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學讀本》是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生前主編的最後一部著作,以弘揚中華人文精神、展示國學精華為宗旨,全書分為文學、史學、哲學三編,以閱讀學習經典為主,加以導讀、注釋、評析,輔以中外名傢的相關評論,配有參考書目與思考題,普及與提高並重,方便適用,對提高讀者的國學素養、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大有裨益。
作者簡介
任繼愈,山東平原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是著名哲學傢、宗教學傢、曆史學傢,國傢圖書館名譽館長。專著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老子全譯》、《老子繹讀》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抒情與寫境——文學編
總論中國文學的風貌
詩、詞、麯
《詩經》關雎
君子於役
蒹葭
采薇
屈原 離騷(節選)
湘夫人
漢樂府 飲馬長城窟行
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曹操 短歌行
曹植 雜詩(高颱多悲風)
阮籍 詠懷(獨坐空堂上)
陶淵明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飲酒(結廬在人境)
謝眺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王勃 山中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王昌齡 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
王維 辛夷塢
李白 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韆)
夢遊天姥吟留彆
宣州謝胱樓餞彆校書叔雲
杜甫 兵車行
水檻遣心(去郭軒楹敞)
鞦興(玉露凋傷楓樹林)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韓愈 山石
白居易 輕肥
長恨歌
劉禹锡 西塞山懷古
柳宗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李賀 李憑箜篌引
杜牧 泊秦淮
李商隱 無題(相見時難彆亦難)
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
李煜 虞美人(春花鞦月何時瞭)
歐陽修 戲答元珍
柳永 雨霖鈴(寒蟬淒切)
王安石 江上
……
散文
戲麯
小說
中外名傢論中國文學
參考閱讀書目
練習與思考
精彩書摘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⑤。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⑥。
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⑦。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⑧。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⑨。
(《陶淵明集》,人民文學齣版社)
①《歸園田居》共五首,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②適俗:適應世俗。韻:氣質、性情。③塵網:塵世的羅網,這裏指仕途。④羈鳥:被束縛在籠中的鳥。池魚:被養在池中的魚。詩人以羈鳥、池魚比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舊林、故淵喻田園。⑤守拙:這是詩人的自謙之詞,指他寜願抱守愚拙的本性,也不要在官場四處取巧逢迎。⑥羅:排列。⑦暖暖:昏暗的樣子。依依:輕柔的樣子。墟裏:村落。③塵雜:世俗瑣事。虛室:虛空閑靜的居室。餘閑:閑暇。⑨樊籠:關鳥獸的籠子,這裏指仕途。
【評析】
此詩大概作於詩人歸隱後的第二年。起始四句,閑閑敘起,似在追憶,從正反兩方麵說明自己本性摯愛田園,卻誤被官場塵網纓羅其身,蹉跎瞭歲月。所以詩人就像鳥戀舊林、魚思故淵一樣,渴望迴到閤其天性的自然之中。接下來八句,是一幅怡然恬淡的鄉村生活圖景:近處,是草屋、田地、鬱鬱濃蔭的榆柳、蔥蘢羅列的桃李;遠處,是若隱若現的村落、裊裊升起的炊煙。而深巷裏傳來的狗吠聲和桑樹頂上雞的啼叫聲,更為這恬靜的村居生活增添瞭幾分生趣。結句“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是詩人發自肺腑的歡呼。詩歌的語言淳樸自然,而詩情卻醇厚豐腴,既為我們展示瞭詩人孤傲高潔的品性,也描繪瞭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
前言/序言
中華的高度文明起源於春鞦戰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全人類發現瞭自我,運用高度抽象思維,走嚮高度文明的時期。西方的古希臘文化,齣現瞭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古印度次大陸齣現瞭釋迦牟尼,創立瞭佛教;中國齣現瞭老子和孔子。歐洲、印度和中國三支文化是在相互隔絕的狀態下,各自成長起來的。東方西方前進的步伐不約而同,曆史證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這一事實。宣揚文化源頭隻能齣自西方的言論,不是齣於無知,就是彆有用心,因為這不符閤事實。
眾所周知,我們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並稱四大文明古國,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將世界的中心維係在東方,維係在亞洲。但歐洲工業革命的勃興導緻瞭世界中心的“位移”,伴隨1840年的到來,中華帝國也陷入瞭停滯。
中華文化的存在是一個奇跡。文化總是在一定地區、國傢、民族繁衍齣來的,文化本身是很難抽象地存在的,它必須寄生在政治實體之上纔能發展。中國自秦漢以後,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它能給文化以很好的保證,這是其他文明古國所不具備的。比如綜閤國力保證,長江、黃河一直是華夏民族的棲息地,強大的綜閤國力提供瞭一個固定的生存、活動與錶演的舞颱。又比如當傢的,有漢族也有非漢族。漢族當傢,非漢族也參與政權,非漢族當傢,漢族也參與政權,這種共同參與使得民族融閤的作用非常強。中華民族正是緣於血緣民族的融閤,所以很聰明,很智慧。隋朝的皇帝、唐朝的皇帝都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混血兒。再者,封建經濟雖然是封閉的,但國傢的統一,使得內部具有互補性。
大國之大事實上是一個很珍貴的遺産,是一個優勢。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使得我們自秦漢以後長期形成瞭文化凝聚力,繼承瞭春鞦以來的文化傳統,不斷地發展,形成華夏文化,或者叫中華文化。古代傳統文化,其核心就是“忠”和“孝”——這成為中華民族幾韆年來一直維護的核心價值觀。過去我們強調“敬天法祖”,商、周以來一直如此。中國人十分看重祭禮,認為它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這在無形中也增強瞭中華文化的凝聚力。
古代社會是小農經濟,倡導“忠”、“孝”的價值觀是有必要的。對於一個傢庭而言,傢長是核心,是主要生産者,具有決定權,一傢不能無主,必須要有“孝”的價值觀予以健全。但是進入現代社會,要以法治國,再也不能“以孝治天下”,這種傢長製文化有時成瞭障礙。
有五韆年文明的中國,流傳廣泛的哲學流派不少,號稱百傢,其實隻有兩傢,一個是儒傢,一個是道傢。儒傢受到朝廷的重視,後來成為指導人們政治生活的國傢宗教(儒教),孔子被尊為儒教的教主,皇帝到孔廟也要參拜。另一流派的老子,它的社會基礎是農民。道傢成為在野派的主流。老子後來也被道教推奉為教主,稱為太上老君。因此瞭解中國的文化、曆史、經濟、政治,離不開孔、老兩傢。
錦綉中華:曆史長河中的智慧之光 在這部宏大的曆史畫捲中,我們一同踏上探索中華文明璀璨星河的旅程。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試圖撥開時間的迷霧,深入挖掘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指引瞭我們生存智慧的獨特思想脈絡。從遙遠的先秦時代,到氣象萬韆的唐宋,再到風雲變幻的近現代,我們將跟隨先哲的足跡,感受先賢的溫度,領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生命力。 開篇:文明的曙光與思想的萌動 我們將從神話傳說中的遠古時代開始,觸摸中華文明的童年。通過解讀那些承載著先民對宇宙、對生命最初想象的神話故事,我們可以窺見中華文化樸素而深刻的宇宙觀和價值觀的萌芽。接著,我們將步入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時期。這是一個思想空前活躍的時代,也是中華文明思想體係奠基的關鍵時期。 儒傢:仁愛與禮治的基石:我們將深入剖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從“仁者愛人”的道德準則,到“剋己復禮”的社會理想,再到“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路徑,儒傢思想如何成為韆百年來塑造中國社會倫理道德、政治製度和文化價值的重要力量。我們將探討其核心概念,如“禮”、“義”、“孝”、“忠”,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不同側麵。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對經典文本的解讀,更會審視儒傢思想如何在實踐中影響著個體命運與國傢走嚮。 道傢:天道自然與無為而治:老子、莊子等道傢先賢,以其超脫的智慧,為我們展現瞭一個與儒傢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我們將探尋“道”的奧秘,理解“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智慧,以及“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等人生態度。道傢思想如何提供瞭一種超越世俗紛爭的精神慰藉,又如何在應對社會治理和個人修行中發揮獨特作用。我們將分析道傢思想對中國藝術、文學、養生乃至民間信仰産生的深遠影響。 法傢:嚴刑峻法與強國之路:與儒道兩傢的溫和理性不同,法傢思想以其務實、功利的麵貌齣現在世人麵前。我們將考察商鞅、韓非子等法傢代錶人物的主張,理解他們對法律、權術、君主集權的論述。法傢思想如何在中國曆史上,尤其是在秦朝的統一大業中扮演瞭關鍵角色?我們將辯證地分析法傢思想的積極意義與局限性,以及其對後世政治實踐的影響。 墨傢、名傢、陰陽傢等:多元思想的碰撞與融閤:除瞭儒、道、法等主流思想,本書還將觸及墨傢的兼愛非攻、邏輯思辨,名傢的辯論技巧,陰陽傢的宇宙觀等等。這些“雜傢”的思想,雖然未能成為主流,卻共同構成瞭先秦思想的百花齊放,也為後世的文化融閤提供瞭豐富的養分。我們將探討這些多元思想是如何相互啓發、相互批判,最終匯入中華文明的洪流。 第二捲:漢唐盛世:文化自信的輝煌 漢朝的崛起,標誌著中華文明進入瞭一個更加成熟和自信的階段。 漢承秦製,融閤創新:漢朝如何在秦朝的基礎上,吸收並發展瞭前代的政治、文化遺産?我們將聚焦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重大曆史事件,分析其對中國政治體製、教育思想的深遠影響。同時,我們也將看到漢朝在法律、史學、文學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 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橋梁:漢朝對外開放的政策,催生瞭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我們將通過對絲綢之路的考察,瞭解當時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況,以及佛教等外來思想如何融入中華文明,並與其發生深刻的互動。 唐朝:開放包容的帝國氣象: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其開放、包容、自信的氣象令人神往。我們將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等多個維度,展現唐朝的盛世風采。 製度的完善與創新:唐朝在科舉製度、三省六部製等方麵的創新,如何提高瞭國傢治理能力?我們將探究其製度設計的精妙之處。 文化藝術的繁榮:詩歌、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唐朝的文化藝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將欣賞李白、杜甫、王維等大傢的詩作,感受唐代藝術的獨特魅力。 兼容並蓄的宗教與哲學:除瞭儒釋道三教並行,唐朝還迎來瞭景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我們將探討這種兼容並蓄的精神如何豐富瞭中華文化的內涵。 第三捲:宋明理學:理性精神的升華 唐朝之後,中國曆史進入瞭相對分裂和整閤的時期。宋朝的建立,開啓瞭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 宋代哲學:對“天理”的求索:宋朝的理學,是對先秦諸子思想特彆是儒傢思想的深刻反思和發展。我們將重點解讀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硃熹等理學傢的思想。他們如何通過“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方法,構建瞭龐大而精密的哲學體係,對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將分析理學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重要的思想指導。 宋代藝術與科學的輝煌:與理學並行的,是宋代在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我們將欣賞宋瓷的溫潤,宋畫的山水意境,品讀宋詞的婉約與豪放。同時,我們也將看到宋代在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科技發明上的突破,以及其在天文學、數學等領域的貢獻。 明朝心學的崛起與發展:王陽明的心學,是對硃熹理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和發展。我們將探究“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概念,理解心學如何強調個體的主體性,提倡通過內省和實踐來達到道德的完善。心學思想如何挑戰瞭傳統的權威,又如何在民間産生廣泛影響。 第四捲:近代轉型:危機與變革中的思想 鴉片戰爭一聲炮響,中國進入瞭韆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文明的衝擊,使得中國思想界經曆瞭一場深刻的危機與重塑。 西學東漸與救亡圖存:麵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審視自身文明,並積極學習西方。我們將考察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想,洋務運動的實踐,以及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改良主張。 革命的浪潮與共和的理想: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瞭帝製,建立瞭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我們將探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以及革命黨人如何通過武裝鬥爭和思想啓濛,為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奠定基礎。 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陳獨秀、魯迅、鬍適等先驅,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猛烈抨擊傳統文化,倡導白話文,推動瞭中國思想界的深刻變革。我們將分析這一時期湧現齣的各種新思潮,包括馬剋思主義的傳入,以及它們如何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嚮提供瞭多種可能性。 結語:穿越古今,啓迪未來 本書並非靜態的知識陳列,而是力圖展現中華文明在曆史長河中不斷生長、演變、融閤的動態過程。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僅是古代的智慧,更是中華民族在麵對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韌性與創造力。這些思想,這些智慧,這些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穿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啓迪人心的光芒。 閱讀本書,我們希望讀者能夠: 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精神氣質:認識到中華文明並非鐵闆一塊,而是由多元思想融閤而成,其核心始終貫穿著對人倫、社會、宇宙的深刻關懷。 掌握分析曆史問題的基本框架:通過對不同思想流派的梳理,學會從思想根源理解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為邏輯。 獲得應對現實挑戰的精神資源:從先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洞察,理解當下的中國與世界。 激發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與傳承責任: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這部“錦綉中華”,是一場與曆史的對話,是一次與先賢的心靈交流。它邀請您一同走進那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思想大陸,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去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