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经典:书史

博雅经典: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米芾 著,章宏伟 编,赵宏 注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博雅
  • 中国文化
  • 学术
  • 文史
  • 传统文化
  • 书籍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8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81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博雅经典:书史》主要是分析原文的主旨,强化对原文的理解,具体操作上既有对注释、译文的补充解释,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发挥,并尽力做到旁征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证书中所列事典,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米芾《博雅经典:书史》的内容,并认识其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读
书史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十二
  王献之《送梨帖》云:“今送梨三百颗,晚雪,殊不能佳。”上有黎干“黎氏”印①,所谓南方君子者。跋尾半幅云:“因太宗书卷首见此两行十字,遂连此卷末,若珠还合浦②,剑入延平③,太和三年三月十日,司封员外郎柳公权⑤记。”后细题一行日:“又一帖十二字连之。”余辨乃右军书,云:“思言叙卒何期,但有长叹念告。”公权误以为子敬也。缝有“贞观”半印、世南、孝先字跋(孝先是本朝王曾⑥丞相字)。刘季孙⑦以一千置得。余约以欧阳询⑧真迹二帖、《王维⑨雪图》六幅、正透犀带⑩一条、砚山一枚、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刘见许。王诜借余砚山去,不即还,刘为泽守,行两日,王始见还,约再见易而刘死矣,其子以二十千卖与王防。唐太宗书窃类子敬,公权能于太宗书卷辨出,而复误连右军帖为子敬,公权知书者乃如此。其跋冯氏《西升经》⑩,唐经生⑩书也,乃谓之褚书者非也,盖能书者未必能鉴。余既跋定之,苏子瞻⑩于是跋诗日:“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盖以《晋史》“太宗赞”贬子敬也。然唐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
  〔注释】
  ①黎干(?~779):字贞固,戎州((今四川宜宾)人,祖籍寿春。以善星纬数术进,待诏翰林。累擢谏议大夫、桂州刺史、兵部侍郎,封寿春郡开国公。唐代宗在位间,曾两任京兆尹。德宗立,被赐死蓝田驿。见《旧唐书》卷一二二、《新唐书》卷一五八。“黎氏”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有“故御史大夫黎干‘黎氏’印”的记载。
  ②珠还合浦:《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载:“合浦郡海出珠宝。原宰守并多贪秽,采求无度,珠遂徙于邻境交址郡界。及孟尝赴任,革易前弊,未逾岁,去珠复还。”后遂用“珠还合浦”比喻失而复得或去而复还。
  ③剑入延平:据《晋书》卷三六“张华传”,晋武帝时,张华令豫章人曹焕为丰城令,曹通晓纬象,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双剑,一剑与华,留一自佩。后张华被诛失剑,曹焕卒,其子持剑行经延平津,宝剑堕水,二剑化龙而去。后遂用“剑入延平”以喻得而复失。延平,也称建溪、东溪,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为闽江上游。
  ④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太和为唐文宗李昂年号。
  ⑤司封:官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主爵郎中为司封郎中,主管封爵、袭荫、褒赠等。员外郎: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之官。晋武帝时始设员外散骑常侍郎,简称员外郎。隋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侍郎不在,代行曹事。唐以后,各部均设,位郎中之次。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初进土,以善书,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禁中,历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曾有“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擅楷书,与颜真卿齐名,后人誉为“颜筋柳骨”。文宗称其字“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
  ⑥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宋真宗成平(998~1003)中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连中“三元”的状元。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后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又官拜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有《九城图》、《契丹志》、《王文正公笔录》。见《宋史》卷三一〇。
  ……
《博雅典藏:文学史纲》 一部立足于宏大叙事与精微洞察的文学史通卷 引言:穿越时空的文字脉络 文学,是人类文明最持久的记忆载体,是思想与情感交织而成的精神图谱。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史著作,不仅是梳理过去的篇章,更是洞察人类心灵变迁的深度旅程。《博雅典藏:文学史纲》并非简单的时间序列罗列,而是一部力图构建完整、立体、具有思辨深度的文学发展全景图。本书致力于打破传统文学史叙述中常见的地域割裂和体裁孤立现象,以“思想的演进”和“艺术的变革”为主线,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全球文学图景。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与神性的回响 (史前至中世纪) 本卷深入探讨了人类早期叙事传统的起源。从口头传说的神秘性与仪式感,到楔形文字泥板上的早期文本,再到着重描绘的古希腊史诗的英雄主义与悲剧精神。我们细致剖析了荷马史诗中蕴含的社会结构与道德困境,以及希腊悲剧在城邦政治中的哲学思辨作用。 随后,视野转向东方。详尽考察了《吠陀经》的韵律与祭祀功能,以及中国先秦时期诗、赋、史的原始形态。《诗经》的现实关怀与《楚辞》的浪漫想象如何奠定了后世文学的两大基调。本卷特别关注了“神性”与“人伦”在早期文学中的张力,例如《一千零一夜》中世俗生活与奇幻想象的完美融合,如何反映了不同文化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精神投射。 中世纪的篇章,则集中于宗教叙事的统治地位。欧洲的亚历山大罗曼史、亚瑟王传说,以及基督教文本的文本重构,展示了信仰如何塑造了叙事结构和道德框架。同时,我们没有忽略拜占庭文学的继承性,以及伊斯兰黄金时代哲学与诗歌的辉煌成就,它们如何在中世纪的黑暗中保持了古典的火种。 第二部分:人文的觉醒与复苏的力量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 本部分是文学史上的一次剧烈转型。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精神,如何从对神权的反思中解放出个体的主体性,成为叙事的核心驱动力。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视为这一精神的巅峰体现,其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深刻剖析,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本卷着重分析了十四行诗体在达·芬奇与彼特拉克笔下的演变,以及伊拉斯谟、拉伯雷等人的讽刺文学如何为社会变革埋下伏笔。 接下来的启蒙运动,则标志着理性至上主义的胜利。《博雅典藏》着重探讨了洛克、卢梭的政治哲学如何渗透到小说叙事中,小说体裁的成熟——尤其是英国小说的兴起,如何为市民阶层提供了“思想实验室”。我们详细比对了笛福、斯威夫特的作品,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讽刺、游记体等形式,对腐朽的社会结构进行无情的批判。歌德的“求索精神”与席勒的“美育理想”,构成了这一时期德国文学对“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深刻回答。 第三部分:浪漫的爆发与现实的审视 (19世纪) 19世纪是文学情感最为充沛、流派最为纷繁的时代。浪漫主义作为对启蒙理性的一种激烈反拨,其核心诉求——对个体情感的绝对尊重、对自然的崇拜、对异域的向往——被系统地梳理。拜伦的“叛逆者”形象,雨果的宏大叙事,以及狄更斯笔下对工业化进程中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基调。 现实主义的兴起,则是对浪漫过度主观性的矫正。本卷细致分析了巴尔扎克、福楼拜的“社会学”写作方法,以及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灵魂的深度挖掘”上所达到的哲学高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方文学的觉醒——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对西方文学的吸收与本土化的艰难探索,也在此得到了充分关注。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迷宫与后现代的回响 (20世纪至今) 20世纪的文学是精神的断裂与重构。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揭示、以及尼采“上帝已死”的宣告,共同促成了现代主义的诞生。意识流技巧、多重视角叙事、时间线的碎片化处理,成为理解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作家的关键钥匙。我们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转而深入探索内在经验的复杂性与荒谬感。 二战后,文学进入了反思与解构的阶段。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对宏大叙事(包括现代主义本身)的消解、对互文性与戏仿的滥用,揭示了意义的相对性与权力的隐秘运作。翁贝托·埃科的符号学游戏、博尔赫斯的迷宫世界,标志着文学本体论的深入探讨。 最后,本卷展望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多元化趋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勃兴、后殖民文学对主体身份的重建,以及数字化时代下新兴叙事形式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面对技术、身份危机与全球伦理挑战时的复杂图景。 结语:永恒的对话 《博雅典藏:文学史纲》旨在提供一种开放的、跨文化的文学观照视角。它不是一部定论之书,而是一场持续的智力邀请——邀请读者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者和叙事者,进行一场永不落幕的、关于存在、意义与美的深刻对话。通过对文学演变轨迹的细致描摹,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字将如何继续塑造我们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本身就体现了它所赞颂的精神。我拿到的是精装版本,纸张的触感非常考究,墨色的运用沉稳大气,既有古典书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作者在行文布局上极为讲究,常常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使用富有节奏感的长短句交错,使得阅读的张力十足。例如,在描述中日韩三国在汉字文化圈内书籍形态差异时,作者的语言变得婉约细腻,而在讲述西方大学图书馆的建立和藏书体系的标准化时,语言又变得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这种对不同文化语境下语言风格的灵活切换,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也让这本书读起来绝不单调。它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层层递进,让人欲罢不能,是真正值得反复品味的传世之作。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博雅经典:书史》的感受,那一定是“震撼心弦”。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宏大,它不只是关注书籍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仿佛是一个站在时间长河之上俯瞰一切的智者,他将书籍的兴衰与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改革、哲学的流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禁书”历史的部分,那段描述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书籍作为思想的载体,其脆弱性与强大的颠覆性并存。通过作者的笔,我看到了那些被焚毁的卷轴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们如何被压制、如何又以更顽强的姿态重生。这种对“知识权力”的深刻剖析,使得这本书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史”,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斗争的史诗。它迫使你思考,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自由,是多么来之不易。

评分

这本《博雅经典:书史》简直是为我这种沉迷于文字和纸张气味的人量身定做的史诗。我常常在想,那些陪伴了人类几千年的文字载体,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的?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从最原始的泥板、莎草纸开始,娓娓道来,仿佛带着你穿越回了古埃及的尼罗河畔,感受着刻刀在泥土上留下的第一道痕迹。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对造纸术在东方的诞生及其西传的过程描述得极其细腻。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对比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书”的理解和载体的选择,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沉浸其中,几乎能听到羊皮卷被展开时的沙沙声。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家的浪漫,对于那些早期抄写员的手艺、装订技术的演变,甚至墨水配方的微妙变化都有着令人称奇的考证。读罢,你对“一本书”的定义,会立刻上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再仅仅是内容,更是材质、工艺与文明的结晶。

评分

我是一个极其注重细节的人,这本书在对书籍装帧艺术的描摹上,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它不仅仅是提及了皮面装订、打金线这些表面功夫,而是深入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工匠是如何用有限的材料,创造出无限的美感的。比如,它详细描绘了中世纪修道院图书馆中那些带着金属扣件的珍贵手稿,那种厚重、庄严的气场,即使只是通过文字的描述,也能让人感受到千年历史的重量。更别提它对不同时期纸张纤维密度的影响,以及这种物理特性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书写工具的选择,这是一种极其精妙的互文关系。我发现自己常常会暂停阅读,去触摸我书架上那些不同年代的书籍,对比着书中所述的细节,那种“实践印证理论”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考据之深,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是一种对物的极致敬畏。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厚重的《博雅经典:书史》时,心里是有些打鼓的,担心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堆砌。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种充满生命力的叙事节奏抓住了。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是巧妙地将技术革新与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比如,它探讨了活字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催化作用,那种观点新颖而独到。作者似乎在强调,印刷术的出现,不仅仅是提高了书籍的产量,更是从根本上重塑了知识的传播机制,打破了少数精英对信息的垄断。我尤其欣赏它对插画艺术在书籍发展史中地位的论述,那些早期的手绘插图,与其说是对文字的补充,不如说是独立的艺术品。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个时代的人们第一次看到排版整齐、图文并茂的书籍时的那种震撼。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史,注入了鲜活的人文温度,让人读得酣畅淋漓,茅塞顿开。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有分析,有指导,挺好的?

评分

注释很详尽,花了不少功夫。一般的书论类书籍往往会选米芾的《海岳名言》,这本书反而不好找。

评分

活动一下买了好多喜欢的书,心花怒放的感觉,包装好,物流快,一直支持京东,喜欢的书体,慢慢学习,值得拥有

评分

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评分

注释很详尽,花了不少功夫。一般的书论类书籍往往会选米芾的《海岳名言》,这本书反而不好找。

评分

好深奥 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需要有文言文基础

评分

书的确有特色,值得一试,书的内容不错,对于中药里的细辛这味药的药性、使用方法以及他应该如何使用以及他的特殊作用都做了很好的说明,看来老先生的确是有自己的心得啊,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的书应该多出些,对于每味药能够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价格也不贵,在促销的时候买的,感觉挺实惠的啊。

评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养成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习惯,你的一生就会受用无穷。事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爱情的幸福美满,身心的健康快乐等等,总之,生活工作中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学习当中。也许你仅仅把在学校,从书本上的学习当成学习了,但实际上那只是人生学习旅程的一部分。处处留心,培养对许多事物的兴趣爱好,你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增长见识,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也就会更为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