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夢:根植曆史與現實·對接世界與未來》圍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曆史與現實交錯的方式,解讀“中國夢”的曆史底蘊和時代內涵,闡述“中國夢”的主要動力來源,結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結閤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從“中國夢”的道路選擇、精神支撐、力量之源三大方麵展開論述,最後提齣“圓夢”之路。
作者簡介
文小勇,教授,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廣東行政學院政治係主任,兼任全國科社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委員會理事、廣東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委統戰部統一戰綫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政治學理論、中國當代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國際國內形勢、社會管理理論與實踐等方嚮。
精彩摘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民族復興與百年追夢
第二章 中國夢的內涵
第三章 中國夢的實現路徑
第四章 中國夢:中國發展問題的新理念、新認識
第五章 植根曆史與現實、對接世界與未來
後記
精彩書摘
1840—1895:洋務運動的技術救國曆程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正處於嚴重的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為瞭挽救統治,清政府內部分化齣一批主張學習兩方科學技術、引進機器生産的有識之士,即洋務派。他們普遍認識到中國必須謀求富強之道,且須從“練兵”、“製器”開始。曾國藩早在鹹豐十年就提齣“師夷智以造咆製船可期永遠之利”的主張。因此他極力贊同購買並製造先進滄胞,認為“購買外洋槍炮,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經辦洋務最多、曆史最久、影響最大的李鴻章在列強侵略麵前也悟齣“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為此,曾國藩設安慶軍械所,李鴻章先後設上海洋炮局、江南製造總局與金陵製造局。洋務運動由此進入瞭以發展軍用工業為主的“求強”階段。
隨著軍用工業的發展和洋務派認識的深化,他們懂得瞭“必先富而後強”,即經濟力量是軍事力量的基礎,如李鴻章說:“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餉源,莫如振興商務。”於是洋務派在繼續舉辦軍事工業的同時大力興辦民用工業,由此洋務運動進入“求強”與“求富”並重時期。洋務運動期間先後興辦瞭一批近代民用工礦企業,其中以漠河金礦、開平煤礦、漢陽鐵廠、上海織布局、湖北官布局等規模較大。同時還興辦瞭大批現代交通運輸企業,包括近5萬噸位的輪船招商局、津沽鐵路、關東鐵路、颱灣鐵路共計477公裏。還有通行全國主要行省的電報及郵政事業。新式工礦企業的設置,改變瞭中國延續幾韆年手工操作的生産方式,開始瞭以機器生産為主要特徵的資本主義近代輕工業、重工業。近代工業的齣現,也帶動瞭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社會格局開始瞭較為深刻的變化,産業工人隊伍逐漸形成。據估計,到1894年中國近代産業工人總數已有近十萬人。
洋務運動已把師夷之長、奪夷所恃與變法主張結閤起來,這無異於在封建主義的“祖宗之法”上開瞭一刀,在學習西方、通嚮近代化的道路上邁齣瞭一大步。洋務派中齣現瞭要求政治改革,主張君主立憲的人。如郭嵩燾在1875年時提齣“令沿海商人廣開機器局”的倡議,提齣西方各國富強的根本,在於“朝廷政教”。可見,從仿造堅船利炮、師法工商技藝到要求政治改革,錶明一部分洋務派對西方長技的認識已在不斷深化。19世紀80、90年代,中國齣現瞭早期維新派,開始從洋務派中分化齣來。如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提倡設議院,從更深層的政治製度方麵推動改革。因此說洋務運動不僅隻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同時還啓迪瞭人們去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製度,推動瞭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由於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瞭維護封建統治,本身的階級局限性以及當時國內外的環境決定瞭其隻能畸形發展,洋務運動不可能獨立完成民族獨立、國傢富強的曆史任務。
……
前言/序言
中國夢,既有曆史的厚重感,也有極其強烈的現實時代感;既承載瞭中華民族的曆史重托,也負荷瞭中國未來的艱巨使命。正因為此,中國夢的提齣不僅喚醒瞭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沉睡瞭多年的混沌心智,也激活瞭民眾對國傢、對社會、對民族的曆史感和責任感,同時也引發瞭世人的關注與種種揣測,這裏麵有信心的錶露、激情的綻放和精神的振奮,同時也有憂患、有疑惑甚至責難。為瞭讓民眾更好地理解和內化中國夢的內涵與精神實質,更好地幫助世界各地關注中國夢的朋友瞭解中國夢、理解中國夢並支持中國夢,由廣東人民齣版社和廣東省委黨校聯閤策劃齣版瞭這本名為《中國夢:植根曆史與現實·對接世界與未來》的公共讀物,希望這本小讀物能夠給讀者提供一份更好理解中國夢的有益載體。
本書的編寫任務按照文責自負原則分工如下:
第一章《民族復興與百年追夢》、第二章《中國夢的內涵》由廣東省委黨校科社部李鵬博士承擔,第三章《中國夢的實現路徑》第一至三節由廣東省委黨校科社部郭麗蘭博士承擔,第四章《中國夢:中國發展問題的新理念、新認識》由廣東省委黨校科社部楊丹娜教授承擔,第五章《植根曆史與現實、對接世界與未來》、第三章第四節《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群眾路綫》、《後記》由廣東省委黨校科社部文小勇教授承擔。全書由文小勇教授構思寫作提綱並最後統稿。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瞭廣東人民齣版社社長助理王寜主任的極大幫助,並在策劃和成書過程中一直提供瞭細緻的幫助和指導,付齣瞭艱辛的汗水。同時還得到瞭廣東人民齣版社領導和其他同誌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並提供瞭力所能及的幫助,在此一並錶示謝意。
序言 迴溯中華五韆年文明的漫漫長河,我們看到瞭無數的輝煌與沉澱;放眼當今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我們感受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中華民族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胸懷著一個共同的願景——中國夢。這個夢想,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悠久的曆史土壤,緊密聯係著我們鮮活的現實生活,同時又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遠大的目光展望未來。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夢”這一宏大敘事的多重維度,試圖勾勒齣其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我們將從曆史的長河中汲取智慧,理解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底蘊,探尋支撐中國發展脈絡的古老智慧;我們將聚焦當下,審視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麵臨的機遇與挑戰,解讀中國人民為實現美好生活所付齣的努力;我們將放眼世界,理解中國在日益全球化的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思考中國如何與其他國傢和諧共處、互利共贏,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也將展望未來,憧憬中國在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文化繁榮等領域的發展前景,以及如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夢”不僅僅是一個國傢的目標,更是億萬中國人民共同的心願。它關乎國傢的富強、民族的復興,也關乎每個人的幸福生活。本書將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生動的案例分析、多元的視角解讀,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中國夢”。 第一章:曆史的根脈——中華文明的韆年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塑造 任何一個時代的宏偉願景,都離不開深厚的曆史積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在五韆多年燦爛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成。本章將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探尋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氣質的關鍵要素。 文明的曙光與早期智慧: 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我們可以窺見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萌芽。文字的齣現、青銅器的冶煉、農耕文明的奠基,都為中華文明的後續發展奠定瞭堅實基礎。道傢、儒傢、法傢等早期思想流派的興起,不僅為社會治理提供瞭思想框架,更塑造瞭中國人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仁者愛人”、墨子的“兼愛非攻”,這些思想精華穿越時空,至今仍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産生深刻影響。 統一與融閤——帝國的輝煌與挑戰: 秦漢大一統,奠定瞭中國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傢的雛形。長城的修建、絲綢之路的開闢,不僅是中國走嚮強大的象徵,也是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裏程碑。唐朝的開放包容,宋朝的科技繁榮,明清的鞏固統一,每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都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曆史經驗和教訓。同時,我們也需要正視中國曆史上遇到的挑戰,如外族入侵、內部動蕩,正是這些挑戰,促使中華民族不斷進行自我革新與融閤,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 近代百年——民族的覺醒與抗爭: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屈辱與陣痛。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王朝的腐朽,都曾讓中華民族陷入深淵。然而,也正是在這個黑暗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前赴後繼,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瞭艱苦卓絕的鬥爭。從太平天國運動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每一次的呐喊與抗爭,都凝聚著民族復興的渴望。這些曆史事件,深刻地塑造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瞭強大的精神動力。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儒傢的“傢國情懷”、道傢的“天人閤一”、佛教的“慈悲為懷”,這些傳統文化元素並非陳舊的遺物,而是蘊含著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智慧。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閤,成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傢園的重要課題。本章將深入探討這些曆史基因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集體意識、價值取嚮,以及它們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現實的土壤——中國社會發展的動力、成就與挑戰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當前波瀾壯闊的社會現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前進的道路上依然充滿瞭挑戰。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1978年以來,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啓瞭改革開放的偉大徵程。從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融入世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經濟總量的飛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貧睏人口的大幅減少,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成就。 經濟發展的雙刃劍: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其帶來的挑戰。環境汙染、資源約束、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貧富分化等問題,都是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必須解決的難題。如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從“中國製造”轉嚮“中國創造”,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製,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 社會結構的變遷與治理的智慧: 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人口結構的調整(如老齡化)、新興社會階層的齣現,都對中國的社會治理提齣瞭新的要求。如何健全社會保障體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基層治理的創新、社區建設的加強、社會組織的參與,都在為中國社會的良性運轉貢獻力量。 文化自信的重塑與價值引領: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文化自信的重塑成為必然。如何在多元文化衝擊下,堅定文化立場,弘揚主流價值觀,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夢”精神內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傢政策的導嚮到民間文化的繁榮,從媒體宣傳的力度到教育體係的改革,都在努力提升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民生改善的持續追求: “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教育公平、醫療保障、住房條件、就業機會,這些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始終是國傢發展的重點關注對象。本章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和數據,展現中國在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方麵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以及未來仍需努力的方嚮。 第三章:世界的舞颱——中國與全球化的互動與貢獻 在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中國已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深度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中國夢”的實現,與世界的繁榮發展息息相關,反之亦然。本章將探討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中國如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嚮世界。 從開放的窗口到開放的中國: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是世界學習的窗口,如今,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從商品貿易到服務貿易,從資本流動到技術引進,中國與世界的聯係日益緊密。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不僅促進瞭自身經濟的騰飛,也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瞭新的活力。 “一帶一路”倡議的深遠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提齣的又一重大全球性倡議,旨在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式,促進沿綫國傢和地區的共同發展。它不僅為中國與世界的互聯互通提供瞭新的平颱,也為全球化注入瞭新的動力,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瞭中國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日益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下,中國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超越瞭傳統的國傢利益至上,強調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從氣候變化到公共衛生危機,從地區衝突到經濟衰退,中國主張通過閤作和對話,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中國的全球治理貢獻: 作為聯閤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麵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積極參與聯閤國維和行動,推動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同時,中國在氣候變化、反恐、網絡安全等領域也貢獻著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中國夢”不僅僅是經濟的崛起,更是文化的繁榮與交流。中國正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嚮世界,同時也虛心學習藉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孔子學院的建立、中國電影的傳播、中國藝術的展示,都是文明互鑒的具體體現。本章將重點分析中國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平衡自身利益與全球責任,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世界邁嚮更加美好的未來。 第四章:未來的遠景——創新、綠色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我們立足當下,更需要我們仰望星空,描繪未來的發展藍圖。本章將聚焦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嚮,探討如何在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深化“中國夢”的內涵。 科技強國:創新驅動的未來: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是國傢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科技的突破與創新。從人工智能、5G技術到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求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可控。國傢創新體係的建設、人纔培養戰略的實施,都將為中國未來的科技騰飛奠定堅實基礎。 綠色發展:守護碧水藍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正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嚴控汙染排放,加強生態修復。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貢獻。 高質量發展:精益求精的追求: 從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轉嚮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這意味著更加注重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對經濟的引領作用,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效益的平衡。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夢”可持續性的根本保障。 文化強國: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在物質文明蓬勃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樣重要。“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人心,需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文化強國建設,將為“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共享發展:為瞭人民的美好生活: “中國夢”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民。未來的中國,將更加注重共享發展理念的落實,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每一個中國人民都能共享國傢發展的紅利,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結語 “中國夢:根植曆史與現實·對接世界與未來”,是一個宏大而具體的願景。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幾韆年的曆史積澱,迴應著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昭示著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的堅定決心,更描繪著一個創新、綠色、包容、共享的未來美好圖景。 這本書的寫作,旨在匯聚各方力量,共同理解和踐行“中國夢”。我們期待通過對曆史的迴溯、現實的審視、世界的連接和未來的展望,激發更多人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中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這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一個關於中國、關於世界、關於我們共同未來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