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尧学,宋虹,张高 著
图书标签:
  • 操作系统
  • 计算机科学
  • 教材
  • 清华大学
  • 计算机系列教材
  • 高等教育
  • 计算机基础
  • 第四版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计算机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36686
版次:4
商品编码:113466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配套教程指导:

本书荣获如下奖项: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有配套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书号:978-7-302-33675-4),本书提供ppt课件,可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官网下载。
  

内容简介

  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系统软件,也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从事计算机应用人员必不可少的知识。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用户界面、进程与线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与设备管理等基本原理及Linux和Windows两个主流操作系统的内核介绍。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自学或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操作系统概念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
1.2.1 手工操作阶段
1.2.2 早期批处理
1.2.3 多道程序系统
1.2.4 分时操作系统
1.2.5 实时操作系统
1.2.6 通用操作系统
1.2.7 操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1.3.1 批处理操作系统
1.3.2 分时系统
1.3.3 实时系统
1.3.4 通用操作系统
1.3.5 个人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
1.3.6 网络操作系统
1.3.7 分布式操作系统
1.4 操作系统功能
1.4.1 处理机管理
1.4.2 存储管理
1.4.3 设备管理
1.4.4 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
1.4.5 用户接口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
1.5.1 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元素
1.5.2 与操作系统相关的几种主要寄存器
1.5.3 存储器的访问速度
1.5.4 指令的执行与中断
1.5.5 操作系统的启动
1.6 算法的描述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7.1 计算机资源管理者的观点
1.7.2 用户界面的观点
1.7.3 进程管理的观点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2.1 简介
2.2 一般用户的输入输出界面
2.2.1 作业的定义
2.2.2 作业组织
2.2.3 一般用户的输入输出方式
2.3 命令控制界面
2.4 Linux与Windows的命令控制界面
2.4.1 Linux的命令控制界面
2.4.2 Windows的命令控制界面
2.5 系统调用
2.6 Linux和Windows的系统调用
2.6.1 Linux系统调用
2.6.2 Windows系统调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进程管理
3.1 进程的概念
3.1.1 程序的并发执行
3.1.2 进程的定义
3.2 进程的描述
3.2.1 进程控制块
3.2.2 进程上下文
3.2.3 进程上下文切换
3.2.4 进程空间与大小
3.3 进程状态及其转换
3.3.1 进程状态
3.3.2 进程状态转换
3.4 进程控制
3.4.1 进程创建与撤销
3.4.2 进程的阻塞与唤醒
3.5 进程互斥
3.5.1 资源共享所引起的制约
3.5.2 互斥的加锁实现
3.5.3 信号量和P、V原语
3.5.4 用P、V原语实现进程互斥
3.6 进程同步
3.6.1 同步的概念
3.6.2 私用信号量
3.6.3 用P、V原语操作实现同步
3.6.4 生产者�蚕�费者问题
3.7 进程通信
3.7.1 进程的通信方式
3.7.2 消息缓冲机制
3.7.3 邮箱通信
3.7.4 进程通信的实例——和控制台的通信
3.7.5 进程通信的实例——管道
3.8 死锁问题
3.8.1 死锁的概念
3.8.2 死锁的消除方法
3.9 线程的概念
3.9.1 为什么要引入线程
3.9.2 线程的基本概念
3.9.3 线程与进程的区别
3.9.4 线程的适用范围
3.10 线程分类与执行
3.10.1 线程的分类
3.10.2 线程的执行特性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处理机调度
4.1 分级调度
4.1.1 作业的状态及其转换
4.1.2 调度的层次
4.1.3 作业与进程的关系
4.2 作业调度
4.2.1 作业调度功能
4.2.2 作业调度目标与性能衡量
4.3 进程调度
4.3.1 进程调度的功能
4.3.2 进程调度的时机
4.3.3 进程调度性能评价
4.4 调度算法
4.5 算法评价
4.5.1 FCFS方式的调度性能分析
4.5.2 轮转法调度性能评价
4.5.3 线性优先级法的调度性能
4.6 实时系统调度方法
4.6.1 实时系统的特点
4.6.2 实时调度算法的分类
4.6.3 时限调度算法与频率单调调度算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存储管理
5.1 存储管理的功能
5.1.1 虚拟存储器
5.1.2 地址变换
5.1.3 内外存数据传输的控制
5.1.4 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5.1.5 内存信息的共享与保护
5.2 分区存储管理
5.2.1 分区管理基本原理
5.2.2 分区的分配与回收
5.2.3 有关分区管理其他问题的讨论
5.3 覆盖与交换技术
5.3.1 覆盖技术
5.3.2 交换技术
5.4 页式管理
5.4.1 页式管理的基本原理
5.4.2 静态页面管理
5.4.3 动态页式管理
5.4.4 请求页式管理中的置换算法
5.4.5 存储保护
5.4.6 页式管理的优缺点
5.5 段式与段页式管理
5.5.1 段式管理的基本思想
5.5.2 段式管理的实现原理
5.5.3 段式管理的优缺点
5.5.4 段页式管理的基本思想
5.5.5 段页式管理的实现原理
5.6 局部性原理和抖动问题
本章小结
习题134
第6章 进程与存储管理示例
6.1 Linux进程和存储管理简介
6.2 Linux进程结构
6.2.1 进程的概念
6.2.2 进程的虚拟地址结构
6.2.3 进程上下文
6.2.4 进程的状态和状态转换
6.2.5 小结
6.3 Linux进程控制
6.3.1 Linux启动及进程树的形成
6.3.2 进程控制
6.4 Linux进程调度
6.5 Linux进程通信
6.5.1 Linux的低级通信
6.5.2 进程间通信
6.6 Linux存储管理
6.6.1 虚存空间和管理
6.6.2 请求调页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Windows的进程与内存管理
7.1 WindowsNT的特点及相关的概念
7.1.1 WindowsNT体系结构的特点
7.1.2 Windows的管理机制
7.2 Windows进程和线程
7.2.1 Windows的进程和线程的定义
7.2.2 进程和线程的关联
7.2.3 Windows进程的结构
7.2.4 Windows线程的结构
7.2.5 Windows进程和线程的创建
7.3 Windows处理器调度机制
7.3.1 调度优先级
7.3.2 线程状态
7.3.3 线程调度机制
7.4 Windows的内存管理
7.4.1 内存管理器
7.4.2 内存管理的机制
7.5 虚拟地址空间
7.5.1 虚拟地址空间布局
7.5.2 虚拟地址转换
7.6 页面调度
7.6.1 缺页处理
7.6.2 工作集及页面调度策略
7.6.3 页框号和物理内存管理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文件系统
8.1 文件系统的概念
8.2 文件的逻辑结构与存取方法
8.2.1 逻辑结构
8.2.2 存取方法
8.3 文件的物理结构与存储设备
8.3.1 文件的物理结构
8.3.2 文件存储设备
8.4 文件存储空间管理
8.5 文件目录管理
8.5.1 文件的组成
8.5.2 文件目录
8.5.3 便于共享的文件目录
8.5.4 目录管理
8.6 文件存取控制
8.7 文件的使用
8.8 文件系统的层次模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设备管理
9.1 引言
9.1.1 设备的类别
9.1.2 设备管理的功能和任务
9.2 数据传送控制方式
9.2.1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
9.2.2 中断方式
9.2.3 DMA方式
9.2.4 通道控制方式
9.3 中断技术
9.3.1 中断的基本概念
9.3.2 中断的分类与优先级
9.3.3 软中断
9.3.4 中断处理过程
9.4 缓冲技术
9.4.1 缓冲的引入
9.4.2 缓冲的种类
9.4.3 缓冲池的管理
9.5 设备分配
9.5.1 设备分配用数据结构
9.5.2 设备分配的原则
9.5.3 设备分配算法
9.6 I/O进程控制
9.6.1 I/O控制的引入
9.6.2 I/O控制的功能
9.6.3 I/O控制的实现
9.7 设备驱动程序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0章 Linux文件系统
10.1 Linux文件系统的特点与文件类别
10.1.1 特点
10.1.2 文件类型
10.2 Linux的虚拟文件系统
10.2.1 虚拟文件系统框架
10.2.2 Linux虚拟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
10.2.3 VFS的系统调用
10.3 文件系统的注册和挂装
10.3.1 文件系统注册
10.3.2 已挂装文件系统描述符链表
10.3.3 挂装根文件系统
10.3.4 挂装一般文件系统
10.3.5 卸载文件系统
10.4 进程与文件系统的联系
10.4.1 系统打开文件表
10.4.2 用户打开文件表
10.4.3 进程的当前目录和根目录
10.5 ext2文件系统
10.5.1 ext2文件系统的存储结构
10.5.2 ext2文件系统主要的磁盘数据结构
10.5.3 ext2文件系统的内存数据结构
10.5.4 数据块寻址
10.6 块设备驱动
10.6.1 设备配置
10.6.2 设备驱动程序的接口
10.7 字符设备驱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1章 Windows的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
11.1 WindowsI/O系统的结构
11.1.1 设计目标
11.1.2 设备管理服务
11.2 设备驱动程序和I/O处理
11.2.1 设备驱动类型和结构
11.2.2 Windows的I/O处理
11.3 Windows的文件系统
11.3.1 Windows磁盘管理
11.3.2 Windows文件系统格式
11.3.3 Windows文件系统驱动
11.4 NTFS文件系统
11.4.1 NTFS的特点
11.4.2 NTFS的磁盘结构
11.4.3 NTFS的文件系统恢复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2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12.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总体架构
12.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特点及分类
12.1.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总体架构
1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任务管理
12.2.1 多任务机制
12.2.2 任务状态和任务状态迁移
12.2.3 任务调度
12.2.4 任务间通信
12.2.5 VxWorks任务管理
12.3 内存管理
12.3.1 动态内存管理机制
12.3.2 VxWorks动态内存管理函数
12.3.3 虚拟内存管理机制
12.3.4 VxWorks虚拟内存管理
12.4 设备管理与文件系统
12.4.1 I/O系统内部结构
12.4.2 实时内核的中断管理
12.4.3 基本I/O操作流程
12.4.4 VxWorks的I/O接口
12.4.5 文件系统架构及操作
12.4.6 VxWorks文件系统
12.5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发
12.5.1 集成开发环境Tornado
12.5.2 VxWorks的交叉编译开发环境
12.5.3 实例开发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4版前言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操作系统作为一门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无论是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或研究人员,还是对一般计算机应用人员而言,都是非常有益和重要的。
  本书自1993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厚爱。特别是1999年第2版之后,本书更得到了许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的支持。这令编著者非常感动。在前3版的基础上,结合嵌入式系统技术及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本书内容进行了新的补充。
  本书的改编考虑了如下几个事实:
  首先,这是一本讲授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本科生教材,因此讲授内容不宜过深过细,而重在强调“为什么”、“是什么”和“怎样做”。因此,本书未在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方面进行变动。
  其次,考虑到Linux 2.6和Windows NT 6.0内核版本是目前正在使用的主流操作系统内核版本,本书的操作系统实例在第3版中的Linux 2.4和Windows NT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了Linux 2.6和Windows NT 6.0内核版本的一些内容。
  第三,考虑到嵌入式系统的发展,本书在最后增加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管理机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及开发过程的内容,并对实验和习题进行了改写。
  本书共12章。第1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等。第2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种界面和简单的使用操作方法。第3章介绍进程与线程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技术。第4章主要介绍处理机管理和调度策略。调度策略与算法主要用于处理机管理,但在交换区等其他资源分配时也被大量使用。第5章介绍存储管理,包括分区、分页、分段和段页式管理等。作为进程管理与存储管理的实例,第6章和第7章分别介绍Linux和Windows NT的进程与存储管理系统。第8章介绍文件系统。第9章讲述设备管理技术。第10章和第11章则在第8章与第9章的基础上介绍Linux和Windows NT的文件和设备管理方法。第12章简述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及开发过程。
  本书的讲授学时可安排为约68~76学时: 第1章为2学时,第2章为4学时,第3章为8~10学时,第4章为6学时,第5章为6~8学时,第6章为8学时,第7章为6学时,第8章为8学时,第9章为6学时,第10章与第11章分别为4~6学时和4学时,第12章6~8学时。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学时。
  本书第1章的1.1节至1.4节以及1.7节由史美林教授编写,第7章和第11章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张高博士编写,第12章由中南大学宋虹编写,第6章和第10章由红旗Linux公司门小燕女士提供了资料,其他章节由张尧学编写。
  在本书的改编过程中,清华大学史美林教授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朱贵良教授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修改建议;清华大学杨华杰同志帮助整理和试做了所有习题和实验;还有教育部领导和同事们对编著者“不务正业”的容忍和给予时间上的便利。多少个节假日不能休息,不能和家庭团聚,但家人们仍然毫无怨言,以最大的爱支持我们的工作,编著者们对他们致以万分的感谢!没有大家的支持,本书的改编是不可能完成的。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3年6月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概念与设计》(原书第3版) 内容概述: 这本书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核心概念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仅介绍操作系统是什么,更侧重于讲解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这些设计决策背后所蕴含的原理和权衡。作者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从程序是如何在硬件上运行开始,逐步深入到各个组成部分,揭示了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 本书的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涵盖了计算机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它将硬件和软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 核心主题与内容详解: 1. 从源代码到可执行文件的旅程(程序的机器级表示): 预处理器: 解释了预处理器如何处理源代码中的宏定义和条件编译,以及它在编译过程中的作用。 编译器: 详细介绍了编译器如何将高级语言代码转换为汇编代码,并阐述了编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 汇编器: 说明了汇编器如何将汇编代码翻译成机器码(二进制指令),以及机器码的格式和指令集架构(ISA)的概念。 链接器: 深入讲解了链接器的功能,包括符号解析和地址重定位,以及它如何将多个目标文件和库文件组合成一个可执行文件。 加载器: 描述了操作系统加载器如何将可执行文件加载到内存中,并进行初始化,使其能够开始执行。 共享库: 探讨了共享库的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减少内存占用和提高程序加载效率。 2. 处理器体系结构(CPU与内存的交互): 指令集架构(ISA): 深入分析了不同指令集架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对程序性能的影响。 处理器设计: 介绍了现代处理器流水线、分支预测、指令级并行等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提高指令执行效率。 高速缓存(Cache): 详细阐述了多级高速缓存的工作原理,包括缓存的命中、未命中、替换策略等,以及它们如何显著提升内存访问速度。 内存层次结构: 描绘了从CPU寄存器到主存再到二级存储器的整个内存层次结构,并解释了不同层级之间的速度和容量差异。 3. 数据表示(数字如何在计算机中存储和操作): 整数表示: 讲解了二进制、补码等整数表示方法,以及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 浮点数表示: 详细介绍了IEEE浮点数标准,包括单精度和双精度浮点数的结构、表示范围和精度限制,以及浮点运算中的潜在问题。 位操作: 演示了如何在程序中使用位操作来高效地处理数据,包括位掩码、位移等。 4. 存储器管理(操作系统如何分配和管理内存): 虚拟内存: 深入讲解了虚拟内存的概念,包括地址翻译、页表、缺页中断等,以及虚拟内存如何提供更大的逻辑地址空间和内存保护。 内存分配: 介绍了动态内存分配(如`malloc`和`free`)的实现机制,包括空闲链表、伙伴系统等分配策略。 内存碎片: 讨论了内存碎片问题及其影响,并介绍了相关的解决技术。 5. 并发与并行(多个任务如何同时进行): 进程与线程: 区分了进程和线程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并发编程中的应用。 并发控制: 讲解了同步机制,如互斥锁、信号量、条件变量等,以及如何避免竞态条件和死锁。 线程模型: 介绍了用户级线程和内核级线程的区别和联系。 并行程序设计: 探讨了利用多核处理器进行并行计算的技术,如OpenMP、MPI等(虽然书中可能不直接教授这些API,但会阐述其背后的原理)。 6. 系统级I/O(程序如何与外部设备交互): 文件系统: 介绍了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文件、目录、inode等,以及文件系统如何组织和管理存储设备上的数据。 I/O模型: 讨论了阻塞I/O、非阻塞I/O、事件驱动I/O等不同的I/O模型。 网络I/O: 讲解了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套接字(socket)编程、TCP/IP协议栈等,以及如何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7. 性能优化(如何让程序运行得更快): 性能分析工具: 介绍了如何使用性能分析工具来识别程序的瓶颈。 代码优化技术: 讲解了编译器优化、循环展开、函数内联、指令调度等提高代码执行效率的技术。 缓存优化: 讨论了如何通过优化数据访问模式来提高缓存命中率。 并行化: 探讨了如何将程序分解成并行部分以利用多核处理器。 本书特色: 概念驱动: 强调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而非仅仅罗列API。 软硬件结合: 将硬件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原理和程序设计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视角。 示例丰富: 大量使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代码示例,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实践导向: 鼓励读者动手实践,通过编程练习加深理解。 深度与广度并存: 既有对底层细节的深入剖析,也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广泛领域。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运作原理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软件工程师、系统管理员以及对计算机底层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通过阅读和实践本书的内容,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程序的执行过程,更有效地编写高性能的程序,并能更好地诊断和解决系统层面的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严谨而又不失亲和的叙述风格吸引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和原理,而是试图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操作系统的核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进程调度的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结合图示和经典的调度算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算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权衡。例如,在讲解多级反馈队列调度时,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其工作流程,还通过一个生动的模拟场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不同优先级进程在CPU争夺中的动态变化。而且,书中对于线程的概念也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区分了用户级线程和内核级线程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创建、销毁和上下文切换上的不同开销。这一点对于理解现代多核处理器的并行计算至关重要,也让我对操作系统如何高效地管理并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内存管理章节的内容也十分扎实,虚拟内存、分页、分段等概念的引入,以及页表、TLB等数据结构的作用,都得到了清晰的阐释。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缺页中断处理的详细描述,它不仅仅是一个错误处理的过程,更是一个精妙的系统机制,如何将磁盘上的数据块映射到物理内存中,以及TLB的缓存作用如何缓解缺页中断的性能影响,这些都让我叹为观止。本书的语言平实而准确,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技术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底层原理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比较底层的细节,例如中断处理过程、系统调用机制、内核与用户态的切换等等,而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中断向量表、中断服务程序(ISR)的工作流程的讲解,这让我明白了计算机是如何响应外部事件的。而且,书中对系统调用的实现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理解了用户程序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接口请求内核服务的。这一点对于理解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交互至关重要。书中对内核模式(Kernel Mode)和用户模式(User Mode)的区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切换过程,也得到了清晰的阐述,这有助于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如何实现的。

评分

书中对操作系统安全性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将安全仅仅作为一个附加项,而是将其融入到操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讨论。从用户认证、访问控制,到数据加密、防病毒,书中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访问控制列表(ACL)和安全上下文(Security Context)的讲解,这让我明白了操作系统是如何精细地控制不同用户和进程对资源的访问权限的。而且,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安全漏洞,如缓冲区溢出、SQL 注入等进行了原理性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这一点对于我提高安全意识,以及编写更安全的应用程序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操作系统的加固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安全审计机制来追踪潜在的恶意行为。虽然安全领域非常广泛,但本书提供的基础知识足以让我对操作系统安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对这本书在分布式系统方面的章节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单机操作系统的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分布式环境。书中对分布式文件系统(DFS)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数据一致性、容错性、可伸缩性等关键问题。作者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如 NFS 和 AFS,让我对它们的设计思想和实现细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在数据一致性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一致性模型,如强一致性、弱一致性、最终一致性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取舍。这对于理解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存储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触及了分布式事务和分布式锁等概念,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我对这些分布式系统中的难点有所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分布式协调服务(如 Paxos 和 Raft)的介绍,虽然这些算法的数学原理比较复杂,但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示,为我打开了理解分布式共识机制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并发和同步机制的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仅仅介绍锁、信号量等基本概念,而是花了大量的篇章来探讨死锁的产生条件、检测、预防和避免策略。通过分析经典的“哲学家就餐”和“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作者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同步原语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信号量的具体应用示例,例如如何使用信号量来实现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以及如何用它们来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操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而且,书中对于管程(Monitor)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提供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并发编程抽象,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共享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访问,从而简化了并发程序的编写。书中还探讨了多种并发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对于我未来进行并发程序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对于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部分,作者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从文件和目录的概念,到文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如索引节点、文件分配表等),再到文件系统的实现细节,都做到了详尽而系统。例如,对于文件系统的读写操作,书中详细介绍了文件系统中各个组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包括如何通过文件控制块找到文件数据块,以及如何处理块的分配和回收。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非常高,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者并非简单地使用文字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流程图、数据结构图、时序图等,将复杂的原理可视化。例如,在讲解进程状态转换时,作者使用的状态转移图非常清晰地展示了进程在运行、就绪、阻塞等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又如,在介绍页表结构时,作者绘制的层级页表图,直观地展示了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过程。这些图示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我也非常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算法的伪代码实现,它们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并能够与前面讲到的理论知识相对应。这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算法思想转化为具体的代码逻辑。

评分

本书的实战指导意义也让我非常满意。作者在介绍完理论知识后,会穿插一些实际的系统调用示例,或者对一些经典的操作系统命令进行解析,这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实践性。例如,在讲解进程管理时,作者会给出如何使用 `fork()`、`exec()`、`wait()` 等系统调用创建和管理进程的代码片段,并解释了这些调用的工作流程。这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如何“使用”操作系统。而且,书中对一些重要的系统工具,如 `ps`、`top`、`free` 等命令的详细解析,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如何诊断潜在的问题。对于文件权限管理部分,书中也给出了实际的权限设置方法,以及这些权限是如何影响文件访问的。这一点对于理解 Linux/Unix 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系统性能瓶颈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优化建议,这对我日常的系统维护和性能调优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在描述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并引用了大量的学术术语,但同时也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解释,避免了晦涩难懂的表达。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使得这本书既适合专业人士参考,也适合初学者入门。我喜欢作者在引用一些经典概念或算法时,会简要提及它们的历史背景或提出者,这让知识的传递更具人文色彩。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或存在多种解决方案的问题,也会客观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和权衡,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讨论,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判断。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的经典教材,它不仅仅传授知识,更培养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设计得非常合理,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如什么是操作系统,它有什么作用,到核心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再到 I/O 系统、文件系统,最后延伸到分布式系统和安全性,整个学习路径清晰可见。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对本章内容进行概述,结尾会进行总结,这有助于我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不会出现跳跃或者突兀的感觉。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引入一个新概念时,都会先解释它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介绍解决方案,这种方式非常有助于理解概念的产生背景和实际意义。例如,在讲解死锁时,作者首先描述了多进程并发访问共享资源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才引出死锁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涵盖了从概念理解到算法分析的各个方面,这为我检验学习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评分

这本书在 I/O 系统设计方面的阐述,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教材中最为全面的。作者从硬件层面讲起,逐步深入到操作系统如何管理设备、如何进行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以及如何实现高效的 I/O 调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缓冲和缓存的讨论,这对于理解 I/O 性能的瓶颈至关重要。作者用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文字,解释了单缓冲、双缓冲、循环缓冲等不同缓冲策略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提高 I/O 吞吐量方面的作用。另外,书中对于中断驱动 I/O、DMA(直接内存访问)等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让我明白了操作系统是如何在不占用 CPU 的情况下,高效地完成大量的数据传输。这些技术对于构建高性能的 I/O 系统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介绍了多种 I/O 调度算法,如先来先服务(FCFS)、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电梯算法(SCAN)等,并详细分析了它们的性能特点和适用场景,这为我理解磁盘 I/O 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书中对于网络协议栈的概述也比较到位,虽然不是重点,但对于理解操作系统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帮助。

评分

可以

评分

有 v 小时啊都好看哦就分手吃亏互怼啊沣感觉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慢慢研读。

评分

可以,印刷清晰,上课教材不买不行

评分

连一张塑料包装纸都没有

评分

不错的,。。。。。。。。。。。。。。。。。。。。。。。

评分

书不错,挺好,值得购买!

评分

随便写点东西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