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傢庭人口輯考 以墓誌銘資料為中心

唐代傢庭人口輯考 以墓誌銘資料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愛花 著
圖書標籤:
  • 唐代史
  • 傢庭史
  • 人口史
  • 墓誌銘
  • 社會生活
  • 曆史研究
  • 唐代社會
  • 傢族研究
  • 史料輯佚
  • 民俗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民族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60052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451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學者文庫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學者文庫·唐代傢庭人口輯考:以墓誌銘資料為中心》從墓誌資料的分析人手,在還原傢庭結構形態的基礎上,試圖揭示唐代時期傢庭的變化。單純依靠個彆資料的“整群抽樣”得齣的結論應該再與既有成果相互佐證,或許更接近曆史的真實。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學者文庫·唐代傢庭人口輯考:以墓誌銘資料為中心》分為第一章:唐代男女婚嫁年齡考略、第二章:唐人的“及第”與“釋褐”年齡、第三章:唐人壽命水平及死亡原因初探、第四章:唐代傢庭人口的特徵、第五章:唐代的宗族救助及餘論六個章節。筆者希望達到的一個目標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唐代的社會生活作齣更細微更客觀的解讀。在占有當前史料的情況下,對唐代的傢庭人口等細節問題做齣更接近曆史真實的結論。

作者簡介

  蔣愛花,1980年生,山東人。200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的研究與教學,在《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錶《唐代男女婚嫁年齡考略》、《唐人壽命水平及死亡原因初探》等學術論文十餘篇。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唐代中下層官員群體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隋唐時期的北京地區墓誌銘研究”。

目錄

第一章 唐代男女婚嫁年齡考略
第一節 文獻中所見唐代婚嫁年齡
第二節 唐代女性婚齡與“笄年”
第三節 唐代男子的婚齡
第四節 唐人晚婚的原因

第二章 唐人的“及第”與“釋褐”年齡
第一節 “及第”與“釋褐”的涵義
第二節 “解巾”、“釋褐”與“起傢”年齡
第三節 “曆級而升”還是“脫穎而齣”

第三章 唐人壽命水平及死亡原因初探
第一節 唐人壽命水平及特點
第二節 唐人的性彆平均壽命
第三節 影響唐人壽命的原因
一、感染性疾病與傳染性疾病
二、戰爭與水土不服
三、女性:胎産疾病與“娩難”
四、意外身亡
五、人為迫害緻死
六、“氣疾”與心腦血管疾病
七、其他死亡原因

第四章 唐代傢庭人口的特徵
第一節 唐代士大夫傢庭人口的特徵
一、士大夫鞠養親屬
二、唐代士大夫傢庭類型形成原因
第二節 唐代平民傢庭人口的特徵
一、墓誌中的唐代平民傢庭樣本
二、唐代平民傢庭的類型分析
三、唐代中後期平民傢庭的結構
第三節 唐代人口再生産及相關問題
一、唐代傢庭分類及子女數
二、子女夭亡現象分析

第五章 唐代的宗族救助
第一節 宗族救助的方式
一、繼子過繼
二、經濟救助、同居共食
三、撫養孤幼
四、紅白喜事的救助
第二節 救助者和被救助者的關係
一、叔侄等隔代人之間的救助
二、鄰裏或鄉裏救助
三、同輩人之間的救助
四、寄養於外族
第三節 唐代宗族救助的特點

第六章 餘論
附錄一:從《唐代墓誌匯編》中整理齣的年齡樣本
附錄二:從《唐代墓誌匯編續集》整理齣的年齡樣本
附錄三圖錶匯總
參考文獻
後記
《唐代社會生活史:以墓誌銘為視角的民生百態》 本書旨在透過唐代墓誌銘這一珍貴史料,深入考察唐代普通傢庭的社會生活麵貌,勾勒齣那個時代個體與傢族的生存軌跡、情感世界以及社會互動。墓誌銘,作為一種銘刻於墓碑之上,用於記錄逝者生平事跡、身份地位、傢庭成員及其社會關係的文字,其樸實而詳盡的敘述,為我們提供瞭窺探曆史的獨特視角。本書並非宏觀的政治史或經濟史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構成唐代社會基石的韆傢萬戶,力圖通過對大量墓誌銘的細緻解讀,展現一個鮮活、立體、充滿人情味的唐代社會生活圖景。 一、 傢族結構與人口變遷:血緣紐帶的維係與演化 傢族是唐代社會的基本單位,其結構和人口組成直接反映瞭當時的社會形態。本書將重點分析墓誌銘中關於傢庭人口構成的信息,包括父子、兄弟、夫妻、祖孫、姑嫂、妯娌等親屬關係。我們將考察不同社會階層傢庭的人口規模、性彆比例、年齡結構,以及這些因素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曆史時期的變化。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墓誌銘來瞭解: 核心傢庭與大傢庭並存: 探討唐代是否存在普遍的大傢庭模式,還是以核心傢庭為主,並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 生育觀念與實踐: 從墓誌銘中關於子女數量、早夭比例等信息,推測當時的生育水平、育兒狀況以及對子嗣的態度。 喪葬習俗與傢族延續: 墓誌銘中提及的喪葬儀式、墓葬位置、祭祀安排等,都蘊含著傢族對逝者及其延續的重視,反映瞭其對傢族興旺的期盼。 人口流動與遷徙: 一些墓誌銘會記錄逝者籍貫、遷徙經曆,為我們研究唐代的人口分布和流動提供綫索。 二、 婚姻與嫁娶:禮儀、習俗與情感的交織 婚姻是構成傢庭的關鍵環節,也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通過墓誌銘中關於婚姻的信息,探討唐代婚姻的特點、習俗及其中蘊含的傢庭倫理。 門當戶對與社會流動: 墓誌銘中常會提及雙方的傢庭背景、官職、財富等,這為我們分析唐代婚姻中的門第觀念、社會分層提供瞭依據。 婚配方式的多樣性: 除瞭常見的婚配,是否還存在聘娶、招贅、轉房等多種形式,以及這些形式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普遍性。 嫁妝與陪奩: 墓誌銘中提及的嫁妝物品,不僅是物質財富的體現,更是對新婦身份、傢境以及傢族之間關係的微妙展現。 夫妻情感與傢庭和諧: 盡管墓誌銘以頌揚逝者為主,但其中對配偶的贊美、對子女的關懷,以及對傢庭美滿的描繪,能夠間接反映當時的夫妻情感和傢庭和諧狀況。一些對故去配偶的深情追憶,尤為感人。 再婚與續弦: 墓誌銘中對逝者是否再婚、再娶的描述,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對再婚的態度以及傢庭的延續方式。 三、 職業與生計:勞作、技藝與經濟活動的日常 傢庭的生存離不開經濟基礎,而職業則是傢庭成員經濟活動的載體。本書將通過墓誌銘對逝者生前職業、技藝、任職經曆的記載,展現唐代社會各階層的生計狀況和經濟生活。 官僚階層的政治生涯與物質生活: 墓誌銘中詳盡的官職履曆、封賞、任職地點等,能夠勾勒齣唐代官員的仕途之路、俸祿待遇以及其傢庭的富裕程度。 士人階層的文化追求與社會影響: 許多士人傢庭以其文學、藝術、學術成就聞名,墓誌銘中對他們詩文、書畫、學問的記載,反映瞭當時社會的文化氛圍和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 平民階層的辛勤勞作: 盡管墓誌銘中對平民的記載相對簡略,但其中涉及的農耕、漁獵、手工業(如鐵匠、木匠、裁縫、釀酒等)、商業貿易等職業,能夠展現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經濟來源。 女性的社會角色與經濟貢獻: 墓誌銘中對女性職業的記載相對較少,但部分記錄能反映女性在傢庭紡織、刺綉、經營小生意等方麵的經濟貢獻,以及她們作為宗族重要成員的地位。 經濟活動的多樣性: 除瞭主要的生産活動,還可以從中窺見唐代社會的一些商業活動、手工業生産的規模和特點,以及一些專業技術人纔的社會價值。 四、 孝道、教育與文化傳承:傢庭倫理的實踐與社會觀念的體現 傢庭是傳承孝道、教育和文化的重要場所。本書將考察墓誌銘中反映的傢庭倫理、教育實踐以及文化傳承的現象。 孝道的踐行與評價: 墓誌銘中常常贊美逝者的孝順,或頌揚其父母的慈愛,這反映瞭孝道在唐代社會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具體的錶現形式。 子女生平與成就: 墓誌銘中對子女的介紹,如其官職、科舉、功名、學問、纔藝等,能夠體現當時傢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社會對人纔的評價標準。 宗族觀念與祭祀活動: 墓誌銘中對祖先的追溯、對宗族的歸屬感,以及對祭祀活動的記載,揭示瞭宗族在維係傢族凝聚力、傳承傢族文化方麵的重要作用。 佛教與道教的影響: 一些墓誌銘會提及逝者信仰佛教或道教,這反映瞭宗教在唐代社會生活中對個人及傢庭精神世界的影響。 文化藝術的傳承: 墓誌銘本身作為一種文字藝術,其書法、文辭風格也具有研究價值。此外,部分墓誌銘提及的詩文創作、音樂演奏等,也反映瞭當時社會的文化生活水平。 五、 社會交往與鄰裏關係:人際網絡的構建與維係 傢庭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身處復雜的社會網絡之中。本書將通過墓誌銘中對親友、鄰裏、同事、同僚的提及,展現唐代社會的人際交往模式。 贈送墓誌銘的意義: 誰為逝者撰寫墓誌銘,誰參與瞭墓誌銘的撰寫和撰寫,這本身就構成瞭一種社會關係網的體現。 鄰裏互助與社會支持: 墓誌銘中若提及鄰裏在逝者生前或死後的幫助,能夠反映當時的鄰裏關係和社區互助的現象。 同事同僚的社交圈: 尤其對於官僚而言,墓誌銘中提及的同僚、上司、下屬,勾勒齣瞭其職業社交圈的範圍和性質。 朋友情誼的錶達: 墓誌銘中對生前好友的追念,也展現瞭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情誼的深度和廣度。 研究方法與史料價值: 本書將以唐代齣土的墓誌銘為主要研究對象,結閤墓葬文獻、史書、筆記小說等相關史料,進行跨學科的綜閤分析。我們將注重史料的辨析和考證,力求從文本的細微之處挖掘齣更豐富、更準確的曆史信息。 墓誌銘作為一種私人化的記錄,其價值在於其相對真實、具體的敘述,不受官方史書的約束,能夠為我們展現唐代社會生活更為鮮活、細膩的一麵。通過對海量墓誌銘資料的梳理和分析,本書希望能為唐代社會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更豐富的細節,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輝煌時代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生活百態,從而構建一個更加立體、生動、充滿人情味的唐代社會形象。 本書的寫作,旨在打破以往曆史研究中對宏大敘事的過度依賴,轉而關注曆史的“毛細血管”,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和傢庭故事,摺射齣整個時代的脈搏。我們相信,通過對墓誌銘這一獨特史料的深入挖掘,能夠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加真實、更加感人的唐代社會生活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著作的核心魅力在於其對史料的挖掘深度和精細度,完全超齣瞭我對一般性人口研究的預期。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大量宏觀的、基於現有文獻的推論,但作者卻令人驚喜地將重點完全聚焦在瞭墓誌銘這一“微觀實證”上。這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使得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例如,書中關於唐代基層胥吏傢庭的婚姻模式分析,僅僅依賴於幾方保存尚好的墓誌銘,卻能清晰地勾勒齣彼時普通人傢的生活圖景,其細膩程度令人震撼。作者並未滿足於簡單地羅列數字,而是深入挖掘瞭墓誌銘中關於親屬稱謂、喪葬習俗乃至財産分配的細節,從而重構瞭唐代傢庭的實際運作機製。這種對一手資料的偏執與專注,是這本書能夠跳脫齣一般曆史著作窠臼、具有獨特學術價值的關鍵所在。

評分

這本書為我們理解唐代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和脆弱性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基於個體記錄的切入點。作者通過對人口數據的細緻梳理,間接地描繪瞭唐代社會保障體係的影子。例如,對多代同堂模式的頻率統計,側麵反映瞭養老和撫幼責任的社會分工;而對人口銳減的某些區域進行個案分析,則暗示瞭戰亂或瘟疫對微觀傢庭單元的毀滅性打擊。這種從人口統計延伸到社會韌性的分析維度,使得本書的學術價值超越瞭純粹的考據層麵,觸及到瞭社會史的深層問題。它不是一本僅僅告訴我們“有多少人”的書,而是試圖通過人口這一最基本的社會細胞,告訴我們“這個社會是如何運轉,又如何受到衝擊”的教科書級彆的案例研究。讀完後,我對唐代社會運作的理解,有瞭一種基於堅實基石的全新認知。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唐代傢庭人口的輯考,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學傢之眼”和“社會學傢之思”的完美結閤。他不僅是一個細緻的史料收集者,更是一個敏銳的社會現象觀察傢。書中對於特定時期、特定地域(比如盛唐長安周邊與晚唐藩鎮地區)傢庭規模和結構變化的對比分析,展現瞭極高的曆史敏感度。作者並沒有把唐代看作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不同曆史階段、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傢庭形態的微妙變遷。書中對“宗族”與“核心傢庭”之間張力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通過對墓誌銘上列舉的子孫數量和居住安排的分析,作者似乎在嚮我們展示一個動態演變的古代社會單元。這種動態的、富有洞察力的視角,讓原本冷冰冰的人口數據瞬間鮮活瞭起來,充滿瞭曆史的張力與人性的光輝。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封麵選用瞭典雅的米黃色,印著燙金的宋體書名,透露齣一種古樸而莊重的氣息,讓人在捧起它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作者對唐代曆史研究的嚴謹態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正文部分字跡清晰,留白得當,閱讀體驗極佳。雖然內容是關於人口統計的枯燥課題,但作者通過精心設計的章節結構,使得閱讀過程並不乏味。比如,在探討不同社會階層傢庭結構差異時,作者運用瞭大量的圖錶和示意圖,將復雜的社會數據可視化,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研究者來說,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而且,書中的引文標注非常詳盡,每一條重要的墓誌銘齣處都清晰可辨,這不僅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也方便瞭有興趣的讀者進行後續的交叉驗證。總的來說,從物理層麵來看,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細細品讀的學術著作,其設計風格本身就與研究主題相得益彰,是閱讀體驗的加分項。

評分

坦白說,作為非專業人士,初次接觸這樣一部以“墓誌銘資料為中心”的學術專著,我曾擔心自己會因為術語和繁瑣的考證細節而望而卻步。然而,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成功地將我留住瞭。他沒有將考證過程變成一種炫技,而是將其自然地融入到對曆史場景的還原之中。每當作者對一個碑文的殘缺字句進行推斷和解釋時,那種仿佛身臨其境、與韆年塵封的往事對話的感覺油然而生。特彆是書中對女性在傢庭人口構成中角色的探討,不再是傳統史書中的邊緣化敘述,而是通過墓誌銘中對妻妾、母親身份的強調,重新賦予瞭她們在傢族延續中的核心地位。這種將冰冷文字還原為鮮活曆史的功力,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它讓學術研究擁有瞭文學般的感染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