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总体及转向架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总体及转向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伯铭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轨道交通
  • 车辆工程
  • 转向架
  • 轨道交通车辆
  • 车辆总体设计
  • 机械工程
  • 交通运输
  • 工程技术
  • 专业书籍
  • 工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91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18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市轨道交通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总体及转向架”是车辆工程专业之城轨车辆工程专业方向的主要专业课,是一门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总体及转向架》立足于城轨车辆工程的教学与研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主线,系统地阐述了城轨车辆的基本构造、总体参数、结构原理以及所涉及的动力学基础理论,并列举了国内外主要城轨车辆结构作为典型范例。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总体及转向架》可作为城轨车辆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教材及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从事地铁车辆和轻轨车辆设计、制造、运用、检修和维护保养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车辆总体概述
1.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分类
1.2 城轨车辆的基本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
1.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限界简介

第2章 城轨列车编组和典型城轨列车总体简介
2.1 城轨列车编组
2.2 典型城轨列车总体简介

第3章 城轨车辆牵引计算
3.1 概述
3.2 牵引力
3.3 列车阻力
3.4 列车运行所需功率及牵引电动机功率估算

第4章 城轨车辆转向架
4.1 概述
4.2 转向架的任务、组成和分类
4.3 几种典型的城轨车辆转向架简介
4.4 转向架构架
4.5 弹簧装置及减振器
4.6 轮对轴箱装置
4.7 驱动装置
4.8 车体与转向架间的连接装置
4.9 基础制动装置

第5章 城轨车辆车体结构
5.1 车体类型及特征
5.2 车体结构

第6章 城轨车辆车钩缓冲装置
6.1 车钩缓冲装置简介
6.2 城轨车辆车钩缓冲装置的几种典型结构

第7章 城轨车辆动力学基础
7.1 引起城轨车辆振动的原因
7.2 城轨车辆的振动形式
7.3 车辆运行品质及其评估标准

第8章 城轨车辆垂向动力学
8.1 具有一系弹簧的无阻尼车轮荷重系统的固有振动
8.2 具有一系弹簧的无阻尼车轮荷重系统的受迫振动
8.3 具有一系弹簧和液压减振器车轮荷重系统受迫振动
8.4 液压减振器和摩擦减振器的吸振性能比较
8.5 具有两系弹簧的无阻尼车轮荷重系统的固有振动
8.6 具有两系弹簧的有阻尼车轮荷重系统的受迫振动
8.7 具有两系弹簧的有阻尼车辆系统的受迫振动

第9章 城轨车辆曲线通过相关理论
9.1 概述
9.2 便于机车车辆几何曲线通过的措施
9.3 机车车辆几何曲线通过的图示法
9.4 转向架的转心
9.5 机车车辆几何曲线通过的解法
9.6 曲线超高和缓和曲线长度
9.7 动力曲线通过引起的轮轨相互作用力
9.8 机车车辆在曲线上的速度限制
9.9 改善机车车辆动力曲线通过的措施

第10章 跨座式独轨车辆
10.1 跨座式独轨交通系统的特点
10.2 跨座式独轨车辆
10.3 独轨车辆采用的几个特殊装置

第11章 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牢辆
11.1 直线电机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11.2 直线电机的基本原理
11.3 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的特点
11.4 直线电机轨道交通车辆
附录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主要技术参数汇总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总体设计与转向架技术解析》 这是一本深入剖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核心组成部分——车辆总体设计与转向架技术的专业著作。全书以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为指导,旨在为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师、设计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全面、详实的理论框架与技术参考。 车辆总体设计部分, 本书着重于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在满足客运需求、适应复杂城市环境、提升运营效率以及保障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总体设计原则与方法。内容涵盖了从车辆初步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全过程。 设计理念与策略: 详细阐述了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所遵循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人体工程学设计、绿色环保的节能减排理念、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以提高可维护性和通用性、以及智能化与网络化设计以适应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需求。探讨了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等)对车辆总体设计提出的差异化要求和技术挑战。 车体结构设计: 深入分析了车体结构的气动性能、强度、刚度、抗碰撞性能以及轻量化设计。详细介绍了不同车体材料(如铝合金、不锈钢、复合材料)的选用依据、连接工艺以及结构优化技术。特别关注了车体在承受静态载荷、动态载荷以及极端事故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分析,并结合有限元分析(FEA)等现代设计工具,展现了结构优化的过程。 内部空间布局与人机工程学: 详细研究了车内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包括座位设置、站立区域设计、通道宽度、车门与车厢连接方式等,以最大化乘客载运量并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深入探讨了照明、空调、信息显示、噪声与振动控制等环境因素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动力学性能分析与优化: 重点关注车辆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动力学响应,包括曲线通过稳定性、直线运行平顺性、起步与制动特性等。阐述了如何通过对车辆总成参数(如质量分布、悬挂系统参数等)的优化,实现优良的动力学性能,减少轨道磨损,并提升乘坐舒适度。 安全性设计: 详细讨论了车辆在正常运行和紧急情况下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碰撞安全性设计(如车体吸能结构、缓冲装置)、防火防爆设计、紧急逃生设计、以及在极端天气和复杂运行环境下的可靠性保障。 转向架技术解析部分, 本书将转向架这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核心部件置于聚光灯下,从其结构原理、性能特性、设计制造及维护保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转向架基本结构与功能: 系统介绍了转向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构架、车轮、车轴、轴箱、牵引装置、制动装置以及基础制动设备等。详细解释了转向架在承受车辆载荷、传递驱动力、实现制动、引导车辆运行以及吸收和传递轨道不平顺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转向架类型与技术发展: 梳理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几种主流的转向架类型,如转向架(Bogie)、转向架(Bogie)、转向架(Bogie)等。分析了不同类型转向架在结构形式、技术特点、性能优势以及适用范围上的差异。深入探讨了近年来在转向架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例如轻量化转向架、低噪声转向架、智能转向架等。 转向架动力学性能: 详细分析了转向架在曲线通过时的动态响应,包括轮轨粘着、曲线通过导向力、内侧脱轨系数等关键指标。研究了转向架对车辆运行平顺性、乘坐舒适度、轨道损伤以及轮轨磨耗的影响。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转向架的参数设计(如轴箱弹簧刚度、转向架摇枕结构、导向装置等)来改善其动力学性能。 牵引与制动系统集成: 深入研究了转向架与牵引系统(电机、齿轮箱、驱动装置)以及制动系统(制动盘、制动钳、制动梁)的集成设计。分析了不同牵引驱动方式(如齿轮传动、直驱)对转向架结构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详述了转向架上制动装置的类型、工作原理、制动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法。 转向架的设计与制造工艺: 探讨了转向架的详细设计流程,包括材料选择、强度校核、疲劳分析、模态分析等。重点介绍了转向架主要构件(如构架)的焊接、铸造、机加工等制造工艺,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提高转向架的精度和可靠性。 转向架的维护与检修: 强调了转向架作为车辆关键部件的维护保养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转向架的日常检查、定期检修、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内容,并探讨了延长转向架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的技术策略。 本书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和技术图示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总体设计与转向架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同作用。无论是进行新车研发,还是对现有车辆进行升级改造,抑或是深入研究车辆的动力学行为,本书都将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源。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指明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技术创新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在“车辆总体”的篇幅中,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关于“车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在车辆设计中的体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正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迈进。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车辆的运行监控、故障预测、以及乘客信息服务?例如,通过实时监测车辆的各项运行参数,实现提前预警和故障诊断,从而提高车辆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我也对书中是否会介绍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车车通信(V2V)、以及车路通信(V2I)等技术在提升运营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应用感到好奇。一本与时俱进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反映出行业最前沿的发展趋势。

评分

转向架的“牵引与制动”系统,无疑是本书的另一大看点。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这两个关键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配合。对于牵引系统,我希望了解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牵引电机(如直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能耗、效率和维护方面的表现。同时,牵引控制系统的发展,从传统的电阻调压到如今先进的VVVF变频控制,其技术演进过程和对车辆性能的提升,我也希望能够得到深入的解析。在制动系统方面,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空气制动、电制动、以及再生制动等多种制动方式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集成以实现高效、可靠的制动。特别是如何通过优化制动策略来提高能量回收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

评分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总体”设计,这本书似乎有着相当详尽的规划。我尤其关心车辆的轻量化设计和节能技术。在当前全球能源紧缺和环保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出更轻、更节能的车辆,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新型材料在车体结构中的应用,例如铝合金、复合材料等,以及这些材料如何影响车辆的整体性能和成本?我也希望了解书中关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包括如何通过优化车体外形来降低风阻,减少能耗和噪音。此外,对于车辆的内部设计,例如乘客空间的布局、座椅的舒适性、照明和空调系统的效率,以及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我也希望能够获得更深入的了解。一个优秀的总体设计,不仅要满足技术要求,更要以人为本,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车辆总体设计理念,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无华,但传递出一种扎实、严谨的学术氛围,正是我这种追求深度知识的读者所期待的。从目录来看,它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总体”和“转向架”两大核心部分,这预示着它将为我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解框架。特别是“总体”部分,我期待能够了解到车辆设计的整体思路,包括车体结构、性能指标、人机工程学考虑、以及不同车型(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在总体设计上的差异和演变。毕竟,一辆优秀的轨道交通车辆,绝非仅仅是各个部件的简单堆砌,而是系统工程的杰作。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这些设计原则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落地,如何平衡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多个维度的复杂权衡。同时,对于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噪声与振动控制,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等前沿课题,我也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解决思路。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这份内容的厚重感,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为我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车辆的“客运能力与舒适性”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最核心的设计目标之一,我希望在“车辆总体”章节中看到这方面的详细阐述。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通过优化车厢布局、座椅设计、通道宽度、以及车门设置等方式,来最大化车辆的载客效率?我尤其关心如何在保证载客量的同时,提升乘客的舒适度。例如,座椅的人体工学设计、车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及先进的空调和通风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我也对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优化车辆的平稳性、降低车内噪音和振动,来营造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感到好奇。毕竟,舒适的乘车体验是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的重要因素。

评分

转向架的“减震降噪”技术是影响乘客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本书在这一块的论调如何,我非常好奇。毕竟,在繁华的城市中,轨道交通承担着疏导交通重任的同时,其运行产生的噪音和振动也可能对周边环境和乘客造成干扰。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转向架在减震降噪方面的设计策略,例如采用何种类型的阻尼器,如何优化悬挂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改进构架和轮对设计来抑制振动传播。我也对书中是否会讨论主动减震技术、隔音材料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在不同车型和运行条件下的适用性感到好奇。了解这些先进的技术,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打造更加宁静、平稳的轨道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出行品质。

评分

转向架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主题。一本真正实用的技术书籍,不应该仅仅关注车辆设计和性能,更应该考虑到其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转向架的初始制造成本、运行维护成本、以及报废处理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优化转向架的设计,例如选用更耐磨损的材料、简化结构以降低维修难度、或者采用更高效的制动系统来回收能量,来降低车辆的整体运营成本?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探讨转向架的设计寿命、可靠性指标、以及如何通过预防性维护来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降低长期成本感到好奇。

评分

转向架的“材料与制造”工艺,是决定转向架性能和寿命的基础。我期望本书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侧重。什么样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转向架的制造?例如,高强度钢、铸钢、焊接结构等,它们在强度、韧性、疲劳寿命、以及成本方面有哪些权衡?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根据不同的转向架设计和使用环境进行选择。同时,我也对转向架的制造工艺,例如铸造、焊接、机加工等,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技术感到好奇。先进的制造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转向架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石。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关于转向架技术的深度探讨。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最核心的部件之一,转向架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运行平稳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维护成本。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不同类型转向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比如,传统的构架式转向架、无摇枕转向架、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独立轮转向架,它们在设计理念、技术参数、以及适用场景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我希望书中不仅能提供理论上的介绍,还能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分析,让我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结构。特别是我对转向架的悬挂系统、制动系统、以及牵引系统是如何集成和协同工作的感到好奇,这些系统的优化对于提升车辆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涉及转向架的疲劳分析、故障诊断以及维修保养策略?这些都是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我急需了解的内容。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为读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看起来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车辆总体”章节,似乎在宏观层面勾勒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整体轮廓。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车辆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比如,车辆是如何根据不同的运营需求(如高峰期客运量、线路长度、车站间距)进行合理的载客量和车厢数量配置的?我对于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包括加速、制动、爬坡能力等,如何通过总体设计来优化也充满兴趣。此外,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制式轨道交通车辆(如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在总体设计上的显著差异?例如,它们的车体宽度、长度、高度限制,以及对受电方式、信号系统的适配性等方面。对于车辆的应急安全设计,比如逃生通道、防火材料的应用、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制动和疏散策略,我也希望能得到详实的介绍。一辆合格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必须在满足多样化运营需求的同时,将安全放在首位。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京东物流越来越糟糕

评分

很不错 物美价廉。。。。。。。。。。。。。。

评分

评分

挺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很不错 物美价廉。。。。。。。。。。。。。。

评分

概况部分能看,其他的错误一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