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书带你学习蒙台梭利的自由早教、卡尔威特的潜能训练、声梭的天性养育、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多湖辉的实践教育……
  20位知名儿童教育家、20种杰出家教理念!
  0-10岁儿童养育问题全解答,适合中国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经典!
      内容简介
     《如何养出棒孩子:20位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心得》选取了20位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收录了他们在儿童教育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述,例如在幼儿游戏和心理研究中有独特见解的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总结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经验的卡尔威特和斯宾塞,将心理学中的重大发现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的皮亚杰和加德纳,影响整个人类发展的教育家卢梭和杜威,等等。
  对孩子到底能不能用惩罚?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怎样让孩子又自由又遵守纪律?……让我们一起从卡尔威特、斯特娜夫人、卢梭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智慧里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法]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
  
  我认为让孩子接受自然就是很重要的教育。孩子从中得到的乐趣比那些花钱买来的玩具要多得多。
  ——[德]早期教育倡导者卡尔-威特
  
  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审慎的爱护。
  ——[意]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
  
  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非常有效。
  ——[英]社会学家斯宾塞
     目录
   第一章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卢梭的“天性养育” 
不要襁褓,要解放孩子的手脚 
睡觉的法则 
教你听懂孩子的哭声 
让孩子不再害怕恐怖事物的小妙招 
让孩子具有的唯一习惯,是不染上任何习惯  
第二章 怎么玩,孩子更聪明——福禄培尔的幼儿“玩的法则” 
声音的陪伴让孩子的游戏更有趣 
孩子透过游戏看世界 
和孩子在游戏中旅行和散步 
藏在味觉和嗅觉里的秘密 
亲子游戏中的生命教育  
第三章 快乐的力量——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能够不教 
把不快乐的小虫子找出来 
你对自己的孩子有同情心吗? 
用家庭的力量帮助孩子快乐 
快乐教育中的暗示力量 
来自大自然的快乐教育  
第四章 孩子的成长,更多靠自己——蒙台梭利谈尊重与自由早教 
孩子的路得自己走 
让孩子和自己的感觉在一起 
自由还是纪律,都要是孩子自愿的 
你的孩子今年对什么敏感 
大的小的在一起——混龄教育  
第五章 一流的观念培养一流的孩子——井深大的精英教育观 
一流的孩子需要一流的观念 
三分教育,七分等 
妈妈和孩子的肌肤之亲 
孩子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事儿 
棒孩子,父亲造 
用拥抱表达你对孩子的爱  
第六章 你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 
孩子头脑中的“地图” 
孩子的智力发展阶段 
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不以自我为中心 
读懂孩子的游戏  
第七章 藏在孩子身体里的“小宇宙”——卡尔??威特的潜能训练 
潜能藏在孩子的五官里 
让孩子熟悉自己的身体 
别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无用”的东西也要教 
没玩具,也能有童趣 
别让孩子成为“孤家寡人”  
第八章 别和他的本能作对——大师杜威的“本能教育” 
训练孩子的“创造性冲动” 
孩子身上的3个天赋兴趣 
孩子学习上的那些事 
不再让孩子为“将来”做准备 
孩子只对包围着他的事情感兴趣  
第九章 给他自由,不要给他法则——简??尼尔森的“黄金法则” 
排行里的性格秘密 
读懂孩子奇怪的做法 
每周一次“家庭会议” 
只爱学习?都是优越感惹的祸 
享受懒惰的孩子  
第十章 毫无保留地给予孩子爱——埃尔菲??科恩的“无条件养育” 
爱真正的他,而不是你期望的他 
惩罚能不能用 
该道歉时就道歉 
把决定权还给孩子  
第十一章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法伯和玛兹丽施的爱的技巧教育 
让孩子远离我们的“七宗罪” 
回应孩子的感受,他才愿意说 
不会伤害孩子的赞赏方法 
这样的“标签”贴出好孩子 
自立,不只是说说而已  
第十二章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动摇篮的手——斯特娜夫人的“母亲榜样”教育法 
妈妈是孩子的命运线 
为孩子变成“游戏高手” 
让孩子爱上写字 
和数字做游戏 
到大自然里接地气 
童趣十足的惩罚和奖励 
让孩子自尊、自信的9大法宝  
第十三章 亲密的家庭胜过一切学校——夏洛特??梅森的家庭教育观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赋特权 
鼓励孩子自己找答案 
考100分不是王道 
在父母的嫌弃声中,孩子变成了“小懒虫”  
第十四章 有些事现在不做,孩子的心永远长不大——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父母教育法 
帮助孩子爱上劳动 
这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 
让孩子学会理解父母 
和孩子谈谈情,说说爱 
父母干涉越少,孩子的依赖越少 
消灭“好胜”的虫子  
第十五章 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观 
给孩子订“纪律”还是定“制度” 
怎么制订家庭制度 
如何让孩子遵守你定下的规矩 
家庭经济,孩子也要参与 
劳动不只是干活  
第十六章 真正的小绅士与小淑女——约翰??洛克的品德教育法 
养要有心而无痕 
在大自然中装备孩子的心智 
吃穿决定健与美 
真正的智慧与狡猾无关 
把孩子当孩子,也把孩子当成人 
不要羞辱孩子  
第十七章 天才就站在我们面前——塞德兹的天才教育法 
不要饿着孩子的眼睛 
自己的事情自己担 
把知识变成一颗糖 
做会“答题”的父母 
孩子怎么变成了“机器人” 
语言伤害也是一种暴力 
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  
第十八章 让好动变成智慧——多湖辉的实践教育法 
藏在玩耍背后的智慧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体验危险,才能远离危险 
爱在家务里 
诱导孩子提问和回答 
让孩子心服口服的批评 
最有质感的鼓励  
第十九章 美是最好的心灵导师——铃木镇一的艺术教育法 
轰动美国的小提琴教育法 
对所有孩子都适用的“能力法则” 
教会孩子用心“看”世界 
陪伴,是家长给孩子最美的礼物 
小游戏玩出大成绩  
第二十章 让孩子成为“多面手”——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培养 
教出会说话的孩子 
和孩子一起“音乐浴” 
数学是个思维体操 
会运动,让孩子终生受益 
从小为孩子种下高情商的基因      
精彩书摘
     不要襁褓,解放孩子的手脚 
  一个婴儿降临到一个家庭,会给这个家庭带来难以言表的喜悦。家人们珍视这个柔弱的小家伙,细心地呵护这个宝贝,生怕他会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家人们会把刚刚出生的婴儿用襁褓包起来,连在床上睡觉都要有一定的讲究:头要在固定的位置,两条胳膊要放在身体的两边,两条腿要伸直。 
  怀胎十月,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一直缩成一团。出生后,婴儿身体里面有很强的发育动力,他需要的是伸展身体,活动四肢。有的父母是让孩子的四肢伸展开了,但是却不让它们自由活动,孩子想运动时,外面的包裹就成了阻碍。 
  这样的束缚会延迟孩子身体的发育。因为身体被包裹后,婴儿的血液和体液就会流通不畅,体力和体质也会因此受到损伤。有的母亲觉得抚养孩子很辛苦,就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保姆来照顾。保姆忙碌起来,就把婴儿放在一边不管,被包起来的婴儿就一直忍受着折磨:胸部被捆得紧紧的,血液不能在全身循环,他的小脸憋成了青的。他安静地躺在那里,好像睡着了,其实是他挣扎得连哭的劲儿都没了。 
  这样的襁褓束缚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脾气呢?被包裹起来的婴儿第一个感觉就是痛苦,他们觉得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受到了阻碍,比那些手脚都被铐住的犯人还要难受。孩子们使劲地挣扎,却是白费力气,他们很生气,使出全身的力气哇哇大哭。就这样,锁链和苦刑成了孩子来到世间的第一种待遇。他们之所以嚎哭,是因为觉得除了声音之外没有什么是自由的,所以只能够用哭声来诉说痛苦。 
  来看看大自然中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在出生以后有没有被包在襁褓里面呢?有些家长认为如果让孩子自由自在,也许他们会形成一些不良的姿势,甚至会伤害到自己。而研究发现,在没有采用这些小心翼翼的保护方法的地方,婴儿长大后都高大又强壮,身材也十分匀称。孩子不被包裹,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动作,即使有时活动太剧烈而产生了疼痛,他自己也会马上改变姿势,这可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所以,孩子生下来以后,不要把他们包裹在比母亲的肚子还要紧的襁褓里,别戴帽子,别在身上系带子。给孩子穿上肥大的衣服,这样他们的四肢才能够自由活动。衣服既不要太沉,以免妨碍活动;也不要太过暖和,以免身体感受不到空气的流动。把孩子放在一个垫得舒服、没有危险的摇篮里,让他们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活动身体。当孩子长大一些,就让他们在房间里爬来爬去,自由地发展和运动四肢和身体。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强壮起来,和那些包裹在襁褓中的孩子相比,这样的孩子会发育得更好。 
  除此之外,作为父母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在短时间内身体的变化很大,因此要让孩子穿宽大的衣服,尽量少穿贴身的、太小的衣物,以免妨碍了身体的成长和活动。 
  ②尽量别给孩子穿太多衣服。家长们应该培养孩子受得住热,也受得住冷的习惯,因为孩子从小习惯了寒冷,以后即使遇见很冷的天气也不容易生病。 
  ③根据孩子的性格来穿衣服。有的孩子很安静,有的则活泼好动。喜欢安静的孩子活动量小,给他们穿得暖和一些,能够让身体一直保持一定的温度。而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体一直处在从动到静、从热到寒的变化当中,给他们穿得单薄些能够很好地适应身体温度的变化。 
  ④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给孩子的头上戴东西。这样头骨才能发育得紧密而又坚硬。 
  ⑤别让孩子在华丽衣饰中迷失。总是把华丽奢侈的衣服和装饰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他们就会变得过度看重外在。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的价值不在衣服和外表上。 
  ⑥孩子总是把自己搞得脏兮兮的,那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家长要经常给孩子洗澡,而不是擦澡,因为擦澡会损伤孩子的皮肤。 
  ……      
前言/序言
     学做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从前,有一户富裕的人家,男主人得了重病,他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把妻子叫到跟前说:“我就要不行了,儿子太贪玩,不懂得赚钱的辛苦,家产留给他的话,会被他挥霍一空的,所以我准备捐出去。” 
  妻子怎么会答应,在她的极力劝说下,丈夫同意,只要儿子能赚回几个铜板,就可以考虑把家产留给他。母亲很心疼这唯一的儿子,偷偷塞给儿子3个铜板,说:“明天把铜板给你父亲,就说是你赚来的。” 
  第二天,儿子照着做了。父亲拿过铜板扔进了旁边的火炉里,说:“这根本不是你挣的!”儿子默默地走开了。 
  晚上,母亲又给了儿子几个铜板说,你明天出去待一天,后天再回来把铜板给你父亲。儿子又照做了,父亲依然把铜板扔进了火炉里。 
  这可急坏了母亲,她对儿子说:“明天你拿着这几个铜板出去跑两圈再回来。”黄昏时分,儿子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交铜板,父亲依然把铜板扔进火炉,说:“这次还不是你自己赚的!”儿子摇摇头走开了。 
  母亲实在没办法,她跟儿子说:“我们瞒不过你父亲,你还是自己出去赚钱吧!”儿子只得照做,一天后他气喘吁吁地赶回来,把2个铜板交到父亲手里。父亲拿起铜板又扔进火炉里,儿子一个箭步冲过去,不顾火炉里吐着红舌头的火苗,一边伸手把铜板从炉子里抓了出来,一边生气地大喊:“这是我自己挣的!” 
  父亲满意地点点头,“这次,是你自己挣的。” 
  这是一个睿智的父亲,在弥留之际,他传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万贯家财,更重要的是勤劳和珍惜。母亲如此爱护儿子,却用了错误的方法,如果没有父亲的一番教育,万贯家财只能成为孩子犯错误的催化剂。 
  下面的事情在我们周围或许并不少见:孩子和小伙伴起了争执,父母冲上前就是一顿呵斥;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却极力帮忙掩盖……如此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也许会很难和同伴相处,甚至会危害社会。 
  没有人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爱,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孩子,甚至放弃自己的需要去爱孩子,但是光有爱,没有方法,可以吗? 
  其实,每个父母和孩子都是“同龄人”——孩子的年龄正是我们做父母的时间。没有人教我们该怎么做父母,我们会的那点教育方法都是模仿自己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但是,时代变了,教育的双方也变了,于是,我们开始满世界地找答案,找明白人指导。 
  为了让更多的父母不再迷茫,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在这本书里,我们选取了20位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把他们每个人的教育心得展现在这里。他们全部是在儿童教育领域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名家,例如,在幼儿游戏和心理研究中有独特见解的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总结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经验的斯宾塞和卡尔·威特,将心理学中的重大发现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的皮亚杰和加德纳,创造了现代家庭教育风潮的科恩、玛兹丽施和尼尔森,还有影响整个人类发展的教育家卢梭和杜威,等等。 
  也许我们做父母的时间还不长,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困惑,没关系,有那么多杰出的教育名家供我们学习,有那么多成功的教育方法供我们参考。我们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教育方法。让我们一起从卡尔·威特、斯特娜夫人、卢梭……这些世界顶级教育家的教育智慧里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吧。 
  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不用再教育,只要我们现在好好地学着做父母,学着和孩子一起成长,总有一天孩子离开我们的怀抱也能够勇敢地生活!    
				
 
				
				
					《品格的力量:塑造孩子受益一生的内在品质》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家长们普遍渴望培养出健康、快乐、有能力的孩子。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育儿书籍和观点,许多家长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他们或许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触及孩子心灵深处,帮助他们建立稳固品格、激发内在潜能的教育智慧。《品格的力量》一书,并非简单罗列育儿技巧,而是深入探索如何从根源上塑造孩子的内在品质,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拥有坚实的基石,从容应对挑战,活出精彩人生。  这本书的主旨在于强调,真正的教育并非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品格。它认为,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孩子,往往拥有超越智商的“情商”和“品商”。这些内在的品质,如责任感、诚信、同情心、毅力、好奇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感恩之心,如同种子一般,一旦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播下并得到精心培育,便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支撑他们度过人生的风雨,享受成功的喜悦。  《品格的力量》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汇聚了众多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的深刻洞见,并结合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为家长们提供了一幅可操作的育儿蓝图。本书深入剖析了品格形成的早期关键时期,强调了家庭环境、父母言传身教以及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对品格塑造的决定性影响。它鼓励家长们成为孩子品格成长的“园丁”,而非仅仅是“建筑师”,需要耐心、爱心和智慧去浇灌、修剪、引导。  核心理念与探索方向:  本书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深入探讨品格培养的方方面面:  一、责任感的萌芽与成长:     理解责任的含义: 孩子如何从最初的“我想要”逐步理解“我应该做”?本书将解析责任感的不同层次,从简单的家务分担到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    培养自主选择与承担后果: 如何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让孩子体验选择的自由,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包括放手让孩子尝试,即使失败,也要引导他们从中学习,而不是惩罚。    建立“承诺”意识: 如何让孩子明白信守承诺的重要性,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对自己的小目标?本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帮助家长引导孩子认识到承诺的价值。    感恩与回馈: 责任感与感恩之心息息相关。当孩子懂得感恩,他们自然会愿意为他人付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二、诚信为本,言行一致:     诚实是底线: 为什么对孩子诚实比“善意的谎言”更重要?本书将探讨信任在亲子关系中的基石地位,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到谎言的危害。    从错误中学习: 当孩子犯错时,如何鼓励他们坦诚相告,而不是掩饰?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而不是羞愧自责?    言出必行,树立榜样: 家长自身的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教材。本书将强调家长如何以身作则,兑现自己的承诺,成为孩子诚信的典范。    建立信任的纽带: 长期坚持诚信原则,能够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坚实的信任基础,让他们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三、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培养:     “我”的视角到“你”的视角: 孩子如何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本书将提供一些引导孩子观察、倾听、感受他人情绪的方法。    从宠物、故事到真人: 如何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生命和处境,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例如,领养宠物、阅读感人的故事、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等。    表达关爱与支持: 如何鼓励孩子用语言和行动去表达对他人、对弱者的关心和支持?例如,帮助生病的同学,安慰哭泣的朋友。    情感的连接与共鸣: 拥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他们懂得关心他人,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关爱。  四、毅力与韧性的塑造:     “再试一次”的力量: 面对困难和挫折,孩子如何不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本书将解析毅力的重要性,并提供培养孩子面对挑战的策略。    拥抱失败,学习成长: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次尝试的勇气。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失败,从中汲取经验,不断进步?    设定并达成小目标: 通过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并引导孩子一步步去完成,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坚持的习惯。    “延迟满足”的智慧: 在一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延迟满足的重要性,为了长远目标而付出努力?  五、好奇心与探索欲的激发:     “为什么”的宝藏: 好奇心是学习和创新的源泉。如何保护和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不断提问和探索?    “玩中学”的乐趣: 游戏和探索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本书将强调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探索机会,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    鼓励独立思考: 如何引导孩子不盲从,而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批判性思维?    永不停止的学习: 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终身学习者,他们会对未知充满热情,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决”: 孩子如何在遇到问题时,不依赖他人,而是主动寻找解决方案?本书将教授一些引导孩子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制定计划的方法。    “试错”是最好的老师: 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不怕犯错,从每一次尝试中学习。    培养开放的思维模式: 如何引导孩子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    应对复杂世界的必备技能: 在快速变化的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将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七、感恩之心与回馈社会的意识:     珍惜拥有: 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学会感恩父母、老师、朋友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体验付出的快乐: 如何让孩子参与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活动中,体会付出的价值和快乐?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心怀感恩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幸福和满足,他们更懂得珍惜,也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成为有贡献的公民: 最终,感恩与回馈的品格,将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本书的独特之处:  《品格的力量》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指南。它强调:     个性化成长: 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鼓励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质,灵活运用书中的理念。    亲子关系的优化: 强调良好的亲子沟通和高质量的陪伴是品格培养的基石。    长期主义的育儿观: 品格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家长们有耐心和恒心。    积极的教育理念: 关注孩子的优点,用鼓励和引导代替批评和指责,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本书将带领家长们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成长的旅程,帮助他们理解,培养出“棒孩子”的关键,在于用心浇灌那些能够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受益无穷的品格力量。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更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爱、懂得感恩、有担当、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