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百年经典·04卷:君主论,乌托邦,马丁·路德论文和演讲集》包括以下内容:
★《君主论》
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代表作。“近代政治学之父”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
★《托马斯·莫尔传》
托马斯·莫尔专业的传记作品,作者是托马斯·莫尔的大女婿威廉·罗珀。
★《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品,其思想推动了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马丁·路德演讲集》
著名民权运动领袖的代表作品,推动了宗教改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查尔斯·艾略特,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任职长达45年之久,是哈佛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任职期间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强调选修课,提高入学标准,终于使哈佛成为国际著名学府。著有《教育改革》《自传》等,主编了《哈佛百年经典》系列丛书,影响了整个世界。
君主论 〔意大利〕马基雅维利
托马斯·莫尔传〔英〕威廉·罗珀
乌托邦 〔英〕托马斯·莫尔
第一部
第二部
95条论纲 〔德〕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论文和演讲集
〔德 〕马丁·路德博士
天主教徒的三层屏障
在宗教会议里我们要讨论的事宜
基督徒的自由
——路德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
〔德〕 马丁·路德
第一章 君主国的种类及其获得方式
自古以来,统治人类的所有国家和政权就存在两种形式:共和制和君主制。而这些君主制国家不是从祖辈世袭的,就是新缔造的。新缔造的君主国也有两类:一类是全新的君主国,像弗朗西斯科·斯福尔扎①建立的米兰公国;另一类是被世袭的君主国占领后的附属,如西班牙的那不勒斯王国。这些新谛造的王国或新臣服的统治区,以前要么是习惯在君主的统治下生活,要么曾经是自由的共和国。而其获得方式要么是凭借自己或他人的武力,要么是靠君主德行的感召或好运气。
第二章 世袭君主制
关于共和国我就不在这里谈论了,因为在其他的地方我已详细论述过了。在此,我将按照上一章关于君主国的分类,依顺序来探讨一下该如何治理国家和维持政权的稳固。
在世袭的君主国中,民众已习惯于世袭君主的统治,维持政权稳固要比新生的君主国容易得多。只要君主能够沿袭祖训,并在意外情况出现时随机应变,灵活决策,就能维持政权的稳固。即使一位君主能力平平,依此行事也能保住政权。除非遇到异常强大的外部力量干涉,政权才有可能被篡夺。即使暂时失去政权,一旦篡权者发生祸乱,君主也能很快地夺回政权。
比如我们意大利的费拉拉公爵①,他之所以能够抵挡住1484年威尼斯人的进攻和1510年教皇朱利奥②的进攻,就是因为其家族在此地有着悠久的统治历史。世袭君主冒犯民众较少,自然受到民众的拥护与爱戴。除非君主本人品行恶劣,惹人憎恨,一般而言民众还是自然地、顺理成章地拥护和支持他,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样的君主制国家因其统治长久绵延,会使人们慢慢淡忘对上一次变革的记忆。这种记忆对政权的变革是重要的,上一次变革的记忆就是下一次可能出现的变革的火种。
第三章 混合君主国
对于新缔造的君主国来说,就会有许多困难。如果它仅有一部分是新的,整体并不是全新的,这样的君主国家就可以称做混合君主国。任何看似不要紧的困难,都会成为政权变化的原因,因为在这样的政权国家中,人们改善生活的意愿较大,热衷于更换他们的统治者,常会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统治者。但变革后人们常会发现,生活并没有期待的那么美好,甚至比以前更糟糕。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很自然的,通常也是一种必然,那就是新的君主总是会让新属地上的臣民们来承担那些犒赏军队和巩固占领地区的花费。这对新属地上的臣民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常招致民众的怨愤。当你得到一个国家土地的时候,也就自然成了这个国家所有人民的敌人。同时,想要继续取悦那些曾经的支持者也是很难的,他们的胃口是难以满足的,与他们保持长久的友谊是不可能的。因为欠着他们的恩情,你还不可以用强硬手段对付他们。即使你拥有强大的武力,在占领一个新的地方时,当地民众的拥戴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因如此,法王路易十二虽在很短时间内就占领了米兰,但又迅速地失去了它。并且第一次只凭借洛多维科公爵①自己的军队就可办到。那些当初为路易十二打开城门的人们发现他们曾经的希望根本就没有实现,也就不再想要忍受新君主的统治了。实际上,那些出现反抗的地方再度被侵服之后就不会那么容易丢掉了。统治者会借镇压反叛者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会坚决地惩办叛乱者,肃清嫌疑人等,并弥补自己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米兰第一次摆脱法国的占领,只需要一个公爵在边境发动起义就足够了。而要再次摆脱法国的统治,则需要发动全世界的力量来反抗法国国王,把他的军队歼灭或赶出意大利,至于这样做的原因我已在上面讲到了。但米兰终究还是从法国手中夺了回来。法王第一次丢失米兰的原因已经讨论过了,现在谈谈他第二次失去米兰的原因,看看他当时采取了什么办法。如果换作其他人的话,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住所有领土。
在我看来,那些被吞并到古老君主国的国家或地区,或者与征服国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的语言; 或者情况完全相反,既不在同一地区,语言之间又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尤其是被占领国的人民并没有生活在自由民主的制度之下,那统治就容易得多——只要将旧君主家族铲除干净,就能够牢牢地统治当地。由于在其他事情上与以前并无多大区别,风俗习惯也没什么变化,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生活下去。就像布列塔尼、布尔戈尼、加斯科涅和诺曼底①那样,这些地方已经长期归属于法国了。虽然在语言上有一点点小的差异,但因其生活习惯相同,很容易相互融合。想要占有这些地方并进行长期统治的君主,就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要对其原有的旧君主及其血统斩草除根;二、不要变更法律和赋税。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就会与古老的君主国结成一体。
如果征服国在语言、风俗与规章制度等方面,与被征服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那就会存在许多困难。征服国要花费巨大的力量,同时也要有好运气才能控制被征服国。最有效和最有力的办法,或许是征服国的君主御驾亲征,并长期驻扎在那里,并与当地的民众一起生活,只有这样才会使新征服的属地更加持久和稳固,土耳其人统治希腊就是这样做的。如果当时土耳其皇帝没有亲自驻守在希腊②,即使采取其他再好的办法,统治也不会稳固。君主亲自坐镇,任何的骚动都会在最初就被察觉,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有力措施。相反,如果君主不在那里,只有出了大乱子才会被上报,那时再想铲除已经晚了。此外,君主亲自坐镇,当地的臣民就可以及时地向他求助,从而避免当地官员的欺压,愿做良民的百姓们就会更加地拥戴新君主。这样,即使那些图谋不轨的人也会感到害怕,企图进攻的外来者也会灰心丧气,因为只要君主驻守在那里一天,想要把它从君主手中夺去的愿望就不能实现。
另一个好方法是向征服国的一两个要害的地方派遣殖民,或者驻扎大量的军队,两者至少需要选择一种。派遣殖民花费的钱财较少,君主只侵占这个国家的小部分人的权益,他们会因自己的房产田地被新来的殖民侵占而心生怨恨,但毕竟只占少数,且散居各地,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而那些利益没有受到损害的民众,就很容易安抚了,他们由于担心自己的房屋财产被侵占而处处小心谨慎,唯恐犯错。我的结论是,这种殖民代价较小,且又稳妥可靠,不会触犯太多的人。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他们一贫如洗,且散居各地,是不会对君主及其统治造成危害的。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对于被征服地的民众,如若不打算进行安抚,就应该全部消灭,因为受到轻微的侵害他们反而能够进行报复,但对那些毁灭性的打击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如果要侵犯他人的利益,就应采取无须害怕报复的那一种。
如果采取驻扎部队进行震慑的话,军队就会在守卫殖民地的同时,消耗掉那里几乎所有的收入,得益可能会变成损失。这样代价过大,也会得罪很多人。部队常常需要换防,大规模的军队轮防必然会损害更多民众的利益,他们会不堪其扰,会因利益的被侵犯逐渐变成君主的仇敌。虽然他们发动反抗的可能性不大,但因他们的祖辈住在当地,可以随时给君主带来新的危害。所以说驻扎军队是不太可行的,而派遣殖民的方式却是大有裨益的。
要彻底征服那些在语言、生活习惯和制度上与征服国不同的地区,君主应注意和这个地区周边的小国家搞好关系,成为它们的保护者和盟主,但同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实力较强大者,一有机会就尽量削弱他们的力量。对于那些和自己力量差不多的大国要特别警惕,绝对不能允许他们以任何借口来干涉本地区的事务。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属地中那些心怀不满而野心十足的家伙们由于贪婪或恐惧而经常引狼入室。当年把罗马人引入希腊的就是埃托利亚人①,当时罗马人入侵的几乎所有地方都有当地人的招引。一般来说,遇有强大的外部力量的侵犯,当地的势力较弱小的部族都会寻求与外部势力进行联合来推翻欺凌他们的强大势力,而宁愿自己成为入侵者的附庸。这些较小部族和势力很容易被拉拢,且会心甘情愿地同侵略者融为一体。要注意的是,既要依靠他们共同对付当地的强大势力方,也应对他们进行监控,不能给予过大权利,这样才能成为整个地区的主宰。如果征服者对这件事处理不好,所占领的领地可能会丧失殆尽。即使能够勉强维持统治,也会被潜在的不利因素和无休止的麻烦纠缠。
罗马人在他们所征服的地方,很好地贯彻了这些政策。他们派遣殖民,安抚弱小国,但不让他们强大。他们镇压强大势力,不让任何的外来力量染指。让我们来看看希腊的例子,我认为这个例子足以证明一切。罗马人同阿卡亚人和埃托利亚人联合,占领了马其顿王国,驱逐了叙利亚国王安第奥修斯,但并没有允许阿卡亚人和埃托利亚人凭借功绩而扩张势力。无论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如何地苦苦哀求,罗马人都没有动心,坚决地把他打倒。安第奥修斯①的努力也不会让罗马人允许他在那个地方继续掌握任何领土,所以罗马人驱逐了他。罗马人的所作所为应该成为所有英明的君主的学习榜样:不仅要注意先前的问题,还要注意未来的危机。君主必须竭尽全力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因为只要能预见这些问题,找到挽救的方法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等到大难临头,病入膏肓时就无力挽回了。这就如同医生为病人看病一样,患病初期难以诊断却容易治疗,等到疾病容易诊断时,却往往难以治疗。国家大事也是一样的,如果能够及早地洞察到潜伏的祸患(只有审慎的人才能做得到),就能迅速地加以补救。如果没有及时察觉,等到祸患发展到人尽皆知的时候,往往就回天乏力了。
罗马人总是防微杜渐,不会为了避免战争而手软,他们知道战争是无法避免的,而拖延只会有利于敌人。他们同菲利普和安第奥修斯在希腊作战,就是为了避免将来等他们强大时同他们在意大利作战。虽然在当时那两场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他们不想那样做。不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有些人,嘴里整天会叨着“让时间来解决吧”这句话,他们宁愿依靠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作出决断。时机总是变化多端,稍纵即逝,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可能变成好事。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考察法国,看看它是否做过我上面论及的任何一件事情。这里我要谈的是路易十二①而不是查理八世②,因为路易占领意大利的时间长一些,他的所作所为更易观察些。你会看到他的所作所为和我刚才所讲的几乎是完全相反。
具有野心的威尼斯人想通过法王路易十二的干涉获取半个伦巴底,于是他们把路易引入意大利。对于法王接受威尼斯人的顺水人情没有什么可以责难的,他在那里没有什么朋友,加上之前查理八世③的所作所为,让路易在此地尝尽了闭门羹。他又想在意大利站住脚,我认为只需他妥善行事不犯错误,采取这样的办法是能够获得成功的。
通过再次占领伦巴底,他又一次获得了查理八世当年失去的威名:热那亚人归顺了,佛罗伦萨人成了他的朋友,费托瓦侯④、费拉拉公爵⑤、本蒂沃利奥⑥、富尔利夫人⑦、法恩扎⑧、佩萨罗⑨、里米尼、卡梅里诺、皮奥姆比诺①等地的统治者,还有卢卡人、比萨人、锡那纳人全都来奉承他,抢着要与他结盟。此时,威尼斯人才明白当初的举动是多么的鲁莽!仅仅为了获取伦巴底的两个小城镇而与路易结盟,他却将整个意大利三分之二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统治。
假如法王路易十二能遵守我前面所讲的那些规则,保护朋友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维持在意大利的统治是没有太大的困难的。虽然这些小国数目众多,但都弱小胆怯,他们不是怕罗马教廷,就是怕威尼斯人,他们追随法国是必然的。只要路易能够很好地利用他们,就可以对抗那些依然强大的敌对势力。可是路易在进入米兰之后就把自己以前的做法甩到一边去了,他帮助教皇亚历山大占领了罗马尼阿,完全没有意识到此举使他失去朋友和那些要依靠他以求得保护的人。一旦拥有宗教权利的教廷增加了权利,势力就会大增,野心也会极度膨胀,犯了这第一个错误之后,他不得不一错再错。直到最后为了防止亚历山大成为托斯卡纳的统治者,抑制他的野心,路易不得不亲自跑到意大利。
使教廷的权利过大,使朋友叛离,做完这些他还感觉不够,又同西班牙国王一起瓜分了自己垂涎已久的那不勒斯。原来他是一个人主宰意大利,由于西班牙国王的到来,那些心怀不满者和野心家总算找到了另外的依靠。本来他可以扶持那不勒斯国王,使他臣服于自己并年年纳贡,但他却把人家赶走,同时又引进来一个足以把自己赶走的人,这就留下了隐患。拓展疆土的愿望是王之常情,无可厚非,只是要量力而行,就会受到赞扬而非责难。但是如果一味地不择手段做出超越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就容易犯下大错,只会留下骂名。如果法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军力拿下那不勒斯,那大可放心地去做。如果不能,就不应联合强大的西班牙将其瓜分。联合威尼斯人瓜分伦巴底,是为了在意大利立足,这还能说得通,而联合别人来瓜分那不勒斯,就显得毫无道理,惹得天怒人怨。
路易十二犯了五个错误:消灭小势力而不是安抚他们;助长了本已很强大的势力;把强大的外国势力①引入意大利;没有亲自驻扎在那里;也没有派遣殖民到那里去。如果他不去犯第六个错误,即夺取威尼斯人的领导,那么他的声望还不至于这么差。假如之前他没有助长教廷的势力,也没有把西班牙人引进来,威尼斯人就会迫于压力而立刻归顺于他。但既然那两步臭棋已经走下去了,他就不应该同意让威尼斯灭亡,试想一下,如果威尼斯人足够强大,他们就不会允许其他人打伦巴底的主意;其他国家更不会多管闲事,从法国手中夺取伦巴底而拱手让给威尼斯人,他们更不会冒险与法国和威尼斯同时为敌。既然如此,何必要灭亡威尼斯呢?可能有人会说,把罗马尼阿让给教皇亚历山大,把那不勒斯让给西班牙,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战争。根据我在前面的论述,为避免一场肯定要发生的战争而去拖延时间只会对自己不利。为了暂时避免一场战争而听任混乱滋长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因为战争最终是无法避免的。也许有人会这样为路易辩护,他和教皇之间是有言在先的,他帮助教皇扩张事业,教皇则答应他帮助解除婚姻关系同时任命罗阿诺担任枢机主教,对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论述君主的信义及如何保持信义时专门回答。
因为没有遵守那些占有并保持领土的人们所应当遵守的规则,法王路易十二丢失了伦巴底。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毫不新奇。当瓦伦蒂诺(教皇亚历山大之子,人称切萨雷·博尔贾)占领罗马尼阿的时候,我曾和罗阿诺枢机主教在南特讨论过这个问题。主教当时对我说,意大利人不懂战争,我的回答是,法国人不懂政治。假如他们真的懂政治,就不会允许教廷大肆扩张势力。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西班牙和教廷在意大利所形成的强大势力是由法国一手造成的,法国的崩溃则是由他们造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亘古不变的普遍规律;使他人强大就是在自取灭亡。运用才智或使用武力帮助别人强大,受益者定会心怀猜忌,会倒打一耙。
第四章 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
为什么在他死后没有发生叛乱
亚历山大大帝①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便征服了大流士王国,他刚刚完成征服就去世了,亚洲还没有完全被征服。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反叛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他的后继者却出人意料地保住了江山。尽管他们因为自己膨胀的野心在帝国内部导致了一些麻烦,但除此以外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
探寻其原因,我认为自古以来的君主国都存在着两种统治方式:一种是由君主和其臣子进行统治,臣子们直接对君主负责,由君主任命给他们相关职位来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另一种是君主和贵族统治,贵族的地位是因其血统高贵,后代传承而得来的,并不是受君主的恩宠而得来的。贵族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和臣民,臣民们把贵族诸侯看作自己的主人,对其爱戴有加。
那些由君主和臣子统治的国家,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拥有绝对的权威。即使臣民服从其他人,这些人也只被看作隶属于君主的大臣,而不会对这些大臣产生特殊的爱戴之情。
这两种不同的国家统治制度,现在还存在着。比如,今天的土耳其皇帝和法兰西国王。整个土耳其帝国是由一位君主统治的,其他的人都是他的臣仆。皇帝把帝国分成若干个行省,向各个地方派驻各种行政官员,皇帝有权随意调动或撤换他们。而法国国王却被数量众多的世袭贵族所包围,贵族们有自己的领地和臣民,他们深受臣民拥戴,且拥有自己的特权。国王不能随意剥夺贵族的特权,否则定会遇到危险。
只要我们考察一下这两个国家制度方面的不同特征,就会认识到想要从土耳其皇帝手中夺取国家政权是非常困难的,但一旦征服,统治起来却比较容易。反之,占领法国则相对容易一些,想要统治它却是困难重重。征服土耳其皇帝的国家的困难之处在于入侵者是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个王公贵族来做内应的,指望皇帝周围的人背叛他,也是不太可能的。就像我在前面讲到的那样,他们全都是皇帝的奴仆,要收买他们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收买过来,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人们是不会追随他们的,他们并不会有太大的号召力。所以想要进攻土耳其就必须做好准备,因为将会面临一个团结一致的国家,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征服它,绝不能寄希望于内部的叛乱。但是一旦打败土耳其皇帝,征服了这个国家,使它无法东山再起,这时除了皇室成员之外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人了。一旦彻底消灭了皇族成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人了,其他任何人是得不到人民的信赖和拥戴的。征服者在征服过程中没有依靠以前的臣仆,不欠他们的任何人情,自然在征服之后也就无须害怕他们。
像法国这样的王国,情况则正好相反;随时都可以找到那些对现状不满和希望变革的人,只需要找一些这样的王宗贵族过来,入侵法国就会容易得多。他们会为你开路指导,使你能轻松获得胜利。一旦夺取该地,想要维持在那里的统治则会面临无数的困难,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和被你所打败的人,残存的贵族将成为变革的首领,仅除掉君主的家族是远远不够的。既不能使他们心满意足,又无法将他们斩草除根,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会把你赶出这个国家。
考察一下大流士①政权的性质就会发现,它跟土耳其很相似,都属于君主集权制。因此亚历山大大帝必须首先竭尽全力彻底击败大流士,将其从领土上赶跑,等到大流士一死,亚历山大就牢牢地控制了这个国家。假如亚历山大的后继者们能够团结一致,他们就能轻松地统治这个国家。假如他们不窝里斗,这个王国是不会发动骚乱的。
像法国这样的国家,统治起来就比较麻烦。西班牙、高卢(法国)和希腊之所以经常发生反抗罗马人的叛乱,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内部还存在着无数个小的公国。因为故国的记忆犹新,要是他们还保留着这些记忆,罗马人就不可能在那里坐稳江山。当这种记忆被罗马帝国的持久统治冲淡的时候,罗马人的统治还是会慢慢变得稳固起来的。后来罗马人发生内讧的时候,由于他们已在各地树立起了权威,每一个统治者都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因为家族已被铲除,除了罗马人,民众再也找不到任何拥戴的其他目标了。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就不会对亚历山大能较容易地统治亚洲,而皮尔罗①等人要付出极大努力和代价才能维持在占领地的统治感到惊讶了。其原因不在于征服者能力的大小,而主要是在于被征服国家的性质存在着差异。
第五章
怎样治理在占领之前生活在各自法律之下的城邦和国家
对于我前面提及的那些在被征服之前在各自法律下生活的城邦和国家,要统治的话有三种办法:一、彻底地消灭他们;二、君主亲自驻守在那里;三、允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但要收取赋税,同时建立一个政府,这个政府应该是向君主负责的。由于是君主所立的,你的友好和力量对其至关重要,他们一定会对你毕恭毕敬。这样的政府定会竭尽全力地拥护君主。如果想要保有一个已经习惯自由生活的城邦,没有比依靠这个城邦公民来进行治理更简便的方法了。
斯巴达人和罗马人的事例就是两个典型。斯巴达人在征服了雅典和底比斯之后,就通过扶持寡头政府来进行控制,但是最后还是失去了这两个城邦。罗马人在征服了卡普阿、迦太基和罗马尼阿之后采取的是毁灭性的政策,这样便不会失去他们了。在希腊,罗马人想效法当年的希腊人,让人们拥有自由并保留他们以前的法律,却没有获得成功。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在希腊的统治,他们被迫毁灭了许多城邦。
要牢固地占领并统治,除了毁灭,别无选择。无论是谁,一旦成为一个已习惯自由生活城邦的新主人,而他又不愿意把这个城邦毁灭掉,那等着被毁灭的就只有他自己了。因为当地民众随时会以自由的名义和恢复旧秩序为借口发动叛乱。即使你对他们恩泽有加,他们仍然不会忘记去寻找这样的借口。除非将那里的居民驱散到其他地方,无论再怎么恩舍,他们也不会忘掉以前的那个名义和那些制度的,遇有任何风吹草动便会死灰复燃。就像被佛罗伦萨统治百年的比萨一样,最后还是失去了。
如果新获得的城邦或地区已习惯在君主的统治下生活,旧君主及其家族已被消灭,这些习惯于服从的臣民没有了旧主,又不愿意从他们中推出一位新君主,他们不知道怎样自由地生活,不可能轻易起来反抗。所以,新君主能够较容易地获得他们的支持,统治也较为容易。但是,在共和国中情况就会变得不同,民众有一种很深的仇恨和一颗复仇的心。他们缅怀过去的自由生活,很难屈从。稳妥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消灭或君主亲自驻扎在那里。
……
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孔子到释迦摩尼,人类先哲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将这些优秀的文明汇编成书奉献给大家,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造福人类的事情!1901年,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联合哈佛大学及美国其他名校一百多位享誉全球的教授,历时四年整理推出了一系列这样的书——《Harvard Classics》。这套丛书一经推出即引起了西方教育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赞扬,并因其庞大的规模,被文化界人士称为The Five-foot Shelf of Books——五尺丛书。
关于这套丛书的出版,我们不得不谈一下与哈佛的渊源。当然,《Harvard Classics》与哈佛的渊源并不仅仅限于主编是哈佛大学的校长,《Harvard Classics》其实是哈佛精神传承的载体,是哈佛学子之所以优秀的底层基因。
哈佛,早已成为一个璀璨夺目的文化名词。就像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学院,或者山东曲阜的“杏坛”,哈佛大学已经取得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地位。哈佛人以“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自豪。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从1636年建校至今,哈佛大学已培养出了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获奖者。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记录。它还培养了数不清的社会精英,其中包括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哈佛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同时也是世界人文的奇迹。
而将哈佛的魅力承载起来的,正是这套《Harvard Classics》。在本丛书里,你会看到精英文化的本质:崇尚真理。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正代表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和方向。
哈佛人相信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人文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恒的智慧,所以哈佛人从来不全盘反传统、反历史。哈佛人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阻碍人对真理的追求。
对于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的丛书,丛书主编查尔斯·艾略特说:“我选编 《Harvard Classics》,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
“在这50卷书、约22000页的篇幅内,我试图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提供获取古代和现代知识的手段。”
“作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的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
可以说,50卷的《Harvard Classics》忠实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人类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和勇气。而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
这套丛书内容极其丰富。从学科领域来看,涵盖了历史、传记、哲学、宗教、游记、自然科学、政府与政治、教育、评论、戏剧、叙事和抒情诗、散文等各大学科领域。从文化的代表性来看,既展现了希腊、罗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苏格兰、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也撷取了中国、印度、希伯来、阿拉伯、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文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年代来看,从最古老的宗教经典和作为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到东方、意大利、法国、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英国、德国、拉丁美洲的中世纪文化,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苏格兰、西班牙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再到意大利、法国三个世纪、德国两个世纪、英格兰三个世纪和美国两个多世纪的现代文明。从特色来看,纳入了17、18、19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权威文献,收集了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随笔、历史文献、前言、后记,可为读者进入某一学科领域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套丛书自1901年开始推出至今,已经影响西方百余年。然而,尽管民国时期的文化人士对这套丛书大加赞赏,很遗憾的是中文版本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终未能面市。
2006年,万卷出版公司推出了《Harvard Classics》全套英文版本,这套经典著作才得以和国人见面。但是能够阅读英文著作的中国读者毕竟有限,于是2010年,我社开始酝酿推出这套经典著作的中文版本。
在确定这套丛书的中文出版系列名时,我们考虑到这套丛书已经诞生并畅销百余年,故选用了“哈佛百年经典”这个系列名,以向国内读者传达这套丛书的不朽地位。
同时,根据国情以及国人的阅读习惯,本次出版的中文版做了如下变动:
第一,因这套丛书的工程浩大,考虑到翻译、制作、印刷等各种环节的不可掌控因素,中文版的序号没有按照英文原书的序号排列。
第二,这套丛书原有50卷,由于种种原因,以下几卷暂不能出版:
英文原书第4卷:《弥尔顿诗集》
英文原书第6卷:《彭斯诗集》
英文原书第7卷:《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效法基督》
英文原书第27卷:《英国名家随笔》
英文原书第40卷:《英文诗集1:从乔叟到格雷》
英文原书第41卷:《英文诗集2:从科林斯到费兹杰拉德》
英文原书第42卷:《英文诗集3:从丁尼生到惠特曼》
英文原书第44卷《圣书(卷Ⅰ):孔子;希伯来书;基督圣经(Ⅰ)》
英文原书第45卷《圣书(卷Ⅱ):基督圣经(Ⅱ);佛陀;印度教;穆罕默德》
英文原书第48卷《帕斯卡尔文集》
这套丛书的出版,耗费了我社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首先,翻译的工作就非常困难。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我们向全国各大院校的数百位教授发出翻译邀请,从中择优选出了最能体现原书风范的译文。之后,我们又对译文进行了大量的勘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和精炼。
由于这套丛书所使用的英语年代相对比较早,丛书中收录的作品很多还是由其他文字翻译成英文的,翻译的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的译文还可能存在艰涩、不准确等问题。感谢读者的谅解,同时也欢迎各界人士批评和指正。
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中文读本,也期待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影响西方百年的经典图书,可以拨动中国读者的心灵,影响人们的情感、性格、精神与灵魂。
这本书的质感真的很棒,厚实的书页,精致的排版,拿在手里就充满了阅读的冲动。我一直很喜欢这种“百年经典”系列的选书,总能让我接触到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君主论》这几个字,就自带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权力的本质,马基雅维利提出的那些“权术”是否真的如同传说般冷酷而有效,又是否具有永恒的价值。而《乌托邦》,更是激发了我对理想社会的无限遐想,莫尔笔下的那个完美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它又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了怎样的启示?再加上马丁·路德的论文和演讲,这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为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路德的思想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他的言辞又是如何点燃改革的火炬,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将这几部作品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不仅涵盖了政治、社会、宗教等多个重要的思想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组合,似乎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完整的西方思想发展脉络,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那些影响世界的伟大思想是如何孕育和传播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纸张的触感也非常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我一直很喜欢这种“经典”系列的书,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传承。这次的《哈佛百年经典》系列,尤其让人期待。看到《君主论》和《乌托邦》这两本书的结合,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是关于权力的冷酷思考,另一方面是对美好社会的憧憬,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放在一起阅读,肯定会碰撞出很多火花。而且,《君主论》里面的很多观点,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想想看,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人如此深刻地洞察了政治的本质,真是令人佩服。而《乌托邦》则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我们思考“理想”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再加上马丁·路德的论文和演讲,这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路德的演讲是如何激发信仰,又是如何挑战当时的权威的。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用心,似乎精心挑选了那些能够代表西方思想重要转折点的作品,这对于想要了解西方文明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散发着经典的气息。我一直对那种能够穿越时空的思想有着特殊的迷恋,而《哈佛百年经典》系列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穿越”的渴望。这次拿到《君主论》、《乌托邦》、《马丁·路德论文和演讲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直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作品,关于政治的现实主义论调,总让人在惊叹之余,又不禁陷入沉思。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则代表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永恒向往,不知道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的定义是怎样的,又如何去构筑那个不存在的完美国度。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马丁·路德的论文和演讲集,这位改变欧洲历史进程的人物,他的思想,他的呐喊,一定充满了力量。将这几部作品放在一起,无疑是一次对西方思想史重要节点的梳理,从政治的权力运作,到社会的理想蓝图,再到宗教的信仰革命,这本书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入口,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层层叠加,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封面上“哈佛百年经典”的字样,瞬间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感和期待值。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巨著充满敬意,而这本《君主论》、《乌托邦》、《马丁·路德论文和演讲集》的合集,无疑正是这样的经典之作。我尤其好奇《君主论》中关于统治者如何获取和维持权力的那些“实用”策略,它们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冷酷而高效?而《乌托邦》则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题材,那种对完美社会的构想,总是能引发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不知道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想象中构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国度。另外,马丁·路德的论文和演讲,作为宗教改革的核心文献,我非常期待了解他当时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挑战教会权威,又是如何用语言点燃无数人心中的信仰之火的。这本书的跨度很大,从政治哲学到社会构想,再到宗教思想,汇集了西方思想史上几个重要的维度,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窥见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侧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经典,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烫金字体,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封面上的“哈佛百年经典”几个字,就足以让人对其内容的价值产生天然的信任。我一直对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他们的著作充满了好奇,而这次收到这本书,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度。《君主论》作为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想必会带来许多颠覆性的思考,而《乌托邦》则代表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永恒追寻,不知道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构想他们的完美世界的。更不用说马丁·路德的论文和演讲集,作为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他的思想无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等待我去一点点地挖掘。我期待着它能带我穿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这本书的选目来看,它似乎汇集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几个重要里程碑,涵盖了政治、社会和宗教等多个领域,这种跨领域的融合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对世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个价格能买到这样的书挺不错的,纸质和内容都可以。
评分2006年,万卷出版公司推出了《Harvard Classics》全套英文版本,这套经典著作才得以和国人见面。但是能够阅读英文著作的中国读者毕竟有限,于是2010年,我社开始酝酿推出这套经典著作的中文版本。
评分在书店看好了再在网上买,不错。纸张有点差!
评分在书店看好了再在网上买,不错
评分京东是购买正品不错的选择,物流快,质量好。值得信赖。
评分这套书买了10本,可惜没有全套。
评分还不错,有水平,还不赖很超值
评分京东图书搞活动买了好多基本都满意
评分给孩子买的,孩子喜欢。质量精良,是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