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經典:書史

博雅經典: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 米芾 著,章宏偉 編,趙宏 注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經典
  • 博雅
  • 中國文化
  • 學術
  • 文史
  • 傳統文化
  • 書籍史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4838415
版次:1
商品編碼:1136818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博雅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博雅經典:書史》主要是分析原文的主旨,強化對原文的理解,具體操作上既有對注釋、譯文的補充解釋,也有在此基礎上的發揮,並盡力做到旁徵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證書中所列事典,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米芾《博雅經典:書史》的內容,並認識其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
書史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十二
  王獻之《送梨帖》雲:“今送梨三百顆,晚雪,殊不能佳。”上有黎乾“黎氏”印①,所謂南方君子者。跋尾半幅雲:“因太宗書捲首見此兩行十字,遂連此捲末,若珠還閤浦②,劍入延平③,太和三年三月十日,司封員外郎柳公權⑤記。”後細題一行日:“又一帖十二字連之。”餘辨乃右軍書,雲:“思言敘卒何期,但有長嘆念告。”公權誤以為子敬也。縫有“貞觀”半印、世南、孝先字跋(孝先是本朝王曾⑥丞相字)。劉季孫⑦以一韆置得。餘約以歐陽詢⑧真跡二帖、《王維⑨雪圖》六幅、正透犀帶⑩一條、硯山一枚、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劉見許。王詵藉餘硯山去,不即還,劉為澤守,行兩日,王始見還,約再見易而劉死矣,其子以二十韆賣與王防。唐太宗書竊類子敬,公權能於太宗書捲辨齣,而復誤連右軍帖為子敬,公權知書者乃如此。其跋馮氏《西升經》⑩,唐經生⑩書也,乃謂之褚書者非也,蓋能書者未必能鑒。餘既跋定之,蘇子瞻⑩於是跋詩日:“傢雞野鶩同登俎,春蚓鞦蛇總入奩;君傢兩行十二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蓋以《晉史》“太宗贊”貶子敬也。然唐太宗力學右軍不能至,復學虞行書欲上攀右軍,故大罵子敬耳。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也!
  〔注釋】
  ①黎乾(?~779):字貞固,戎州((今四川宜賓)人,祖籍壽春。以善星緯數術進,待詔翰林。纍擢諫議大夫、桂州刺史、兵部侍郎,封壽春郡開國公。唐代宗在位間,曾兩任京兆尹。德宗立,被賜死藍田驛。見《舊唐書》捲一二二、《新唐書》捲一五八。“黎氏”印: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捲三有“故禦史大夫黎乾‘黎氏’印”的記載。
  ②珠還閤浦:《後漢書·循吏傳·孟嘗》載:“閤浦郡海齣珠寶。原宰守並多貪穢,采求無度,珠遂徙於鄰境交址郡界。及孟嘗赴任,革易前弊,未逾歲,去珠復還。”後遂用“珠還閤浦”比喻失而復得或去而復還。
  ③劍入延平:據《晉書》捲三六“張華傳”,晉武帝時,張華令豫章人曹煥為豐城令,曹通曉緯象,掘獄屋基得龍泉、太阿雙劍,一劍與華,留一自佩。後張華被誅失劍,曹煥卒,其子持劍行經延平津,寶劍墮水,二劍化龍而去。後遂用“劍入延平”以喻得而復失。延平,也稱建溪、東溪,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為閩江上遊。
  ④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太和為唐文宗李昂年號。
  ⑤司封:官名。唐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主爵郎中為司封郎中,主管封爵、襲蔭、褒贈等。員外郎:官名。員外本指正員以外之官。晉武帝時始設員外散騎常侍郎,簡稱員外郎。隋時尚書省二十四司各設員外郎一人,侍郎不在,代行曹事。唐以後,各部均設,位郎中之次。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元和初進土,以善書,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書禁中,曆任翰林院侍書學士、中書捨人、翰林書詔學士、太子太保,封河東郡公。性情耿直,敢於直言進諫。曾有“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筆諫故事。擅楷書,與顔真卿齊名,後人譽為“顔筋柳骨”。文宗稱其字“鍾繇王羲之復生,無以加焉”。
  ⑥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少年孤苦,善為文辭,宋真宗成平(998~1003)中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連中“三元”的狀元。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後判大理寺,遷翰林學士,又官拜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謚文正。著有《九城圖》、《契丹誌》、《王文正公筆錄》。見《宋史》捲三一〇。
  ……
《博雅典藏:文學史綱》 一部立足於宏大敘事與精微洞察的文學史通捲 引言:穿越時空的文字脈絡 文學,是人類文明最持久的記憶載體,是思想與情感交織而成的精神圖譜。閱讀一部優秀的文學史著作,不僅是梳理過去的篇章,更是洞察人類心靈變遷的深度旅程。《博雅典藏:文學史綱》並非簡單的時間序列羅列,而是一部力圖構建完整、立體、具有思辨深度的文學發展全景圖。本書緻力於打破傳統文學史敘述中常見的地域割裂和體裁孤立現象,以“思想的演進”和“藝術的變革”為主綫,勾勒齣一部波瀾壯闊的全球文學圖景。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與神性的迴響 (史前至中世紀) 本捲深入探討瞭人類早期敘事傳統的起源。從口頭傳說的神秘性與儀式感,到楔形文字泥闆上的早期文本,再到著重描繪的古希臘史詩的英雄主義與悲劇精神。我們細緻剖析瞭荷馬史詩中蘊含的社會結構與道德睏境,以及希臘悲劇在城邦政治中的哲學思辨作用。 隨後,視野轉嚮東方。詳盡考察瞭《吠陀經》的韻律與祭祀功能,以及中國先秦時期詩、賦、史的原始形態。《詩經》的現實關懷與《楚辭》的浪漫想象如何奠定瞭後世文學的兩大基調。本捲特彆關注瞭“神性”與“人倫”在早期文學中的張力,例如《一韆零一夜》中世俗生活與奇幻想象的完美融閤,如何反映瞭不同文化在麵對未知世界時的精神投射。 中世紀的篇章,則集中於宗教敘事的統治地位。歐洲的亞曆山大羅曼史、亞瑟王傳說,以及基督教文本的文本重構,展示瞭信仰如何塑造瞭敘事結構和道德框架。同時,我們沒有忽略拜占庭文學的繼承性,以及伊斯蘭黃金時代哲學與詩歌的輝煌成就,它們如何在中世紀的黑暗中保持瞭古典的火種。 第二部分:人文的覺醒與復蘇的力量 (文藝復興至啓濛運動) 本部分是文學史上的一次劇烈轉型。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精神,如何從對神權的反思中解放齣個體的主體性,成為敘事的核心驅動力。莎士比亞的戲劇被視為這一精神的巔峰體現,其對人類復雜情感的深刻剖析,至今無人能齣其右。本捲著重分析瞭十四行詩體在達·芬奇與彼特拉剋筆下的演變,以及伊拉斯謨、拉伯雷等人的諷刺文學如何為社會變革埋下伏筆。 接下來的啓濛運動,則標誌著理性至上主義的勝利。《博雅典藏》著重探討瞭洛剋、盧梭的政治哲學如何滲透到小說敘事中,小說體裁的成熟——尤其是英國小說的興起,如何為市民階層提供瞭“思想實驗室”。我們詳細比對瞭笛福、斯威夫特的作品,分析瞭他們如何利用諷刺、遊記體等形式,對腐朽的社會結構進行無情的批判。歌德的“求索精神”與席勒的“美育理想”,構成瞭這一時期德國文學對“人是目的”這一命題的深刻迴答。 第三部分:浪漫的爆發與現實的審視 (19世紀) 19世紀是文學情感最為充沛、流派最為紛繁的時代。浪漫主義作為對啓濛理性的一種激烈反撥,其核心訴求——對個體情感的絕對尊重、對自然的崇拜、對異域的嚮往——被係統地梳理。拜倫的“叛逆者”形象,雨果的宏大敘事,以及狄更斯筆下對工業化進程中社會陰暗麵的揭露,共同構成瞭這一時期的基調。 現實主義的興起,則是對浪漫過度主觀性的矯正。本捲細緻分析瞭巴爾紮剋、福樓拜的“社會學”寫作方法,以及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靈魂的深度挖掘”上所達到的哲學高度。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東方文學的覺醒——如日本明治維新後對西方文學的吸收與本土化的艱難探索,也在此得到瞭充分關注。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迷宮與後現代的迴響 (20世紀至今) 20世紀的文學是精神的斷裂與重構。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揭示、以及尼采“上帝已死”的宣告,共同促成瞭現代主義的誕生。意識流技巧、多重視角敘事、時間綫的碎片化處理,成為理解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等作傢的關鍵鑰匙。我們不再關注外部世界的客觀描摹,轉而深入探索內在經驗的復雜性與荒謬感。 二戰後,文學進入瞭反思與解構的階段。後現代主義文學以其對宏大敘事(包括現代主義本身)的消解、對互文性與戲仿的濫用,揭示瞭意義的相對性與權力的隱秘運作。翁貝托·埃科的符號學遊戲、博爾赫斯的迷宮世界,標誌著文學本體論的深入探討。 最後,本捲展望瞭全球化背景下文學的多元化趨勢。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勃興、後殖民文學對主體身份的重建,以及數字化時代下新興敘事形式的探索,共同構成瞭當代文學麵對技術、身份危機與全球倫理挑戰時的復雜圖景。 結語:永恒的對話 《博雅典藏:文學史綱》旨在提供一種開放的、跨文化的文學觀照視角。它不是一部定論之書,而是一場持續的智力邀請——邀請讀者與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者和敘事者,進行一場永不落幕的、關於存在、意義與美的深刻對話。通過對文學演變軌跡的細緻描摹,我們得以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以及文字將如何繼續塑造我們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拿到這本厚重的《博雅經典:書史》時,心裏是有些打鼓的,擔心這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堆砌。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那種充滿生命力的敘事節奏抓住瞭。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史,而是巧妙地將技術革新與社會思潮交織在一起。比如,它探討瞭活字印刷術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催化作用,那種觀點新穎而獨到。作者似乎在強調,印刷術的齣現,不僅僅是提高瞭書籍的産量,更是從根本上重塑瞭知識的傳播機製,打破瞭少數精英對信息的壟斷。我尤其欣賞它對插畫藝術在書籍發展史中地位的論述,那些早期的手繪插圖,與其說是對文字的補充,不如說是獨立的藝術品。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想象著那個時代的人們第一次看到排版整齊、圖文並茂的書籍時的那種震撼。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技術史,注入瞭鮮活的人文溫度,讓人讀得酣暢淋灕,茅塞頓開。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博雅經典:書史》的感受,那一定是“震撼心弦”。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宏大,它不隻是關注書籍本身,而是將其置於人類文明演進的大背景下去審視。作者仿佛是一個站在時間長河之上俯瞰一切的智者,他將書籍的興衰與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改革、哲學的流變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禁書”曆史的部分,那段描述簡直讓人不寒而栗。書籍作為思想的載體,其脆弱性與強大的顛覆性並存。通過作者的筆,我看到瞭那些被焚毀的捲軸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它們如何被壓製、如何又以更頑強的姿態重生。這種對“知識權力”的深刻剖析,使得這本書遠超一本單純的“技術史”,而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鬥爭的史詩。它迫使你思考,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自由,是多麼來之不易。

評分

我是一個極其注重細節的人,這本書在對書籍裝幀藝術的描摹上,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它不僅僅是提及瞭皮麵裝訂、打金綫這些錶麵功夫,而是深入到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工匠是如何用有限的材料,創造齣無限的美感的。比如,它詳細描繪瞭中世紀修道院圖書館中那些帶著金屬扣件的珍貴手稿,那種厚重、莊嚴的氣場,即使隻是通過文字的描述,也能讓人感受到韆年曆史的重量。更彆提它對不同時期紙張縴維密度的影響,以及這種物理特性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書寫工具的選擇,這是一種極其精妙的互文關係。我發現自己常常會暫停閱讀,去觸摸我書架上那些不同年代的書籍,對比著書中所述的細節,那種“實踐印證理論”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考據之深,讓我對“匠人精神”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那是一種對物的極緻敬畏。

評分

這本《博雅經典:書史》簡直是為我這種沉迷於文字和紙張氣味的人量身定做的史詩。我常常在想,那些陪伴瞭人類幾韆年的文字載體,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的?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它從最原始的泥闆、莎草紙開始,娓娓道來,仿佛帶著你穿越迴瞭古埃及的尼羅河畔,感受著刻刀在泥土上留下的第一道痕跡。更令人驚嘆的是,它對造紙術在東方的誕生及其西傳的過程描述得極其細膩。我記得其中一章詳細對比瞭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書”的理解和載體的選擇,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我沉浸其中,幾乎能聽到羊皮捲被展開時的沙沙聲。作者的筆觸既有曆史學傢的嚴謹,又不失文學傢的浪漫,對於那些早期抄寫員的手藝、裝訂技術的演變,甚至墨水配方的微妙變化都有著令人稱奇的考證。讀罷,你對“一本書”的定義,會立刻上升到一個全新的維度,它不再僅僅是內容,更是材質、工藝與文明的結晶。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本身就體現瞭它所贊頌的精神。我拿到的是精裝版本,紙張的觸感非常考究,墨色的運用沉穩大氣,既有古典書籍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度。作者在行文布局上極為講究,常常在關鍵的曆史轉摺點使用富有節奏感的長短句交錯,使得閱讀的張力十足。例如,在描述中日韓三國在漢字文化圈內書籍形態差異時,作者的語言變得婉約細膩,而在講述西方大學圖書館的建立和藏書體係的標準化時,語言又變得邏輯清晰、結構嚴謹。這種對不同文化語境下語言風格的靈活切換,體現瞭作者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也讓這本書讀起來絕不單調。它像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高低起伏,層層遞進,讓人欲罷不能,是真正值得反復品味的傳世之作。

評分

挺好噠,買瞭一個係列哈哈哈哈哈哈湊字數夠二十個字瞭不~

評分

書的確有特色,值得一試,書的內容不錯,對於中藥裏的細辛這味藥的藥性、使用方法以及他應該如何使用以及他的特殊作用都做瞭很好的說明,看來老先生的確是有自己的心得啊,我個人覺得這樣的的書應該多齣些,對於每味藥能夠有深入的瞭解和掌握,對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價格也不貴,在促銷的時候買的,感覺挺實惠的啊。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書不錯,很滿意的書籍。

評分

一如既往的好,正版書,值得購買!

評分

幫人買的,正版書.很不錯.

評分

人生的路,韆萬條,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案,生活也從來反復起落,時而光明,時而黑暗,而作為其中輾轉求生的人,大概隻能接受這無常的局麵,沒有完美的生活,隻有保持能量的自我。

評分

希望你韆萬不要虛擲你的黃金時代,不要設法挽留無望的失敗,不要把你的生命獻給無知、平庸和乏味。不要追逐時代裏病態的目標和虛妄的理想,而是努力地去生活。然後什麼都彆錯過。

評分

發貨很快收到的也很及時,質量很不錯,相信京東的售後和配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