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超自然主義、神秘性被動搖,耶穌的真實性和地位也受到懷疑。人們更願意以理性和經驗為基礎去認識宗教傳統的價值,而勒南1863年齣版的《耶穌傳》滿足瞭人們的這一需要。該書齣版後引起巨大反響,一年內重印10次,並很快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耶穌傳》裏,勒南以理性主義的態度,讓我們看到瞭與福音書記載的完全迥異的純人類形象的耶穌。粗略來看,古今學者對於耶穌的解釋主要有三種:一、耶穌是兼具神人二性的上帝之子,是世人的救主,這是基督教的正統教義。二、耶穌既非神也非人,而是幾部福音書的作者,即一些凝聚瞭初期基督徒普遍願望的文化人。三、耶穌不是神,而是人,是在曆史上確曾生活過的真實人物,是基督教的偉大創立者。勒南的《耶穌傳》即是這派學者的早期代錶作之一。在勒南的描述中,耶穌沒有降生在馬廄裏,不是瑪利亞受聖靈感孕而生。他齣生在一個平民傢庭,父親和母親都是地位卑微的人,是靠勞動謀生的工匠。他從小接受的教育也和普通的孩子沒什麼兩樣,不同的是他比一般的孩子錶現齣更多更強的愛心。成年後,他並沒有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化身,完全按照一個純粹的人的方式做事待人。在他身上也有懼怕的弱點,傳教過程中也有過動搖和妥協。在耶穌遭到最後審判,被釘於十字架時,他真正的自我一度蘇醒,說他在園子裏的極度痛苦乃是對十字架之路産生瞭重大疑問的錶現……這哪裏是萬能的救世主,高居於凡人之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上帝之子?完全是一個富有七情六欲的純粹的人。甚至耶穌的復活,也不過是抹大拉的瑪麗亞的美麗幻覺,齣自她“強有力的想象”和“愛的神聖力量”。就這樣,勒南徹底否定瞭耶穌的神性,把他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但勒南沒有否定耶穌作為一個偉大宗教創立者的身份,認為他具有至高的人格力量,他是用他自己的道德力量、他的智慧獲得瞭信徒的尊敬和崇拜。但必須看到,作為“自由新教徒”的勒南不可能忘記他的宗教信徒的責任,他撰寫《耶穌傳》的目的不是為瞭否定基督教的根本教義和普世使命,而是為瞭拯救基督教在新的時代麵臨的危機,以便在一個更加理性、更加科學的時代,為基督教爭得一個更加牢固的理論基礎,重新喚起人們對它的崇拜熱情。
內頁插圖
目錄
英文版導言
獻給我姊亨利雅達的純潔靈魂
導論:本書曆史的資料來源
1 耶穌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2 耶穌的童年和青年——他最初的印記
3 耶穌所受的教育
4 耶穌成長的思想環境
5 耶穌的初期教訓,聖父和純粹宗教的觀念,初期門徒
6 施洗者約翰——耶穌對約翰的請求,他在猶底亞沙漠中的住所——約翰為耶穌施洗
7 耶穌“上帝之國”觀念的發展
8 耶穌在迦百農
9 耶穌的門徒
10 湖畔講道
11 接納窮人的上帝之國
12 約翰在獄中的重任——約翰之死——約翰派與耶穌派的關係
13 在耶路撒冷的最初嘗試
14 耶穌與異教徒和撒瑪利亞人的交往
15 耶穌傳說的最初演變——他本人對其超自然性質的看法
16 耶穌的奇跡
17 耶穌“上帝之國”觀念的明確形成
18 耶穌的體製
19 耶穌熱情升華的過程
20 耶穌的敵對者
21 耶穌最後一次去耶路撒冷
22 耶穌之敵的陰謀
23 耶穌的最後一周
24 耶穌的被捕與受審
25 耶穌之死
26 耶穌在墳墓中
27 耶穌之敵的命運
28 耶穌事業的基本性質
中外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施洗者約翰——耶穌對約翰的請求,他在猶底亞沙漠中的住所——約翰為耶穌施洗
大約在這時,齣現瞭一個不同尋常的人,由於缺乏文字依據,他的情況一直是個謎。他和耶穌肯定有某些聯係,這聯係似乎使拿撒勒的年輕先知偏離瞭自己的道路,但卻為其宗教體製提供瞭許多重要幫助;而且,無論如何,在猶太某一階層的眼中,這聯係為耶穌的門徒提供瞭一種很強的權威性,有助於他們把主人介紹給民眾。
約公元28年(提庇留統治的第15年),一位充滿激情和熱忱的名為約阿南或約翰的青年禁欲主義者飲譽於整個巴勒斯坦。約翰有祭司傢庭的背景,齣生於希伯侖附近的淤他,或就是希伯侖。族長時代即已聞名的希伯侖距猶底亞沙漠不遠,離阿拉伯大沙漠隻有幾小時路程,當時——今天亦如此——以其最謹嚴的形式成為閃族觀念的壁壘之一。約翰自童年起就是拿細耳人[1],也就是說,他許願遵守某些禁忌。可以說,那環繞著他的沙漠很早就吸引著他。他在那裏過著印度教瑜伽信奉者[2]的生活,以獸皮或駱駝毛織物為衣,食物隻是蝗蟲和野蜜。幾個門徒追隨著他,過著與他相同的生活,並鑽研著他苛刻的信條。假如沒有明顯特徵錶明這遁世者是以色列偉大先知們的最後後裔的話,我們或許要把這場麵搬到恒河岸邊瞭。
自從猶太民族開始以某種絕望之情反省其命運以來,人們常常滿懷驕傲地追憶古代的眾先知。對先知們的懷念紛至遝來,猶如難眼之夜的夢魘驚醒、攪擾著人們。在已往所有的名人中,最偉大者是以利亞。這先知中的巨人在迦密山艱苦地獨居,過著野獸般的生活,住在岩洞裏。他從那裏雷霆般地走來,擁立國王或推翻國王。由於連續不斷的轉換,他成瞭一種超人的存在,時而可以被人看見,時而不能被人看見,且不曾品嘗死亡的滋味。人們普遍相信,以利亞必將迴來,使以色列再度興盛。他過的艱苦生活,他留給後代的可怕迴憶——這印象在東方迄今依然強而有力,他那幽暗的形象甚至今天也能使人戰栗和死亡——這充滿復仇與恐怖的神話般的一切,都生動地震撼著猶太人的靈魂,在民眾心靈的所有創造物上印下一個胎記。無論是誰,隻要想對民眾發生強大的影響,就必須效法以利亞。由於這位先知的首要特點是孤獨的生活,大傢便習慣於把“神人”想象為隱居者。人們覺得,所有神聖的人物都有其懺悔日、靜修日和苦行日。於是,退隱沙漠便成為擔負崇高使命的條件和序麯。
毋庸置疑,約翰心中也曾有過效仿以利亞的念頭。隱居生活雖然與古猶太人的精神相悖,與許願——如拿細耳人的許願和利甲人[4]的許願——也無關,這時卻遍及猶底亞各地。艾賽尼派或特拉普提派信徒居住在離約翰故鄉很近的死海岸上,戒肉、戒酒、戒性交被視為作先知的前期訓練。大傢都覺得教派首領應當是隱居者,有各自的教規和堂院,像日後一些宗派的創立者那樣。
……
《福音書中的曆史迴響》 本書並非對某一本特定著作的解讀,而是旨在深入挖掘我們所理解的、並被廣泛流傳的“耶穌傳”背後,那復雜而多元的曆史肌理。我們嘗試跳齣單一文本的藩籬,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這位曆史人物,以及圍繞他産生的敘事如何塑造瞭世界文化與思想。 第一部分:文獻的原初土壤與初步解讀 要理解任何關於耶穌的敘事,首先必須迴到其最直接的文獻源頭——新約中的四福音書。然而,這四部福音書本身並非整齊劃一的“傳記”。它們各自以獨特的視角、為不同的受眾、在不同的曆史語境下寫成,因而呈現齣各自的側重點和錶述方式。 馬太福音:作為最早流傳的福音書之一,馬太福音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和發展瞭馬可福音的素材,但它加入瞭大量的耶穌的教導,尤其是山上寶訓,並著重強調耶穌是應驗舊約預言的彌賽亞。作者在構建耶穌形象時,顯然將他置於猶太傳統的框架內,試圖嚮猶太信徒群體證明耶穌的身份。書中對教會的論述也暗示瞭其成書時,早期基督教社群已形成一定的組織結構。 馬可福音:通常被認為是四福音中最古老的一部,馬可福音以其緊湊的敘事和強烈的行動感著稱。它更側重於耶穌的神跡和受難,將耶穌的身份以一種“麥子希勒”(Messianic Secret)的方式逐漸揭示。其簡潔而有力的語言,以及對羅馬背景的微妙暗示,使得它在許多學者看來,更接近於早期口傳傳統的記錄。 路加福音:路加福音以其優美的文筆和宏大的敘事而聞名,它不僅包含四福音書中最為詳盡的耶穌生平記載,還特彆關注那些邊緣群體,如窮人、婦女、撒瑪利亞人等,展現瞭耶穌的普世關懷。路加同時也是《使徒行傳》的作者,這兩部著作共同勾勒瞭耶穌升天後,早期教會的誕生與發展,以及福音的傳播過程。路加在學識上的淵博,也體現在他嚴謹的史料考證和對希臘化世界背景的熟悉上。 約翰福音:約翰福音的風格與前三捲福音書截然不同。它更側重於耶穌的神性和他的“我是”宣告,充滿哲學思辨和神學論述。約翰福音中許多獨特的事件和教導,以及作者對“道”的強調,使其在解釋耶穌身份上達到瞭更高的神學高度。學者們普遍認為,約翰福音可能是四福音中最晚成書的一部,反映瞭早期基督教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對耶穌身份的深入理解。 理解這四部福音書的不同,是認識“耶穌傳”文本復雜性的起點。它們並非同一口吻的記錄,而是不同信徒群體在不同曆史階段,對同一位曆史人物所形成的信念與理解的錶達。因此,對這些文獻的解讀,必然要考慮到作者的意圖、受眾的背景、以及當時的宗教和文化環境。 第二部分:史料的探索與曆史耶穌的追尋 除瞭四福音書,曆史學界也一直在探索其他可能的史料綫索,試圖拼湊齣更具曆史感的耶穌形象,這便是所謂的“曆史耶穌”研究。 早期非基督教史料:盡管數量有限,但一些同時代的羅馬和猶太史料也提及瞭耶穌或其追隨者。例如,羅馬曆史學傢塔西佗在《編年史》中提到基督徒,並將他們與尼祿時期羅馬大火聯係起來,雖然簡略,但為耶穌及其信徒的存在提供瞭旁證。約瑟夫斯,一位猶太曆史學傢,在他的《猶太古史》中,也有幾處提到耶穌,盡管其中一些段落的真實性尚存爭議,但它們依舊是重要的討論對象。這些史料的價值在於,它們來自非基督教的視角,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外部觀察,有助於校正和豐富福音書中的敘事。 早期基督教文獻之外的文本:除瞭正典福音書,曆史上還存在大量的“僞福音書”或“次經福音書”,如《多馬福音》、《彼得福音》、《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等。這些文獻雖然未被教會接納為正典,但它們往往也收錄瞭耶穌的言論和事跡,為我們提供瞭瞭解早期基督教不同派彆和思想的窗口。它們反映瞭在正典確立過程中,基督教內部思想的多元化和競爭。 考古學的貢獻:雖然考古學難以直接“發現”耶穌本人,但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耶穌生活的時代背景。例如,加利利海周邊的考古發現,如漁船、房屋、 synagogue 的遺跡,為描繪第一世紀猶太社會的風貌提供瞭具體形象,也讓我們更能感受到耶穌所處的社會環境。關於伯利恒、拿撒勒、耶路撒冷等地的考古研究,有助於還原耶穌活動過的地理空間。 “曆史耶穌”的研究並非要否定福音書的神學意義,而是試圖在曆史的層麵,辨識齣那位真實存在過的、生活在第一世紀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的某些可考證的側麵。這一研究領域充滿挑戰,不同的學者會基於不同的方法論和證據,得齣不同的結論。但無論如何,它都在提醒我們,任何關於耶穌的敘事,都根植於一個真實的、可追溯的曆史時空。 第三部分:耶穌形象的流變與文化影響 從古代到現代,耶穌的形象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曆史的發展、文化的變遷以及不同群體的需要,不斷被重新解讀和塑造。 早期教會的塑造:在早期基督教社群中,耶穌的形象被構建為救世主、彌賽亞、神的兒子。他被描繪成能夠施行神跡、治愈疾病、戰勝死亡的超凡人物。他的受難與復活,更是被視為人類救贖的關鍵。這一形象在對抗異教、迴應猶太教質疑、吸引羅馬帝國民眾的過程中,發揮瞭核心作用。 中世紀的藝術與神學:在中世紀,耶穌的形象在藝術和神學中得到瞭進一步的豐富和深化。從莊嚴的“審判者基督”到慈愛的“受難者基督”,再到象徵性的“牧羊人基督”,不同的意象反映瞭當時社會對罪、救贖、恩典的不同理解。神學傢們對耶穌的神人二性、三位一體等教義進行瞭深入的闡釋,使得耶穌的形象更加立體和復雜。 文藝復興與啓濛運動: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人文主義思潮抬頭,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耶穌的人性層麵。一些作品開始描繪一個更具情感、更貼近人類的耶穌。啓濛運動時期,理性主義的興起,促使一些學者試圖剝離耶穌身上的神話色彩,將其視為一位偉大的道德導師或哲學傢,強調其倫理教誨的普世價值。 現代與後現代的多元解讀:進入近現代,隨著社會變革和文化多元化,對耶穌的解讀也變得更加多樣。有人將耶穌視為社會正義的倡導者,強調其對窮人和受壓迫者的關懷;有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耶穌的動機和人格;有人則從後殖民、女性主義等視角,重新審視耶穌的教導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義。甚至在流行文化中,耶穌的形象也以各種形式齣現,反映瞭不同時代人們對他的想象。 結語 《福音書中的曆史迴響》所探討的,正是這樣一種宏大而精微的圖景。它並非滿足於對單一文本的忠實復述,而是力圖揭示隱藏在“耶穌傳”背後,那由史料、文本、神學、藝術、文化以及時代精神交織而成的復雜網絡。通過梳理文獻的源頭,探索曆史的證據,並審視耶穌形象的流變,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為何這位生活在兩韆年前的猶太人,其生命故事能夠跨越時空,對人類文明産生如此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本書的寫作,旨在激發讀者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去認識“耶穌傳”是如何被書寫、被傳承、被理解,以及如何持續地在我們的世界中激蕩起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