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液压控制技术与PLC技术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独立完整的体系。既有利于液压专业人员读者扩充PLC专业知识,也有利于PLC专业人员读者扩充液压专业知识。在控制技术飞速发展、机电技术高度渗透今天,本书将给广大机电设备设计制造、使用维修人员带来帮助。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我会选择“落地”。它似乎是站在生产一线工程师的角度来编写的。我最喜欢其中关于故障诊断和排除的部分。很多教材只会告诉你“理论上应该如何运作”,但这本书直接列举了十几种常见的伺服系统“怪病”,比如“系统响应迟缓但无明显泄漏”、“比例阀线圈温度异常升高”等等,然后一步步引导读者如何使用示波器、压力表和诊断软件去定位问题根源。而且,它还非常前瞻性地将现代工业网络协议,比如EtherCAT在高速伺服反馈中的应用也穿插讲解,这让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不会因为技术快速迭代而很快过时。这种实战导向的内容组织,让我在合上书本后,立刻就能带着新知识去调试现场的设备,效率提升肉眼可见。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它会过于偏向理论推导而显得枯燥。然而,事实证明,作者在理论的构建上做足了铺垫,但其核心驱动力始终是“如何更精确、更稳定地控制运动”。书中关于“电液伺服阀的动态特性建模”那一章,虽然数学推导量不小,但作者非常聪明地将这些复杂的动态特性曲线,转化成了易于理解的图形化解释,并用一个简化的“黑箱模型”来总结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这种处理方式,既满足了研究人员对精确性的要求,也照顾了现场工程师对快速理解系统行为的需要。这种平衡的把握,使得这本书能够同时吸引电气工程师、机械设计师以及自动化系统集成商的目光,是一部跨界融合得非常成功的技术专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但又透着一股对新技术的渴望。在讲解PLC编程逻辑时,作者显然花了大精力去对比和分析不同品牌PLC(特别是西门子和三菱)在处理高速脉冲和浮点运算时的细微差异。他没有采取那种“一刀切”的通用编程模板,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特定运动控制任务中,应该如何优化梯形图的扫描周期,以及如何利用结构化文本(ST)来编写更高效的运动算法。这种对比分析的深度,让那些希望从基础逻辑控制升级到精密运动控制的读者,找到了一个极佳的桥梁。更难得的是,书中对安全回路的设计规范,引用了最新的国际标准,并结合欧洲和亚洲的实际执行差异进行了说明,这对于从事出口设备制造的团队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标题,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就知道里面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入门级读物。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时序逻辑图,看起来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现象,这对需要长时间盯着技术图表阅读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工艺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书脊部分处理得很结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点对于工具书的耐用性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文字段落之间留白恰到好处,没有那种密密麻麻压迫感,让阅读过程中的眼睛负担减轻了不少,这一点在学习高密度技术内容时,真的能让人保持更长时间的专注力,算是非常人性化的一点设计考量。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绪论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行业背景和教学经验。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或者行业黑话,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实际工程案例的语境,引导读者进入液压伺服系统的世界。这种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许多初学者在面对复杂理论时产生的畏难情绪。书中对“控制”这个核心概念的阐述,更是别具一格,他将传统的PID控制与现代的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理念进行了巧妙的串联,即便我对某些前沿算法只有模糊概念,也能通过作者的逻辑推导,大致把握其在伺服回路中的作用和局限性。特别是针对特定工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反馈传感器以及如何进行信号调理的讨论,那一段的分析极其细致入微,简直就像是现场技术指导手册,这远超我预期的深度,非常实在。
评分好
评分没看
评分送货速度超快
评分非常的实用 案例非常有用 好
评分不是都有plc程序,写的都挺简单,这个价格有点高了。
评分没看
评分好
评分书籍一般,勉强接受,而且是给单位买的书籍需报销,我单位财务不认可开的发票,店家根本不懂财务发票没开齐全,还响应所谓的环保为口号嫌麻烦不开购物清单,且态度强硬我无法理解这种店家,在京东买了多次书籍还是第一次遇见
评分不错,挺好的,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