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梦:根植历史与现实·对接世界与未来》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方式,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阐述“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来源,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从“中国梦”的道路选择、精神支撑、力量之源三大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提出“圆梦”之路。
作者简介
文小勇,教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行政学院政治系主任,兼任全国科社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委统战部统一战线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政治学理论、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等方向。
精彩摘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民族复兴与百年追梦
第二章 中国梦的内涵
第三章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第四章 中国梦:中国发展问题的新理念、新认识
第五章 植根历史与现实、对接世界与未来
后记
精彩书摘
1840—1895:洋务运动的技术救国历程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为了挽救统治,清政府内部分化出一批主张学习两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的有识之士,即洋务派。他们普遍认识到中国必须谋求富强之道,且须从“练兵”、“制器”开始。曾国藩早在咸丰十年就提出“师夷智以造咆制船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因此他极力赞同购买并制造先进沧胞,认为“购买外洋枪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经办洋务最多、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李鸿章在列强侵略面前也悟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为此,曾国藩设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先后设上海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制造局。洋务运动由此进入了以发展军用工业为主的“求强”阶段。
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和洋务派认识的深化,他们懂得了“必先富而后强”,即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如李鸿章说:“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于是洋务派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大力兴办民用工业,由此洋务运动进入“求强”与“求富”并重时期。洋务运动期间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其中以漠河金矿、开平煤矿、汉阳铁厂、上海织布局、湖北官布局等规模较大。同时还兴办了大批现代交通运输企业,包括近5万吨位的轮船招商局、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共计477公里。还有通行全国主要行省的电报及邮政事业。新式工矿企业的设置,改变了中国延续几千年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开始了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近代轻工业、重工业。近代工业的出现,也带动了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社会格局开始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形成。据估计,到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总数已有近十万人。
洋务运动已把师夷之长、夺夷所恃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这无异于在封建主义的“祖宗之法”上开了一刀,在学习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君主立宪的人。如郭嵩焘在1875年时提出“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的倡议,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可见,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派,开始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推动改革。因此说洋务运动不仅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以及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决定了其只能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不可能独立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
……
前言/序言
中国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时代感;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也负荷了中国未来的艰巨使命。正因为此,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唤醒了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沉睡了多年的混沌心智,也激活了民众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引发了世人的关注与种种揣测,这里面有信心的表露、激情的绽放和精神的振奋,同时也有忧患、有疑惑甚至责难。为了让民众更好地理解和内化中国梦的内涵与精神实质,更好地帮助世界各地关注中国梦的朋友了解中国梦、理解中国梦并支持中国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广东省委党校联合策划出版了这本名为《中国梦:植根历史与现实·对接世界与未来》的公共读物,希望这本小读物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份更好理解中国梦的有益载体。
本书的编写任务按照文责自负原则分工如下:
第一章《民族复兴与百年追梦》、第二章《中国梦的内涵》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李鹏博士承担,第三章《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第一至三节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郭丽兰博士承担,第四章《中国梦:中国发展问题的新理念、新认识》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杨丹娜教授承担,第五章《植根历史与现实、对接世界与未来》、第三章第四节《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后记》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文小勇教授承担。全书由文小勇教授构思写作提纲并最后统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助理王宁主任的极大帮助,并在策划和成书过程中一直提供了细致的帮助和指导,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同时还得到了广东人民出版社领导和其他同志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序言 回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漫漫长河,我们看到了无数的辉煌与沉淀;放眼当今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们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胸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景——中国梦。这个梦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悠久的历史土壤,紧密联系着我们鲜活的现实生活,同时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远大的目光展望未来。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的多重维度,试图勾勒出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我们将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探寻支撑中国发展脉络的古老智慧;我们将聚焦当下,审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解读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将放眼世界,理解中国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思考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也将展望未来,憧憬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文化繁荣等领域的发展前景,以及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目标,更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它关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也关乎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本书将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案例分析、多元的视角解读,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中国梦”。 第一章:历史的根脉——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任何一个时代的宏伟愿景,都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在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成。本章将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的关键要素。 文明的曙光与早期智慧: 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萌芽。文字的出现、青铜器的冶炼、农耕文明的奠基,都为中华文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道家、儒家、法家等早期思想流派的兴起,不仅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思想框架,更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这些思想精华穿越时空,至今仍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统一与融合——帝国的辉煌与挑战: 秦汉大一统,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长城的修建、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是中国走向强大的象征,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唐朝的开放包容,宋朝的科技繁荣,明清的巩固统一,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中国历史上遇到的挑战,如外族入侵、内部动荡,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中华民族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与融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近代百年——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与阵痛。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王朝的腐朽,都曾让中华民族陷入深渊。然而,也正是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每一次的呐喊与抗争,都凝聚着民族复兴的渴望。这些历史事件,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家国情怀”、道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慈悲为怀”,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并非陈旧的遗物,而是蕴含着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智慧。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课题。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历史基因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价值取向,以及它们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现实的土壤——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成就与挑战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当前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了挑战。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融入世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济总量的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辉煌成就。 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挑战。环境污染、资源约束、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等问题,都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治理的智慧: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人口结构的调整(如老龄化)、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都对中国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基层治理的创新、社区建设的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都在为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转贡献力量。 文化自信的重塑与价值引领: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塑成为必然。如何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文化立场,弘扬主流价值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梦”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政策的导向到民间文化的繁荣,从媒体宣传的力度到教育体系的改革,都在努力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民生改善的持续追求: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教育公平、医疗保障、住房条件、就业机会,这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展现中国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以及未来仍需努力的方向。 第三章:世界的舞台——中国与全球化的互动与贡献 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中国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反之亦然。本章将探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中国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从开放的窗口到开放的中国: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世界学习的窗口,如今,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从商品贸易到服务贸易,从资本流动到技术引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促进了自身经济的腾飞,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又一重大全球性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式,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它不仅为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动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下,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利益至上,强调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从气候变化到公共卫生危机,从地区冲突到经济衰退,中国主张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的全球治理贡献: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同时,中国在气候变化、反恐、网络安全等领域也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中国梦”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文化的繁荣与交流。中国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虚心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孔子学院的建立、中国电影的传播、中国艺术的展示,都是文明互鉴的具体体现。本章将重点分析中国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平衡自身利益与全球责任,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世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四章:未来的远景——创新、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立足当下,更需要我们仰望星空,描绘未来的发展蓝图。本章将聚焦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探讨如何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深化“中国梦”的内涵。 科技强国:创新驱动的未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突破与创新。从人工智能、5G技术到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都将为中国未来的科技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守护碧水蓝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正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严控污染排放,加强生态修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 高质量发展:精益求精的追求: 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向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这意味着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梦”可持续性的根本保障。 文化强国: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在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样重要。“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文化强国建设,将为“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共享发展: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 “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未来的中国,将更加注重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每一个中国人民都能共享国家发展的红利,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结语 “中国梦:根植历史与现实·对接世界与未来”,是一个宏大而具体的愿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回应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昭示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坚定决心,更描绘着一个创新、绿色、包容、共享的未来美好图景。 这本书的写作,旨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理解和践行“中国梦”。我们期待通过对历史的回溯、现实的审视、世界的连接和未来的展望,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关于中国、关于世界、关于我们共同未来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