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动物传染病是制约养殖业发展和影响公共卫生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约化生产模式的不断扩大,多种经济动物饲养的兴起,对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执业兽医考试全面推行。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组织了国内有代表性的14所农业院校的教师编写了《动物传染病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感染及其分类
一、感染
二、感染的类型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生及分类
一、传染病的发生及其特征
二、传染病发生的3个要素
三、传染病的临诊发展阶段
四、传染病的分类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动物群体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流行特征
一、流行强度
二、流行过程的规律性
第二章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第一节 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和
内容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防疫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疫情报告和传染病诊断、
控制、扑灭
一、疫情报告
二、传染病的诊断
三、传染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三节 消灭传染源
一、检疫
二、隔离和封锁
三、病畜的扑杀与治疗
第四节 切断传播途径
一、消毒
二、杀虫
三、灭鼠
四、防鸟
五、病尸的无害化处理
第五节 保护易感畜群
一、生态预防
二、免疫接种
三、药物预防
四、建立无特定病原畜(禽)群
五、抗病育种
第三章 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
第一节 多种动物共患病毒性传染病
一、口蹄疫
二、流行性感冒
三、狂犬病
四、日本乙型脑炎
五、牛海绵状脑病
六、痘病
七、轮状病毒病
八、伪狂犬病
九、传染性脓疱
十、水疱性口炎
十一、脑心肌炎
十二、裂谷热
十三、尼帕病
十四、亨德拉病
十五、森林脑炎
第二节 多种动物共患细菌陸传染病
一、大肠杆菌病
二、沙门菌病
三、巴氏杆菌病
四、布氏杆菌病
五、结核病
六、链球菌病
七、衣原体病
八、附红细胞体病
九、炭疽
十、破伤风
十一、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
十二、恶性水肿
十三、坏死杆菌病
十四、葡萄球菌病
十五、绿脓杆菌病
十六、耶尔森茵病
十七、李氏杆菌病
十八、弯曲菌病
十九、棒状杆菌病
二十、嗜皮菌病
二十一、鼻疽
二十二、类鼻疽
二十三、土拉杆菌病
二十四、放线菌病
二十五、莱姆病
二十六、钩端螺旋体病
二十七、皮肤霉菌病
二十八、O热
第四章 猪的传染病
第一节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
一、猪瘟
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三、猪圆环病毒病
四、猪传染性胃肠炎
五、猪流行性腹泻
六、猪细小病毒病
七、猪水疱病
八、猪水疱疹
九、非洲猪瘟
十、猪蓝眼病
十一、猪血球凝集性脑脊髓炎
十二、猪肠病毒感染
十三、猪腺病毒感染
十四、猪巨细胞病毒感染
十五、猪盖他病毒病
十六、仔猪先天性震颤
第二节 猪的细菌性传染病
一、猪丹毒
二、猪支原体肺炎(气喘病)
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四、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五、副猪嗜血杆菌病
六、猪增生性肠炎
七、猪痢疾
八、仔猪梭菌性肠炎
九、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窘五章 反刍动物传染病
第一节 反刍动物病毒性传染病
一、牛流行热
二、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
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四、蓝舌病
五、小反刍兽疫
六、牛瘟
七、恶性卡他热
八、茨城病
九、牛白血病
十、梅迪一维斯纳病
十一、山羊病毒性关节炎一脑炎
十二、牛疙瘩皮肤病
十三、赤羽病
十四、水牛热
十五、边界病
十六、绵羊肺腺瘤病
十七、鹿流行性出血热
十八、牛副流行性感冒
十九、中山病
二十、牛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第二节 反刍动物细菌性传染病
一、牛副结核病
二、无浆体病
三、羊梭菌性疾病
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五、气肿疽
六、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七、羊支原体性肺炎
八、心水病
……
第六章 马属动物传染病
第七章 禽的传染病
第八章 兔、猫、犬、貂的传染病
附录一 疫病分类
附录二 动物病症鉴别诊断表
附录三 常用疫苗免疫方法的剂量
精彩书摘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生及分类
一、传染病的发生及其特征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病程经过)、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当机体抵抗力强时,即使有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也不会引起机体明显的临诊症状,因为动物机体能迅速调动全身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将入侵的病原体清除或消灭掉,与此同时,机体也获得了抗传染的免疫力。而当机体免疫力或抵抗力较弱时,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可以突破机体的免疫防线,从入侵门户到血流、淋巴、神经等扩散达全身或嗜好部位,引起动物不同程度的疾病。
在临诊上,不同传染病的表现尽管千差万别,如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动物、不同品种、不同年龄表现各异,甚至同一种动物但不同品系或不同个体易感性上存在有很大差异,但与非传染性疾病相比,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体所引起。例如,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鸡新城疫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等等。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体在一个患病个体内增殖后能不断排出、经一定的途径感染另一个有易感性的个体,并且引起相同症状的疾病,这种特性称力传染性。因为传染性,可以使疾病不断向周围扩散,即从一个个体传向周围多个个体(群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传染可以从一个地区传染至一个或多个地区,构成大流行。这就是传染病的流行性。传染性和流行性也是传染病区分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显著特征,正是这种特性,容易使疫情迅速扩散,造成重大损失。
3.受感染动物可以出现特异性免疫学反应
在感染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引起受感染动物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变态反应等,这些改变可以通过免疫学的方法检测出来,从而利于机体感染状态的确定。这是检疫和血清学检查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生产实践中常采用疫苗免疫接种,也会出现这种类似反应,与自然感染相混淆。因而,有必要开发出区分自然感染还是疫苗接种动物的诊断试剂盒,进行血清学甄别。
4.受感染动物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大多数传染病发生后,耐过动物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身不再感染此种病原体。除少数传染病可获得持久免疫外,临诊上可能表现为复发、再感染、重复感染等情形。生产实践中常采用疫苗免疫接种,通过模拟感染或病原体的保护性抗原刺激,赋予动物机体一段时间内具有免疫力。但个别传染病例外,如牛海绵状脑病,牛感染后缺乏免疫应答。
5.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
一般来说,每种传染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一定的病程经过和特定的临诊表现。此外,有些传染病还表现有一定的流行规律,如出现季节性和周期性。
……
前言/序言
动物传染病是制约养殖业发展和影响公共卫生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约化生产模式的不断扩大,多种经济动物饲养的兴起,对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执业兽医考试全面推行。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组织了国内有代表性的14所农业院校的教师编写了这本书。
当前,动物传染病防控的形势日趋严峻,主要体现在原有的传染病有的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某些传染病的病原变异速度加快、出现新的基因型或血清型及临诊型,免疫抑制和多重混合感染十分普遍,疫病的非典型性致使临诊诊断更加困难,而实验室检测和综合诊断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因此在本书编写中突出了实验诊断技术和鉴别诊断要点,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本书中,在各种病原的叙述部分,参照了陆承平教授主编的《兽医微生物学》(第五版),便于本书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衍接。学习和巩固这些基础知识,势必有助于提高在校学生和各级在职人员的专业水平。
本书编写分工各尽所长,其内容包含了编者的科研成果和生产经验,集中反映丁当前动物传染病的防制新技术和新动向。全书共分8章,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由罗满林编写;第二章由张训海编写;第三章由赵玉军、陈钟鸣、单虎、魏建中、贺东生、李有文、朱占波编写;第四章由周双海、吴斌、亓文宝、贺东生、罗满林、宋勤叶编写;第五章由胡永浩、朱占波、李有文编写;第六章由王川庆编写;第七章由张春杰、宋勤叶、张训海编写;第八章由单虎、罗满林编写。此外,附录一由王川庆编写,附录二由王川庆、罗满林编写;附录三由罗满林、张训海编写。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杜建玲、高红岩编辑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生莫永正和陈征兵在附录三的文字录入上也作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尽管编者作出了很大努力,但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罗满林
2013年8月
《动物病原学基础与应用》 内容简介 《动物病原学基础与应用》是一部系统阐述动物病原体种类、结构、致病机制、诊断技术及其防控策略的专著。本书旨在为兽医学、动物科学、预防兽医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科研和生产一线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追踪学科前沿,力求展现动物病原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动物病原学总论 本部分首先对动物病原学进行宏观的介绍,阐述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在现代兽医学和公共卫生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 动物病原学概论 1.1 动物病原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深入剖析动物病原学所涵盖的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原生动物、蠕虫、节肢动物等),以及一些非典型病原体如朊病毒。详细说明这些病原体如何侵袭动物机体,引起不同层次的病理生理改变。 1.2 动物病原学的重要性 从疾病防控、动物福利、食品安全、经济损失以及人畜共患病防治等多个维度,阐述研究动物病原学的重大意义。着重强调在应对全球性新发、再发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方面,动物病原学不可或缺的作用。 1.3 动物病原学研究方法 系统介绍现代动物病原学研究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包括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免疫学技术(如ELISA、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细胞培养技术,以及动物模型构建等。强调不同技术的优劣势及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1.4 动物病原体的分类与命名 介绍国际通用的病原体分类系统(如Bergey氏细菌鉴定手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标准等),以及不同病原体类群的命名原则和演变。 第二章 动物病原体的致病机制 2.1 病原体的侵入与定植 详述病原体如何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生殖道、血液、昆虫媒介等)进入宿主体内,以及它们如何黏附和定植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上。 2.2 病原体的生长与繁殖 阐述病原体在宿主体内获取营养、生长繁殖的策略,以及宿主免疫系统如何对其生长进行抑制。 2.3 病原体的毒力因子与损伤宿主 系统梳理各类病原体产生的毒力因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酶类、代谢产物、侵袭因子、生物膜形成等,并详细阐述这些因子如何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诱发炎症反应、细胞死亡等病理过程。 2.4 宿主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深入探讨宿主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以及产生免疫记忆的复杂过程。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协同作用,不同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如细胞因子、抗体、补体等)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2.5 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的机制 分析病原体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和传播,发展出的各种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和攻击的策略,如抗原变异、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破坏免疫分子、隐藏于宿主细胞内等。 第二部分:主要动物病原体分类与特点 本部分将针对主要动物病原体类别,逐一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形态结构、遗传物质、分类地位、致病性、在动物群中的流行特点以及重要的代表性种类。 第三章 细菌性动物病原体 3.1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介绍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等)、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鞭毛、菌毛、荚膜等)以及重要的生理生化特性。 3.2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阐述细菌的遗传物质(DNA)及其复制,以及细菌基因的突变、重组(如转化、转导、接合)等变异机制,这对细菌适应环境和获得耐药性至关重要。 3.3 细菌的致病机制 具体分析细菌通过产生毒素(如外毒素、内毒素)、酶、形成生物膜、侵入宿主细胞等方式导致疾病的机理。 3.4 重要的细菌性动物病原体 3.4.1 革兰氏阳性菌: 重点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阐述其形态、致病性和代表性疾病。 3.4.2 革兰氏阴性菌: 重点介绍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巴氏杆菌(Pasteurella spp.)、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布鲁氏菌(Brucella spp.)、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等,阐述其形态、致病性和代表性疾病。 3.4.3 螺旋体与支原体: 介绍螺旋体(如Borrelia spp.)和支原体(如Mycoplasma spp.)的特点及引起的疾病。 3.5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机制 详细探讨细菌获得和传播耐药性的途径,以及主要的耐药机制,如酶的降解、靶点的改变、药物外排泵等,并分析其对临床治疗的挑战。 第四章 病毒性动物病原体 4.1 病毒的基本结构与复制 介绍病毒的组成(核酸、衣壳、包膜等),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释放),以及不同类型病毒(DNA病毒、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复制特点。 4.2 病毒的致病机制 阐述病毒如何通过直接损伤宿主细胞、干扰细胞功能、诱导免疫病理反应、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等方式致病。 4.3 病毒的分类与重要病毒 4.3.1 动物DNA病毒: 介绍痘病毒(Poxviridae)、疱疹病毒(Herpesviridae)、腺病毒(Adenoviridae)、细小病毒(Parvoviridae)等,以及其代表性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如牛痘、马痘、猫疱疹病毒感染、犬细小病毒等。 4.3.2 动物RNA病毒: 介绍流感病毒(Orthomyxoviridae)、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ridae)、冠状病毒(Coronaviridae)、狂犬病病毒(Rhabdoviridae)、呼肠孤病毒(Reoviridae)、黄病毒(Flaviviridae)等,以及其代表性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如禽流感、犬瘟热、猫瘟、猪瘟、狂犬病、蓝舌病等。 4.3.3 逆转录病毒: 介绍反转录病毒(Retroviridae)的特点及其引起的疾病,如猫白血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等。 4.4 病毒的变异与进化 探讨病毒基因突变、重组(如基因重配、基因片段交换)等机制,导致病毒抗原变异、毒力改变以及出现新变异株,这是病毒防控面临的重要挑战。 4.5 病毒的抗病毒免疫 介绍宿主针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包括干扰素的作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作用、抗体介导的中和作用等。 2024-04-08 00:00:00第五章 真菌性动物病原体 5.1 真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介绍真菌的基本形态(酵母、霉菌)、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以及营养生长和繁殖方式。 5.2 真菌的致病机制 阐述真菌如何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组织、诱导过敏反应等致病。 5.3 重要的真菌性动物病原体 5.3.1 浅部真菌: 介绍引起皮肤、毛发、指甲感染的真菌,如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猫小孢子菌(Microsporum felineum)等引起的皮肤癣菌病。 5.3.2 深部真菌: 介绍引起系统性感染的真菌,如曲霉菌(Aspergillus spp.)、念珠菌(Candida spp.)、隐球菌(Cryptococcus spp.)等,及其引起的曲霉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 5.4 真菌毒素 讨论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它们对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第六章 寄生性动物病原体 6.1 寄生虫的分类与特点 介绍寄生虫的宏观分类,包括原生动物(如球虫、锥虫)、蠕虫(线虫、吸虫、绦虫)和节肢动物(如蜱、螨、蚤、蚊)。 6.2 寄生虫的致病机制 阐述寄生虫如何通过吸血、摄食、组织破坏、分泌毒素、干扰宿主生理功能、诱导免疫抑制或免疫过敏等方式致病。 6.3 重要的寄生虫性动物病原体 6.3.1 原生动物: 重点介绍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球虫(Eimeria spp.)、巴贝斯虫(Babes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等,及其引起的疾病。 6.3.2 蠕虫: 线虫: 介绍肝圆线虫(Ascaris suum)、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肺丝虫(Dictyocaulus spp.)、心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等。 吸虫: 介绍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等。 绦虫: 介绍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等。 6.3.3 节肢动物: 介绍牛蜱(Boophilus spp.)、鸡螨(Dermanyssus gallinae)、犬跳蚤(Ctenocephalides felis)等。 6.4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探讨寄生虫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宿主免疫力的维持与逃避,以及寄生虫适应宿主环境的策略。 第三部分:动物病原学诊断与防控 本部分聚焦于动物病原体的诊断技术、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以及主要的防控策略。 第七章 动物病原学诊断技术 7.1 实验室诊断方法 7.1.1 传统微生物学诊断: 详细介绍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以及药敏试验。 7.1.2 分子生物学诊断: 深入讲解PCR、Real-time PCR、DNA测序、基因芯片、宏基因组学等技术在病原体快速、准确检测中的应用。 7.1.3 免疫学诊断: 阐述ELISA、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法、乳胶凝集试验等抗原或抗体检测方法。 7.1.4 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 介绍对病变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切片分析,以辅助病原体诊断。 7.1.5 动物接种试验: 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将分离到的病原接种给敏感动物,观察其发病情况进行鉴定。 7.2 现场诊断与快速检测 介绍场效应晶体管(FET)检测、便携式PCR仪、侧向层析免疫层析试纸条(如ELISA试纸条)等,以实现快速、便捷的现场诊断。 7.3 诊断结果的解读与质量控制 强调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在诊断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第八章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与风险评估 8.1 动物疫病传播的规律 分析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垂直传播、经媒介传播等),以及动物群中疾病暴发和流行的基本规律(如疾病的潜伏期、传染期、病死率、发病率)。 8.2 动物疫病监测与预警 介绍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体系的重要性,包括主动监测、被动监测、哨点监测等,以及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进行疾病预警。 8.3 风险评估与管理 探讨对动物疫病传播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的方法,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第九章 动物病原体防控策略 9.1 预防措施 9.1.1 免疫接种: 详细介绍各类疫苗(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等)的原理、应用及注意事项。 9.1.2 消毒与生物安全: 阐述不同消毒剂的选择、使用方法,以及在养殖场、实验室、运输等环节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阻止病原体播散。 9.1.3 卫生防疫: 强调定期清洁、通风、垫料管理、人员与车辆消毒等基础卫生防疫工作。 9.1.4 检疫与隔离: 介绍动物进出场、检疫程序,以及对病、死动物进行及时隔离和无害化处理。 9.2 治疗措施 9.2.1 抗菌药物治疗: 介绍各类抗菌药物(抗生素、磺胺类等)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原则,强调避免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9.2.2 抗病毒药物与抗真菌药物: 介绍针对病毒和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9.2.3 抗寄生虫药物: 介绍各类驱虫药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9.2.4 支持疗法: 强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输液、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提高治愈率。 9.3 疫情扑灭与控制 介绍当疫情发生时,采取的综合性扑灭和控制措施,包括疫情报告、封锁、扑杀、流行病学调查、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 9.4 全球防控与“同一健康”理念 讨论国际合作在防控跨国界动物疫病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即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相互关联,需要综合治理。 第四部分:动物病原学前沿与展望 本部分将对动物病原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第十章 动物病原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10.1 新发与再发动物病原体的监测与应对 关注如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新发、再发动物疫病的早期预警、快速诊断和有效防控。 10.2 动物病原体的基因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研究病原体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揭示其致病机制、进化规律以及药物靶点。 10.3 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从分子水平深入理解病原体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对话,为开发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10.4 疫苗研发的新技术与新策略 探讨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病毒样颗粒(VLP)疫苗、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动物防疫中的应用。 10.5 动物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研究肠道微生物对动物免疫力、营养代谢以及对病原体易感性的影响。 10.6 动物病原体与公共卫生 强调人畜共患病的研究与防控,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10.7 智能化诊断与精准防控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动物疫病的智能化诊断、精准预测和高效防控。 《动物病原学基础与应用》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动物病原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指导,为推动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维护人类健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