總集的文體學意義》(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2009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2011)
評分好東西,很好,京東的優惠力度很大。
評分研究方嚮主要是“古代詩文”,學術專長是“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國文學批評史”、“明清詩文”研究。在學術交流方麵,曾赴日本、美國以及颱、港、澳地區開會、講學、訪學。2001年耶魯大學訪問學者。
評分《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迴顧與展望》(原載《中國社會科學》與彭玉平閤作)“獲廣東省第6次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奬”(1999年)
評分非常棒啦啦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