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学读本》是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最后一部著作,以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展示国学精华为宗旨,全书分为文学、史学、哲学三编,以阅读学习经典为主,加以导读、注释、评析,辅以中外名家的相关评论,配有参考书目与思考题,普及与提高并重,方便适用,对提高读者的国学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任继愈,山东平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是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抒情与写境——文学编
总论中国文学的风貌
诗、词、曲
《诗经》关雎
君子于役
蒹葭
采薇
屈原 离骚(节选)
湘夫人
汉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曹操 短歌行
曹植 杂诗(高台多悲风)
阮籍 咏怀(独坐空堂上)
陶渊明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饮酒(结庐在人境)
谢眺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王勃 山中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王昌龄 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
王维 辛夷坞
李白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杜甫 兵车行
水槛遣心(去郭轩楹敞)
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韩愈 山石
白居易 轻肥
长恨歌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杜牧 泊秦淮
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
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欧阳修 戏答元珍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王安石 江上
……
散文
戏曲
小说
中外名家论中国文学
参考阅读书目
练习与思考
精彩书摘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⑤。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⑥。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⑦。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⑧。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⑨。
(《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①《归园田居》共五首,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②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性情。③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④羁鸟:被束缚在笼中的鸟。池鱼:被养在池中的鱼。诗人以羁鸟、池鱼比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喻田园。⑤守拙:这是诗人的自谦之词,指他宁愿抱守愚拙的本性,也不要在官场四处取巧逢迎。⑥罗:排列。⑦暖暖:昏暗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③尘杂:世俗琐事。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余闲:闲暇。⑨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仕途。
【评析】
此诗大概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二年。起始四句,闲闲叙起,似在追忆,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自己本性挚爱田园,却误被官场尘网缨罗其身,蹉跎了岁月。所以诗人就像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一样,渴望回到合其天性的自然之中。接下来八句,是一幅怡然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近处,是草屋、田地、郁郁浓荫的榆柳、葱茏罗列的桃李;远处,是若隐若现的村落、袅袅升起的炊烟。而深巷里传来的狗吠声和桑树顶上鸡的啼叫声,更为这恬静的村居生活增添了几分生趣。结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欢呼。诗歌的语言淳朴自然,而诗情却醇厚丰腴,既为我们展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性,也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前言/序言
中华的高度文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全人类发现了自我,运用高度抽象思维,走向高度文明的时期。西方的古希腊文化,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次大陆出现了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欧洲、印度和中国三支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各自成长起来的。东方西方前进的步伐不约而同,历史证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这一事实。宣扬文化源头只能出自西方的言论,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因为这不符合事实。
众所周知,我们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将世界的中心维系在东方,维系在亚洲。但欧洲工业革命的勃兴导致了世界中心的“位移”,伴随1840年的到来,中华帝国也陷入了停滞。
中华文化的存在是一个奇迹。文化总是在一定地区、国家、民族繁衍出来的,文化本身是很难抽象地存在的,它必须寄生在政治实体之上才能发展。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它能给文化以很好的保证,这是其他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比如综合国力保证,长江、黄河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栖息地,强大的综合国力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生存、活动与表演的舞台。又比如当家的,有汉族也有非汉族。汉族当家,非汉族也参与政权,非汉族当家,汉族也参与政权,这种共同参与使得民族融合的作用非常强。中华民族正是缘于血缘民族的融合,所以很聪明,很智慧。隋朝的皇帝、唐朝的皇帝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儿。再者,封建经济虽然是封闭的,但国家的统一,使得内部具有互补性。
大国之大事实上是一个很珍贵的遗产,是一个优势。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使得我们自秦汉以后长期形成了文化凝聚力,继承了春秋以来的文化传统,不断地发展,形成华夏文化,或者叫中华文化。古代传统文化,其核心就是“忠”和“孝”——这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的核心价值观。过去我们强调“敬天法祖”,商、周以来一直如此。中国人十分看重祭礼,认为它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这在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古代社会是小农经济,倡导“忠”、“孝”的价值观是有必要的。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长是核心,是主要生产者,具有决定权,一家不能无主,必须要有“孝”的价值观予以健全。但是进入现代社会,要以法治国,再也不能“以孝治天下”,这种家长制文化有时成了障碍。
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流传广泛的哲学流派不少,号称百家,其实只有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受到朝廷的重视,后来成为指导人们政治生活的国家宗教(儒教),孔子被尊为儒教的教主,皇帝到孔庙也要参拜。另一流派的老子,它的社会基础是农民。道家成为在野派的主流。老子后来也被道教推奉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因此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离不开孔、老两家。
锦绣中华: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之光 在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我们一同踏上探索中华文明璀璨星河的旅程。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拨开时间的迷雾,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指引了我们生存智慧的独特思想脉络。从遥远的先秦时代,到气象万千的唐宋,再到风云变幻的近现代,我们将跟随先哲的足迹,感受先贤的温度,领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命力。 开篇:文明的曙光与思想的萌动 我们将从神话传说中的远古时代开始,触摸中华文明的童年。通过解读那些承载着先民对宇宙、对生命最初想象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朴素而深刻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萌芽。接着,我们将步入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思想体系奠基的关键时期。 儒家:仁爱与礼治的基石:我们将深入剖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从“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到“克己复礼”的社会理想,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径,儒家思想如何成为千百年来塑造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的重要力量。我们将探讨其核心概念,如“礼”、“义”、“孝”、“忠”,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侧面。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更会审视儒家思想如何在实践中影响着个体命运与国家走向。 道家:天道自然与无为而治:老子、庄子等道家先贤,以其超脱的智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儒家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我们将探寻“道”的奥秘,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智慧,以及“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等人生态度。道家思想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精神慰藉,又如何在应对社会治理和个人修行中发挥独特作用。我们将分析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学、养生乃至民间信仰产生的深远影响。 法家:严刑峻法与强国之路:与儒道两家的温和理性不同,法家思想以其务实、功利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将考察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张,理解他们对法律、权术、君主集权的论述。法家思想如何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秦朝的统一大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将辩证地分析法家思想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以及其对后世政治实践的影响。 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多元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除了儒、道、法等主流思想,本书还将触及墨家的兼爱非攻、逻辑思辨,名家的辩论技巧,阴阳家的宇宙观等等。这些“杂家”的思想,虽然未能成为主流,却共同构成了先秦思想的百花齐放,也为后世的文化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我们将探讨这些多元思想是如何相互启发、相互批判,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洪流。 第二卷:汉唐盛世:文化自信的辉煌 汉朝的崛起,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自信的阶段。 汉承秦制,融合创新:汉朝如何在秦朝的基础上,吸收并发展了前代的政治、文化遗产?我们将聚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对中国政治体制、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将看到汉朝在法律、史学、文学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桥梁:汉朝对外开放的政策,催生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我们将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考察,了解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以及佛教等外来思想如何融入中华文明,并与其发生深刻的互动。 唐朝:开放包容的帝国气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开放、包容、自信的气象令人神往。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多个维度,展现唐朝的盛世风采。 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唐朝在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等方面的创新,如何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我们将探究其制度设计的精妙之处。 文化艺术的繁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唐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将欣赏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家的诗作,感受唐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兼容并蓄的宗教与哲学:除了儒释道三教并行,唐朝还迎来了景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我们将探讨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如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第三卷:宋明理学:理性精神的升华 唐朝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相对分裂和整合的时期。宋朝的建立,开启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宋代哲学:对“天理”的求索:宋朝的理学,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思和发展。我们将重点解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的思想。他们如何通过“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方法,构建了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理学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思想指导。 宋代艺术与科学的辉煌:与理学并行的,是宋代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我们将欣赏宋瓷的温润,宋画的山水意境,品读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同时,我们也将看到宋代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科技发明上的突破,以及其在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贡献。 明朝心学的崛起与发展: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发展。我们将探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理解心学如何强调个体的主体性,提倡通过内省和实践来达到道德的完善。心学思想如何挑战了传统的权威,又如何在民间产生广泛影响。 第四卷:近代转型:危机与变革中的思想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进入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与重塑。 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文明,并积极学习西方。我们将考察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运动的实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改良主张。 革命的浪潮与共和的理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我们将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革命党人如何通过武装斗争和思想启蒙,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先驱,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传统文化,倡导白话文,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变革。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各种新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它们如何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结语:穿越古今,启迪未来 本书并非静态的知识陈列,而是力图展现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生长、演变、融合的动态过程。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古代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创造力。这些思想,这些智慧,这些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启迪人心的光芒。 阅读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气质:认识到中华文明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多元思想融合而成,其核心始终贯穿着对人伦、社会、宇宙的深刻关怀。 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框架:通过对不同思想流派的梳理,学会从思想根源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逻辑。 获得应对现实挑战的精神资源:从先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理解当下的中国与世界。 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与传承责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部“锦绣中华”,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是一次与先贤的心灵交流。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大陆,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