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承学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文学
  • 文体学
  • 古代文体
  • 形态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学术研究
  • 语言学
  • 文学史
  • 第三版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2675
版次:3
商品编码:113379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字数:3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是对中国古代文体及文体形态的系列个案研究。作者从先秦至明清一些具有重要文体史意义而在文学史研究中未受到足够重视的文体与形态人手,对文体形态的语言形式、体制、渊源、流变及文体形态之间相互影响与融合等问题作历史的考察,在此基础上研究文体形态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感受方式、审美心理以及文化心态和文学史意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为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过《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
一 盟誓制度与盟誓文体之形成
二 盟誓的体制与形态
三 盟誓研究的文化意义

第二章 论谣谶与诗谶
一 谣谶形态与谶纬之学
二 诗妖、诗异:征兆、禁忌与政治炒作
三 诗谶:心态与命运
四 谣谶说与诗谶说对于创作心态与叙事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策问与对策——对一种考试文体的文学与文化研究
一 从政务咨询到人才选拔
二 作为文章的策问
三 对策:君臣交际之始
四 对策的文体特征与局限

第四章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
一 挽歌文体之源
二 嘉会与挽歌
三 从抒情到叙事
四 从悼人到自挽

第五章 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
一 唱和:交际与交流
二 公宴:“嘉会寄诗以亲”
三 探题赋韵:集体性规范
四 赋得:“诗徇乎物”
五 联句:集体性形态
六 文体形态:观念的载体与文化的意蕴

第六章 六朝的忏悔文与杂体诗
一 忏悔文:从自省到忏悔
二 杂体诗:汉语“诗性”的形式实验

第七章 论古诗制题制序史
一 魏晋:从无题诗到有题诗
二 唐宋诗题:从规范到多样
三 诗序:诗题的补充
四 诗题与诗序:古诗演变之迹

第八章 论题壁诗
一 题壁诗源流
二 相关的创作与传播形式
三 传播与传世
四 题诗与文人之生活和创作
五 题诗与大众之接受和传播

第九章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
一 判与唐代的选士制度和文化风气
二 唐判的体制
三 判体之流变及对叙事文学文体之影响
……

第十章 集句论一集句诗之源流
第十一章 论宋代檗括词
第十二音评占之兴
第十三章 明代八股文
第十四章 论“序题”
第十五章 晚明小品
第十六章 论晚明清言
第十七章 文学游戏与汉字诗举
附录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
引用书目
后记
第三版题辞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 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体式演变的全面梳理与深入探讨 在中国文学浩瀚的星空中,文体犹如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璀璨的文化图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旨在系统梳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作为其中的核心篇章,则将目光聚焦于文学体式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内在规律,力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生动、富有洞察力的古代文学体式全景图。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古籍中出现的各种文体名称,而是着力于探究这些文体形态的生成逻辑、发展脉络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它将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文学体式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孕育、成熟、蜕变,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种经典形式。 核心研究内容与视角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广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文体,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个主要文学门类。但其独特的价值在于,它 not only presents these genres but also delves into the very shape and form that these genres took over time. It's about the observable, definable characteristics that allow us to categorize and understand literary works. 文体起源与早期形态的追溯: 任何一种文体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本书将追溯中国古代文体的萌芽状态,从先秦诸子百家文章的朴拙,到《诗经》、楚辞的歌咏,再到汉赋、乐府的初具规模,一一考察其产生的社会土壤、思想渊源和初步的艺术特征。例如,我们会看到散文的早期形式如何从记事、说理、议论中逐渐分化,形成不同的实用或抒情功能;诗歌的格律如何在集体歌唱和个体抒发中逐渐确立。 文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驱动: 文体形态的演变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受到内在的艺术追求和外在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双重驱动。本书将深入分析: 内在因素: 艺术表现力的不断拓展,对形式的创新追求,对旧有模式的突破与重塑。例如,从古体诗到近体诗,格律的精进与对仗工整的追求,是诗人自觉的艺术探索。 外在因素: 政治制度与社会思潮: 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赋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潮影响了骈文的出现,唐代科举制度对诗文体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文化: 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对文学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塑造。 印刷术与传播媒介: 纸张的普及、刻本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进而可能影响文体的发展,如俗文学的兴起与传播。 文学批评与审美观念: 文人之间的相互启发、批评家的评价,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文体的流变。 文体形态的辨析与特征归纳: 本书将系统地辨析不同文体在形式、结构、语言、韵律、内容侧重等方面的核心特征。这不仅包括宏观的体裁划分,更深入到微观的体式特点。例如,对于“赋”,我们会分析其铺陈夸张、辞藻华美的特点;对于“诗”,我们会探讨其抒情性、节奏感、意境营造的独特性;对于“论”,我们会审视其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的论证方式;对于“小说”,我们会剖析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的演进。 文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在漫长的文学史中,文体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甚至融合。本书将揭示这种“跨文体”现象,比如诗歌对散文意境的启发,骈文对赋的继承与发展,小说对戏曲的影响等。这种互动关系是理解文体演变的另一重要维度。 典型文体的深入剖析: 除了宏观梳理,本书还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体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例如,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文体的风格流派、成熟标志、创新成就等进行细致的考察,揭示其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内在原因。 本书的创新之处与价值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更新与深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学术视野。 理论的深化与方法的创新: 本版在借鉴国内外文体学研究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可能引入了更具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例如叙事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视角,以更精细的工具来解构文体形态。 史料的丰富与案例的优化: 随着考古发现和文献整理的不断深入,本版可能补充了更多珍贵的原始史料,并对过去的经典案例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优化,使研究更加扎实。 体系的完整与结构的精进: 本版在保持原有学术体系的严谨性的同时,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使得内容逻辑更加清晰,阅读体验更加流畅。 时代视角与历史语境的强化: 本版更加强调将文体形态的研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深入分析特定时代背景如何塑造和影响了文体的形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体的生命力与时代性。 阅读本书将获得什么? 阅读《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您将不仅仅是“认识”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更重要的是: 洞察文学的“骨骼”与“肌理”: 您将理解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是如何为其内容和精神服务的,掌握辨析不同文体优劣、理解作家创作意图的钥匙。 把握文学发展的“脉动”: 您将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学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文体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创新、成熟的,从而理解文学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提升文学鉴赏的“维度”: 具备了文体学知识,您在阅读古代经典时,将不再只关注内容,更能体会到形式之美、结构之巧,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享受。 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文体形态与时代精神、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紧密相连。通过对文体形态的研究,您将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与演变。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是一部面向学术界、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集学术性、系统性、创新性于一体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态度、宏大的视野、精深的分析,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学体式堂奥的门户,是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桥梁。无论是希望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生,还是致力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亦或是对古典文学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研究视角与深刻的阅读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读《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之前,我对“文体”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浅薄的。我以为它不过是区分文章类型的标签而已。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将中国古代那些被我们视为常识的文体,一层层地剥开,展示其内在的骨骼和肌理。书中对于不同文体在历史长河中的“生老病死”,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文体范式”的分析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决定了它的结构、语言、情感表达方式,甚至是最适合承载的内容。例如,为何记叙一件事情,我们通常会选择“记”,而抒发情感则更倾向于“诗”或“词”。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让我学会从更宏观、更动态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它帮助我跳出了对具体作品的孤立赏析,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体演变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分析,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作为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总是感到有些模糊,比如诗歌、散文、赋、记、序等等,虽然耳熟能详,但其间的界限和演变常常让我难以捉摸。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将抽象的文体概念具体化。书中对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分析,对楚辞、乐府诗的源流考辨,对历代笔记体小说的梳理,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文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以及书写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这种动态的视角,使得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文体”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也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指导,让我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文体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奥秘。

评分

这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在我书架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出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试图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在的结构与演变。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厚重与严谨。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文体罗列,而是着力于挖掘文体背后的深层逻辑,从起源、发展到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文体之间相互影响、借鉴乃至融合的探讨,这让我对“文体”不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大量的史料引用和考证,虽然有时会让我驻足反复琢磨,但正是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才使得论证更加坚实可信。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穿越历史的迷雾,去领略中国古代文学那丰富多彩的文体画卷。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并对文体学有深入探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启发新的思考。

评分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一本打开中国古代文学内在基因密码的钥匙。我一直觉得,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形式。而文体,正是文学形式最核心的部分。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学术上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清晰而系统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文体演变过程中的“断裂”与“延续”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文学发展的辩证性。它让我明白,一种新文体的出现,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旧有文体的继承、扬弃和创新。书中对不同时期文体风格差异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阶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为何唐诗的格律如此严谨,宋词的风格又为何如此多样。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懂”文学,去理解文学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义。

评分

在我心目中,《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3版)》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回溯之旅。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见证了中国古代各种文体的诞生、发展与繁荣。书中对于各个时期代表性文体的大篇幅论述,让我对这些古老文体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无论是汉代赋的铺陈夸饰,魏晋南北朝骈文的辞藻华丽,唐诗的意境深远,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通俗生动,还是明清小说的波澜壮阔,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解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文体发展逻辑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了为何某种文体会盛行于一时,又为何会被另一种文体所取代。这种对历史趋势的洞察,不仅提升了我对文学史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创造力的演变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研究“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它引领我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文学形式是如何承载和反映社会思潮、人生百态的。这是一种知识的启迪,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评分

吴承学教授,男。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1982)和文学硕士(1984)学位,留校工作。1987年进入复旦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史,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0),分配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工作。先后晋升为讲师(1990)、副教授(1992)、教授(1994),并任博士生导师(1996)。199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首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999年获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为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评分

《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

评分

非常棒啦啦啦

评分

师叔的书要支持

评分

复制这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

评分

绝对是文体研究的大师之作,必须好好研读。包装保护得很好, 书也是正版的。

评分

《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获广东省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5年)

评分

东西很给力

评分

回复你想听什么时候回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