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蜜蜂产业经济研究》,本书内容: 养蜂业是我国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蜂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90年代,全国每年养蜂数在600一780万群左右,年产蜂蜜约20万吨、王笋约1000吨花粉约3000吨,此外还有大量的蜂蜡、蜂胶、蜂毒等。我国每年提供国际市场的蜂蜜约占其需求量40%以上,提供的王浆约占国际市场需求量的90%。本书分析了我国蜂业经济,为养蜂行业提供的指导。
作者简介
李海燕,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经济与信息研究室主任,《中国蜂业》杂志主编,中国养蜂学会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畜牧经济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中医中药研发协会中医蜂疗专委会副主任。致力于蜜蜂产业宏观经济与蜂产品养生的研究及普及工作二十余年。出版过《蜜蜂生生不息一亿年的奥秘——蜜蜂产品食疗养生话题》等专业书籍二十余部。
刘朋飞,经济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经济与信息研究室科研骨干,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蜂业产业经济研究工作。在经济类核心刊物等发表论文10多篇,并参与编写多部学术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我国养蜂生产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养蜂业发展历程回顾
一、古代养蜂(公元前16世纪-1840年)
二、近代养蜂(1840-1949年)
三、现代养蜂(1949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蜂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养蜂业区域布局
二、我国蜂业队伍发展现状
三、我国蜂产品国内外市场发展情况
四、蜂业标准体系与质量控制状况
第二章 我国蜂产品国际贸易与技术壁垒研究
第一节 世界蜂产品贸易流通情况
一、世界蜂产品贸易量和发展趋势
二、世界蜂蜜主要进出口国的贸易状况及其发展形势
三、我国在世界蜂蜜出口中的地位及与竞争对手的优势比较
第二节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蜂蜜贸易政策
一、我国蜂蜜主要贸易伙伴国及其市场情况
二、主要贸易伙伴国蜂蜜进口的政策
三、主要贸易伙伴国蜂蜜进口政策发展趋势及原因
第三节 我国蜂蜜遭遇贸易伙伴非关税壁垒的情况和原因分析
一、我国蜂蜜遭遇贸易伙伴非关税壁垒的整体情况和原因
二、我国蜂蜜遭遇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三、贸易伙伴非关税壁垒对我国蜂蜜出口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具体案例分析
第四节 我国养蜂业发展及应对蜂蜜贸易壁垒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蜂蜜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全面提升蜂蜜的品质
二、实行规模经营,加强行业管理
三、政府进一步积极采取措施支持蜂蜜出口
四、巩固重点市场,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分散我国蜂蜜贸易的风险
五、建立进出口监测预警体系
六、加大出口蜂蜜的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第三章 我国蜜蜂授粉价值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
第一节 蜜蜂授粉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蜜蜂授粉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三、市场价值法
四、替代市场法(揭示偏好法)
五、假想市场法(陈述偏好法)
六、蜜蜂授粉经济价值评估的方法
第二节 我国农业蜜蜂授粉的经济价值评估
一、理论基础与方法
二、蜜蜂授粉的经济价值评估
三、结论
第四章 我国养蜂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政策研究
第一节 我国蜂业发展的问题及关键制约因素
一、我国蜂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蜂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养蜂扶持政策
一、国外养蜂相关政策
二、国内养蜂相关政策
三、我国养蜂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国家蜂业政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对于蜂业发展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了国家对蜂业的宏观管理,这是我国蜂业在改革初期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1983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向农牧渔业部提出了“关于发展养蜂业和推进养蜂现代化的建议”,着重强调了养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及中国蜂业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明确地提出了普遍推广养蜂、实现养蜂现代化,积极收购和推销蜂产品,加强科研、重视智力投资、保护好蜜源等8项建议。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养蜂业的关注和支持。
中央对提高蜂蜜质量问题十分重视,1985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养蜂工作会议。针对蜂业存在的问题,会议提出“六五”期间我国养蜂生产和蜂产品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坚持改革,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扩大内销,积极出口,有计划地发展”。并指出农、商、贸三个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加强对养蜂生产的管理和指导;综合治理,切实提高蜂产品质量;认真贯彻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政策,进一步搞活蜂产品的流通和发展加工业;试办优质蜂产品出口基地;加强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加强对养蜂业的领导。同年10月,农业部颁布了《养蜂管理暂行规定》,以法规形式加强蜂业管理。为贯彻会议精神,全国相继建立了9个省级养蜂管理站和198个县级养蜂管理站,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配备了专职管理干部,加强对蜂业的管理和服务。此时,不少重点地区已把养蜂生产作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加强管理。如浙江省慈溪市,养蜂生产已成为全市农业除棉花外的第二大产业。每年春季和冬季由市养蜂管理站召开两次养蜂经验、技术交流会。全市还成立了蜂业公司、蜂产品加工厂、研究所、种蜂场等配套机构,为蜂业开展综合服务。
20世纪70-80年代,中央积极扶持蜂业发展,通过拨款或贷款方式,支持地方搞科研、办教育和开展技术推广,并分期分批建立了国家级和部级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蜂业公司、蜂产品加工厂以及养蜂基地等,促进了我国蜂业的快速发展。
……
前言/序言
《蜜蜂产业经济研究》书籍简介 引言: 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蜜蜂产业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正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书《蜜蜂产业经济研究》正是致力于深入剖析这一蓬勃发展的产业,从经济学的视角,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其经济运行规律、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书的写作旨在填补当前蜜蜂产业经济研究领域的若干空白,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我们不仅关注蜜蜂养殖本身的经济效益,更将其置于宏观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的背景下进行审视。通过对蜜蜂产业的经济学视角解读,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蜜蜂对于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巨大贡献,并为相关政策制定者、企业经营者、研究人员以及对蜜蜂产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章 蜂产品市场的供需分析与价格机制 本章将聚焦于蜂产品市场的核心——供需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我们将深入探讨影响蜂产品供应量的关键因素,包括养蜂技术、蜂群健康状况、病虫害防治、气候条件、蜜源植物分布以及蜂农的生产决策等。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蜂产品(如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蜡等)的供给弹性,并考察季节性、区域性以及产品差异化对供给的影响。 在需求方面,我们将分析蜂产品在国内外的消费市场特点。这包括消费者的偏好、购买行为、健康意识以及对蜂产品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认知。我们将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年龄群体、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蜂产品的需求弹性,并考察其潜在的替代品和互补品对需求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将关注蜂产品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化妆品等下游产业的应用,分析这些产业对蜂产品的衍生需求。 价格机制是连接供需的桥梁。本章将详细阐述影响蜂产品价格的关键变量,包括供求关系的市场调节、政府政策(如补贴、进出口关税)、市场结构(如寡头垄断、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品牌效应以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我们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历史价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识别影响价格的关键驱动因素,并预测未来价格走势。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不同销售渠道(如批发市场、零售终端、电子商务平台、直销模式)对蜂产品价格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二章 蜂产品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与利益分配 本章旨在对蜂产品产业链进行系统性的价值链分析,识别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过程,并深入探讨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我们将从蜜源种植与养殖、蜂产品采集与初加工、蜂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以及终端消费等环节,详细勾勒出完整的蜂产品价值链。 在价值创造方面,我们将分析每个环节如何通过投入(如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产生产出,以及其在提升蜂产品附加值方面的作用。例如,我们将研究不同养殖方式(如传统放养、集约化养殖)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初加工环节(如分离、过滤、干燥)如何影响蜂产品质量和储存性,探讨精深加工(如生产保健品、化妆品)如何提升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 利益分配是产业链健康运行的关键。本章将重点分析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分配模式。我们将考察蜂农、养蜂合作社、初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经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如何分享价值链的增值。通过对现有利益分配模式的剖析,我们将识别可能存在的利益扭曲、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剥削,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合同、发展合作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实现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我们将引入合作博弈论等理论工具,分析不同参与者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并提出促进产业链各方共赢的策略。 第三章 蜂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农民增收效应 本章将聚焦于蜜蜂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分析蜂业如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并为农民提供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首先,我们将探讨蜂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这包括蜂农通过出售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等产品获得的直接收入。我们将分析不同规模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差异,考察区域性蜂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并评估蜂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贡献。 其次,我们将分析蜂业的间接经济效益。蜜蜂在传粉过程中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我们将量化蜜蜂传粉对主要农作物(如瓜果蔬菜、油料作物、饲料作物)的增产效应,并分析这种效应如何体现在农民的种植收益中。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蜂业发展对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其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积极影响。 在农民增收方面,我们将研究蜂业如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蜂农的案例研究,我们将分析蜂业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将关注蜂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如技术培训、市场信息获取、资金支持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蜂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潜力。 第四章 蜂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模型与政策建议 本章将深入探讨蜂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所有产业发展的核心议题,对于蜜蜂产业而言,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我们将首先构建蜂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模型,该模型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方式、生态保护措施等,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例如,我们将研究有机蜂蜜生产的经济可行性,探讨如何通过发展生态养蜂,减少化学品使用,保护蜜源植物,从而提升蜂业的生态价值。 在政策建议方面,我们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建议。宏观层面,我们将关注政府在支持蜂业发展方面的角色,包括制定产业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国际合作等。例如,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金融手段,鼓励蜂农进行技术升级和规模化经营;如何通过建立国家或区域性的蜂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提升产品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如何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养蜂技术和管理经验。 微观层面,我们将关注企业和蜂农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策略。这包括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优化蜂产品加工和营销渠道,发展品牌化经营,以及提升蜂农的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我们将强调合作社在蜂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蜂农通过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提高议价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蜂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对蜜源植物和蜂群健康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对蜜蜂的潜在风险、以及消费者对蜂产品安全性的担忧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经济学分析和有力的政策支持,蜜蜂产业定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 《蜜蜂产业经济研究》一书,通过对蜂产品市场的供需分析、产业链的价值链考察、蜂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模型构建,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蜜蜂产业经济图景。本书不仅关注经济利益的实现,更强调生态价值的维护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研究,能够引发更多关于蜜蜂产业的关注和思考,为推动该产业的科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