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书信用语辞典

常用书信用语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心乐,方诚彬,唐音 著,蒋竹荪 等 编
图书标签:
  • 书信写作
  • 常用语
  • 礼仪
  • 沟通
  • 语言艺术
  • 文化
  • 工具书
  • 词汇
  • 商务写作
  • 情感表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386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170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常用书信用语辞典》是在《常用书信用语词典》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常用书信用语词典》自2007年问世以来,以其切合书信写作实际的编法弥补了相应出版领域的空白,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常销书,得到了诸多专家的肯定与好评。此书重印达十余次。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人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在市场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的今天,无疑可以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促进精神文明的作用。书信用语属于礼貌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优质载体。书信用语不论新词旧句、白话文言,只有用得恰当得体,始可动人容,进而动人心,显示写信者的文化修养和水平。为此,我社新推出《常用书信用语辞典》一书,对传统书信用语进行了全面梳理。

《常用书信用语辞典》是一本学术性、规范性、实用性与资料性兼备的语文工具书,选收古今名人书信中常用词语4200余个,约41万字,收词面广量大。全书主要由格式与主体两部分组成。格式部分有书信别称、称谓语、提称语、启事语、结束语、请安语、具名语与附言八项。主体部分按人际交往活动分为十五个大类,每个类目下分若干子目,点明词目的使用范围。子目下为词目,包括单词、复词、成语、熟语。释义准确简明,例证典型充分,能有效帮助读者把握书信用语的用法。本词典前有《分类总目》、《分类词目表》,后附《书信源流简述》、《各类书信写作要点》、《书信格式举例》、《名家谈书信写作》及《词目笔画索引》,颇具实用性。

作者简介

  蒋竹荪,多年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曾在《读书》、《辞书研究》上发表多篇论文,具有丰富的辞书编纂经验;另编著有《名联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内页插图

目录

格式部分
书信别称
称谓语
提称语
启事语
结束语
请安语
具名语
附言
主体部分
通联类
邀约类
请托类
求教类
馈赠类
庆贺类
借还类
慰问类
吊唁类
述况类
职业类
荐举类
行旅类
赞扬类
劝勉类

精彩书摘

  【先祖】已去世的祖父。敬词。朱师辙《与陈垣》:“~《临啸阁词选》顷印就,寄赠二册。”
  【先外祖】已去世的外祖父。敬词。容肇祖《与陈垣》:“附呈~郑莲裳《诵芬堂诗草》,惠存为幸。”
  【丈人】妻父。《水浒传》四四回:“只见杨雄的~潘公,带领了五七个人,直寻到酒店里来。”傅雷《与成家和》:“明年(合作登台)在外人心目中难免不显得他是沾了~的光。”
  【岳父】妻父。傅雷《与傅聪》:“分析你~的一段,大有见地,但愿作为你的鉴戒。”
  【岳丈】妻父。《琵琶记·散发归林》:“女婿要同归,~意如何?”傅雷《与傅聪》:“你~灌的唱片,十之八九已听过。”
  【叔丈人】妻之叔父。苏轼《与王庆源书》:“想~与丈人及诸侄,岁时相遇,乐不可名。”
  【伯父】父亲的哥哥。陈雪晶《与陈垣》:“届时侄当进谒~,请示一切。”
  【姑父】父亲姐妹之夫。柯灵《与池上贞子》:“张爱玲最近委托她的~李开弟先生为版权代理人。”
  (2)母
  【母】母亲。《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何恃?”
  【慈】母的别称。潘岳《闲居赋》:“寿觞举,~颜和。”
  【慈母】母的别称。龚未斋《答同学诸友》:“今年已卅矣,~在堂,菽水无资。”
  【慈闱】母的别称。梁焘《立皇后孟氏制》:“简在~之公。”张孝祥《减字木兰花·黄母夫人》词:“~生日,且说今年年九十。”许葭村《与章文梁》:“更喜~康健,儿女平安。”
  【慈帏】母的别称。林则徐《与蒋攸锯》:“于是~先至,而老父姑示缓期。”
  【慈竹】母的别称。许葭村《与王九峰》:“适得家报,因知~平安。”陈明远《与许能虎》:“里中家报常通,~安健。”
  【慈躬】母的别称。吴士莹《与缪荃孙》:“归来以后,~较为安健。”
  【慈亲】母的别称。袁枚《上尹制府乞病启》:“不意本月三目,故里书来,~卧病。”
  【家母】对人谦称己母。曹植《叙愁赋·序》:“一见二弟愁思,故令予作赋。”吴以棨《与汪康年》:“~甚为悬念,有便请示知。”
  【家慈】对人谦称己母。周凤翔《与胡适》:“~衰病余年,亲鞠诸孙。”
  【尊慈】对人母的敬称。沈约《为柳世隆让封公表》:“及顾温清之馆,惧结一之怀。”郭沫若《与容庚》:“~贵恙已脱体否?”张元济《与张慕旭》:“惟晋谒~请阅宗谱,云已无有。”
  【北堂】《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背,北堂也。”后作为母亲之代称。陈延益《与汪康年》:“上请~大安。”
  【令堂】对人母的敬称。朱我农《与胡适》:“许久不接来信,正盼望间,突然接到~大人《行述》,始知我兄遭大变。”蔡元培《与庄文珪》:“一及令妹均此。”陶亢德《与舒济》:“并向~大人问候。”
  【尊堂】对人母的敬称。苏雪林《与谭黄》:“未知~尚在否?”
  【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世官吏之母,不论存殁,也称太夫人。蔡元培《与陈鹗》:“~噩耗,同深怆悼。”
  【先慈】亡母。敬词。林则徐《与梁章鉅》:“弟自前年惨遭~大故.创巨痛深。”
  【本生先慈】已去世的生母。敬词。陈垣《与陈少白》:“祗以遭~之忧,未满百日,未便诣人。”
  【先母】亡母。敬词。马裕藻《与陈垣》:“今夏~之丧,辱蒙赐奠。,,
  【岳母】妻母。曾凡《高斋漫录》:“成郎中……貌不扬而多髭,再娶之夕,“陋之。”傅雷《与傅聪》:“昨天中午一连接到你、弥拉和你~的信。”
  【祖岳母】岳母之母。傅雷《与傅聪》:“你~的骄傲简直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3)夫【夫】女子的配偶。与“妻”相对。李氏《托孤母氏书》:“眺长淮之清流,吾~(谢枋得)何在?”王孝和《与瑛》:“你的~王孝和。”
  【所天】夫的别称。王国维《与罗振玉》:“即令不满于舅姑,当无不满于其~之理。”
  【外子】夫的别称。汤国梨《与潘景郑》:“~葬事,本拟提前举行,以环境为虑也。”傅雷《与黄宾虹》:“今日孔达女士偕其~文德斐君莅会,道及吾公并云藏有尊作不少。”
  【贤夫】对人夫婿的敬称。张元济《与严眉南》:“~葆堂先生均此问候。”
  【夫婿】妻称丈夫。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觅封侯。”蔡元培《与许寿裳》:“小女威廉偕其~林文铮来京,欲于弟所居室中检书数部。”
  (4)妻
  【妻】男子的配偶。与“夫”相对。《诗·卫风·硕人》:“齐侯之子,卫侯之。。”吉鸿昌《与胡红霞》:“红霞吾~鉴。”王孝和《与瑛》:“瑛~。”
  【夫人】《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日后,诸侯日~。”古称诸侯之妻。后亦用以敬称一般人之妻。朱自清《与朱光潜》:“~与小姐已到否?并念。”也有作对自己妻子的敬称。章炳麟《与汤国梨》:“汤~左右。”
  【太太】称人妻或己妻。汪曾祺《与黄裳》:“我告诉他,~死了(这是说瞎话)。”
  【尊夫人】对人妻的敬称。鲁迅《致章廷谦》:“~令郎令爱均此致候。”郭绍虞《与耿济之》:“顷知以~抱恙不果,不知所患何病。”柯灵《与李开弟》:“惊悉~逝世,至为悲痛。”
  【令夫人l对人妻的敬称。鲁迅《致章廷谦》:“此总而言之,所望“可以荣行之时,即行荣行者也。”
  【闺人】指妻。贺铸《秋风叹》词:“命~,金徽重按。”夏承焘《与谢玉岑》:“前日~属弟教后女一首,甚受感动。”
  【内】妻子的别称。徐悱、白居易均有《赠一诗》。沈兼士《与杨树达》:“去岁~来,得快读近作。”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匠心:一部关于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史诗 书名:《青砖黛瓦映山河: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千年流变》 书籍简介 浩瀚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建筑与园林无疑是凝固的史诗,是天地精神的物质载体。它们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实用结构,更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伦理观念与社会形态的直观体现。《青砖黛瓦映山河: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千年流变》,并非一本冰冷的规范手册,而是一部深入肌理、细致入微的“行走指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亲身感受从新石器时代的穴居茅舍到宋元恢弘的都城规划,再到明清精巧绝伦的私家园林,那气象万千的艺术演变历程。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与扎实的田野考据相结合。我们拒绝将建筑史简单地视为朝代更迭的附庸,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的文化”来解构。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焕发生命力。 第一部:文明的基石——早期形态与哲学溯源 本部分追溯至中国建筑的源头。我们将从仰韶、河姆渡的遗址中探寻早期聚落的组织逻辑,分析“居中而安”的朴素宇宙观如何影响了房屋的朝向与布局。重点探讨了“土木之功”的初现,以及早期祭祀建筑与普通居住空间在形制上的分野。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解析《周礼·考工记》中对都邑规划的设想,理解“九经九纬”并非仅仅是测量学上的规范,而是礼制对空间秩序的最高要求。这一章力求让读者明白,从一开始,中国建筑就带着强烈的道德和政治寓意。 第二部:大一统的气魄——秦汉的宏伟与制度化 秦汉时期,帝国版图的拓展带来了建筑规模的空前扩张。本部分聚焦于宫殿、陵寝以及大型城池的营造。我们将详细剖析汉代高台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木构架体系的成熟标志——榫卯的精妙运用。对汉代画像石和壁画中对建筑细节的描摹进行细致解读,重建彼时长安、洛阳的宏伟景象。陵寝作为“事死如事生”的体现,其地下宫殿的模拟与地上神道的规划,展现了汉代对永恒与秩序的追求。 第三部:多元的融合与技术的飞跃——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盛世 这是一个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本书特别关注佛教建筑对中国建筑体系的冲击与滋养。我们不只展示佛塔的造型演变,更分析了印度“须弥山”概念如何融入中土的轴线对称体系,创造出兼具东西方神韵的建筑形制。隋唐,特别是唐代,建筑达到了“雄浑”的巅峰。我们通过对大明宫、佛光寺大殿的细致勘察与数据还原,阐释唐代建筑在斗栱尺度、屋顶坡度和开间进深比例上的成熟规范,展现其磅礴大气,无可匹敌的时代精神。 第四部:精致的内化与写意的表达——宋代的成熟与文人介入 宋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审美趣味从唐代的“气势恢宏”转向“格调清雅”。本部分是全书的重头戏之一,聚焦于宋代建筑“文人化”的趋势。我们会详细分析《营造法式》对建筑技术的标准化,理解这种标准化并非僵化,而是为更复杂的艺术表达腾出了空间。我们将探讨宋代城市街坊的有机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园林艺术开始从皇家私园向文人私家园林的转型。此时,建筑开始“退居二线”,让位于空间序列与意境的营造。 第五部:意境的极致与世俗的繁荣——明清的集大成与地域分化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达到了技术与审美的集大成,但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化和程式化倾向。本书将重点描绘紫禁城的严谨规划,分析其如何将儒家伦理(尊卑、内外、主次)通过建筑空间推向极致。 然而,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私家园林的深度剖析。我们将超越“叠山理水”的表象,探讨苏州园林中“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如何构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趣”的哲学境界。从拙政园的曲折有致到颐和园的壮阔博大,我们解析了每一块砖石、每一扇窗棂背后,园林主人所寄托的归隐情怀与对自然的拟态。同时,本书亦不回避各地民居(如徽派的马头墙、福建的土楼、江南的“枕水人家”)的独特适应性智慧,展现了建筑在满足地域气候、材料和宗族结构下的多样性。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角: 结合考古学、社会学、美学理论,提供多维度的解读。 2. 图文并茂的考证: 包含大量珍贵的历史测绘图、文物复原图与高清实景照片,并附有详细的术语注释。 3. 空间叙事法: 不以时间为唯一轴线,而是以“居、祭、游、藏”四大功能为切入点,阐释空间如何塑造人的行为与思想。 《青砖黛瓦映山河》旨在成为所有对中国历史、美学、城市规划和人居环境感兴趣的读者案头必备的权威之作。它邀请您走进这些由木石泥土构筑的永恒空间,去聆听历史的回响,去感受那份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空间智慧与东方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时,心头是有些疑虑的,毕竟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基础的信函格式和常用语都能在几秒钟内通过搜索引擎获得。我当时想,是不是又是一本包装精美、内容空洞的“面子工程”书籍?然而,我错得离谱。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对“非常用语境”的处理。比如,当我们需要写一些带有负面信息(如拒绝、批评或延期通知)的信件时,如何保持语气的中立和专业,避免无谓的冲突,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巧妙的措辞技巧。它不是教你如何掩盖事实,而是教你如何用最符合伦理、最能维护双方关系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我用书里的一个关于“委婉拒绝合作意向”的句式,成功地婉拒了一个不太合适的项目,对方反馈非常积极,甚至还表示理解我的难处。这种高情商的沟通方式,是搜索引擎无法直接提供的“智慧结晶”。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严肃的商业往来中,保留一丝人情味和周到。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用语大全”。我记得有一次我要给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写一封请求推荐信的邮件,我斟酌了很久都不知道该如何开头才能表达出应有的敬意又不显得过于谄媚。翻开这本辞典,我找到了好几组不同强弱程度的敬语搭配,作者还细致地解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行业背景下对这些词汇的偏好差异。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同一个“请教”的表达,在学术界和在金融界可能适用性是完全不同的。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去考证这些用词的“生命力”和“文化重量”。它不仅仅是一个词典,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语言史和社交礼仪史的缩影。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被吸引去研究了一些古代公文的书写规范,这种知识的衍生和扩展,是那种肤浅的工具书绝对给不了的。对于任何一个对文字有洁癖、追求表达的精确性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让我对“语言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纸张选择和装帧工艺都达到了出版界的一流水准。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它的装订方式,非常结实,即使我每天都要翻阅几十次,也不担心内页会散开。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悠久的固定格式的考证非常严谨。它没有盲目地追随现代的简化潮流,而是保留了那些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正式表达,但同时,它也清晰地区分了哪些是“过时”的、不建议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使用的“古板”用语。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好,既尊重了传统,又紧密贴合了时代脉搏。我甚至将它推荐给了我正在读中文系的研究生侄女,她反馈说,这本书在研究公文历史演变时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参考资料。这说明,它不仅服务于日常的商务沟通,更具备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跨越了年龄层和职业领域的界限,是一本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用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系统简直是为我这种“找东西强迫症患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用过的同类书籍,查找起来总像是在迷宫里打转,要么是按首字母排序得不够细致,要么是同义词分组混乱。但《常用书信用语辞典》的编排逻辑极其清晰,它不仅有标准的笔画和拼音索引,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设置了“功能性索引”——比如,专门列出了所有用于“表达感谢”、“请求宽限”、“提出异议”的短语模块。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我不再需要先猜我要找的词是什么,而是直接根据我想要达成的“目的”去查阅,立刻就能找到一整套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种以“意图”为导向的检索方式,体现了编者对实际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对我这种时间紧张的职场人士来说,这种设计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是无法估量的,它让我能够把精力集中在信件的核心内容上,而不是纠结于如何开头或结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棒了,封面那种复古的皮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知识的宝库。我特别喜欢那种传统印刷品的质感,油墨的味道都带着一股书卷气。翻开扉页,字体排版清晰,间距舒适,读起来毫不费力。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没想到作者在每一个条目后面都加上了详细的语境分析和使用场景的举例,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起草正式信函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尤其是那些关于外交辞令或者商务谈判中微妙的措辞,书里给出的替代方案非常丰富,能让我避免掉入用词不当的尴尬境地。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查阅词语,更像是在上一堂高雅的交际艺术课。我特意对比了一下现在网络上流行的那些速查手册,它们大多只给出一个简单的同义词替换,缺乏深度和文化底蕴。而这本辞典,它教你的是如何“得体”,如何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最恰当的情感,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我打算把它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随时翻阅,相信假以时日,我的书面表达能力定能更上一层楼。

评分

评分

不错的好书。帮助很大。正在看。

评分

实用

评分

就是小了点

评分

就是小了点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不错,十分丰富,在图书馆看到的所以买了一本,非常适合做工具书算是辞典了。不足就是书的外皮咯了好多印儿

评分

蛮好的。到货很快。。蛮好的。到货很快。。蛮好的。到货很快。。

评分

实用

评分

是词典,搜集词语很全。不过不是介绍古代书信写作的,只是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