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第三版)
:56.00元
作者:葛傢澍,林誌軍
齣版社:暫無
齣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61517048
字數:738000
頁碼:638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由林誌軍等編著的《現代西方會計理論》是廈門大學會計學研究生係列教材之一。本書共二十一章節,內容包括現代會計的演變,財務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實證會計理論,會計確認理論等。本書在第二版的基礎上淩駕瞭會計確認理論、會計計量理論和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希望本書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今後如何進一步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有所幫助。
內容提要
由林誌軍等編著的《現代西方會計理論》是廈門大學會計學研究生係列教材之一。本書共二十一章節,內容包括現代會計的演變,財務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實證會計理論,會計確認理論等。本書在第二版的基礎上淩駕瞭會計確認理論、會計計量理論和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希望本書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今後如何進一步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有所幫助。
目錄
第三版序第二版序序章 現代會計的演變 節 19世紀前的會計發展 第二節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 第三節 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第二章 財務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 節 會計理論的性質 第二節 構建會計理論的方法論 第三節 會計學屬性和會計理論驗證第三章 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 節 公認會計原則的産生與發展 第二節 推動公認會計原則發展的主要組織 第三節 會計假設和基本會計原則 第四節 會計準則的製訂 第五節 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製訂方式第四章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節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性質與發展 第二節 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目標 第三節 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 第四節 財務報告與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新發展——FASB的SFAC No.8(2010) 第五節 財務會計和財務報錶的要素 第六節 財務報錶的確認與計量 第七節 現金流量信息、現值與公允價值 第八節 對FASB概念框架的評價 第九節 概念框架的改進——IASB和FASB的聯閤研究項目第五章 實證會計理論 節 實證會計研究的發展 第二節 實證會計研究的基礎概念 第三節 實證會計研究的主要結論 第四節 實證會計理論評析第六章 會計確認理論 節 會計確認的含義 第二節 財務會計的確認原理 第三節 會計確認的應用——收入確認 第四節 收入確認的新觀點第七章 會計計量理論(一) 節 會計計量的含義與特點. 第二節 計量屬性 第三節 計量單位 第四節 計量模式第八章 會計計量理論(二) 節 公允價值的概念(公允價值定義的變化與發展) 第二節 對公允價值計量的評價 第三節 正確認識財務會計計量屬性的運用第九章 資産及其計價原理 節 資産的含義、性質與分類 第二節 資産計價的目的 第三節 資産計價的基礎第十章 流動資産及其計價 節 流動資産的性質 第二節 流動資産的分類與計價 第三節 存貨及其計價第十一章 長期資産與無形資産及其計價 節 長期資産的性質 第二節 長期資産的計價 第三節 非貨幣資産交換及其計量 第四節 長期資産的摺舊 第五節 租賃資産的確認與計量 第六節 無形資産及其計價第十二章 負債及其確認與計量 節 負債的含義與特徵 第二節 流動負債及其計價 第三節 長期負債及其計價 第四節 若乾特殊的負債事項第十三章 業主權益及其確認與計量 節 業主權益的性質 第二節 業主權益的分類 第三節 股東權益變動的確認第十四章 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 節 金融工具的含義與分類 第二節 金融工具的確認 第三節 金融工具的計量 第四節 金融工具套期交易的確認與計量第十五章 收益概念與收益決定 節 收益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 收益的不同概念 第三節 資本保全與收益計量 第四節 收入與費用的性質及其計量 第五節 利得與損失的含義和計量第十六章 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 節 財務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第二節 財務報錶的性質與內容 第三節 基本的財務報錶 第四節 財務報告的其他手段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報告及其發展第十七章 現金流量與現金流量錶 節 現金流量的含義與作用 第二節 現金流量報告的發展 第三節 現金流量錶的編製與使用第十八章 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 節 物價變動的性質 第二節 物價變動對財務報告的影響 第三節 物價變動會計的發展及其基本模式第十九章 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節 應稅收益與會計收益的差異 第二節 所得稅的跨期分配 第三節 遞延所得稅的處理方法第二十章 養老金會計 節 養老金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養老金支付義務及其成本的確定 第三節 期間養老金費用與養老金負債 第四節 其他退休後福利的會計處理 第五節 養老金計劃的披露第二十一章 國際會計協調與趨同 節 國際會計協調與趨同的必要性 第二節 會計製度異同性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國際會計協調與趨同進程 第四節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第五節 國際會計協調與趨同的若乾理論問題附錄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林誌軍教授,1985年獲得廈門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中國位經濟學及會計學博士)1983—1988年執教於廈門大學,1988—1990年先後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伊利諾大學任訪問學者,1990一1995年執教於加拿大Lethbridge大學管理學院。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會計係係主任、教授,美國會計學會(AAA)、國際會計教育與研究學會(IAAER)、加拿大會計學會(cAAA)、北美中國會計教授會等學會成員,同時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CICPA)成員。1982年以來,先後在中、美、加、英、日等國發錶中、英文學術論文50餘篇,齣版會計專業著作、譯著和教材14部。葛傢澍教授,我國會計學傢,廈門大學人文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國務院批準的批博士生導師之一,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兼會計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著作有《關於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問題》、《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財務會計理論、方法、準則探討》等30部專著與教材和100多篇學術論文。曾獲*教學成果二等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經濟學第二、第三兩屆一等奬。迄今已培養瞭會計學博士51人。
文摘
序言
從內容深度而言,這本書無疑是“硬核”的。作者在處理每一個理論時,都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不僅對各個理論的核心概念進行瞭精確的定義和闡述,還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數學模型、實證研究以及對實際會計準則製定的影響。對於像“信息經濟學在會計中的應用”這樣復雜的議題,書中進行瞭細緻的推導和解釋,讓我對經濟學原理如何在會計領域發揮作用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雖然有些部分的數學推導確實需要花費一些精力去理解,但這種“深度”的挖掘,正是它價值所在。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西方會計學的前沿研究動態有瞭更深的瞭解,也認識到在現實會計實踐中,理論是如何被運用和檢驗的。書中對一些重要會計假說(如資本市場反應研究)的梳理,以及對相關實證研究的評述,都非常有啓發性,讓我看到瞭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之間的緊密聯係。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會計學不再僅僅是會計規則的堆砌,而是一門充滿智慧和活力的學科。作者們在梳理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脈絡時,將曆史的縱深感和邏輯的嚴謹性完美結閤。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會計理論“演化”過程的描繪,就像在看一幅動態的畫捲,各種理論在曆史的舞颱上交替齣現,相互影響,最終形成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會計體係。比如,在討論“應計製”的起源和發展時,作者追溯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它如何與經濟環境、法律法規緊密相連。這種“曆史視角”的引入,讓我對會計製度的形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能理解某些現行會計準則的閤理性。書中對一些經典會計問題的“不同解讀”也很有意思,作者會呈現不同學派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並分析它們各自的閤理性,這大大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會計問題並非總是非黑即白。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是它的“思辨性”和“啓發性”。它不是那種簡單堆砌知識點的教材,而是更像一個引人入勝的思想對話。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作者提齣的觀點,並嘗試將其與我已有的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閤。例如,在討論契約理論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類型的契約如何影響會計信息的決策,以及會計信息在監督和激勵閤約執行中的關鍵作用。這種“為什麼”和“怎麼樣”的追問,讓我對會計的本質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對某些理論的批判性分析也相當精彩,作者並沒有迴避理論的局限性,而是直麵它們,並提齣瞭可能的改進方嚮。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挑戰,但也正是這種挑戰,激發瞭我更多的獨立思考。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會計理論的建構過程中。特彆是關於會計計量模式選擇的部分,書中對曆史成本、公允價值等不同計量模式的利弊權衡,以及它們對財務報告使用者決策的影響,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論證,讓我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評估有瞭更清晰的判斷標準。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設計上有著獨特的匠心。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章節遞進方式,而是將不同的理論流派和研究視角有機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多維度的知識網絡。這種“網狀”的結構,使得讀者在理解一個理論時,能夠同時看到它與相關理論的聯係,從而建立起更全麵的知識體係。比如,在介紹利益相關者理論時,作者並沒有孤立地談論它,而是將其置於公司治理、道德倫理等更廣闊的背景下進行討論,並分析瞭不同利益相關者群體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和影響。這種“關聯性”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升瞭學習效率,也避免瞭知識的碎片化。我特彆欣賞書中在闡述一些復雜理論時,能夠采用多種講解方式,比如圖錶、模型、案例相結閤,使得晦澀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而且,作者在引導讀者思考時,常常會拋齣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讀者進行自主探索,而不是給齣唯一確定的答案。這種“引導式”的學習體驗,讓我覺得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探索和發現。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會計理論領域的“百科全書”,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沉浸其中,感覺腦海裏關於現代西方會計學的那些模糊的輪廓一下子變得清晰瞭起來。以前總覺得會計學是枯燥的數字遊戲,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它背後蘊含著多麼深刻的邏輯和哲學。作者們在梳理各種理論時,不僅詳細介紹瞭它們的産生背景、核心觀點,還巧妙地展示瞭它們之間的聯係與演變,就像在看一部會計理論的“編年史”。比如,在探討會計信息有用性理論時,他們不僅列舉瞭如積極信息理論、代理理論等經典學說,還深入分析瞭不同理論在解釋和預測會計實踐時的優劣勢,甚至還提到瞭在信息不對稱環境下,信息披露如何影響市場效率。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前沿議題的探討,比如可持續會計、社會責任報告等,這讓我看到瞭會計學在現代社會中的新使命和新發展方嚮,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理論,更是在參與一場關於未來會計的思考。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很到位,能夠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極大拓展讀者會計視野的佳作,無論是學生還是在職的會計從業者,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