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稀见中外关系史料丛书:1844年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日记

晚清稀见中外关系史料丛书:1844年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加略利 著,周振鹤 编,谢海涛 译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中外关系史
  • 法国
  • 外交史
  • 日记
  • 史料
  • 19世纪
  • 清史
  • 历史学
  • 稀见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441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921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晚清稀见中外关系史料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晚清稀见中外关系史料丛书:1844年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日记》是法国汉学家加略利记录1844年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的日记,主要记述中法《黄埔条约》谈判的关键时期中法外交角力的过程,从1844年8月15日开始,截至10月22日。作为这次谈判的翻译,加略利以日记的形式,将会谈的内幕逐日记录在案。加略利在日记中,详细地揭示了法国政府当时在中国问题上的观点和目的,以及耆英、拉萼尼等人对中国政治形势的看法,生动地描述了拉萼尼、士思利(法国舰队指挥官)、耆英、黄恩彤、潘仕成、赵长龄和加略利自己的言行。《晚清稀见中外关系史料丛书:1844年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日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1844年
8月13日
8月14日
8月15日
8月16日
8月17日
8月18日
8月19日
8月20日
8月21日
8月22日
8月23日
8月24日
8月25日
8月26日
8月27日
8月28日
8月29日
8月30日
8月31日
9月1日
9月2日
9月3日
9月4日
9月5日
9月6日
9月7日
9月8日
9月9日
9月10日
9月11日
9月12日
9月13日
9月14日
9月15日
9月16日
9月17日
9月18日
9月19日
9月20日
9月21日
9月22日
9月23日
9月24日
9月25日
9月26日
9月27日
9月28日
9月29日
9月30日
10月1日
10月2日
10月3日
10月4日
10月5日
10月6日
10月7日
10月8日
10月9日
10月10日
10月11日
10月12日
10月13日
10月14日
10月15日
10月16日
10月17日
10月18日
10月19日
10月20日
10月21日
10月22日
附录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与法国的初遇:一段被历史洪流淘洗的珍贵记忆 当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人类文明的交流碰撞亦从未停歇。19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与新兴的西方列强,在全球格局的剧变中,迎来了彼此的目光。而在这场宏大的相遇之中,法国,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外交策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 彼时,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不久,大清帝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闭关锁国的大门被强行撬开,一股股来自西方的思潮、技术与观念如潮水般涌入,改变着这个东方古国的面貌。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法国,也正步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工业革命的成果与对外扩张的雄心,促使其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844年,一支法国使团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航程。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贸易拜访,而是一次肩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多重使命的外交行动。其核心目的,在于探寻与大清帝国建立更深层次联系的可能性,修订既有的条约,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法国在华的利益。这支使团的组成,无疑代表了当时法国对华政策的重视程度,他们汇集了外交官、翻译、技术人员,乃至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学者。他们的到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西方世界的某些新知识,也为中国官僚体系内部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思考。 这段外交活动,并非一蹴而就的顺遂之旅。它充满了试探、协商、误解与妥协。在漫长的旅途中,法国使团成员们,用笔尖记录下他们所见所闻所感。他们的日记,如同一个个微观的切片,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全景图,同时也揭示了法国外交官眼中那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穿越尘封的笔迹,窥探历史的真实肌理 当尘封的竹简与羊皮纸被翻开,当泛黄的纸页承载着饱含情感的文字,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便在眼前徐徐展开。这套《晚清稀见中外关系史料丛书》中的《1844年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日记》,便是这样一本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历那个动荡年代的珍贵文献。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细节化的视角,补充了宏大历史叙事中可能被忽略的角落。 这本日记,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外交公文与官方报告的堆砌。相反,它是一位位亲历者,用最为直接、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当他们置身于繁华的广州街头,感受到的是怎样的市井烟火?当他们与大清官员进行艰难的谈判,体味到的是怎样的礼仪与障碍?当他们目睹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内心又泛起怎样的波澜?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 日记中,我们或许会读到,法国使团成员们如何努力适应陌生的气候与饮食,如何应对中国官场繁复的礼仪,如何尝试理解与解读那些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中国习俗。他们笔下的文字,或许带着初见的惊奇,带着文化的隔阂,也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例如,他们可能会详细描述在广州城内所见的建筑风格、商铺林立的景象、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们可能会记录下与中国官员会面的场景,观察对方的服饰、言谈举止,以及谈判过程中的策略与态度。他们的描述,将是中国城市景观、社会风貌、以及官方运作方式的生动写照。 更重要的是,这本日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时中法两国之间政治博弈的独特视角。1844年,《黄埔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正式与大清帝国建立起官方的外交关系。然而,条约的签署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法国使团在华期间,正是要围绕这一条约的执行、内容的细化,以及更广泛的利益诉求展开外交活动。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为争取商业特权而奔走,如何为解决法国传教士在华遇到的问题而斡旋,如何在高层官员的周旋中寻找突破口。这些具体的活动,将为我们理解《黄埔条约》背后更为复杂的外交角力提供第一手资料。 细节之处见真章,历史的温度跃然纸上 这本日记的价值,还在于其对细节的捕捉。一位外交官的行程安排、一次宴会的菜单、一次与当地百姓的偶然交谈、甚至是对中国官员某句话的解读,都可能包含着极其重要的信息。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汇聚在一起,便能勾勒出一幅更为立体、更为生动的历史图景。 例如,日记中对中国官员的刻画,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官职与头衔,更会包含对他们个人性格、处事方式的观察。一个老谋深算的封疆大吏,一个谨小慎微的书办,一个充满好奇的年轻官员,都可能在日记中留下印记。这些人物的生动描绘,将帮助我们摆脱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看到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 同样,日记中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描述,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今日难以想象的细节。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集市上的讨价还价,民间节日的习俗,甚至是普通百姓的穿着打扮与生活习惯,都可能被记录下来。这些描写,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社会史研究素材,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真实的脉动。 这本日记,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他者”视角的机会。法国使团的成员们,带着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与评价中国。他们的观察,既有进步的、客观的一面,也可能包含着对中国文化的不理解、甚至带有偏见。正是这种不同视角的碰撞,才构成了历史的真实。通过阅读他们的日记,我们可以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场,也更能理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难度与意义。 超越史料本身,探寻历史的启示 《1844年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日记》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扇打开我们心灵的窗户。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早已远去的时代,得以理解我们民族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通过阅读这本日记,我们可以: 更深入地理解19世纪中国社会的面貌: 从官方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日记将为我们呈现一个更为细致、更为真实的晚清中国。 更清晰地把握中法两国在华的早期互动: 了解法国使团的具体外交活动,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黄埔条约》的签订与早期执行过程,以及法国在华利益的拓展。 从独特的视角反思历史: 通过“他者”的眼睛看中国,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以更开放、更审慎的态度对待历史。 感受历史的温度与人性: 日记中生动的人物描写、细腻的情感流露,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人性的复杂。 总之,这本日记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极其个体化、极具现场感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历史瞬间。它不是冰冷的史实罗列,而是有血有肉的叙述。它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以及其所能引发的深刻思考,无疑将使其成为任何对晚清历史、对中外关系史、对19世纪世界格局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珍贵读物。它将带领我们,去触摸历史的真实脉络,去聆听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声音,去感受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事,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既引人入胜又充满历史厚重感,光是“晚清稀见中外关系史料丛书”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晚清那个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错综复杂的关系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我们日常接触不到的,被历史尘封起来的细节。想象一下,1844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西方列强正一步步叩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也在懵懂与抗争中探索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法国,作为当时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派遣的使团在中国的活动,其背后的外交博弈、文化碰撞,定然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像它的名字那样,呈现出“稀见”的史料,那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过去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使团成员的真实心态,他们是如何观察和理解中国社会的,以及他们在与清朝官员的交涉中,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和遇到的困难。这类一手史料,往往比任何二手解读都更加生动和真实,能够让我们更贴近历史的脉搏,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评分

读到“1844年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日记”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1844年,正值中国对外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而法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欧洲国家,其使团的活动无疑是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通过“日记”这种第一手资料,能够有多么鲜活和具体的外交场景被复原。例如,法国使团在与清朝官员沟通时,语言上是否存在障碍?他们是如何克服的?在谈判桌上,双方的立场和诉求是什么?有没有那些关于谈判策略、细节的披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法国使团成员们,他们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风貌、经济状况,以及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判断。日记,往往是记录真实情感和主观认知的窗口,如果书中能够披露出一些令人惊讶的见解,或者是一些预料之外的事件,那将是极具价值的。这本书,如果能让我如同穿越般,亲历那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外交时光,那绝对是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如果能够将1844年法国使华团在中国的活动,通过他们的“日记”这种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那绝对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大福音。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中外交往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官方外交场合之外,更具生活气息和个人观察的记录。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一些可能的场景:在繁华的广州港口,法国使团成员第一次看到高耸的骑楼,闻到各种香料和海鲜混合的气味;在与清朝官员的宴席上,他们如何品尝从未尝过的中国菜肴,又如何面对那些陌生的礼仪?日记,往往是记录个人情绪和观察的最佳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法国使团成员们,他们对中国人民、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真实印象,是赞赏、是鄙夷、是好奇,还是困惑?这些来自当时的、未经修饰的记录,一定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中国与西方世界初次大规模、密集式接触时的复杂感受。

评分

一谈到1844年,就不能不想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中国刚刚经历鸦片战争的惨痛,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而法国也紧随其后,在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所以,这本书所涵盖的法国使华团外交活动,无疑是那个时期中法关系演变的一个缩影。我很好奇,法国使团的到来,究竟是在巩固既有的利益,还是在试图争取更多的特权?他们的“外交活动”究竟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容?是单纯的政治谈判,还是也涉及到贸易、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日记这种形式,最能捕捉到那些瞬间的观察和判断,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日记的细节,揭示出当时法国方面对于中国国情的判断,以及他们在中国推进自身利益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同时,我也想知道,在与这些西方人接触的过程中,清朝官员们是如何回应的,他们的态度是屈从、抗拒,还是在适应中寻求平衡?这本书,如果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观察视角,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如果能够深入到1844年法国使华团的外交活动本身,那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一群来自遥远欧洲的 diplomat、学者、甚至是商人,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踏上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他们会见到怎样的清朝官员?是那些依旧固步自封、天朝上国的代表,还是已经开始意识到时代变化的敏锐观察者?日记,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私密和真实的色彩,它记录的往往是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甚至是那些不便公开发表的想法。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法国使团成员在与清朝官员谈判时的微妙之处,他们的语言策略,以及中国方面的反应。除了官方层面的交流,我也很想了解他们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点滴,比如他们如何适应中国的饮食、气候,如何看待中国的风俗习惯,这些细枝末节或许更能折射出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和相互影响。这本书,如果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现场,感受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那就太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