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動物傳染病是製約養殖業發展和影響公共衛生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集約化生産模式的不斷擴大,多種經濟動物飼養的興起,對我國動物傳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齣瞭新的要求。在我國,執業獸醫考試全麵推行。在這種新的形勢下,我們組織瞭國內有代錶性的14所農業院校的教師編寫瞭《動物傳染病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動物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的基本規律
第一節 感染及其分類
一、感染
二、感染的類型
第二節 傳染病的發生及分類
一、傳染病的發生及其特徵
二、傳染病發生的3個要素
三、傳染病的臨診發展階段
四、傳染病的分類
第三節 傳染病流行過程
一、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三、易感動物群體
四、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
第四節 傳染病流行特徵
一、流行強度
二、流行過程的規律性
第二章 動物傳染病的防控措施
第一節 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則和
內容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則
二、防疫工作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疫情報告和傳染病診斷、
控製、撲滅
一、疫情報告
二、傳染病的診斷
三、傳染病的控製和撲滅
第三節 消滅傳染源
一、檢疫
二、隔離和封鎖
三、病畜的撲殺與治療
第四節 切斷傳播途徑
一、消毒
二、殺蟲
三、滅鼠
四、防鳥
五、病屍的無害化處理
第五節 保護易感畜群
一、生態預防
二、免疫接種
三、藥物預防
四、建立無特定病原畜(禽)群
五、抗病育種
第三章 多種動物共患傳染病
第一節 多種動物共患病毒性傳染病
一、口蹄疫
二、流行性感冒
三、狂犬病
四、日本乙型腦炎
五、牛海綿狀腦病
六、痘病
七、輪狀病毒病
八、僞狂犬病
九、傳染性膿皰
十、水皰性口炎
十一、腦心肌炎
十二、裂榖熱
十三、尼帕病
十四、亨德拉病
十五、森林腦炎
第二節 多種動物共患細菌陸傳染病
一、大腸杆菌病
二、沙門菌病
三、巴氏杆菌病
四、布氏杆菌病
五、結核病
六、鏈球菌病
七、衣原體病
八、附紅細胞體病
九、炭疽
十、破傷風
十一、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癥
十二、惡性水腫
十三、壞死杆菌病
十四、葡萄球菌病
十五、綠膿杆菌病
十六、耶爾森茵病
十七、李氏杆菌病
十八、彎麯菌病
十九、棒狀杆菌病
二十、嗜皮菌病
二十一、鼻疽
二十二、類鼻疽
二十三、土拉杆菌病
二十四、放綫菌病
二十五、萊姆病
二十六、鈎端螺鏇體病
二十七、皮膚黴菌病
二十八、O熱
第四章 豬的傳染病
第一節 豬的病毒性傳染病
一、豬瘟
二、豬繁殖與呼吸綜閤徵
三、豬圓環病毒病
四、豬傳染性胃腸炎
五、豬流行性腹瀉
六、豬細小病毒病
七、豬水皰病
八、豬水皰疹
九、非洲豬瘟
十、豬藍眼病
十一、豬血球凝集性腦脊髓炎
十二、豬腸病毒感染
十三、豬腺病毒感染
十四、豬巨細胞病毒感染
十五、豬蓋他病毒病
十六、仔豬先天性震顫
第二節 豬的細菌性傳染病
一、豬丹毒
二、豬支原體肺炎(氣喘病)
三、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四、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
五、副豬嗜血杆菌病
六、豬增生性腸炎
七、豬痢疾
八、仔豬梭菌性腸炎
九、豬呼吸道疾病綜閤徵
窘五章 反芻動物傳染病
第一節 反芻動物病毒性傳染病
一、牛流行熱
二、牛病毒性腹瀉一黏膜病
三、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四、藍舌病
五、小反芻獸疫
六、牛瘟
七、惡性卡他熱
八、茨城病
九、牛白血病
十、梅迪一維斯納病
十一、山羊病毒性關節炎一腦炎
十二、牛疙瘩皮膚病
十三、赤羽病
十四、水牛熱
十五、邊界病
十六、綿羊肺腺瘤病
十七、鹿流行性齣血熱
十八、牛副流行性感冒
十九、中山病
二十、牛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第二節 反芻動物細菌性傳染病
一、牛副結核病
二、無漿體病
三、羊梭菌性疾病
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
五、氣腫疽
六、牛傳染性胸膜肺炎
七、羊支原體性肺炎
八、心水病
……
第六章 馬屬動物傳染病
第七章 禽的傳染病
第八章 兔、貓、犬、貂的傳染病
附錄一 疫病分類
附錄二 動物病癥鑒彆診斷錶
附錄三 常用疫苗免疫方法的劑量
精彩書摘
第二節 傳染病的發生及分類
一、傳染病的發生及其特徵
傳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診錶現(病程經過)、並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當機體抵抗力強時,即使有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也不會引起機體明顯的臨診癥狀,因為動物機體能迅速調動全身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力,將入侵的病原體清除或消滅掉,與此同時,機體也獲得瞭抗傳染的免疫力。而當機體免疫力或抵抗力較弱時,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可以突破機體的免疫防綫,從入侵門戶到血流、淋巴、神經等擴散達全身或嗜好部位,引起動物不同程度的疾病。
在臨診上,不同傳染病的錶現盡管韆差萬彆,如同一種傳染病在不同動物、不同品種、不同年齡錶現各異,甚至同一種動物但不同品係或不同個體易感性上存在有很大差異,但與非傳染性疾病相比,傳染性疾病具有以下共同特徵。
1.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
每一種傳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體所引起。例如,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雞新城疫由雞新城疫病毒引起,豬氣喘病是由豬肺炎支原體引起,等等。
2.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體在一個患病個體內增殖後能不斷排齣、經一定的途徑感染另一個有易感性的個體,並且引起相同癥狀的疾病,這種特性稱力傳染性。因為傳染性,可以使疾病不斷嚮周圍擴散,即從一個個體傳嚮周圍多個個體(群體)。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傳染可以從一個地區傳染至一個或多個地區,構成大流行。這就是傳染病的流行性。傳染性和流行性也是傳染病區分於非傳染性疾病的一個顯著特徵,正是這種特性,容易使疫情迅速擴散,造成重大損失。
3.受感染動物可以齣現特異性免疫學反應
在感染過程中,由於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引起受感染動物發生免疫生物學的改變,如産生特異性抗體和/或變態反應等,這些改變可以通過免疫學的方法檢測齣來,從而利於機體感染狀態的確定。這是檢疫和血清學檢查的基礎。需要指齣的是,生産實踐中常采用疫苗免疫接種,也會齣現這種類似反應,與自然感染相混淆。因而,有必要開發齣區分自然感染還是疫苗接種動物的診斷試劑盒,進行血清學甄彆。
4.受感染動物可産生特異性免疫力
大多數傳染病發生後,耐過動物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使機體在一定時期內或終身不再感染此種病原體。除少數傳染病可獲得持久免疫外,臨診上可能錶現為復發、再感染、重復感染等情形。生産實踐中常采用疫苗免疫接種,通過模擬感染或病原體的保護性抗原刺激,賦予動物機體一段時間內具有免疫力。但個彆傳染病例外,如牛海綿狀腦病,牛感染後缺乏免疫應答。
5.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流行規律
一般來說,每種傳染病都有一定的潛伏期、一定的病程經過和特定的臨診錶現。此外,有些傳染病還錶現有一定的流行規律,如齣現季節性和周期性。
……
前言/序言
動物傳染病是製約養殖業發展和影響公共衛生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集約化生産模式的不斷擴大,多種經濟動物飼養的興起,對我國動物傳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齣瞭新的要求。在我國,執業獸醫考試全麵推行。在這種新的形勢下,我們組織瞭國內有代錶性的14所農業院校的教師編寫瞭這本書。
當前,動物傳染病防控的形勢日趨嚴峻,主要體現在原有的傳染病有的死灰復燃,新的傳染病又不斷齣現,某些傳染病的病原變異速度加快、齣現新的基因型或血清型及臨診型,免疫抑製和多重混閤感染十分普遍,疫病的非典型性緻使臨診診斷更加睏難,而實驗室檢測和綜閤診斷占有更突齣的地位,因此在本書編寫中突齣瞭實驗診斷技術和鑒彆診斷要點,以滿足實際應用需要。本書中,在各種病原的敘述部分,參照瞭陸承平教授主編的《獸醫微生物學》(第五版),便於本書與前期基礎課程的衍接。學習和鞏固這些基礎知識,勢必有助於提高在校學生和各級在職人員的專業水平。
本書編寫分工各盡所長,其內容包含瞭編者的科研成果和生産經驗,集中反映丁當前動物傳染病的防製新技術和新動嚮。全書共分8章,具體編寫分工如下:第一章由羅滿林編寫;第二章由張訓海編寫;第三章由趙玉軍、陳鍾鳴、單虎、魏建中、賀東生、李有文、硃占波編寫;第四章由周雙海、吳斌、亓文寶、賀東生、羅滿林、宋勤葉編寫;第五章由鬍永浩、硃占波、李有文編寫;第六章由王川慶編寫;第七章由張春傑、宋勤葉、張訓海編寫;第八章由單虎、羅滿林編寫。此外,附錄一由王川慶編寫,附錄二由王川慶、羅滿林編寫;附錄三由羅滿林、張訓海編寫。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杜建玲、高紅岩編輯做瞭大量工作,研究生莫永正和陳徵兵在附錄三的文字錄入上也作瞭大量工作,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當今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盡管編者作齣瞭很大努力,但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羅滿林
2013年8月
《動物病原學基礎與應用》 內容簡介 《動物病原學基礎與應用》是一部係統闡述動物病原體種類、結構、緻病機製、診斷技術及其防控策略的專著。本書旨在為獸醫學、動物科學、預防獸醫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科研和生産一綫人員提供一本全麵、深入且實用的教科書或參考書。全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緊密追蹤學科前沿,力求展現動物病原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 第一部分:動物病原學總論 本部分首先對動物病原學進行宏觀的介紹,闡述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在現代獸醫學和公共衛生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 動物病原學概論 1.1 動物病原學研究的對象與範疇 深入剖析動物病原學所涵蓋的各類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原生動物、蠕蟲、節肢動物等),以及一些非典型病原體如朊病毒。詳細說明這些病原體如何侵襲動物機體,引起不同層次的病理生理改變。 1.2 動物病原學的重要性 從疾病防控、動物福利、食品安全、經濟損失以及人畜共患病防治等多個維度,闡述研究動物病原學的重大意義。著重強調在應對全球性新發、再發動物疫病,保障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健康方麵,動物病原學不可或缺的作用。 1.3 動物病原學研究方法 係統介紹現代動物病原學研究常用的技術和方法,包括傳統的微生物培養、分離鑒定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如PCR、基因測序、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免疫學技術(如ELISA、Western Blot、流式細胞術),細胞培養技術,以及動物模型構建等。強調不同技術的優劣勢及其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 1.4 動物病原體的分類與命名 介紹國際通用的病原體分類係統(如Bergey氏細菌鑒定手冊、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標準等),以及不同病原體類群的命名原則和演變。 第二章 動物病原體的緻病機製 2.1 病原體的侵入與定植 詳述病原體如何通過不同的途徑(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黏膜、生殖道、血液、昆蟲媒介等)進入宿主體內,以及它們如何黏附和定植在特定的組織或細胞上。 2.2 病原體的生長與繁殖 闡述病原體在宿主體內獲取營養、生長繁殖的策略,以及宿主免疫係統如何對其生長進行抑製。 2.3 病原體的毒力因子與損傷宿主 係統梳理各類病原體産生的毒力因子,包括外毒素、內毒素、酶類、代謝産物、侵襲因子、生物膜形成等,並詳細闡述這些因子如何直接或間接損傷宿主細胞、組織和器官,誘發炎癥反應、細胞死亡等病理過程。 2.4 宿主對病原體的免疫應答 深入探討宿主免疫係統識彆病原體、清除病原體以及産生免疫記憶的復雜過程。包括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的協同作用,不同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和免疫分子(如細胞因子、抗體、補體等)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2.5 病原體逃避宿主免疫的機製 分析病原體為瞭在宿主體內生存和傳播,發展齣的各種逃避宿主免疫監視和攻擊的策略,如抗原變異、抑製免疫細胞功能、破壞免疫分子、隱藏於宿主細胞內等。 第二部分:主要動物病原體分類與特點 本部分將針對主要動物病原體類彆,逐一進行詳細介紹,包括其形態結構、遺傳物質、分類地位、緻病性、在動物群中的流行特點以及重要的代錶性種類。 第三章 細菌性動物病原體 3.1 細菌的形態、結構與生理 介紹細菌的基本形態(球菌、杆菌、螺鏇菌等)、細胞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體、鞭毛、菌毛、莢膜等)以及重要的生理生化特性。 3.2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闡述細菌的遺傳物質(DNA)及其復製,以及細菌基因的突變、重組(如轉化、轉導、接閤)等變異機製,這對細菌適應環境和獲得耐藥性至關重要。 3.3 細菌的緻病機製 具體分析細菌通過産生毒素(如外毒素、內毒素)、酶、形成生物膜、侵入宿主細胞等方式導緻疾病的機理。 3.4 重要的細菌性動物病原體 3.4.1 革蘭氏陽性菌: 重點介紹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大腸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闡述其形態、緻病性和代錶性疾病。 3.4.2 革蘭氏陰性菌: 重點介紹沙門氏菌(Salmonella spp.)、巴氏杆菌(Pasteurella spp.)、結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布魯氏菌(Brucella spp.)、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等,闡述其形態、緻病性和代錶性疾病。 3.4.3 螺鏇體與支原體: 介紹螺鏇體(如Borrelia spp.)和支原體(如Mycoplasma spp.)的特點及引起的疾病。 3.5 細菌耐藥性的産生與機製 詳細探討細菌獲得和傳播耐藥性的途徑,以及主要的耐藥機製,如酶的降解、靶點的改變、藥物外排泵等,並分析其對臨床治療的挑戰。 第四章 病毒性動物病原體 4.1 病毒的基本結構與復製 介紹病毒的組成(核酸、衣殼、包膜等),病毒的復製周期(吸附、侵入、脫殼、生物閤成、組裝、釋放),以及不同類型病毒(DNA病毒、RNA病毒、逆轉錄病毒)的復製特點。 4.2 病毒的緻病機製 闡述病毒如何通過直接損傷宿主細胞、乾擾細胞功能、誘導免疫病理反應、整閤入宿主基因組等方式緻病。 4.3 病毒的分類與重要病毒 4.3.1 動物DNA病毒: 介紹痘病毒(Poxviridae)、皰疹病毒(Herpesviridae)、腺病毒(Adenoviridae)、細小病毒(Parvoviridae)等,以及其代錶性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如牛痘、馬痘、貓皰疹病毒感染、犬細小病毒等。 4.3.2 動物RNA病毒: 介紹流感病毒(Orthomyxoviridae)、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ridae)、冠狀病毒(Coronaviridae)、狂犬病病毒(Rhabdoviridae)、呼腸孤病毒(Reoviridae)、黃病毒(Flaviviridae)等,以及其代錶性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如禽流感、犬瘟熱、貓瘟、豬瘟、狂犬病、藍舌病等。 4.3.3 逆轉錄病毒: 介紹反轉錄病毒(Retroviridae)的特點及其引起的疾病,如貓白血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等。 4.4 病毒的變異與進化 探討病毒基因突變、重組(如基因重配、基因片段交換)等機製,導緻病毒抗原變異、毒力改變以及齣現新變異株,這是病毒防控麵臨的重要挑戰。 4.5 病毒的抗病毒免疫 介紹宿主針對病毒感染的免疫應答,包括乾擾素的作用、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的殺傷作用、抗體介導的中和作用等。 2024-04-08 00:00:00第五章 真菌性動物病原體 5.1 真菌的形態、結構與生理 介紹真菌的基本形態(酵母、黴菌)、細胞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等)以及營養生長和繁殖方式。 5.2 真菌的緻病機製 闡述真菌如何通過産生毒素、侵襲宿主組織、誘導過敏反應等緻病。 5.3 重要的真菌性動物病原體 5.3.1 淺部真菌: 介紹引起皮膚、毛發、指甲感染的真菌,如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貓小孢子菌(Microsporum felineum)等引起的皮膚癬菌病。 5.3.2 深部真菌: 介紹引起係統性感染的真菌,如麯黴菌(Aspergillus spp.)、念珠菌(Candida spp.)、隱球菌(Cryptococcus spp.)等,及其引起的麯黴病、念珠菌病、隱球菌病等。 5.4 真菌毒素 討論真菌産生的代謝産物,如黃麯黴毒素、赭麯黴毒素等,它們對動物健康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響。 第六章 寄生性動物病原體 6.1 寄生蟲的分類與特點 介紹寄生蟲的宏觀分類,包括原生動物(如球蟲、錐蟲)、蠕蟲(綫蟲、吸蟲、縧蟲)和節肢動物(如蜱、蟎、蚤、蚊)。 6.2 寄生蟲的緻病機製 闡述寄生蟲如何通過吸血、攝食、組織破壞、分泌毒素、乾擾宿主生理功能、誘導免疫抑製或免疫過敏等方式緻病。 6.3 重要的寄生蟲性動物病原體 6.3.1 原生動物: 重點介紹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球蟲(Eimeria spp.)、巴貝斯蟲(Babesia spp.)、錐蟲(Trypanosoma spp.)等,及其引起的疾病。 6.3.2 蠕蟲: 綫蟲: 介紹肝圓綫蟲(Ascaris suum)、鏇毛蟲(Trichinella spiralis)、肺絲蟲(Dictyocaulus spp.)、心絲蟲(Dirofilaria immitis)等。 吸蟲: 介紹肝片吸蟲(Fasciola hepatica)、華支睾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等。 縧蟲: 介紹牛帶縧蟲(Taenia saginata)、豬帶縧蟲(Taenia solium)等。 6.3.3 節肢動物: 介紹牛蜱(Boophilus spp.)、雞蟎(Dermanyssus gallinae)、犬跳蚤(Ctenocephalides felis)等。 6.4 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探討寄生蟲與宿主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關係,包括宿主免疫力的維持與逃避,以及寄生蟲適應宿主環境的策略。 第三部分:動物病原學診斷與防控 本部分聚焦於動物病原體的診斷技術、疾病的流行病學分析以及主要的防控策略。 第七章 動物病原學診斷技術 7.1 實驗室診斷方法 7.1.1 傳統微生物學診斷: 詳細介紹病原體的分離、培養、形態學觀察、生化鑒定以及藥敏試驗。 7.1.2 分子生物學診斷: 深入講解PCR、Real-time PCR、DNA測序、基因芯片、宏基因組學等技術在病原體快速、準確檢測中的應用。 7.1.3 免疫學診斷: 闡述ELISA、瓊脂擴散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熒光抗體法、乳膠凝集試驗等抗原或抗體檢測方法。 7.1.4 細胞學與組織病理學診斷: 介紹對病變組織進行細胞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切片分析,以輔助病原體診斷。 7.1.5 動物接種試驗: 在特定情況下,通過將分離到的病原接種給敏感動物,觀察其發病情況進行鑒定。 7.2 現場診斷與快速檢測 介紹場效應晶體管(FET)檢測、便攜式PCR儀、側嚮層析免疫層析試紙條(如ELISA試紙條)等,以實現快速、便捷的現場診斷。 7.3 診斷結果的解讀與質量控製 強調診斷結果的準確性、特異性和敏感性,以及在診斷過程中實施質量控製的重要性。 第八章 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與風險評估 8.1 動物疫病傳播的規律 分析病原體的傳播途徑(直接接觸、間接接觸、垂直傳播、經媒介傳播等),以及動物群中疾病暴發和流行的基本規律(如疾病的潛伏期、傳染期、病死率、發病率)。 8.2 動物疫病監測與預警 介紹建立健全動物疫病監測體係的重要性,包括主動監測、被動監測、哨點監測等,以及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進行疾病預警。 8.3 風險評估與管理 探討對動物疫病傳播風險進行科學評估的方法,為製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第九章 動物病原體防控策略 9.1 預防措施 9.1.1 免疫接種: 詳細介紹各類疫苗(活疫苗、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等)的原理、應用及注意事項。 9.1.2 消毒與生物安全: 闡述不同消毒劑的選擇、使用方法,以及在養殖場、實驗室、運輸等環節實施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阻止病原體播散。 9.1.3 衛生防疫: 強調定期清潔、通風、墊料管理、人員與車輛消毒等基礎衛生防疫工作。 9.1.4 檢疫與隔離: 介紹動物進齣場、檢疫程序,以及對病、死動物進行及時隔離和無害化處理。 9.2 治療措施 9.2.1 抗菌藥物治療: 介紹各類抗菌藥物(抗生素、磺胺類等)的作用機製、臨床應用及閤理用藥原則,強調避免濫用和耐藥性的産生。 9.2.2 抗病毒藥物與抗真菌藥物: 介紹針對病毒和真菌感染的治療藥物。 9.2.3 抗寄生蟲藥物: 介紹各類驅蟲藥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9.2.4 支持療法: 強調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閤輸液、營養支持、對癥治療等,提高治愈率。 9.3 疫情撲滅與控製 介紹當疫情發生時,采取的綜閤性撲滅和控製措施,包括疫情報告、封鎖、撲殺、流行病學調查、疫苗接種、藥物治療等。 9.4 全球防控與“同一健康”理念 討論國際閤作在防控跨國界動物疫病中的重要性,並強調“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即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健康相互關聯,需要綜閤治理。 第四部分:動物病原學前沿與展望 本部分將對動物病原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第十章 動物病原學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 10.1 新發與再發動物病原體的監測與應對 關注如非洲豬瘟、高緻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新發、再發動物疫病的早期預警、快速診斷和有效防控。 10.2 動物病原體的基因組學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深入研究病原體的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揭示其緻病機製、進化規律以及藥物靶點。 10.3 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分子機製 從分子水平深入理解病原體與宿主免疫係統之間的復雜對話,為開發新型疫苗和治療藥物提供理論基礎。 10.4 疫苗研發的新技術與新策略 探討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病毒樣顆粒(VLP)疫苗、載體疫苗等新型疫苗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動物防疫中的應用。 10.5 動物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關係 研究腸道微生物對動物免疫力、營養代謝以及對病原體易感性的影響。 10.6 動物病原體與公共衛生 強調人畜共患病的研究與防控,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10.7 智能化診斷與精準防控 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動物疫病的智能化診斷、精準預測和高效防控。 《動物病原學基礎與應用》力求全麵、係統地展現動物病原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用的指導,為推動動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維護人類健康做齣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