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贤馆始置唐代太宗朝。1999年,李克先生及志同道合者复兴其宗旨。以积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全新国学体验馆为宏愿。其间,在季羡林、冯其庸等国学大师及著名文史学家傅璇琮、毛佩琦先生指导下,耕注先贤原典,以宣纸线装精品形式呈奉世人。作为一家国学传播机构,崇贤馆始终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以古籍线装宣纸书的形式,对浩繁的史海巨著进行经典复刻。不仅如此,崇贤馆还延请了傅璇琮、毛佩奇等诸位在国学界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和学者担纲学术顾问,以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面对每一部崇贤馆的作品,使之成为学术史中无尚的精品。也正因这种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使得崇贤馆产品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美誉,先后被中央领导、国务院、国台办等重要机构选为国礼,国家领导选定崇贤馆宣纸书目作为佳礼赠送给澳大利亚的孔子学院,国台办则将其赠送给连战夫妇,获赠方高度评价崇贤馆系列为难得一见的佳品。崇贤馆正是以这样的努力和追求为中华国学的发扬光大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崇贤馆藏书以安徽泾县宣纸为材料,徽墨印刷,保证千年不褪色、不腐蚀、久折不断;全部宋式手工装帧,以锦丝为绳,庄重典雅,坚韧耐久,便于翻阅;花绫封面,耿绢包角,广胶粘页,雅致精美,平滑牢固,是值得珍藏的宣纸精品,藏书涵盖经、史、子、集四库精华及历代碑刻书画真迹,既囊括经天纬地之道,又揽集修身齐家之学,全部繁体竖排,极具古书风韵,堪称“中华传世珍本藏书”,具有增值保值特性,如今已成为各地藏家的新宠。目前已形成“家无线装,绝非藏家;书无崇贤,妄称尊者”的流行趋势。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三国演义(崇贤馆藏书;子部 套装共八册)》以清康熙毛宗岗本120回为范本。繁体印刷,古色淡雅;线描版画,以图释文;文白对照,便於阅读。
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远超其文学性本身,它是一份珍贵的文献副本。能接触到“崇贤馆藏书”的版本,意味着我们有机会瞥见清代或更早时期对《三国演义》的特定版本选择和流传轨迹。收藏家们知道,不同的底本在细节上可能存在微妙的差异,比如人物名字的异写、某些情节的删减或增补,这些都牵扯到学术研究中的“版本学”问题。 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比我之前拥有的某个大众版本,发现这个八册本在一些次要人物的称谓上,确实有着独特的处理方式。例如,某个谋士在不同回目的称呼可能不完全统一,这恰恰反映了雕版印刷时代,不同批次、不同刻工带来的自然变异。对于研究《三国演义》如何在中国文化中被“固定”下来的过程,这样的实体样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材料。它不仅仅是用来阅读的,更是用来“审视”的,审视历史文献的演变路径。
评分阅读这部厚重的古籍,带来的是一种与现代快节奏生活截然相反的“慢哲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在电子屏幕上快速浏览信息,对长篇叙事很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然而,当你面对这八册沉甸甸的影印本时,那种“必须坐下来,慢慢来”的内在驱动力油然而生。你不得不放慢呼吸,进入作者和编者的节奏。 这种强迫的慢节奏,反而让情绪得到了沉淀。读到关羽大意失荆州,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再是匆匆一瞥的感叹,而是被厚实的文字和古旧的纸张放大和凝固了。它迫使你思考,在信息传递如此缓慢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消化如此宏大叙事的?这不仅是对三国故事的重温,更是一次对“耐性”本身的训练。它教会我,有些深刻的东西,是急不来的,必须用足够的时间和敬意去慢慢品味。这种阅读带来的心境上的变化,是当代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透露出一种朴素的、不事雕琢的匠人精神。如今的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往往会过度使用色彩和花哨的插图,喧宾夺主。但崇贤馆的这个版本,它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服务于文本本身。八册的体量,使得每一册的内容相对集中,拿在手中不易疲劳,便于携带和查阅。这不禁让我想起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将书籍分册放置,便于随时取阅的情景。 我尤其注意到,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比如赤壁之战前后的描述,书页边缘的处理非常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留白或装饰,这使得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情节的推进上。纸张的厚度适中,即使在夜深人静时,用一盏暖色台灯去阅读,也不会出现过于刺眼的反射光,保护了眼睛,也维护了那种静谧的氛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是许多新书所缺乏的,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媒介。
评分这部《三国演义》的影印本,光是“崇贤馆藏书”这几个字,就让人心头一震,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遥远的、文脉绵延的时代。我拿到这函八册的版本时,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那纸张的色泽、微微泛黄的质感,无不散发着古籍的沉静与庄重。翻开扉页,那繁复而精致的雕版印刷纹路,几乎要诉说着过去翻阅者的心绪。它不同于现在随处可见的平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需要双手捧持,这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 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近乎“原貌呈现”的出版态度。在阅读内容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排版和字体的时代特征,那些细小的刊刻瑕疵,非但没有影响阅读,反而增添了一份历史的肌理感。比如,某些回目的字体处理,或者在关键战役描述前后的注释方式,都与我平日里读到的通行本有着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让人不禁去揣摩,这崇贤馆的藏书家在选取底本时,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是追求某一特定版本的权威性,还是看重其流传过程中的独特批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体验着古人阅读此书时的原初感受。这不仅仅是看故事,更是对古代阅读习惯和书籍形制的考古。
评分我对文学经典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语感”的追求,而这部特定版本的《三国演义》,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语感”的饕餮者准备的盛宴。它所用的文言措辞,在音韵和节奏上,与现代白话的流畅性有显著的区别,那是一种更古朴、更具画面感的叙事节奏。读到“滚滚长江东逝水”这类耳熟能详的开篇时,用这样的古籍版本来细读,能品味出其中那些被现代出版社修饰掉的、略显拗口却韵味十足的古语残片。 尤其是那些描绘谋士对弈、沙场点兵的段落,少了现代译注的过多干预,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显得更为精炼和有力。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谋,不再是扁平化的标签,而是通过那些略显生涩但极富张力的文字,在脑海中重新立体起来。我甚至愿意放慢速度,去体会每一个繁体字背后的发音和意境,享受这种缓慢、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听”——听那历史洪流在耳边低语,听那英雄豪杰在字里行间慷慨悲歌。它提供的阅读深度,是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
评分收藏了,崇贤馆出品的书都是好东西。
评分爱上红楼梦,爱上经典。爱上宣纸线装书。加入藏家队伍。吸取经典的力量。实话实说,崇贤馆的书确实不错。
评分还行
评分不错
评分买了多部崇贤馆的线装书,这套书是一直盼望的,终于如愿以偿!价格虽然高些,但毕竟是精品经典,书太吸引人了!今后还会继续买一些,既为阅读欣赏,也为收藏,值得!
评分这书太棒了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包装不错,塑封也是完好。
评分还不错,就是京东的包装太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