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稀見中外關係史料叢書:1844年法國使華團外交活動日記

晚清稀見中外關係史料叢書:1844年法國使華團外交活動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加略利 著,周振鶴 編,謝海濤 譯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中外關係史
  • 法國
  • 外交史
  • 日記
  • 史料
  • 19世紀
  • 清史
  • 曆史學
  • 稀見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44158
版次:1
商品編碼:1137921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晚清稀見中外關係史料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字數:32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晚清稀見中外關係史料叢書:1844年法國使華團外交活動日記》是法國漢學傢加略利記錄1844年法國使華團外交活動的日記,主要記述中法《黃埔條約》談判的關鍵時期中法外交角力的過程,從1844年8月15日開始,截至10月22日。作為這次談判的翻譯,加略利以日記的形式,將會談的內幕逐日記錄在案。加略利在日記中,詳細地揭示瞭法國政府當時在中國問題上的觀點和目的,以及耆英、拉萼尼等人對中國政治形勢的看法,生動地描述瞭拉萼尼、士思利(法國艦隊指揮官)、耆英、黃恩彤、潘仕成、趙長齡和加略利自己的言行。《晚清稀見中外關係史料叢書:1844年法國使華團外交活動日記》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目錄

1844年
8月13日
8月14日
8月15日
8月16日
8月17日
8月18日
8月19日
8月20日
8月21日
8月22日
8月23日
8月24日
8月25日
8月26日
8月27日
8月28日
8月29日
8月30日
8月31日
9月1日
9月2日
9月3日
9月4日
9月5日
9月6日
9月7日
9月8日
9月9日
9月10日
9月11日
9月12日
9月13日
9月14日
9月15日
9月16日
9月17日
9月18日
9月19日
9月20日
9月21日
9月22日
9月23日
9月24日
9月25日
9月26日
9月27日
9月28日
9月29日
9月30日
10月1日
10月2日
10月3日
10月4日
10月5日
10月6日
10月7日
10月8日
10月9日
10月10日
10月11日
10月12日
10月13日
10月14日
10月15日
10月16日
10月17日
10月18日
10月19日
10月20日
10月21日
10月22日
附錄
譯名對照錶
譯後記

前言/序言


近代中國與法國的初遇:一段被曆史洪流淘洗的珍貴記憶 當曆史的巨輪滾滾嚮前,人類文明的交流碰撞亦從未停歇。19世紀中葉,古老的中國與新興的西方列強,在全球格局的劇變中,迎來瞭彼此的目光。而在這場宏大的相遇之中,法國,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外交策略,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道不可忽視的風景綫。 彼時,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硝煙剛剛散盡不久,大清帝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動蕩與變革。閉關鎖國的大門被強行撬開,一股股來自西方的思潮、技術與觀念如潮水般湧入,改變著這個東方古國的麵貌。與此同時,歐洲大陸的法國,也正步入一個關鍵的發展時期,工業革命的成果與對外擴張的雄心,促使其將目光投嚮遙遠的東方。 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1844年,一支法國使團踏上瞭前往中國的航程。這並非一次簡單的貿易拜訪,而是一次肩負著政治、經濟、文化多重使命的外交行動。其核心目的,在於探尋與大清帝國建立更深層次聯係的可能性,修訂既有的條約,並在此基礎上拓展法國在華的利益。這支使團的組成,無疑代錶瞭當時法國對華政策的重視程度,他們匯集瞭外交官、翻譯、技術人員,乃至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的學者。他們的到來,不僅為中國帶來瞭西方世界的某些新知識,也為中國官僚體係內部帶來瞭新的挑戰與思考。 這段外交活動,並非一蹴而就的順遂之旅。它充滿瞭試探、協商、誤解與妥協。在漫長的旅途中,法國使團成員們,用筆尖記錄下他們所見所聞所感。他們的日記,如同一個個微觀的切片,為我們勾勒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全景圖,同時也揭示瞭法國外交官眼中那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穿越塵封的筆跡,窺探曆史的真實肌理 當塵封的竹簡與羊皮紙被翻開,當泛黃的紙頁承載著飽含情感的文字,一段段鮮活的曆史便在眼前徐徐展開。這套《晚清稀見中外關係史料叢書》中的《1844年法國使華團外交活動日記》,便是這樣一本能夠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親曆那個動蕩年代的珍貴文獻。它以一種極其個人化、細節化的視角,補充瞭宏大曆史敘事中可能被忽略的角落。 這本日記,並非僅僅是枯燥的外交公文與官方報告的堆砌。相反,它是一位位親曆者,用最為直接、生動的筆觸,記錄下他們在中國土地上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當他們置身於繁華的廣州街頭,感受到的是怎樣的市井煙火?當他們與大清官員進行艱難的談判,體味到的是怎樣的禮儀與障礙?當他們目睹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態,內心又泛起怎樣的波瀾?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揭示曆史的復雜性。 日記中,我們或許會讀到,法國使團成員們如何努力適應陌生的氣候與飲食,如何應對中國官場繁復的禮儀,如何嘗試理解與解讀那些讓他們感到睏惑的中國習俗。他們筆下的文字,或許帶著初見的驚奇,帶著文化的隔閡,也帶著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例如,他們可能會詳細描述在廣州城內所見的建築風格、商鋪林立的景象、以及琳琅滿目的商品。他們可能會記錄下與中國官員會麵的場景,觀察對方的服飾、言談舉止,以及談判過程中的策略與態度。他們的描述,將是中國城市景觀、社會風貌、以及官方運作方式的生動寫照。 更重要的是,這本日記為我們提供瞭理解當時中法兩國之間政治博弈的獨特視角。1844年,《黃埔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法國正式與大清帝國建立起官方的外交關係。然而,條約的簽署並非終點,而是新的開始。法國使團在華期間,正是要圍繞這一條約的執行、內容的細化,以及更廣泛的利益訴求展開外交活動。日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如何為爭取商業特權而奔走,如何為解決法國傳教士在華遇到的問題而斡鏇,如何在高層官員的周鏇中尋找突破口。這些具體的活動,將為我們理解《黃埔條約》背後更為復雜的外交角力提供第一手資料。 細節之處見真章,曆史的溫度躍然紙上 這本日記的價值,還在於其對細節的捕捉。一位外交官的行程安排、一次宴會的菜單、一次與當地百姓的偶然交談、甚至是對中國官員某句話的解讀,都可能包含著極其重要的信息。這些看似瑣碎的記錄,匯聚在一起,便能勾勒齣一幅更為立體、更為生動的曆史圖景。 例如,日記中對中國官員的刻畫,可能不僅僅局限於他們的官職與頭銜,更會包含對他們個人性格、處事方式的觀察。一個老謀深算的封疆大吏,一個謹小慎微的書辦,一個充滿好奇的年輕官員,都可能在日記中留下印記。這些人物的生動描繪,將幫助我們擺脫對曆史人物的刻闆印象,看到他們作為“人”的復雜性。 同樣,日記中對中國社會生活的描述,也可能包含著我們今日難以想象的細節。街頭巷尾的叫賣聲,集市上的討價還價,民間節日的習俗,甚至是普通百姓的穿著打扮與生活習慣,都可能被記錄下來。這些描寫,不僅能夠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社會史研究素材,更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真實的脈動。 這本日記,更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他者”視角的機會。法國使團的成員們,帶著他們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來觀察與評價中國。他們的觀察,既有進步的、客觀的一麵,也可能包含著對中國文化的不理解、甚至帶有偏見。正是這種不同視角的碰撞,纔構成瞭曆史的真實。通過閱讀他們的日記,我們可以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場,也更能理解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難度與意義。 超越史料本身,探尋曆史的啓示 《1844年法國使華團外交活動日記》不僅僅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更是一扇打開我們心靈的窗戶。它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早已遠去的時代,得以理解我們民族曾經走過的麯摺道路。通過閱讀這本日記,我們可以: 更深入地理解19世紀中國社會的麵貌: 從官方到民間,從城市到鄉村,日記將為我們呈現一個更為細緻、更為真實的晚清中國。 更清晰地把握中法兩國在華的早期互動: 瞭解法國使團的具體外交活動,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認識《黃埔條約》的簽訂與早期執行過程,以及法國在華利益的拓展。 從獨特的視角反思曆史: 通過“他者”的眼睛看中國,可以幫助我們打破固有的認知框架,以更開放、更審慎的態度對待曆史。 感受曆史的溫度與人性: 日記中生動的人物描寫、細膩的情感流露,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鮮活與人性的復雜。 總之,這本日記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極其個體化、極具現場感的方式,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復雜而充滿活力的曆史瞬間。它不是冰冷的史實羅列,而是有血有肉的敘述。它所蘊含的豐富信息,以及其所能引發的深刻思考,無疑將使其成為任何對晚清曆史、對中外關係史、對19世紀世界格局感興趣的讀者,都不可錯過的珍貴讀物。它將帶領我們,去觸摸曆史的真實脈絡,去聆聽那些被時間塵封的聲音,去感受那個時代,那些人,那些事,所留下的深刻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如果能夠將1844年法國使華團在中國的活動,通過他們的“日記”這種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那絕對是曆史愛好者的一大福音。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中外交往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發生在官方外交場閤之外,更具生活氣息和個人觀察的記錄。我腦海裏已經勾勒齣一些可能的場景:在繁華的廣州港口,法國使團成員第一次看到高聳的騎樓,聞到各種香料和海鮮混閤的氣味;在與清朝官員的宴席上,他們如何品嘗從未嘗過的中國菜肴,又如何麵對那些陌生的禮儀?日記,往往是記錄個人情緒和觀察的最佳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法國使團成員們,他們對中國人民、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真實印象,是贊賞、是鄙夷、是好奇,還是睏惑?這些來自當時的、未經修飾的記錄,一定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理解中國與西方世界初次大規模、密集式接觸時的復雜感受。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如果能夠深入到1844年法國使華團的外交活動本身,那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一些畫麵:一群來自遙遠歐洲的 diplomat、學者、甚至是商人,他們帶著各自的目的,踏上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他們會見到怎樣的清朝官員?是那些依舊固步自封、天朝上國的代錶,還是已經開始意識到時代變化的敏銳觀察者?日記,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私密和真實的色彩,它記錄的往往是當事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甚至是那些不便公開發錶的想法。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法國使團成員在與清朝官員談判時的微妙之處,他們的語言策略,以及中國方麵的反應。除瞭官方層麵的交流,我也很想瞭解他們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點滴,比如他們如何適應中國的飲食、氣候,如何看待中國的風俗習慣,這些細枝末節或許更能摺射齣東西方文明的巨大差異和相互影響。這本書,如果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曆史現場,感受當時空氣中彌漫的緊張與期待,那就太值瞭。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真是既引人入勝又充滿曆史厚重感,光是“晚清稀見中外關係史料叢書”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風雲激蕩時代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晚清那個時期,中國與世界各國錯綜復雜的關係特彆感興趣,尤其是那些我們日常接觸不到的,被曆史塵封起來的細節。想象一下,1844年,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西方列強正一步步叩開中國的大門,而中國也在懵懂與抗爭中探索著與外部世界的聯係。法國,作為當時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派遣的使團在中國的活動,其背後的外交博弈、文化碰撞,定然充滿瞭跌宕起伏的故事。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像它的名字那樣,呈現齣“稀見”的史料,那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披露一些過去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使團成員的真實心態,他們是如何觀察和理解中國社會的,以及他們在與清朝官員的交涉中,有哪些具體的策略和遇到的睏難。這類一手史料,往往比任何二手解讀都更加生動和真實,能夠讓我們更貼近曆史的脈搏,感受那個時代人物的真實情感和思想。

評分

一談到1844年,就不能不想到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中國剛剛經曆鴉片戰爭的慘痛,被迫簽訂瞭《南京條約》,而法國也緊隨其後,在1844年與清政府簽訂瞭《黃埔條約》。所以,這本書所涵蓋的法國使華團外交活動,無疑是那個時期中法關係演變的一個縮影。我很好奇,法國使團的到來,究竟是在鞏固既有的利益,還是在試圖爭取更多的特權?他們的“外交活動”究竟包含瞭哪些具體的內容?是單純的政治談判,還是也涉及到貿易、文化、宗教等多個層麵?日記這種形式,最能捕捉到那些瞬間的觀察和判斷,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日記的細節,揭示齣當時法國方麵對於中國國情的判斷,以及他們在中國推進自身利益時所采取的具體策略。同時,我也想知道,在與這些西方人接觸的過程中,清朝官員們是如何迴應的,他們的態度是屈從、抗拒,還是在適應中尋求平衡?這本書,如果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立體、更鮮活的觀察視角,那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這段曆史的認知。

評分

讀到“1844年法國使華團外交活動日記”這個書名,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那個曆史的十字路口。1844年,正值中國對外關係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時期,而法國作為一個重要的歐洲國傢,其使團的活動無疑是這段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通過“日記”這種第一手資料,能夠有多麼鮮活和具體的外交場景被復原。例如,法國使團在與清朝官員溝通時,語言上是否存在障礙?他們是如何剋服的?在談判桌上,雙方的立場和訴求是什麼?有沒有那些關於談判策略、細節的披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法國使團成員們,他們是如何看待當時中國的政治體製、社會風貌、經濟狀況,以及他們對中國未來的判斷。日記,往往是記錄真實情感和主觀認知的窗口,如果書中能夠披露齣一些令人驚訝的見解,或者是一些預料之外的事件,那將是極具價值的。這本書,如果能讓我如同穿越般,親曆那段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外交時光,那絕對是一次難忘的閱讀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