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应力
本章目标
1.1 引言
1.2 变形体的平衡
1.3 应力
1.4 轴向承载杆件的平均正应力
1.5 平均切应力
1.6 许用应力
1.7 简单连接的设计
第2章 应变
本章目标
2.1 变形
2.2 应变
第3章 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章目标
3.1 拉伸和压缩试验
3.2 应力-应变图
3.3 塑性、脆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3.4 胡克定律
3.5 应变能
3.6 泊松比
3.7 剪切应力-应变图
3.8 蠕变和疲劳造成的材料失效
第4章 轴向载荷
本章目标
4.1 圣维南原理
4.2 轴向承载杆件的弹性变形
4.3 叠加原理
4.4 超静定轴向承载杆件
4.5 分析轴向承载杆件的力法
4.6 热应力
4.7 应力集中
4.8 非弹性轴向变形
4.9 残余应力
第5章 扭转
本章目标
5.1 圆轴的扭转变形
5.2 扭转公式
5.3 功率传递
5.4 扭转角
5.5 越静定受扭构件
5.6 非圆截面实心轴
5.7 闭口(封闭截面)薄壁管
5.8 应力集中
5.9 非弹性扭转
5.10 残余应力
第6章 弯曲
本章目标
6.1 剪力图与弯矩图
6.2 绘制剪力图与弯矩图的方法
6.3 直杆的弯曲变形
6.4 弯曲公式
6.5 非对称弯曲
6.6 组合梁
6.7 钢筋混凝土梁
6.8 曲梁
6.9 应力集中
6.10 非弹性弯曲
第7章 横向剪切
本章目标
7.1 直杆中的剪力
7.2 剪切公式
7.3 组合构件中的剪力流
7.4 薄壁构件中的剪力流
7.5 开口薄壁构件的剪切中心
第8章 组合载荷
本章目标
8.1 薄壁压力容器
8.2 组合载荷下的应力状态
第9章 应力转换
本章目标
9.1 平面应力转换
9.2 平面应力转换的一般公式
9.3 主应力和平面内最大切应力
9.4 莫尔圆——平面应力
9.5 绝对最大切应力
第10章 应变转换
本章目标
10.1 平面应变
10.2 平面应变转换的一般公式
10.3 莫尔圆——平面应变
10.4 绝对最大切应变
10.5 应变花
10.6 材料性能的关系
10.7 失效理论
第11章 梁和轴的设计
本章目标
11.1 梁设计基础
11.2 棱柱形梁设计
11.3 等强度梁
11.4 轴设计
第12章 梁和轴的挠度
本章目标
12.1 弹性曲线
12.2 积分求斜率和位移
12.3 不连续函数
12.4 用力矩面积法求斜率和位移
12.5 叠加法
12.6 超静定梁和轴
12.7 超静定梁和轴——积分法
12.8 超静定梁和轴——力矩-面积法
12.9 超静定梁和轴——叠加法
第13章 压杆的屈曲
本章目标
13.1 临界载荷
13.2 两端铰支的理想压杆
13.3 各种支承下的压杆
13.4 正割公式
13.5 非弹性屈曲
13.6 受同心载荷的压杆设计
13.7 受偏心载荷的压杆设计
第14章 能量法
本章目标
14.1 外力功和应变能
14.2 各种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应变能
14.3 能量守恒
14.4 冲击载荷
14.5 虚功原理
14.6 虚拟力方法在桁架上的应用
14.7 虚拟力方法在梁上的应用
14.8 卡氏定理
14.9 卡氏定理在桁架上的应用
14.10 卡氏定理在梁上的应用
附录
附录A 截面的几何性质
A.1 截面的形心
A.2 截面的惯性矩
A.3 截面的惯性积
A.4 截面对倾斜轴的惯性矩
A.5 惯性矩莫尔圆
附录B 型钢的几何性质
附录C 梁的转角和挠度
基本问题部分求解过程和答案
习题答案
典型工程材料的平均力学性能(国际单位制)
材料力学基本方程
面积元素的几何性质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一定的追求,这一点从它对不同力学模型和理论的覆盖范围上就能看出来。比如,在梁的弯曲理论部分,它不仅介绍了经典的欧拉-伯努努利梁理论,还对铁木辛柯梁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清晰地指出了两者在适用范围和精度上的差异。这对于需要进行更精细化分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另外,作者在讲解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内容也比较详尽,包括了层合板的分析方法,这在现代工程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关注书中对一些实验现象的解释,作者尝试将理论计算与实际的材料行为联系起来,尽管受限于篇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这种努力本身就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工程应用实例的引入。在讲解一些基本理论的同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例如桥梁的受力分析,飞机的结构设计,或者汽车零部件的强度计算等等。这些例子非常直观地展示了材料力学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也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了疲劳和断裂力学,书中通过介绍飞机机翼的疲劳失效案例,来强调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我感觉整体是比较有逻辑性的。从最基本的应力应变关系,到杆件的轴向、扭转、弯曲,再到更复杂的应力分析和材料失效,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读者逐步建立起对材料力学整体框架的认识。我喜欢它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简要的概述,说明本章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这对于把握学习方向很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部分是我觉得最需要用力的地方。每章的习题数量不算少,而且难度梯度设计得也比较合理,从基础的概念检验到综合性的应用题,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知识点。我尝试做了几道比较复杂的习题,发现很多时候,仅仅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习题中给出的具体条件进行灵活运用和分析。有时候,一道题的解题思路可能需要跨章节的知识点才能打通。这既是挑战,也是学习的乐趣所在。但我也发现,有些习题的答案解析部分相对简略,对于一些关键步骤的推导,如果读者没有完全掌握,可能还是会感到困惑。
评分这本书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断断续续地翻阅了几章,不得不说,它在某些方面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时,我也遇到了一些让我觉得有些头疼的地方。首先,从装帧设计上来说,它给人的感觉非常扎实,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和做笔记的书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起点。封面设计虽然算不上惊艳,但简洁明了,符合学术著作的风格。我最开始被吸引的是它在基础概念讲解上的细致程度,对于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等核心概念,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并且通过一些经典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材料变形微观机制的讨论,虽然没有深入到原子层级,但用宏观现象来类比微观行为,让人更容易理解材料为何会发生形变,以及不同材料在形变上的差异性。
评分对于那些对材料力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其深度和系统性上。它不仅仅是在重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而是深入到了一些理论的推导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些更高级的分析工具。例如,在塑性力学章节,它对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的讲解,就比一些入门级的教材要深入得多。我发现,要想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那些数学推导,并且要能够融会贯通。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是否适合作为一本自学教材。从内容上看,它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知识,也包含了不少习题,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某些部分的解析不够详细,而且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这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材料力学的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门槛。如果能够配合一些讲解视频或者更详尽的辅助读物,那么它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升。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材料在复杂载荷作用下行为的书,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它对于三维应力状态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莫尔圆等工具来简化分析,都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尤其关注它在组合变形方面的处理,例如同时承受弯矩和轴力的杆件,如何分析其整体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书中给出的方法论对我非常有启发。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虽然大部分插图都能够清晰地表达概念,但在一些细节的标注上,或者图例的清晰度上,偶尔会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受力图或者变形示意图,如果线条再粗一些,或者标注的文字再大一点,可能阅读体验会更佳。我尤其是在研究应力集中那一章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复杂的几何形状下的应力分布图,虽然概念是明白了,但具体数值的读取和理解,还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辨认。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感觉比较严谨和学术化。虽然这是学术著作的特点,但有时候,过于精炼的表述可能会让一些非专业的读者觉得有些晦涩。我尝试在阅读一些理论推导时,需要反复阅读几遍,并且结合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例如,在讲解能量原理时,作者直接给出了数学公式,但对于能量守恒等物理意义的阐述,如果能有更形象的比喻或者图示,或许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评分英文原版,知识点理解更准确,印刷精良
评分书要慢慢读,仔细的看,时不待我呀!加油
评分老师让买的…………………
评分竟然是破损的?!
评分挺好的,英文教材,就是不一样,满意 满意 满意
评分物流快,书籍新,给个好评。
评分昨天到货94.4,今天标价60,真坑人
评分质量很好,排版清晰,纸质不错,好评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期待下次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