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常见珠宝玉石快速鉴定手册+翡翠鉴定入门【2册】 珠宝玉石鉴定技巧教程书籍

【正版包邮】常见珠宝玉石快速鉴定手册+翡翠鉴定入门【2册】 珠宝玉石鉴定技巧教程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珠宝鉴定
  • 翡翠鉴定
  • 玉石鉴定
  • 鉴定手册
  • 宝石鉴定
  • 珠宝玉石
  • 翡翠入门
  • 鉴定技巧
  • 书籍
  • 正版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葫芦弟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TZD11223
商品编码:11390534239
品牌:葫芦弟弟

具体描述

此宝贝为套装书籍,全套2册,总定价51元,分别如下:

《翡翠鉴定入门》,定价26元

《常见珠宝玉石快速鉴定手册》,定价25元

商品参数

书   名:常见珠宝玉石快速鉴定手册+翡翠鉴定入门

作   者:

I S B N :TZD11223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第1次印刷

字   数:全2册

页   数:全2册

开   本:32开/16开

包   装:平装

定   价:51元

编辑推荐

《常见珠宝玉石快速鉴定手册》详细介绍了钻石、翡翠、和田玉、琥珀等18种常见宝石的特征、快速鉴定方法、常见的仿制品与人工合成品的鉴别以及宝石的使用注意事项。

《常见珠宝玉石快速鉴定手册》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将作者多年的“鉴宝经验”展现在读者面前。

 

翡翠是中国人喜爱的宝石品种,有玉石之王的美誉。《翡翠鉴定入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解答了“翡翠是玉吗?”、“怎样才能买到真翡翠?”、“怎样才能买到好翡翠?”等问题。

《翡翠鉴定入门》适宜一般翡翠爱好者参考。

内容简介

《常见珠宝玉石快速鉴定手册》介绍了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水晶、玛瑙、翡翠、和田玉、岫玉、昆仑玉、珍珠、珊瑚、琥珀等常见宝石的特征、快速鉴定方法、价值判断依据以及常见的仿制品和人工合成品的鉴别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适宜一般宝石爱好者阅读。

 

《翡翠鉴定入门》介绍翡翠的成分、结构与产地特征;“色”、“种”、“地”;专业鉴别方法和简易鉴定方法;翡翠的价值判定依据和选购指南;经典款式和镶嵌工艺、艺术价值、价值判断依据等;简单介绍翡翠优化的方法、特征以及鉴别依据等,主要帮助读者鉴定翡翠真假以及判定价值。

《翡翠鉴定入门》可供一般翡翠爱好者和宝石的销售人员阅读。

目录

1 宝石之王――钻石 /1

2 绿色宝石之冠――祖母绿 /12

3 姊妹宝石――红宝石和蓝宝石 /24

4 奇异宝石――猫眼石和变石 /40

5 画家的调色板――欧泊 /49

6 多彩宝石――碧玺 /59

7 幸运种子――石榴石 /71

8 幸福之石――橄榄石 /81

9 友谊之石――托帕石 /84

10 冰晶之心――水晶 /92

11 玉石之王――翡翠 /101

12 谦谦君子――和田玉 /110

13 亲民贵族――蛇纹石玉 /121

14 成功之石――绿松石 /130

15 帝王之石――青金石 /141

16 梦幻霓裳――玉髓、玛瑙 /147

17 大地之魂――琥珀 /156

18 海底之花――珊瑚 /163

 

目录

1.什么是翡翠?

1.1 什么是宝石?什么是玉石?

1.2 什么是翡翠?

1.3 什么是翡翠的A、B、C货?

1.4 翡翠是怎样形成的,产自哪里?

 

2.翡翠的基本性质

2.1 翡翠的化学成分

2.2 翡翠的结构、透明度和光泽

2.3 翡翠的颜色

2.4 翡翠的密度、硬度及解理

 

3.翡翠的品种与分类

3.1 翡翠的质地与翡翠的"种"

3.2 翡翠"种"的划分方法

3.3 常见的翡翠品种

 

4.如何评价翡翠的质量好坏和价值高低?

4.1 颜色

4.2 质地

4.3 雕工

4.4 重量

 

5.鉴别翡翠的简易方法

5.1 眼观

5.2 手感

5.3 耳听

 

6.常见的翡翠相似品有哪些,怎样识别?

6.1 与翡翠相似的天然玉石

6.2 冒充翡翠的人造仿品


《古董瓷器鉴赏与收藏指南》 一、引言:穿越时空的艺术之光 本书旨在为广大瓷器爱好者、初入古董收藏领域的藏家,以及对中国陶瓷艺术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系统、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鉴赏与收藏指南。中国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发展历程跨越数千年,每一件传世之作都凝结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审美情趣和社会历史信息。本书将摒弃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以清晰流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五彩斑斓、充满历史厚度的瓷器世界。我们不会涉及珠宝玉石的鉴定领域,而是将全部焦点集中于瓷器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 二、中国陶瓷简史:从史前陶器到清代官窑的脉络梳理 本章将构建一个宏观的中国陶瓷发展时间轴。 1. 远古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陶与彩陶。重点介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征,如几何纹饰、旋涡纹的象征意义及其制胎工艺的原始性。 2. 青瓷的曙光:夏商周至汉代的演变。着重解析原始青瓷的出现,釉色的初步形成,以及越窑、婺州窑等早期青瓷的技术特点和地域风格。汉代“原始瓷”的过渡性地位将被深入探讨。 3. 唐宋的辉煌:五大名窑的艺术巅峰。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将详细区分汝窑的“天青”釉色与粉青釉的微妙差异,探究哥窑的“金丝铁线”开片成因,描述官窑的厚重沉稳,定窑的“泪痕”与覆烧法,以及钧窑的窑变色彩艺术。对于同时期的耀州窑、磁州窑等民窑的民间生活气息,也将进行细致的描绘。 4. 元代的创新与融合:青花与釉里红的崛起。元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重点解析元青花的成熟标志——“苏麻离青”的使用、纹饰的繁复布局,以及其与中东市场的贸易联系。同时,探讨釉里红技术在高温下的稳定性挑战与成就。 5. 明清的鼎盛:彩瓷的技艺竞赛。这一部分将细致区分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釉和永乐甜青釉的温润感;成化斗彩的“一抹青”特点;嘉靖、万历年间五彩的艳丽与“苏麻离青”的再次应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将作为技术巅峰的代表,详述粉彩、珐琅彩的彩料配方演变、画面精细度以及官窑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三、核心鉴赏要素:辨伪与断代的实操技巧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高度的实践性。我们将完全避开珠宝玉石的鉴定体系,专注于瓷器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分析。 1. 胎体与质地:手感的哲学。 触感分析:如何通过触摸感知不同时代胎土的细腻度、砂感和吸水性。例如,宋代汝窑的“酥松”感与清代硬白釉的“紧实”感对比。 淘洗工艺:通过放大镜观察胎土中的杂质含量,判断其制作的精细程度,以及是否符合特定窑口的特征(如景德镇泥料的特征)。 2. 釉面与光泽:时间的印记。 釉质的五德:学习如何观察釉面的肥润度、光泽度、平整度、开片(冰裂纹、蟹爪纹等)和气泡特征。 橘皮纹与失透性:辨识高温釉和低温釉在光照下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时期釉料中铅、钙、镁含量的差异对光泽的影响。 3. 底足的学问:窑火的签名。 圈足的修足技法:解析不同朝代的修足方式,如元代粗犷的“火石脚”、明代标准的“泥鳅背”、清代规整的“泥鳅背”的细微变化。 釉底与无釉底:观察底足的露胎处,判断是否“火石红”的出现,以及是否施加了护胎釉,并分析垫烧痕迹(支钉痕、垫圈痕)。 4. 纹饰与绘画:时代的语言。 青花钴料的辨识:区分苏麻离青(元、早明)、平等青(宣德、成化)、浙料(康熙早期)的呈色差异,以及钴铁含量对“黑锈斑”的影响。 彩绘技法:精细解析斗彩的“双勾填彩”与釉上五彩的“平涂法”,以及粉彩引入的玻璃白打底技术对色彩柔和度的贡献。 四、收藏投资与风险规避 本章将完全聚焦于瓷器市场的实际操作,不涉及其他收藏品门类。 1. 市场热点与价值导向:分析当前拍卖市场中,宋瓷、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以及雍乾官窑的投资潜力与价格结构。强调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优先于纯粹的市场炒作。 2. 现代仿品的识别:重点解析高仿品在釉面老化、底足处理、款识模仿上的常见破绽。例如,现代仿古的“做旧”痕迹往往过于刻意,无法模拟自然陈旧的氧化过程。 3. 科学辅助鉴定:简要介绍紫外光灯(UV Light)在检测修复和现代釉料方面的应用,强调科学手段与传统眼学的结合。 五、结语 瓷器收藏是一场漫长而优雅的修行。本书希望成为您在探索中国陶瓷艺术宝库中的可靠向导,帮助您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古物时,能够以专业的眼光和深厚的历史认知,欣赏到每一件器物背后的千年匠心与时代风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厚实度和色彩的还原度都非常专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制作的。我尤其喜欢它在图文结合上的处理方式,很多复杂的结构和纹理,通过高清的图片展示得淋漓尽致,看得出作者在选取案例时下了不少功夫,都是一些市面上非常典型且有代表性的样本。特别是关于玉石的“棉”和“翠性”的描述,以往看很多资料都觉得抽象,但这本书里的图例配上详尽的文字解读,立马就清晰多了,感觉自己像有了一个私人导师在旁边指导。对于我这种刚入门,对实物观察还不太自信的人来说,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和直观性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本高品质的视觉工具书,让人愿意反复翻阅,每次都有新的领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挺人性化,便于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对照学习,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大部头。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种鉴定类的书籍抱有一丝疑虑,觉得可能大多是过时的知识点或者只是简单地罗列标准。然而,这套书的更新速度和对市场动态的捕捉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对近年来兴起的某些新型处理技术和新兴的宝石品种也做了介绍和分析,这说明编著者是持续关注着珠宝行业的最新发展脉络的。尤其是在关于翡翠的“色根”和“翠性”的描述部分,作者似乎运用了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提供了一些非常细微但决定性的观察点,这些信息是网络上碎片化的资料很难整合出来的。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被重新梳理和强化了,从一个“只知道贵不贵”的爱好者,向一个能说出“为什么贵”的门外汉迈进了一大步。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框架的建立。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平易近人,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初学者沟通,他用的词汇既保持了专业性,又避免了过度的术语堆砌。每当介绍到一个新的鉴定点时,总会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或者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这样大大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比如,描述某些玉石的“油脂光泽”时,它会联想到被手掌长期摩挲过的老物件,这种类比让抽象的宝石光泽变得可感可知。我习惯在喝茶的时候随便翻阅,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能吸收很多内容,它不是那种需要你高度集中精神去啃读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耐心跟你分享他的看家本领,语气诚恳,干货十足。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把握得非常精准,它没有陷入那种晦涩难懂的化学分子式或复杂的物理学理论中去,而是紧紧围绕着“快速鉴定”这个核心需求展开。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从宏观的“望、闻、问、切”的传统鉴赏法开始,逐步过渡到借助简单工具(比如放大镜和比重液)就能进行的半专业判断。我特别欣赏它对“陷阱”和“常见仿制品”的着墨之重,书中列举了大量作假手段的细节对比图,比如注胶处理的痕迹、优化充填的边界感,这些实战经验的总结对于避免新手踩坑实在太有价值了。很多其他教程只会告诉你“这个是假的”,但这本书会告诉你“它为什么是假的,以及真品在这个部位应该是什么样子”,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实战判断力,让鉴定过程变得有章可循,不再是靠运气。

评分

我必须承认,对于鉴定书籍而言,最难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区分和对比不同种类的宝石。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采用了大量的“对比表格”和“异同点总结”,将相似度极高的宝石(比如白色的托帕石与石英岩、或者不同种类的绿色宝石)放在一起进行多维度的横向比较。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我们自己去不同章节间来回翻找比对的麻烦。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检测手段的适用范围也做了明确的界定,什么时候该用紫外灯,什么时候应该优先考虑折射率测试,甚至在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肉眼信息进行预判,这些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鉴定流程图。这套书不仅教会了我“看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怎么看”以及“按什么顺序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鉴定思维闭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