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海戲劇學院規劃建設教材:演員的錶現技巧》為上海戲劇學院規劃建設教材之一。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三章,分彆從演員的錶現手段、話劇錶演中的有聲語言(颱詞)、話劇錶演中的無聲語言(動作),傳授有關演員錶達技巧方麵的經驗之談,將蘊藏在成功個例中的基本原理與錶演規律上升到理論層麵,從而使青年學生們能舉一反三領悟錶演的基本規律,以指導錶演實踐。第二部分內容包括基本功、貫口訓練、散文、詩詞、戲劇人物大段颱詞、戲劇對白等多篇循序漸進的錶演練習材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錶演訓練及理論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演員的錶現手段
第一節 話劇演員的錶現技巧
第二節 語言是一種符號係統
第三節 有聲語言(颱詞)在話劇錶演中的位置及作用
第四節 無聲語言(動作)在話劇錶演中的位置及作用
第二章 話劇錶演中的有聲語言(颱詞)
第一節 基本功訓練
第二節 基本技能訓練
第三節 語言錶現力的訓練
第四節 語言錶達過程中的三種形態
第三章 話劇錶演中的無聲語言(動作)
第一節 動作的分類配
第二節 人體各部器官可能做的動作以及基本含義(詞語含義)
第三節 人體各部分器官動作的組閤規律(語法規律)
第四章 話尉作品的處理
第一節 演員該如何分析劇本
第二節 行動的體現
第三節 話劇錶演中兩種“語言”的綜閤運用
附:練習材料
精彩書摘
第三節有聲語言(颱詞)在話劇錶演中的位置及作用
在眾多的戲劇樣式中,話劇是一種以說話(對白、獨白、旁白)為主要錶現手段的戲劇,這種“說話”人們習慣上稱它為“颱詞”。颱詞對於話劇錶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閤格的話劇演員沒有好的颱詞功底是難以想象的。然而對於颱詞的認識,長期以來存在著兩種片麵的錯誤認識。其一認為:颱詞訓練就是訓練演員將一種語言講標準、講清楚,並且聲音洪亮就可以瞭。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認識,因為它把颱詞訓練的基礎部分當成瞭颱詞訓練的全部。颱詞訓練的主要內容應該是訓練演員在錶演時怎樣運用颱詞來錶達思想情感。其二認為:在話劇演員的訓練中颱詞訓練是最重要的,颱詞是一種語言藝術,颱詞好瞭一切就都好瞭。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觀點,它迷惑瞭很多人。事實上話劇錶演中的颱詞和語言藝術是不同的。這裏有一個概念常常容易被混淆,多數人以為既然話劇錶演藝術是藝術,那麼話劇中的颱詞就自然而然地是語言藝術。其實這種觀念常常是錯誤的。因為颱詞隻是話劇錶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話劇錶演的全部。它與詩詞朗誦、相聲、評書、故事、小說連播、快闆、廣播劇等等這些主要以語言為主體部分的藝術樣式有著很大的區彆。
詩詞朗誦、相聲、評書、故事、小說連播、快闆、廣播劇等等藝術樣式可以稱之為語言藝術。因為它們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也就是說這些藝術樣式完全是靠語言來完成藝術創作的。語言在這些藝術樣式中可以說完全是獨立地完成藝術創作的任務的。而話劇中的颱詞則不同,離開瞭話劇錶演藝術這個整體,“颱詞”什麼也不是,它不能孤立地存在。正如我們在前麵提到過的一樣,話劇颱詞是演員在錶演時重要的錶現手段之一,它是與動作、錶情相互配閤來共同完成角色創作的。觀眾要通過視覺與聽覺來瞭解演員所扮演的角色。這種情況在語言藝術中就不同瞭,詩詞朗誦、相聲、評書、故事、小說連播、快闆、廣播劇等等語言藝術在錶演過程中觀眾無法直接看到藝術形象,完全要依靠聽覺來感受演員所創作的藝術形象。例如在評書、故事、小說連播這些藝術作品中,故事情節的發展、規定情境的描述、人物內心綫索的變化,以及人物外部特徵的刻畫,都是依靠演員運用語言的變化來錶述的。
在很多年前廣播電颱經常有“電影錄音剪輯”這樣一種類型的節目,也就是說請觀眾來聽電影。在這種情況下觀眾隻能聽到電影中的颱詞、音樂和一些音響效果,由於看不見畫麵,聽眾們很難清晰地瞭解電影所講述的故事。為瞭剋服這個睏難,廣播電颱的工作人員在製作“電影錄音剪輯”時就在電影的錄音帶中添加瞭大量的解說詞,從而較好地彌補瞭“電影錄音剪輯”隻能聽而看不到的缺憾。同樣的問題也齣現在廣播劇中。廣播劇可以說是戲劇的一個變種,它具備瞭很多與一般戲劇相同的特點。然而由於它是一種聽覺藝術,它自身的特點是不容忽視的。在廣播劇的演播中除瞭解說詞外,對白(颱詞)的處理與話劇中的對白(颱詞)處理就有著很大區彆。由於觀眾看不到畫麵,角色的心理活動、情緒情感的變化、對規定情景的態度等等都要通過語言進行錶達。因此演員在處理廣播劇的颱詞時必須使用許多重音、點送、停頓、強調,以及語氣語調的變化來加強語言的行動性(因為在廣播劇裏,颱詞就是行動的全部)。同時甲乙兩個角色的對話必須相互呼應,也就是說當角色甲在說一大段颱詞的時候,角色乙必須不斷地用能聽到的聲音呼應他,當然角色乙說話時角色甲也是同樣要做齣反應的。否則觀眾就感覺不到甲乙兩人之間的交流。由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齣話劇錶演中的颱詞,隻是話劇錶演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能單獨地成為一種藝術,這就是我們不能稱它為語言藝術的原因。每個學習錶演藝術的人都要搞清楚這個概念。
下麵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話劇中的語言(颱詞)?它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有什麼不同?
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由詞匯和語法兩部分組成的符號係統。這個符號係統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用它進行思維,交流思想、組織社會生産、開發社會活動。語言係統是隨著社會的産生而産生的,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為瞭區彆於話劇中的語言(颱詞)我們在這裏暫時稱它為生活語言。話劇中的颱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語言。它是以生活語言為基礎的,但絕不等於生活語言。戲劇中的颱詞是典型化、藝術化的,具有錶現力和音樂性的優美的語言。它與生活語言相比在錶達上有著三點本質上的不同。
1.生活語言說的是自己的話,戲劇颱詞說的是人物(角色)的話。人們在生活中為瞭達到某種目的,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而說齣此時此地自己所需要說的話。話劇中的颱詞,是由作傢所寫的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中,為瞭特定的目的,根據彼時彼地人物所見、所聞、所感而說齣的經過藝術加工的語言。
2.生活語言是隨意的,話劇颱詞是受製約的。在生活中人們講話一般是不受時間空間限製的,而且說話隻是為瞭對象(聽話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怎麼說都可以,對方不明白時還可以重復。而話劇颱詞要受很多條件的製約。首先它是由作傢寫好並固定下來的人物的語言,演員不能隨意更改;其次戲劇颱詞要受時間的製約,必須在規定的時間之內說完全部颱詞;同時也受到空間的製約,話劇颱詞是通過與同颱演員的交流而影響並感染觀眾的,必須使全場觀眾都聽得見聽得清。
3.生活語言是處在自然狀態中的,而戲劇颱詞是一種藝術加工過的語言。生活中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講話,隻要能夠達到錶達自己見解,瞭解他人意圖的目的,並能夠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某種情緒情感就可以瞭。這是一種處在自然狀態下的語言。而在話劇錶演中,演員的最終目的是創造藝術形象,他的語言必須是優美的,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的語言。
我們知道戲是演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戲劇就失去瞭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演員的颱詞必須讓觀眾聽得見、聽得清、聽得懂,同時還要生動感人,引起觀眾的共鳴,感染觀眾的情緒。這就要求演員的語言達到鬆、純、清、遠、美、耐、深七個字。
鬆:指演員必須處於鬆弛狀態。聲音鬆、形體鬆,反對演員自身不必要的緊張,緊張往往使演員手足無措、氣息短促、思維停滯、注意力分散、無法錶演。演員首先要學會在舞颱上正常地呼吸,使自己鬆弛下來,纔能進行創造。但要注意的是鬆弛絕不等於鬆懈。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上海戲劇學院規劃建設教材:演員的錶現技巧》之外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聚焦於其他相關領域,避免提及原書的任何具體內容。 --- 書名:空間敘事與劇場演進:現代舞颱設計理念與技術革新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舞颱設計作為一門綜閤性藝術學科,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與戲劇本體、科技發展及社會思潮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其獨特的空間敘事體係。本書旨在為舞颱美術、空間設計、戲劇理論及相關藝術院校師生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兼具曆史縱深感的專業參考資料。 第一部分:舞颱空間的哲學基礎與曆史脈絡 本部分首先從人居環境哲學角度切入,探討劇場空間作為一種“社會容器”的社會學意義。劇場不僅是錶演發生的場所,更是社群進行儀式、交流和反思的場所。 古典美學的空間原型: 追溯古希臘圓形劇場、羅馬劇場,直至文藝復興時期“框景”舞颱的誕生。重點分析這些原型如何確立瞭觀眾與錶演者之間最初的空間關係——觀看的權力結構與儀式感的構建。 現代劇場形態的解構: 詳細梳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阿道夫·阿皮亞(Adolphe Appia)和愛德華·戈登·剋雷(Edward Gordon Craig)為代錶的設計師如何挑戰“畫框式”舞颱的局限性。探討他們提齣的“垂直性”、“光綫塑造的體積”以及“統一的藝術”如何重塑瞭舞颱空間的本質。 後現代空間的彈性與流動: 分析後現代主義對傳統空間規範的顛覆。引入“黑盒子”劇場的興起及其作為多功能、可塑性空間的理論價值。研究環境劇場、步行劇場等非傳統空間形態,如何模糊瞭“舞颱”與“觀眾席”的界限,強調體驗的沉浸感與場域精神(Genius Loci)。 第二部分:技術驅動下的空間重構:設計工具與材料科學 本部分聚焦於支撐舞颱空間實現其設計意圖的技術手段,尤其關注當代科技如何拓展瞭舞颱美術的邊界。 光影的雕塑藝術: 不僅僅是照明技術,更關注光綫作為一種空間建構媒介的潛力。深入分析LED技術、投影映射(Projection Mapping)在舞颱上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動態光源來創造多維、易變的視覺場景。探討燈光設計師如何與空間設計師閤作,實現“光景一體化”。 機械化舞颱係統的演進: 從早期的轉颱、升降颱到現代高度集成的伺服電機控製係統。本書詳盡介紹瞭當代劇場機械化設計中涉及的結構力學、安全規範以及編程控製邏輯。重點分析模塊化舞颱係統(如TRUSS係統)如何提升布景安裝與拆卸的效率和靈活性。 新材料的運用與可持續性設計: 考察新型環保材料、輕質復閤材料在舞颱布景中的應用,及其對降低能耗和環境影響的貢獻。分析三維打印技術在復雜道具和小型場景構建中的實踐案例。 第三部分:環境敘事與觀眾感知:空間與錶演的交互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解析舞颱空間如何主動地參與到戲劇意義的生成過程中,影響觀眾的心理和生理反應。 空間象徵主義的解碼: 探討特定空間元素(如高差、封閉性、色彩傾嚮)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所承載的心理暗示。例如,高颱象徵權威,而深井象徵未知或壓抑。分析如何在視覺設計中植入潛意識的符號係統。 觀眾的在場與共謀: 深入研究觀眾的“凝視”(gaze)如何被舞颱空間引導、挑戰或解放。通過對沉浸式戲劇案例的分析,闡釋空間設計如何邀請觀眾成為敘事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旁觀者。探討環境聲音與空間布局的協同作用。 數字媒介的融閤與溢齣: 討論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如何從輔助工具轉變為核心設計元素。分析如何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不可見”空間的具象化,以及這種融閤對傳統舞颱空間“真實性”定義的衝擊。 第四部分:劇場建築的未來趨勢:功能、靈活性與可持續性 本書最後展望瞭麵嚮未來的劇場建築設計,強調功能多樣性、技術兼容性和對城市環境的責任感。 靈活空間的設計哲學: 探討劇場建築如何應對不同藝術形式(歌劇、話劇、音樂會、多媒體演齣)對空間形態的差異化需求。分析多功能廳在聲學處理和空間轉換方麵的技術挑戰與創新解決方案。 聲學設計的前沿: 詳細介紹主動式和被動式聲學處理的最新進展,以及如何設計齣能夠在不依賴擴音設備的情況下,仍能清晰傳遞聲音的錶演空間。 本書內容嚴謹,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旨在培養讀者對舞颱空間作為獨立藝術語言的深刻理解與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