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益林生态补偿》首先对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界定了公益林生态补偿的内涵与范畴,对公益林补偿类型进行分类,对公益林和生态补偿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各国政府对此问题采取的不同政策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此得到有关借鉴和启示。其次,研究提出了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总体框架,在分析生态补偿的政策实践的基础上,对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估算,并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公益林补偿标准进行了计算。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公益林的概念
2 我国公益林发展概况
2.1 历次森林清查期间各省公益林分布情况
2.2 各省公益林面积和蓄积发展变化情况
2.3 公益林林种构成
2.4 公益林地区分布
2.5 我国公益林投人情况
2.6 我国公益林补偿试点情况
2.7 我国公益林补偿存在的问题
3 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
3.1 生态补偿的相关概念
3.2 生态补偿基本要素
3.3 生态补偿构建机制原则
3.4 生态补偿理论与研究综述
3.5 生态补偿机制
3.6 生态补偿的政策路径选择
3.7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3.8 推动生态补偿理论的实践创新
3.9 生态补偿理论小结
4 国外公益林生态补偿实践及启示
4.1 国外公益林生态补偿模式
4.2 国外公益林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
4.3 国外关于补偿主体的生态补偿分类
4.4 国外公益林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4.5 国外公益林生态补偿的实践
4.6 启示
5 我国生态补偿及林业财政扶持政策
5.1 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的必要性
5.2 我国生态补偿政策的历史演变
5.3 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5.4 我国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现状及创新
6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6.1 确定合理补偿标准的意义与原则
6.2 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依据
6.3 生态效益价值评估方法
6.4 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研究
7 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
7.1 基于多元统计的森林生态补偿的调查分析——以江西省瑞昌市为例
7.2 基于生态功能的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以江西省瑞昌市为例
7.3 基于条件价值法的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补偿计算——以江西三清山为例
7.4 基于最优控制模型的我国公益林最佳补偿价格的计算
8 我国公益林补偿的可行性研究
8.1 政策背景研究
8.2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的研究
8.3 生态补偿实践案例
8.4 公益林生态补偿法律依据
8.5 生态公益林相关的法律、法规
8.6 保障措施
9 结论及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为切实解决好生态公益林管护、抚育资金缺乏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管护人员的经济收益问题,1998年通过的《森林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随后,在2000年1月发布的《森林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从而使森林生产经营者获取补偿的权利法定化。2001年财政部会同国家林业局下发《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财农[2001]190号),开始对生态公益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2004年财政部又会同国家林业局印发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同时废止),明确提出为保护重点公益林资源,促进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财政部建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陈雪,2010)。
《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性质、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资金使用等有关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①基金性质:中央补偿基金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中央补偿基金原则上待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安排后再予以安排。
②补偿范围:为国家林业局公布的重点公益林林地中的有林地,以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
③补偿标准:补助标准为每年每公顷75元,其中67.5元用于补偿性支出,7.5元用于森林防火等公共管护性支出。基本延续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中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规定。
④补偿费的使用:补偿性支出用于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林农的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2004)。
……
前言/序言
我国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资源有限,并且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生态效益的受益者一般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因而如何给生态效益提供者实施补偿,实现生态公平,建立公益林的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补偿是一种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的制度安排。在林业生态补偿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补偿标准的确立以及由此引出的林业财政政策的制定,本书着眼于此,对基于生态补偿机制下的林业财政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补偿标准的计算。
本书首先对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界定了公益林生态补偿的内涵与范畴,对公益林补偿类型进行分类,对公益林和生态补偿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各国政府对此问题采取的不同政策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此得到有关借鉴和启示。其次,研究提出了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总体框架,在分析生态补偿的政策实践的基础上,对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估算,并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公益林补偿标准进行了计算。考虑营造林的直接投入、保护森林生态功能而放弃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等因素,得出理想的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为0.976万元/hm2左右。
最后,本书对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培育森林生态补偿市场化途径,加强对私人企业的激励机制,建立基金寻求国外非政府组织捐赠机构支持等办法加强对森林生态的补偿,并且提出开展森林生态税的征收,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合理划分公益林保护等级等政策建议。
《森林的脉动:守护与共生的绿色未来》 序言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森林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地球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无数生灵赖以生存的家园,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森林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的过度索取、生态系统的破碎化、生物多样性的锐减,这些严峻的现实无不敲响着警钟。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人类发展与森林保护的双赢?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维系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这不仅是摆在生态学家、政策制定者面前的难题,更是关乎我们子孙后代福祉的重大课题。 《森林的脉动:守护与共生的绿色未来》一书,正是围绕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深刻探索。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数据或晦涩的理论,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和人性化的视角,剖析了森林与人类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着力勾勒出一条通往可持续绿色未来的可实践路径。本书旨在唤醒公众对森林价值的认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森林保护的热情,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篇章。 第一章:森林的呼唤——不止是树木的集合 在本书的第一章,我们将一同走进森林,聆听它们无声的呼唤。本章将以生动的笔触,描绘森林作为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我们将深入探讨森林的生物组成,从微观的土壤微生物到宏观的参天古木,揭示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彼此之间的精密协作。 森林的定义与多样性: 破除对森林“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展现不同森林类型(如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红树林等)的独特魅力、生态功能以及它们所孕育的独特生命形式。我们将分析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水资源涵养等方面的差异化贡献。 森林的生命之网: 深入浅出地介绍森林中的食物链、共生关系以及竞争 dynamics。我们将聚焦于一些令人惊叹的生物协同作用,例如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菌根真菌与树木的互利共生,以及掠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微妙平衡,揭示森林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运作的。 森林的生态功能: 从宏观层面,本章将系统阐述森林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这包括: 气候调节: 森林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成为地球的“绿色肺叶”;森林蒸腾作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森林如何储存和释放水分,影响降雨模式。 水资源保护: 森林截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的渗透能力,为地下水补充提供保障;森林如何净化水源,保障水质。 土壤健康: 枯枝落叶的分解,为土壤提供养分;植物根系固着土壤,防止侵蚀;森林生态系统如何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微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宝库: 森林是地球上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为数百万种动植物提供庇护。我们将探讨森林破碎化和生境丧失对物种生存的威胁。 人类与森林的古老渊源: 回溯人类文明早期与森林的紧密联系,从采集、狩猎到早期农业,森林如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然而,历史也表明,不当的森林利用方式往往导致了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 第二章: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挑战——失衡的代价 在第二章,我们将目光转向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与森林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本章将深入剖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根本原因,并揭示这些破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对木材、土地、矿产等资源的需求激增,这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我们将分析不同经济活动(如农业扩张、畜牧业、商业林业、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森林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森林退化的隐形杀手: 除了直接砍伐,还有许多“隐形杀手”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森林的健康。本章将重点关注: 过度采伐与非法采伐: 探讨不科学的采伐方式、采伐过度以及非法采伐对森林结构和更新能力的破坏。 森林火灾: 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的森林火灾,以及大规模火灾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包括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 病虫害侵扰: 探讨全球化带来的外来入侵物种,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加剧病虫害的蔓延,对森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污染与环境恶化: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酸雨破坏植被,工业排放物影响土壤肥力。 失衡的代价: 森林的退化并非仅仅是树木的减少,它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本章将详细阐述: 水资源危机: 森林减少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干旱、洪水频发,水质恶化,威胁居民用水安全和农业灌溉。 气候变化加剧: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森林破坏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生物多样性丧失: 森林是大量物种的栖息地,森林退化导致生境破碎化,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 土壤侵蚀与土地荒漠化: 森林植被的丧失导致土壤裸露,容易被风雨侵蚀,加剧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经济与社会损失: 森林资源短缺影响林业相关产业发展,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森林退化还可能导致社区居民生计困难,引发社会问题。 案例分析: 本章将穿插一些真实的案例,例如亚马逊雨林的砍伐、非洲部分地区的荒漠化、以及我国部分地区曾经面临的森林资源危机,通过具体事例增强读者对问题的认知。 第三章:共生的智慧——重新思考人与森林的关系 在认识到森林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后,第三章将致力于探索实现人与森林和谐共生的智慧与路径。本章将超越传统的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提出更为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量化森林在净化空气、水源、调节气候、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为人类提供的无形价值。本章将探讨如何将这些生态服务价值纳入经济评估体系,从而提升森林保护的经济合理性。 可持续森林管理: 介绍科学、可持续的森林管理方法,包括: 科学采伐与更新: 提倡轮伐、择伐等对森林结构破坏最小的采伐方式,以及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促进森林更新的措施。 森林生态修复: 探讨如何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改善土壤等方式,对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 森林认证体系: 介绍森林认证的意义和作用,如FSC认证,鼓励消费者购买经过可持续认证的林产品,间接推动森林保护。 社区参与与赋权: 强调让当地社区成为森林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社区林业: 探讨社区如何参与森林的经营、管理和监督,通过发展可持续的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方式,增加社区收入,提高居民保护森林的积极性。 传统知识的应用: 尊重和挖掘原住民在长期与森林互动中积累的传统生态智慧,将其融入现代森林管理实践。 创新驱动的保护模式: 介绍科技在森林保护中的应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 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森林覆盖变化、火灾风险、非法采伐等。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森林健康状况,预测病虫害爆发,优化森林经营方案。 基因技术与生物技术: 在保护濒危树种、培育抗逆性强的树种方面的潜力。 绿色经济与产业转型: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型。 生态旅游: 发展以森林观光、徒步、科普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将旅游收入转化为森林保护的动力。 林下经济: 发展特色种植(如药材、菌菇)、养殖、森林食品加工等林下经济,提高森林的综合利用效益。 碳汇交易与绿色金融: 探讨如何通过碳汇交易市场、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为森林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第四章:绿色契约——政策、法律与社会责任 本章将聚焦于为森林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的共同责任。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森林法与相关法律法规: 详细解读我国以及国际上关于森林保护、采伐、防火、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框架,分析其有效性与不足。 执法力度与监管机制: 探讨如何加强森林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伐、盗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建立有效的森林资源监测和监管机制。 界定与保护: 讨论森林保护区域的划分,例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公益林等,以及不同区域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模式。 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 森林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回顾我国森林政策的历程,分析不同时期政策的侧重点及其对森林状况的影响。 财政投入与激励机制: 探讨政府如何加大对森林保护的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森林保险、生态效益补偿等机制,激励保护行为。 国际合作与交流: 强调国际社会在森林保护领域的合作,分享最佳实践,共同应对全球性森林挑战。 企业的社会责任: 绿色供应链管理: 鼓励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优先使用可持续来源的林产品,建立透明、可追溯的供应链。 森林保护的投资与贡献: 探讨企业如何通过直接投资森林保护项目、参与植树造林、支持社区林业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 环境信息披露: 要求企业公开其环境信息,包括其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接受社会监督。 社会组织的力量: 非政府组织(NGO)的角色: 介绍环保NGO在森林保护宣传、政策倡导、项目执行、公众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公众参与与意识提升: 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媒体宣传、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提升公众对森林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公民的绿色责任: 理性消费: 鼓励消费者做出有意识的选择,拒绝购买来源不明的林产品,支持可持续产品。 参与与监督: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森林保护活动,对破坏森林的行为进行举报和监督。 环保教育的普及: 强调将森林保护知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绿色理念。 第五章:希望的种子——播撒绿色未来的蓝图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描绘一幅充满希望的绿色未来蓝图。本章将汇集前几章的讨论,提出一个整合性的愿景,并呼吁所有行动者共同努力,将愿景变为现实。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强调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森林的健康就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全球森林保护的协同努力: 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构建全球性的森林保护网络。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进一步强调科技在推动森林保护和绿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创新解决方案的应用。 教育是根基: 重申教育在培养下一代绿色公民,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的核心地位。 期待与行动: 本章将以充满力量的语言,激励读者成为森林保护的积极行动者。无论是个人的微小改变,还是集体的强大力量,都将为播撒希望的种子,孕育一个更加繁荣、健康、可持续的绿色未来贡献力量。 对未来的展望: 描绘一个森林葱郁、生物多样性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让读者对森林保护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结语 《森林的脉动:守护与共生的绿色未来》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对未来的承诺。它希望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律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这片绿色家园的热爱与敬畏。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双手,用我们的智慧,去守护这片珍贵的森林,去共创一个属于所有生命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