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平时涉猎的资料汗牛充栋,但很多时候总感觉缺少一个中枢神经来串联起那些碎片化的信息。这套《全宋笔记》系列(尤其指我正在看的这一编)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像是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将散落在各处的历史细节、思想流变、社会风俗,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兼收并蓄的态度,不加过多的主观评判,而是将原始的材料呈现出来,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辨。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现代人习以为常的观念,在宋代就已经有了雏形或截然相反的看法,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极其迷人的。如果说传统史书是骨架,那么这些笔记就是血肉,它们让历史变得有温度、有细节、有生命力。对于任何想要构建完整宋代社会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都是不可或缺的砖石。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学术研究的瑰宝,尤其是对于那些醉心于宋代笔记文学的同好而言,简直是挖到了宝藏。我记得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更别提里面的内容了。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深入到了宋代士人日常的笔墨之中,那些琐碎的记载、奇闻轶事、甚至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思想火花,都被一丝不苟地整理出来了。读起来的时候,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又文风鼎盛的时代,亲眼目睹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雅趣。尤其是对于那些考据癖来说,光是目录和索引的详尽程度就足够让人津津乐道好一阵子了。每一个条目都有据可查,详实的注释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人物也变得清晰起来,这对于深入理解宋代文人思想脉络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绝非一蹴而就的快餐读物。
评分作为一名古籍整理爱好者,我对版本学和校勘工作总是格外关注。这一套书在整理和注释上的严谨程度,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面对浩如烟海的宋代文献,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如何甄别讹误、如何清晰地标注出引文出处,都是极大的挑战。我特地对比了其中几个关键篇目与其他零散版本的记载,发现这里的整理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很多连早期整理者都未曾注意到的细微差别,在这里都得到了修正或特别说明。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是任何浮躁的“普及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古典文献整理技艺的典范展示。对于想从事相关研究的后学者来说,光是学习其整理方法,也已是收获颇丰。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笔记”这种形式总有点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它们零散、不成体系,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框架。但这一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展现的不仅仅是零星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宏大的宋代文化图景。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思考那些记录者们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境。比如,记录某一则奇特的自然现象,背后可能蕴含着当时朴素的科学观;记载某位官员的轶事,则折射出复杂的官场生态和人情世故。排版和装帧上,繁体竖排的方式也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古典美感体验,阅读的节奏被自然地放慢,迫使我沉浸其中,细细体会每一个字背后的韵味。这套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宋学、愿意下苦功夫的读者准备的,它需要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时,那种繁复的古文和密集的注释确实给我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压力。这完全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拿在咖啡馆里消遣的书籍,它要求你必须心无旁骛地进入一个相对严肃的学术情境中。但一旦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你会发现它内在的节奏感非常迷人。它不是平铺直叙的叙事,而是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探索乐趣。每一次成功解读一个拗口的句子,或者理清一个复杂的典故的来龙去脉,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种阅读体验,更接近于解谜,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它迫使你的思维保持活跃和批判性,让你真正成为知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是一场对心智的锻炼,非常值得投入时间。
评分《全宋笔记》每一本都是好书,我终于在京东都收集全了!宋朝其实是最为繁华的一个朝代了,尤其是北宋。宋人笔记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全宋笔记》是中国宋代文史学界继《全宋诗》和《全宋文》后第三部大型总集,是一部系统整理过的收罗齐全的宋人笔记总汇。关于笔记的研究,现在还是起步阶段,有不少问题还需要作认真探讨,如中国古代笔记的渊源与分类,笔记与其它文体的关系,其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它所包含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等等。《全宋笔记》比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更为全面!不过没有详细注解,只有校勘记。百分百好评的书籍,值得推荐!
评分不錯,……~~……
评分至于外问称呼之语,陛下岂有不闻之耶?臣身马上相,义当竭忠以报陛下。在今日礼数不得不异,但以善系人心,而不使之二三其说也。」高宗曰:「俱是童稚,姑与放行。」鼎执奏不已。高宗乃留御笔曰:「俟三数月议之。」明日,桧留身奏事。后数日,参知政事刘大中亦以为言。他日,鼎留身奏曰:「昨所纳御笔,桧与大中有何奏耶?」高宗曰:「大中之说与卿一耳。」十月,鼎为桧所挤,复丐免。高宗问:「前日所议璩建节事如何?」鼎又如前所陈。并鼎《遗事》。丁巳,大中免。甲戌,鼎罢。九年三月,制授璩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是月,金人归河南地。十年五月,金人畔盟。京西、湖北宣抚使岳飞密奏:「今日欲图恢复,必先正国本,以安人心。然后陛下不常厥居,以示不忘复信雠之意。」先是,飞入对,得诣资善堂,见建国公英明俊伟,退语家人,遂上此奏。张戒《默记》以飞请建储为绍兴七年事,而飞孙监镇江府大军库珂作飞《行实》系之此年,且辨《默记》之误甚悉。今移附此,更须详考咚十一年,飞为桧所诬,以十二月晦赐死大理寺狱。《日暦》。十二年正月庚戌,诏建国公出就外第,加检校官,封郡王,令吏、礼两部及太常寺讨论祖宗故事,申尚书省取旨。二月庚午(一三),张婉仪卒,赠贤妃。建国公初育于妃所,至是昊婉仪收而并视之,与璩同处,虽一食必均焉。《绍兴圣语》。丁丑,制建国公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时年十六。制下,日者尤若纳私谓秘书省正字张阐曰:「普乃并日字,合乎《易》所谓明两作离之象,殆天授也。」张阐记圣《德事迹》。
评分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无隐,圣人不易之论也。古之所谓犯者,以己所见而陈之于君,不以犯上马犯也;后世所谓犯者,处卑位而言非其职,徒以沽名之心,务行其说,直前诋讦,无益于世。愚以谓若能以事师之道事君,无隐则不敢逢君之恶,无犯则不忍暴君之失。谏可行言可听,膏泽可下于民,不亦美欤?
评分欲去病,则正本,本固则病可攻,药石可以効;欲齐家,则正身,身端则家可理,号令可以行。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评分鸯匹蠵三事
评分四处追贼平寇,诸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年。
评分经典图书慢慢学习与收藏中。
评分欲去病,则正本,本固则病可攻,药石可以効;欲齐家,则正身,身端则家可理,号令可以行。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