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完整版,增加17篇“一次”和96张照片。
与2004年的中文版相比,这一版开本更大(开本越大,对照片的表现越充分),图片文件更精美,而且整整多出17篇“一次”和96张照片!好内容好素材更要认真对待,我们的编辑、设计、调色、印刷等所有工作,都力求完美展现文德斯的摄影作品,让读者朋友充分感受到照片中传达的微妙情绪。
你会在这些照片里看到,懂的摄影的人都是思想单纯的,都是真正懂得观察生活的,都是在路上漂泊无根的。
“有一次……”童话总是这么开头的。文德斯的这部图片日记简洁、优美,读起来犹如随意的抒情诗歌。三百多幅充满生命力和灵感的照片,五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文德斯在旅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记录下的各种经历与随感,他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诸如500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山农庄小屋、澳大利亚的荒原、废弃的汽车影院……还有许多他与电影、艺术同行们,如黑泽明、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大岛渚、滚石乐队等交往或偶遇的有趣故事。
维姆·文德斯,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著名电影导演,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与疏离成为永远的主角,他也借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赢得了评论家和观众们的喜爱,并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在国际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了电影,文德斯的兴趣和工作涉及摄影、绘画、音乐、写作、出版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知名导演头衔。自1986年至今,他的摄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包括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等著名博物馆举办了多次不同主题的展览,并曾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摄影艺术家。
前言
“拍照……”
飞越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我登上兰萨罗特岛
我看见一架飞机没有翅膀
我到了欧罗巴大陆的最西端
我遇见马丁·斯科塞斯
在威尼斯的一家电影院里
我从巴黎飞东京
在巴黎的一家片场里
我在看一幅《静物》
遇到让·尤斯塔奇时
在圣地亚哥
我与尼古拉斯·雷一起
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邀请
在拍摄《德州巴黎》的最后一天
我在一棵雪松前停车
我真的在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我用开车逃避每年一次的圣诞蓝调
我去绕“奥尔加”山,
在纽约
深冬季节在冰岛
我从加利福尼亚开车去德克萨斯州
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儿在牧鸭
我去纽约看望彼得·汉德克
我徒步从萨尔茨堡到威尼斯
我住在旧金山
我在第二十二街与列克星敦街的拐角处
我在登巴萨的市场上
我在阿尔及尔
我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
我住在纽约的时候
看一个朋友
我看着和听着约翰·李·胡克!
我去参加《德州巴黎》的公映
多年以前我和布鲁诺·甘孜一起去纽约
我在苏荷区一条街上
我在莫斯科市中心
我在休斯顿住过一阵子
好莱坞的一个大型电影片场
在去洛杉矶机场的路上
我在好莱坞大道上
我要是带着相机多好啊
我见过一个废弃的汽车电影院
多年之后
我在银幕前和银幕后
在拍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的时候
我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
我第一次横穿澳大利亚
我去蒙大拿州的巴特
我在一个叫“托斯卡”的酒吧里
我一天之内到过五个城市
我用了几周的时间来来回回地穿越德克萨斯州
经过德克萨斯州的马尔法时
在亚利桑那州的希拉本德
在纽约的拉瓜迪亚机场
在登巴萨
在南澳大利亚的库伯佩迪
我在波茨坦
在东京的清晨里散步
一大早起床
“一次等于没有”
后记
人名索引
出版后记
拍照。
摄影是时间的行为,
是要从时间里摄取些什么,
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
人们总是猜测,
那从时间里夺得的瞬间,
就在摄影机前面。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感和诗意,它似乎故意避开了日常的叙述腔调,而是在构建一个作者专属的、高度个人化的符号系统。我发现自己需要调动很多非传统的阅读技巧才能完全进入作者的世界。比如,书中频繁使用到一些具有多重指代意义的名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似乎指向了不同的概念,这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籍,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耐心。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那种探索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故事”的传统定义,与其说是阅读了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体验了一次心智的拓展训练。那些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锈蚀的门”、“无声的钟摆”,在多次的重复中,逐渐脱离了其字面意义,升华为一种更抽象的哲学思考,关于时间、记忆和存在感的本质追问。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推进,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记忆片段被精心拼贴在一起,充满了留白和跳跃感。读起来,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随意却又饱含深意的句子。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很多时候,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的选择,就能瞬间构建起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或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我感觉作者在创作时,是站在一个极高的俯视角度来审视人生的,所以文字中带有一种超脱的冷静,但同时,在某些不经意的细节捕捉上,又流露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温情。这种“冷眼旁观下的热忱”形成了本书最迷人的张力。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在阅读一首结构复杂的现代诗,它的逻辑不是线性的因果链,而是情绪和意象的共振,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仿佛挖掘出了上次阅读时遗漏的地下暗河。
评分从内容的主题上看,这本书似乎在探讨“边缘”与“中心”之间的张力,以及个体在巨大社会结构下的微小挣扎与自我确立。它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或救赎,反而将读者置于一种持续的、略带焦虑的悬浮状态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沉默”的处理,很多重要的转折或情感的爆发点,都是通过长段的留白或环境的极度静默来暗示的,这种“不言而喻”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它没有直接描述冲突,而是描绘了冲突发生前夕那种令人窒息的平静,这比直接的冲突场面更具震撼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联想到一些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作品,那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细致解剖,对主流叙事的刻意规避,都展现出一种高度成熟的文学自觉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是作者的故事,而是读者自己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隐秘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种匠心独运的感觉。封面那张抽象的插图,色彩运用大胆而和谐,初看时让人有些费解,但细细品味之后,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意境,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什么宏大的故事。内页的排版更是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与整体的艺术风格完美融合。尤其是那些跨页的版面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摄影作品的颗粒感和光影处理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没有文字的辅助,每一张图片都能独立支撑起一个复杂的情绪或场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留白上的处理,那种恰到好处的疏密对比,让每一张“图片”都有了呼吸的空间,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反而引导着读者的目光自然地流转,形成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极强,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的仪式,而非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极为凝重而富有哲思的,它仿佛是一次对记忆深渊的潜水,每一下潜都伴随着水压带来的眩晕感。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精确,即便是描绘一个平凡的日常场景,也能从中抽取出某种形而上的意味。比如,对光线穿过百叶窗投射在地板上的几何图形的描写,都仿佛被赋予了某种宇宙秩序的暗示。这种对“物”的细致描绘,最终导向的却是对“非物”——即情感、虚无和时间流逝——的探讨。我读完后,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有一种被深刻洗礼后的疲惫感,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精神跋涉。这本书的后劲非常足,它不会在你合上封面的那一刻就消失,相反,它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以各种不经意的方式跳回你的脑海,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这是一部需要被“消化”的作品,而非仅仅是“阅读”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很破,书角已经*了
评分喜欢的书。加油。提高自己。加油!加油!!!!!
评分非常好的书,京东活动拿下!
评分京东服务好,纸质好,内容不错…
评分很不错…纸张印刷很好内容还没看,图片为主文字不多
评分老婆很喜欢看
评分不错,送货很快,很满意
评分 没什么人说李健炒作。换成别人,很有可能得到铺天盖地的口水,但对于李健,却多是追捧,少有质疑。原因很简单,他身上有阅读的气质,他此前读过的书早已为他的粉丝所知,他的作品与演唱也有诗与书的气质。有了这个背景,他带书上台,就成为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评分读书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