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大师丛书系列(8):想念程千帆(1913-2013)

想念大师丛书系列(8):想念程千帆(1913-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世林 编
图书标签:
  • 程千帆
  • 建筑史
  • 建筑理论
  • 中国建筑
  • 现代建筑
  • 学术著作
  • 文化人物
  • 纪念文集
  • 建筑教育
  • 大师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374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41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想念大师丛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傅璇琮先生指出:就我个人来说,在唐代文学研究上之所以有一点成绩,都是在程先生指导、鼓励下取得的。特别是我所撰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即是受程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的启发。因此我觉得,我们研究现代学术史,除了研讨学者本身的治学特色外,还应探索前后辈学术传承的良好经验和典范学风。
  周勋初先生回忆:一九八二年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举办培养硕士研究生座谈会,千帆先生提出了必须开设文献学课程的方案。这是针对前时的空泛之病提出的救洽良方,很多学校接受了这一建议,学界风气大为好转。随后千帆先生又提出了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主张。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专业一直遵照这样的方针培养学生,成效显著。
  大弟子莫砺锋强调: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源远流长,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曾以[东南学术]之名驰誉海内外,可惜她先后经历了抗战西迁、院系调整以及[文革]等曲折过程,深受摧残。等到七十年代末时早已雄风不再。正在此时,年过六旬的程千帆先生应聘到南大来任教,为南大的古代文学学科注入了生机。在他的主持下,南大的古代文学学科不但逐步恢复了元气,而且日益发展壮大,终于成为以成就卓著、特色鲜明而为学界瞩目的全国重点学科。这是程先生人生业绩中最重要的一大贡献。

内容简介

  今年是著名文史学家程于帆先生的百岁诞辰。为了纪念,特约请先生的家人、友好与门内弟子撰文予以缅怀、介绍。每位撰稿人怀着诚挚的感情,以亲历亲闻,从不同角度,将先生治学著述、处世交游、育人传薪及日常生活之散珠碎玉、吉光片羽,采撷拈取,连缀成篇,并配以先生的小传、照片、题字、书信、手迹及作者与先生的合影等图片,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一代学术大师提供了一部真实、可信的读本。

作者简介

    作者是资深编辑,与众多专家和学者有着较为密切的工作联系,编辑并主编出版多部名家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程千帆传略
千帆,你安心地走吧
往事如风——回忆父亲程千帆
忆妻兄程千帆
“逢其知音,干载其一乎”——缅怀学术知音大师程千帆先生
程千帆先生晚年的三大贡献
深切怀念程千帆先生
敬业乐群学界楷模——为纪念程千帆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脚踏实地做学问——记程千帆先生对我的教诲与鼓励
忆念程千帆先生
怀念千帆先生
半个世纪来的风雨历程——沉痛悼念导师程千帆教授
一代宗师的风范——纪念千帆老师百岁诞辰
余霞灿烂,薪火绵延——程千帆先生的晚年业绩
程门求学记
忆千帆师断章
记程先生的一次见面会
想念恩师程先生
程千帆师与对联
千帆先生书札二三事
说先师闲堂赠潘石禅先生诗兼述往事
程千帆先生与我的师生之缘
写在腊梅花开时
学术“名医”——怀念千帆师
程门窥微四题
帆远却如闲——“闲堂”之意蠡测
一面——追忆太老师程千帆教授

精彩书摘

  程先生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文学研究所面对的,是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心灵,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也同样是如此。因为理论固然也会受到一定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但归根结柢,理论又是从作品中抽象出来的,而批评更离不开作品。由此出发,程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应分为对“古代的文学理论”和“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的著名观点。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他早年编撰有《文论十笺》,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外部规律和文学创作内部的规律,作过专门的研究,晚年又主编《明清文学理论丛书》,计划为学界关注不够的明清文学理论研究,提供较为完备的文献资料。他既注意结合具体作品,对前人业已从创作中抽象出的理论或所作的某些文学批评,进行必要的阐释和印证(如《(复堂词序)试释》、《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等文章,都特能见出其从作品出发的文论研究特色),又重视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在他的名作《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一文中,他通过对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的一多对比在古典诗歌中存在方式诸形态的探索与分析,指出无论是古典诗歌描写中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时间与空间的交叉与组合,还是结构中布局、用韵与声律的安排等,都大量存在着一与多对立(对比、对举)的现象。在一与多这对矛盾中,一往往是主要的矛盾方面,诗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借助于它来表达“其所要突出的事物”;“一与多虽然仅是数量上的对立,但也每在其中同时包含着其它一对或数对矛盾,因而能够表现更为丰富的内容”。这种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抽象出理论方法的意义,不啻为古代文论研究界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古代传说中的息壤的、生生不息的新矿藏。
  ……

前言/序言


《想念大师丛书系列(7):想念唐圭璋(1909-1990)》 一、丛书缘起与整体风貌 “想念大师丛书”系列旨在深切缅怀二十世纪中国学坛上那些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学术巨擘。每一册聚焦一位在特定领域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学者,以纪念他们对学术的挚爱、对后学的提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治学精神。本系列以文集、回忆录、访谈录、研究综述等多元化的文本形式,力求立体、全面地展现大师们的学术风范与人格魅力。 本辑《想念唐圭璋(1909-1990)》承接丛书一贯的深沉追思与严谨考证,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宋词研究领域泰斗——唐圭璋先生。唐先生的学术生命与宋词的兴衰脉络紧密相连,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整理、注释了浩瀚的宋代词籍,更在于建立了一套严谨审慎的词学研究范式。 二、唐圭璋先生的学术坐标 唐圭璋先生,字季山,是当代著名词学家、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词学的整理、辑佚与研究,其学术地位如同擎天之柱,支撑着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宋词研究领域。 1. 辑佚之功:填补词史鸿沟 在唐先生的学术谱系中,“辑佚”无疑是最为恢宏的成就。《全宋词》的编纂,是其毕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唐先生之前,宋词的分散与零落,使得整体研究难以深入。他以惊人的毅力和严密的考据,搜集、甄别、汇编了历代所存的宋人词作,最终汇集成册,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底本。 本书中的相关篇章,将详述唐先生如何冒着战乱与物资匮乏的艰辛,奔波于各地图书馆、私人藏书楼,甚至海外文献之中,采集散佚的词谱、词钞的片言只语,最终熔铸成这部规模空前的巨著。我们不仅要记录“成果”,更要还原“过程”中的学术担当与坚韧不拔。 2. 词学研究的范式确立 唐先生的研究并非仅仅是文献的简单汇集,更在于其精湛的词学理论建树。他继承并发展了王国维、胡云翼等前辈的治学方法,对宋词的流派、风格、地域差异进行了系统梳理。 本册将收录一批早年或中期关于特定词人如柳永、周邦彦、辛弃疾等人的研究论文,这些文章笔法老到,考证精微。例如,他对某些词作的真伪辨析,对特定词牌格律的细致勘校,都体现出“宁失勿滥,审慎求真”的治学态度。书中将探讨唐先生如何将历史学、文献学的严谨性引入词学批评,避免了传统批评中常见的主观臆断和浪漫化倾向。 3. 教育之功:桃李芬芳 唐圭璋先生的另一重要身份是教育家。他长期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古典文学人才。本书将包含其弟子、同事对唐先生课堂教学的追忆,描摹他在讲坛上如何将枯燥的考据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引导年轻学者走上正确的学术道路。 纪念文字将着重体现唐先生对青年学人的无私提携。许多如今已是学界中坚的学者,都曾受益于唐先生的悉心指导。这些回忆将聚焦于他严师慈父般的人格光辉,以及他对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投入。 三、本书的文本构成与特色 《想念唐圭璋》一书,力求从多个维度重构唐先生的学术人生: 第一部分:文献回顾与学脉追溯 主要收录学界专家对唐先生主要著作(如《全宋词》、《宋词丛考》等)的初期评价与后续研究报告,展示其著作在学史上的地位变迁。 第二部分:忆往追思与情谊片段 此部分集中了来自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学者对唐先生的私人回忆。这些文字朴素真挚,不事雕琢,重在展现先生在学术之外的日常风貌:对昆曲戏曲的爱好、对日常生活的幽默感、以及在困顿时期对学术的坚守。 第三部分:唐门风范与治学方法论 通过访谈唐先生的嫡传弟子,系统梳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他在校勘学和版本学方面的独到见解。此部分旨在将唐先生的治学经验提炼为可供后人学习的“唐氏范式”。 第四部分:未刊遗稿与珍贵手札 本辑特别收录了几篇唐先生生前未及整理或发表的短论,以及部分与友人探讨学术问题的通信影印件。这些第一手资料,能让读者更直接地触摸到这位大师的学术思维的跳动。 四、结语:对严谨精神的赓续 唐圭璋先生的一生,是献给宋词的“一生清苦,一世典雅”的真实写照。他所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人学者对文献的敬畏、对考据的执着,以及对学术真相不懈追求的精神。阅读本书,不仅是追思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对一种纯粹、严谨的治学风骨的再次体认与继承。我们希望,这份“想念”,能化为一股力量,激励后学在浩瀚的古典文献海洋中,继续探索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程千帆先生,我虽然谈不上深入了解,但一直对他有着特别的敬意。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人格独立的思想者。我总觉得,像他这样的学者,他们的学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堆积,而是渗透进了他们的生命,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寻觅失落的宝藏。我渴望从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东西。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氛围下,他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又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的。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够帮助我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学术良知,什么叫做严谨的治学之道。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了解程千帆先生的学术成就,更是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专注于学问的精神。我想,这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对我来说,是一种期盼已久的馈赠。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来说,了解和学习前人的智慧,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程千帆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杰出的代表。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他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学术上的独立与严谨。我想,这本书一定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我期待从中学习到他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那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以及他那种谦逊而又坚韧的治学态度。读这本书,我想要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精神上的洗礼,是思想上的启发。我想,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阅读。

评分

这套《想念大师丛书》系列,每一本都像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行。而这一本,关于程千帆先生,更像是为我们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帷幕,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身影。我一直对那些默默耕耘、成就斐然的学者充满景仰,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钻研学问,去传承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奉献。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程千帆先生的学术思想,他的研究方法,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精神的感染。我想去感受他那股深厚的文化底蕴,那股对国家民族文化的执着热爱,以及他那种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

评分

这套《想念大师丛书》的构思真是太棒了!每次看到封面上熟悉又充满智慧的大师们,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敬意和怀念。尤其是这本关于程千帆先生的,光是名字就让人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深入了解一位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一件多么宝贵的事情。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学术巨匠的生活轨迹、思想深度以及他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去感受程千帆先生的治学精神,他那些严谨求实的态度,他对学术的热忱,以及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情怀。我想,阅读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在增长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灵魂的碰撞。我想象着,书页中会流淌出怎样动人的文字,又会勾勒出怎样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那位令人景仰的大师的风采。

评分

读一本关于大师的书,总是能给我带来一种特别的宁静和力量。尤其是像程千帆先生这样,一生都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他们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史诗。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关于他日常生活的一些点滴,一些不为人知的趣事,或者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温情瞬间。我相信,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更立体地认识这位大师,而不仅仅是从学术成就的层面。我想,真正的大师,他们的人格魅力也是同样令人着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他在学术道路上的艰辛与坚持,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我想,这样的阅读体验,更能让我理解,为什么他能够成为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智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